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4-01-30 10:07唐明军
山西青年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学院

唐明军 陈 陈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产教融合是指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的特点,结合社会产业的需求,针对性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以促进学校人才质量培养,更好地服务社会产业,提升科研能力的一种办学模式,使得教育和产业紧密结合,使学校专业培养具有更高的前瞻性和社会性,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产教融合,可以更好地拓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渠道,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产业发展的共同进步。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不仅是国家的教育政策,也是未来职业教育为更好地培养社会专业技能型人才,进行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产业学院是以提升职业院校服务区域产业能力为宗旨,整合地方政府、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地方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的资源,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主,兼有学生创新创业、技术创新、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多主体、多功能深度融合的新型办学实体[1]。高职院校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与专业办学特色开展产业学院建设,可以进一步加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助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一、产教融合背景下加强高职产业学院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一)产业学院的建设推进了国家高职教育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扩大高校的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尤其是高职教育的发展,得益于“扩招百万”政策,高职(专科)规模迅猛扩张。但是教育扩张的同时,也带来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专业市场契合度低下、人才供求不平衡等多种弊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与升级,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家教育部门也不断强调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充分进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应更好地贴近企业和市场。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建设更加深化了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推进了国家在职业教育上的改革和发展。首先,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推进了职业教育市场化进程。产业学院在办学特点上,主要由业内企业和学校共建,并且企业在学院建设和人才培养上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的原则来进行学院的建设和管理,不受普通二级学院管理机制的影响。其次,企业可以直接参与学院的教学过程,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培养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紧贴市场所需进行专业实践教学。通过产业学院,不仅可以使市场元素体现在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推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

(二)产业学院的建设更好地推进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业学院是由高校、企业、政府、研究院等多方面参与、共同建设和管理的独立性教育机构。首先,在对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规划时,企业可以更好地结合自身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直接进行参与和决策,突出了企业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地位,提高了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让教育和产业紧密联系。其次,产业学院的建设融合了多元化力量,加深了资源整合和共享的程度,提高了各方力量的内在联系与合作,强化了企业、高校、政府间的融合度。高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条件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资源提升科研能力,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利用产业学院培养企业人才,进行反哺式教学。因此产业学院的建设必然是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

(三)产业学院的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最终途径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掌握专业技能的一线专业技能型人才,通过产业学院的建设,实现融合育人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可以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首先,产业学院的建设就是典型的校企合作,将企业的育人思维和方法注入职业教育的普通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完善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企业将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引进课堂,将教学内容注入实际工作中,将教学任务转换为生产任务。其次,产业学院建设提升了高校师资力量和职业教学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企业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将一线技术和技能引进课堂,极大提高了职业教学实践教学能力。通过“互相参与”的方式增强了产业学院师资力量,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了学院实践教学能力,为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保障。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模式

(一)多元混合共建模式的特征和优势

混合共建的产业学院是指由高校、企业、政府、研究院等多方面参与,根据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高校主动对接政府和企业,联手建设和管理的产业学院,内设的专业主要是当地主流发展的产业。这一类的产业学院最大的特点就是立足于当地的产业,根据当地的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开设相应的专业,在后期的发展中,也会根据当地产业布局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以满足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这一类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更好地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使当地企业不断扩充专业技能人才,也可以吸引优秀毕业生留在当地企业,扩大当地特色产业规模,实现三方共赢的效果。

(二)二级产业学院模式的特征和优势

校企合作式的二级产业学院主要由学校和企业进行共建,一般作为学校内一个独立的二级学院,并且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进行建设和管理,其办学地点可以在学校,师资力量主要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目前在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产业学院都属于此种模式。在高职院校中,针对学校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学校会积极与企业进行结对,而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和人才需求,也会主动与学校进行对接,在此基础上,双方会针对部分专业进行共建,成立具有企业特色的二级产业学院。学校可以通过二级产业学院的建设和企业的资源提升专业建设的层次,拉近学校和企业的距离,企业也可以通过学校的资源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且优化自身的人才结构,持续不断扩充自身所需要的人才,提高企业社会竞争力。

(三)基于专业的产业学院模式特征与优势

对口专业化的产业学院模式主要是针对二级学院的特色专业,由二级学院主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共建的产业学院,其地位相当于学校的三级学院。二级学院为了深入高水平特色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动与行业内高水平企业开展合作,实现专业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共培和人才共育。学院和企业共建专业实践基地,借力行业龙头企业在教育行业的资源优势,按照“三入”(让真实的项目进入课堂,让真实的技能嵌入课程,让真实的技术融入课本)要求推动“三化”(“场景化、标准化和案例化”)资源建设,并且推荐学院教师参加企业的业务培训,将培训内容服务课堂,使自身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紧跟产业发展的脚步。

(四)企业基地化产业学院模式的特征与优势

企业基地化的产业学院是指学校和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并且产业学院的地点设置在企业内,由企业和学校共同管理建设的产业学院。这类产业学院最大的特点是既可以作为企业的生产基地,也可以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基地。学生可以进入一线生产线进行学习或顶岗实习,直接由企业专业技术骨干进行实践技能的授课,实现精准育人。同时学校也可以此产业学院为契机,与企业所在工业园区内的其他企业开展合作与交流,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联合推进多产业学院的建设。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施路径

(一)完善政策体系,保障产业学院发展

目前,国家一直在倡导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但是对于产业学院的建设和管理而言,并未出台相应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来进行指导,导致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产业学院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上都是靠不断摸索来进行,因此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应积极发挥作用,引领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第一,国家须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产业学院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如在产业学院的管理中,明确产业学院的性质和法人地位,确定管理主体地位;在运行过程中,明确产业学院融资制度和税费政策等,制定详细的利益分配规则。第二,在推进产教融合的进程中,政府部门也应加大对产业学院建设的扶持力度,降低企业和学校的建设成本,提供相应的政策资金,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进行产业学院的共建,不断推出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产业学院高效率发展。第三,政府应大力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建设与成长,以当地产业的发展引发对产业人才的需求,从而推动产业学院的建设,利用产业学院的输出人才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从而提升当地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水平。第四,努力构建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及时发布企业和学校以及各行业的需求,促进校企合作的发展。

(二)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院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和输出方,承担着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将深深影响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业学院发展,用一线的教师和一线的技术以及一线的方式来培养产业需求的人才。学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针对性开展人才培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调整学校治理方式和模式,注重职业教育中实践技能的培养,开展企业学徒制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当下产业、企业的人才需求。

(三)发掘地方资源,补齐学校短板

高职院校应立足于学校的层次和水平,找准自身定位,明确面向的产业和服务区域,构建科学的系统化教育体系,搭建产业学院的基础框架。对于层次性较高、教育实力强的职业院校可以面向国家的产业结构,建设较高水准的产业学院,以推动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而教育实力较为薄弱的高职院校可以面向地方产业,致力于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强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教育和产业紧密结合。并且根据产业的不断变化和升级,及时调整产业学院的专业建设,持续推动高职产业学院的教育供给与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无缝对接,实现产业学院教育职能的“不可替代性”[2]。

(四)实施新的合作机制,平衡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师资水平严重影响着产业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成效,产业学院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教育平台,需要有一支专业技能强、教学能力高、科研学术水平尖的教师团队。在产业学院师资团队的建设中,需注重教师的科研、教学、实践的全方位发展,打造出“双师”型教师团队。首先,学校可以选派教师作为访问工程师进入企业,参与企业的运营、生产与研发,也可以通过引进的方式让企业的技能大师和工匠进入学校参与产业学院的专业授课,学校和企业共同实现师资力量的培育,以此提升产业学院教师团队的战斗力[3]。其次,加强与企业的课程共建和课程资源共享,打造具有企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依托企业的发展需求,制定并实施校企联合审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的专业共建。企业和学校根据专业标准,双方共同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并且可以针对具体的专业需求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并且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开展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协助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技术升级,提高企业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实现共赢。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学院掠影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