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发展模式探索

2024-01-30 12:20冷语佳
中国稻米 2024年1期
关键词:农学双一流一流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对“双一流”的战略目标、部署、路径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21 年12 月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国各高校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升级方向,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经过5 年的主动作为、改革创新,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取得丰硕成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实现“强国”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首轮“双一流”建设典型案例集》(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 年6 月版)一书由“教育部‘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成效评价课题组”编撰,课题组在“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提交的案例基础上,选取161 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典型案例,按照“双一流”建设分为10 方面、8 个专题,集中展现了我国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树立建设标杆,示范引领新时代大学发展,促进高校和学科高质量创新提升。纵览全书,有三点内容值得深思和借鉴。

一、服务国家创新战略需求,高屋建瓴展现首轮“双一流”高校建设经典案例

《首轮“双一流”建设典型案例集》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的改革创新、成功举措、成效经验、典型做法以及特色发展模式进行全面的介绍、总结,集中展示137 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和465 个“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典型成果案例,全面推广我国首轮“双一流”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如何全面对接国家战略要求,支撑驱动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及如何培养复合式、创新型人才是本书的突出特色。

在具体案例的选取上,本书遵循两个基本原则:1)导向上体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战略内涵。注重案例对“双一流”建设国家战略内涵的回应,选择体现“一流”特点的案例,树立正确风向标,突出特色,树立典型。比如,为系统呈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方面,结合“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案例设置了“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瞄准世界一流,取得显著建设进展”“引育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提升科研水平,支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和“注重内涵建设,突破关键环节,构建社会参与机制”等九个建设专题,同时设置“加强省级统筹,加快‘双一流’建设”专题,以反映省级“双一流”建设情况,高度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引领经济社会创新发展。2)案例描述具体详实,即案例呈现了学校或学科特色发展的具体举措和详细办法,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和可推广性。建设上成效典型突出,即案例在某项任务的推进和落实方面具有代表性、引领性和创新性,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或得到了积极的社会认可。本书优选的161 个典型案例,集中展现我国首轮“双一流”建设的经验和成效,为我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和高校教育卓越发展提供参考。

二、“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坚持“五育并举”,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本书阐述“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新时期承担起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重任,进一步引领全国新农科建设,坚持“五育”并举,完善农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2016 年以来,各“双一流”大学聚焦立德树人,创新办学理念,转变发展模式,以多层次、多类型一流人才培养为根本,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构建思政育人体系,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科教、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丰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基于上述,本书选取了“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经典案例,展现出如何在社会深刻转型期把握农学人才培养规律,如何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制定符合农学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双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一流高校农学专业积极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中国农业大学面向国家需求,服务农业绿色转型,重点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农科类研究生对“三农”问题认识不深刻而影响学习热情,进一步解决了农林高校如何在生产一线立德树人的问题。提出:科技小院——创新育人模式,服务乡村振兴。具体举措为:1)建立“一平台五举措”立德树人模式,厚培“三农”情怀。创建以全国127 个科技小院为核心,集大学、企业、政府、农民为一体的综合平台,培养研究生爱农情怀、学农热情、兴农责任感和自豪感。2)构建“一平台三融合五强化”培养模式,提升综合素质。通过多学科融合、校企融合、校地融合,构建多元化培养主体,强化驻村体验、DEED 系统方法训练、多角色社会服务锻炼、国际化视野拓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3)创建“一平台四网络五方式”实践育人模式,增强创新创业能力。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学生成长为发展中心,使研究生教学置身于农业生产实践的大平台环境,解决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教育难题,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重大命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在努力践行“强农兴农”初心使命,拓展提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模式”,支撑引领区域农业升级,发展能力全面彰显。表现为:1)创新机制,升级模式。通过完善科技推广管理体制,增设科技推广二级岗位,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务实合作,形成了立足西北、面向旱区、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科技推广平台。2)科技支撑,引领发展。针对产业发展瓶颈问题,研发新成果800 余项,培养农机骨干和职业农民40 多万人次,以产业核心区示范站为载体,融合多种学科交叉优势,全面服务乡村振兴,使涉农人才有了更宽广实用的培养平台。

三、新时代农学发展模式:提升科研水平,推进成果转换,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双一流”建设涉农高校只有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家急需、提升科研水平、支撑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才能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本书优选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典型案例,呈现出面向社会经济主战场和农业现代化重大发展,农学专业如何发挥科研优势,推进成果转换,驱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围绕世界前沿科学问题,高校农学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华中农业大学——水稻功能基因组引领学科前沿,保障粮食安全。华中农大着力攻克作物高产优质与环境保护所面临“卡脖子”技术,将基因组学、大数据技术与传统研究手段结合,形成以“绿色超级稻”为代表的系列科研成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确保中国人的碗里装中国粮。面向国家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的重大挑战,倡导绿色理念,推广绿色生产体系,实现“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的协同发展,湖北省将“双水双绿”种养体系列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2016 年“脱贫攻坚”进入“深水区”,中国农业大学作为农业高校排头兵,打造“五位一体”教育扶贫体系,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探索构建党建引领、资政建设、样板打造、产业带动、实践育人“五位一体”系统化、协同化教育扶贫体系。同时立足一流学科,积极开展资政建言,中国农大提出:打造新型社会服务体系,形成服务“三农”新格局。按照“建点布网,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原则,构建遍布全国、覆盖农业全产业的“三院两站一体系”新型社会服务体系。打造“金三角”社会服务模式,建立以“高校+政府+企业”为基础,集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人才培养等功能为一体的产业研究院。华中农大提出:精准扶贫铺就致富路,乡村振兴书写新答卷,主动融入全国脱贫攻坚大局,充分发挥农科优势,大力实施“六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充分调动智力资源参与产业经济、乡村治理创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华农方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发挥科技优势,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坚持“走出去作为”。通过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探索出高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新路径,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建立“科技引领、企业主体、多方协同、市场导向”的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模式。

毋庸置疑,本书立足于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双一流”建设、改革任务,全面总结一流高校的创新举措、典型方案和成功经验,示范引领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和现代化大学发展,为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建设世界卓越人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实现国家“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农学双一流一流
中国古代农学风土论的形成、演变与价值
蒲松龄《农桑经》的农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广西农学报》投稿指南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