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审计的现实使命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4-01-30 14:34秦荣生
会计之友 2024年4期

【摘 要】 研究型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是通过研究用审计理论和方法指导具体的审计实践。实施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审计履职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审计政治性要求的需要,是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把握审计规律性的需要,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其目的是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实施研究型审计的路径主要有:围绕审计主责主业实施研究型审计,研究型审计应贯穿审计工作始终,聚焦重大审计项目、注重审计整改成效、采用数字审计技术、锤炼审计人员能力都应实施研究型审计等。实施研究型审计应守正创新,从事研究型审计应有“大气”“正气”“勇气”“傻气”的研究作风。

【关键词】 研究型审计; 审计高质量发展; 审计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4)04-0002-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研究型审计是指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透过表象探究本质,运用研究的方式,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促进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践,提升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做好任何工作都离不开研究,研究在社会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并将永远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要做好审计工作也一样,应实施研究型审计,别无选择。

一、实施研究型审计的现实使命

研究型审计,本质是审计,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審计实践,而辅之于“研究”,主要是使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有更高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更好地发挥审计的作用。研究型审计不仅是一种审计工作方式,更是一种科学的审计工作思想[1]。为更好适应新时代审计工作要求,审计人员需不断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工作,扎实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研究型审计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研究使审计工作揭示问题更加精准,分析原因更加深入,提出建议更有针对性。因此,做深做实研究型审计,是新时代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提高审计质效的重要手段。

(一)新时代审计履职需要研究型审计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党的二十届中央审计委员会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要求审计工作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坚守经济监督定位,聚焦主责主业,审计监督应有力有效服务保障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因此,审计监督应进一步拓展其广度和深度,审计人员就迫切需要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更新审计理念。提高政治站位,要充分认识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意义,将“研究型审计”贯穿于审计工作全过程,不断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审计政治性要求需要研究型审计

审计机关具有“政治性”特征,审计人员应“讲政治”。审计工作应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如臂使指,增强审计的政治要求、政治功能和政治属性,把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握准、领会透、落实好。因此,审计人员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审计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审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把讲政治贯穿审计工作始终,将党和国家决策研究作为积极推进研究型审计的主要抓手,聚焦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找准研究选题、明确研究目标、把握研究方向,确保研究实效。

(三)审计高质量发展需要研究型审计

在新征程上,审计人员应围绕更好发挥审计在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是实现审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实践、总结、提高,是一条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的重要措施和方法。扎实做好研究工作,把研究型审计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基本方法,围绕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效率,实现审计提质增效进行研究,既要研究审计政策,又要研究审计实际情况,更要研究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的审计对策,以审计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把握审计规律性需要研究型审计

审计人员要胸怀“国之大者”,审计工作要从更高的政治层面来要求和谋划,及时总结审计的规律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研究型审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做到“把握审计规律”。研究型审计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研究型审计是审计理论和方法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型研究,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实现审计观念、审计内容、审计方式、审计技术和审计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型审计应研究透被审计对象的政策法规、行业特征、重点难点问题,从现象说明到本质揭示,把握审计工作的规律性。

(五)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研究型审计

党和国家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打造视野开阔、能力卓越的职业精神,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作用。审计机关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要求,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开展研究型审计,不是在审计工作之外另起炉灶,而是把研究与审计工作全过程紧密相连,以研究成果指导审计工作实践。把开展研究型审计作为自觉意识,让研究成为一种基本方法,成为每个审计人员的习惯;要夯实研究型审计基础,营造人人学习、事事研究的良好氛围。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审计问题进行跨界联系、关联分析,拓宽视野,发散思维,进一步挖掘研究成果,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二、实施研究型审计的实现路径

推动研究型审计发展,应坚持“研以致用”“研以强审”的目标导向,实现研究与审计深度融合。根据审计工作实际,实行“审计什么就研究什么”的要求,聚焦审计实践、服务审计工作需要,将审计研究与审计实践融为一体,以研究为导向推进各项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2]。立足审计实际工作,聚焦审计对象,围绕审计新要求、新任务开展审计工作研究,在审计调查、现场审计、联网审计、审计结论形成、审计建议提出、审计项目评估等审计工作的全流程强化研究工作。

(一)围绕审计主责主业开展研究型审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加大审计力度,应紧扣经济监督的主责主业,深入研究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部署和经济方针政策,将审计项目作为研究和成果实现的载体,以更好地服务于审计监督职能的履行。“研究透政策”是开展研究型审计的起点和方向,也是查找问题、问题评价、提出整改措施的依据和准绳。审计人员应通过深入研究政策,逻辑清晰地找准关键环节,提高查找问题的效率和效果,排查政策落实关键节点,聚焦业务流程锁定政策执行堵点,把握政策,入手堵点,深挖问题和原因,准确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建议,充分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的积极效用。

(二)从审计工作全过程开展研究型审计

侯凯审计长曾指出,要坚决做实研究型审计,把研究贯穿于审计工作始终。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时,要将研究型审计思维贯穿审计工作全过程,切实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3]。审计人员应将研究型思维贯彻到审前准备、审中实施、审后总结的全过程中,审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具体情况、收集数据资料;研究制定具有指导性、精准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创新实施过程审计方法研究,增强审计深度和广度,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审后整改總结研究,不断提升审计成果的质效。

(三)聚焦重大审计项目开展研究型审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聚焦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重要举措、重大项目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审计人员开展重大审计项目审计时,应加强对重大审计项目的全方位研究,注重从全局性角度分析问题,以改革思维解决问题,沿着“政治要求→政策措施→重大项目→大额资金”路径研究审计重点,按照“大额资金→重大项目→政策措施→政治要求”链条研究政策与政治问题,为防范控制风险提出审计建议。如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审计人员应深入研究政府债务持续上升、地方政府债务率超过国际标准等问题的原因,提出建立和完善规范的地方财政债务管理机制、及时预警和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四)注重审计整改成效开展研究型审计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是基础和手段,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是结果和目的,必须统筹研究一体推进。审计人员应注重审计整改工作成效,加强对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的深入研究,要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深化对新形势下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紧密结合整改工作实际,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审计整改实践、理论和制度创新,持续提升审计整改工作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充分发挥审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建设性作用。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全面督促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工作,并与审计的日常监督紧密结合,将审计整改结果和成效作为干部奖惩、考核和任免的重要依据;对被审计单位敷衍整改、整改不力、虚假整改的,应严肃问责相关人员。

(五)采用数字审计技术开展研究型审计

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坚定科技强审的指导思想,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提高审计技术方法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助力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审计人员应紧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发展动向,加快研究探索数字审计技术运用与审计实践相融合的路径,充分挖掘数据潜能,拓展大数据审计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获取数据的渠道越来越多,向数据要资源,向数据要效率,积极拓展数据技术运用,大力推广数字化审计模式,推进数据审计应用全覆盖[4]。因此,审计人员需要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数字审计技术,形成数字化审计思维,努力提升数据审计能力,积极推动数据审计的实践运用,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效。

(六)锤炼审计人员能力开展研究型审计

审计人员应以开展研究型审计为工作契机,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将研究作为指导思想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增强核查问题、追根溯源、判断评价、整体分析的审计本领,切实做到“研以致用,研以强审”。审计机关应夯实研究型审计基础,把研究作为审计人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基本途径。牢固树立研究型审计理念,在审计人员中营造“人人学习,个个研究”的浓厚氛围,把研究作为审计人员的一种基本能力贯穿审计工作职业生涯。审计机关应通过加强培训、发挥审计“传帮带”作用、强化重要岗位历练等多种形式,夯实能研能查能说能写的基本功,推动审计人员提高研究能力,创新审计工作方式,全面提升审计监督的质效。

三、实施研究型审计的守正创新

研究型审计是在新形势下为指导谋划审计工作而提出的审计思想和方法,目的是推动新时代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审计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审计在党的自我革命中的独特作用的重要举措。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要将实施研究型审计与审计新任务、新要求紧密结合,聚焦经济监督主责主业,深入研究,守正创新、把实施研究型审计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紧密结合,切实发挥研究型审计的重要作用。

(一)从事研究型审计要有志存高远的“大气”

如何将研究型审计落实到具体审计工作中去,审计人员应当志存高远,努力进取,准确把握经济社会运行的大趋势。“大气”是指有强烈的经世济民的社会责任感、博大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文情怀,有高远的志向和追求、高尚的品格和品位。研究是探究事物的本质,问题是事物的表象反映。审计人员应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敏锐的发现问题的意识,对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要害提整改,这是审计人员最好的“大气”体现。对于审计人员而言,应从研究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精髓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着力探索审计智慧和审计实践、审计方案,传承和发扬我国的审计精神血脉,积极向上力担重任,以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不负时代,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从事研究型审计要有真诚求索的“正气”

近年来,审计成功扮演了经济警察的角色,出色地发挥其在党和国家治理、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清正廉洁反腐败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浩然正气。开展研究型审计,也要讲求正气。“正气”是指审计人员坚持科学的研究作风,树立端正的学风和文风,脚踏实地不投机取巧,深研细究不哗众取宠,尊重事实不趋炎媚俗,老老实实地做审计研究。审计人员在推进研究型审计过程中,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涉猎国内外相关知识和经验,研究透党和国家的政策,客观公正地提出自己的研究结论和结果,以浩然之气推进研究之风,共同推进审计研究的繁荣。审计人员在推进研究型审计过程中,应当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而努力研究,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审计科学,运用研究型审计的成果构建审计人员的精神家园。

(三)从事研究型审计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

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创新审计理念、探索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方法的重要途径,应不断深化对研究型审计的认识,有勇气改进现行审计的技术、方法和流程,切实提升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勇气”是指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审计人员在推进研究型审计过程中,对现行的制度、规定、细则应进行具体分析,以客观的、辨证的、发展的精神去实现研究型审计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理念创新。审计人员在开展研究型审计过程中,要准确理解研究型审计的本义,审计人员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直面现行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开拓性的新理论、方法和措施,提高审计工作的质效。

(四)从事研究型审计要有勇于吃苦的“傻气”

审计机关不管“钱物”、不管“帽子”的特色,决定了审计人员要具备吃苦的能力。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复杂性、精细性、进取性等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要具备吃苦耐劳的傻气。“傻气”是指审计人员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长期坚持的心态,专注审计研究,保持定力,不被名利所干扰,埋头钻研,甘于寂寞,不计得失。审计人员实施研究型审计,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意志,是做不好的。审计研究需要深入实务第一线,挖掘理论和实践问题线索,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本质,揭示审计发现重大现实问题中所深藏的重大理论问题和体制机制问题,并以科学、系统、全面的方式深刻提出整改的措施和建议,实现把现实的理想变成理想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孙夏赋.应当探索多种形式的研究型审计[J].中国审计,2019(23):39-40.

[2] 許芷浩,胡友良.关于开展研究型审计的几点思考[J].中国审计,2020(16):64-65.

[3] 商思争.研究型审计的成果回顾及内涵界定[J].商业会计,2022(9):69-71.

[4] 秦荣生.数据导向审计体系构建:风险模型、方法体系与实现路径[J].审计研究,2023(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