顾名思义,“体育强国”的重要底层逻辑之一便是确保全体国民从体育事业发展中收益,它的实践应然地强调覆盖群体最大化、实施方式多元化、文化内涵大众化及健身锻炼常态化,简言之,“体育强国”背景下必然要强化体育要素及价值在各领域、各维度的渗透性。其中,国内各类及各级别高校是实践体育强国战略的重要平台,应在原有体育专业、课程及公共项目的基础上,促进体育要素及价值向专业领域、职业维度的渗透。立足农业院校视域,一方面能够建立起“体育+专业”新型育人机制,这样一来,既可以利用体育素养优势增强个体的农业专业竞争力,也可以利用农业专业资源丰富体育教学内涵。另一方面,将体育价值贯穿于农业职业发展的“全维度”,在强悍的体能素质、高超的体育技巧、丰富的体育文化等支持下,可以很好地为农业专业学生择业、就业、创业等提供助力。《观光农业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21 年9 月第1 版)一书由孙晓庆编著,该书围绕“农业产业形态创新”这一主题,以农村旅游、农业观光、生态农园经营等为落脚点,为读者勾描出农业高校体育事业发展新图景,实现了农业产业与体育产业的有机结合,而两者结合不仅是实现“体育强国之梦”的有效途径,也是开展农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该书立意新颖,引领农业高校体育迈入职业生涯主导的育人情境。《观光农业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一书具有鲜明的跨域性特征,它将体育教学从健身运动、运动技巧、学校课程等狭隘范畴中解放出来,引入到更开放、更宏大的职业化叙事体系,足可见该书立意的新颖之处。所谓“职业化叙事”,在该书语境中是指新型农业职业为基础(包含时空设定、资源供给及人力组织等)的教育场域,它象征着农业人才可选职业及可以创业的选择进一步扩充,如“农业旅游导游”“生态农场管理”和“乡村民宿经营”等,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高等人才培养,如农业技术员、农机维修员等,农业高校体育教育实践过程中需要积极更新理念,打造以职业生涯为主导的育人情境。该书在“育人情境”的打造方面,将休闲产业作为起始点、以休闲农业为着力点,为农业高校体育提供了一系列新载体,包括农业观光园、采摘场、体验大棚、旅游路线等,进一步将这些“新载体”上的活动内容转化为体育内容,从而密切了体育教育与农业职业的关系。在引领农业高校体育迈入职业生涯主导的育人情境前提下,不仅宏观上的体育强国战略实施得到了有力支撑,同时也提高了农业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一方面,职业生涯主导的育人情境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发挥体育教学效果,从学生未来农业职业视角出发,结合工种特点、工作内容、工作周期等重新设计体育动作、训练周期、运动强度等教学内容,例如,有志于从事乡村生态旅游的学生,可以针对性地开发登山、游泳等体育课程。另一方面,职业生涯主导的育人情境能够系统性、具象化地展现农业文明精髓,尤其是许多散落农业社会中的体育文化及竞赛形式,如斗牛会、赛龙舟、插秧舞、抖空竹等。
该书导向明确,立足“观光休闲型农业”重设体育教学改革目标。《观光农业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一书通过对休闲产业类型、现状及前景的分析,论证了基于农业资源进一步开发新兴休闲产业的可行性,即编者提出的“观光休闲农业型”概念。不难发现,该书具有很明确的导向性,通过对现有农业资源的优化整合,进一步引入现代体育内容(主要是休闲体育项目)弥补农村体育的不足,从而为农业高校学生提供更大的职业与发展空间。相对应的,书中第三章“休闲体育”的内容,为读者明确了农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目标。其一,在观光休闲型农业的环境中,应该以培育“五育素养”俱全的农业人才为目标,因为新兴农业职业已经脱离了促狭的体力劳动、技术服务、农产品加工等范围,开始逐步向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艺术产业等边界突破,“五育素养”俱全是一个基本要求,而围绕体育价值展开,可以与美育、智育、德育、劳动教育建立协同关系。以“体育+劳动教育”组合为例,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是增加营养学、人体工程学等知识内容,为学生日后参与农业职业生产提供强大体能及自我防护能力。其二,要积极地从体育教育中发掘抽象元素,如竞争开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强大抗压能力等,以此潜移默化地影响农业专业学生,使其能够在农业职业生涯走得更稳、更远,同时也利用优良的体育品质感染身边的人,以及丰富农村人口、观光农业客户等群体的文化生活,这对于实现体育强国战略具有积极意义。其三,农业高校构建“体育教育共同体”组织,通过寻求体育强国战略与学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共同点,加强与其他专业师资(如英语、艺术、计算机等)的联合,从而为农业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支撑与更丰富的实践渠道。
该书内容详实,可指导农业高校建设“农业+体育”教学资源体系。《观光农业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一书包括七个章节,其中“休闲产业综述”“休闲观光农业”“休闲体育”三章多为概念性介绍,可归为理论部分,余下四章内容分别介绍了“如何利用休闲农业资源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休闲体育产业的构成及经营模式”“休闲体育的发展优势与路径”及一个“农体联合案例”。整体上,该书理实结合、有机嵌套,为读者提供了详实的“农业+体育”内容,可用来指导农业高校建设“农业+体育”教学资源体系。结合书中WS 市农商文旅结合体案例分析,农业高校体育教学“农业+体育”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补充文化类资源,从现状来说,多数农业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单一、缺乏特色,如常设球类、田径等运动项目,及部分小众体育运动形式(如地域武术、舞蹈等),鲜有与“三农”概念直接相关的要素。而广义上的“中国文化”的底色恰是农耕文明,因此补充文化类资源是农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如物候节气、农耕诗词、乡村习俗等,均可纳入农业文化类资源体系。二是补充项目类资源,农业高校体育院系、师资等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了解当地农村社会人口在农闲时节、特殊节日自然组织的“具有体育性质的”活动项目,将这些项目按照现代体育理论进行改编和优化,纳入到日常教学资源范畴。三是创业类资源,该书研究的基础是休闲体育产业,落脚点是观光农业产业,两者结合可以促成大量新兴工种,如乡村导游相对于景点导游就是一种新工种。基于此,农业高校应从创业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体育导向”的教学资源,例如丘陵、山区地带农村的远足运动,水资源丰富地带农村的漂流运动,从而实现“农业+体育”的完美结合。
该书视野前瞻,依据“专门用途型”观念构建体育教学改革路径。《观光农业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一书虽然是围绕“产业融合”观点展开内容编写的,但从宏观的教育视角看,它提出了一个新观念,也就是面向农业高校学生创设“专门用途体育”教学模式。所谓“专门用途体育”,是从“专门用途型”课程衍生出的概念,它的基本内涵是某一类能力专门服务于某一个领域,如已经发展为独立学科的“专门用途英语”(ESP),具体包括旅游英语、农业英语等,意味着英语主要服务于旅游行业与农业生产方面。相对应的,该书以前瞻性视野,实则提出了“观光休闲农业体育”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让体育服务于观光休闲农业领域,并据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路径。首先,理念改革上进一步强化“终身体育”认知,尤其要帮助农业院校学生理解“农业劳动不能取代体育锻炼”的观点,指导学生科学地平衡农业职业劳动强度与系统体育训练的关系。其次,将休闲体育纳入到体育强国战略的一部分,提高农业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层次,事实上,大部分休闲体育都有着显著的群众性、大众化特点,也可以说是参与门槛低、服务受众多,如广场舞、踢毽子、抽陀螺、野外拓展等,农业高校人才未来的职业场景也多为农村空间,那么各种休闲体育项目可以成为提高当地人口体育文化生活的有效方式,相应的,农业高校体育教育要提高学生策划、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再次,改革农业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组织方式,事实上,仅仅就体育教学而言,大部分农业高校与综合高校、高职院校等并无太大差异,主要依据“课时主义”展开。在进一步改革中,需要打破“课时主义”桎梏、推动“体育俱乐部”教学途径,让农业高校学生依据专业发展规划与自身体育兴趣,进入特定的“体育俱乐部”展开常态化研究与实践。而在体育考核方面,也需要进行改革调整,例如将“农村休闲体育项目设计”作为考试内容,以增强学生“农业+体育”维度的创新能力。
综上评析,《观光农业与休闲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一书为农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与新方法,该书可作为农业高校体育师资的指导用书,也适合观光农业领域的经营者、管理者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