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亭, 单子晨
(1. 中国传媒大学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北京 100020;2. 中国传媒大学 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0)
人类需要借助语言定义理解世界,也会因语言相通而凝结出社会共同体形态,即语言共同体。正如马克思所述:“语言本身就是这个共同体的存在,而且是它的不言而喻的存在。”(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理论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民族问题选·马克思恩格斯卷(上)[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439.作为共同体,语言具有强大的整合功效。哈贝马斯在社会整合理论中,将公共领域的语言共同体与生活世界领域的交往共同体、现代国家中的法律共同体并列,指出语言共同体能在宏观层面有效整合生活世界、公共领域、现代国家三重空间。同时,语言还兼具独到的治理潜力,不仅能拉近各社会主体的语言交往与文化认同,还能跳脱现实束缚,借助反思语言形态探讨共同体的诸多问题,这也使语言共同体参与全球治理成为可能。尤其是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多边主义、合作共赢等价值观盛行的国际形势背景之下,以语言教学为本职的国际语言传播机构迎来了建设语言共同体、共商全球议题的发展机遇。
早在1883年,世界第一个国际语言传播机构——法语联盟便已成立。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至少在5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超过250个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呈现出多元化、传播语言去中心化、专业化、信息化、商业化、互利双向化等趋势。(2)唐培兰,李宇明.国际语言传播机构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22,(4).在横向拓展全球分布网络之际,国际语言传播机构亦尝试向内挖掘自身的沟通功用,以语为媒,开辟交流路径,以对话为主旨,放大桥梁影响,着力推动各国文化由原先单一的“向外传播”转向多样的“世界沟通”。因此,我们以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韩国世宗学堂、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数据技术,广泛搜集各机构年报与媒体报道,并借助个案分析与文本分析法,挖掘语言传播机构推进构建语言共同体的价值意蕴,进而归纳其现实的建构路径、反思存在的问题不足,并就其优化方向作出展望。
德国学者福斯勒提出语言共同体理念距今已近百年。起初,学界以语言的共同使用为标准,认为语言共同体是“能够熟练使用某种语言、方言或语言变体的社会群体”,其范围也并不固定,在指代主体、数量方面具有相当的自由性、伸缩性,“该群体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可到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小可到一个家庭或者两三个人。”(3)周庆生.论中国通用语言文字共同体[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随后,以话语表达为条件建立起来的语言共同体也得到关注,此类定义倾向于以探讨主题为标准,超越对具体语言的使用限制,突破民族国家现实制约,确立了基于同一议题的深层次语义判断标准,更强调对人类跨语言交际与互动的社会性需求。尽管标准有所变化,但相关定义均认可语言使用的共通性有利于语言身份的建构,能消弭因语言隔膜、制度对立、文化冲突而存在的“排斥性矛盾”,遏制走向分裂的社会群体、化解潜在的人文主义危机。随着全球化交往日益密切,跨国多语种的学习使用,全球公共危机的话语探讨均已成为常态,语言共同体具备了基本的构建条件,但囿于逆全球化消极影响,语言共同体也面临阻力,此时谁能构建语言共同体,构建怎样的语言共同体,发挥何种的语言共同体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恰如语言解释学理论所述,“人创造的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语言最终还需回归对人类本质的书写。(4)宁乐锋.查尔斯·泰勒的社群主义整体本体论评析——基于语言共同体的视角[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不同于个人、国家等语言共同体构建主体,语言传播机构具有跨地域融合、系统性运作的优势,凭着多年语言教学交流的本职工作积累,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全球传播网络与体系化工作机制,且在以人文交往为渠道,促进世界性的身份认同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例如,刘晶晶、吴应辉从沟通功能、文化交流等显性、隐性角度肯定了语言传播机构的多重价值,并从供需视角出发,指出语言传播机构对友好国际关系塑造的积极影响。(5)刘晶晶,吴应辉.孔子学院与其他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办学状况比较研究(2015~2017年)[J].民族教育研究,2020,(6).在功能上,语言传播机构具备两类价值,显性价值表现为语言教学承担的沟通交流作用,重在学习者职业发展能力提升;隐性价值则体现为增进他国民众对本国文化的理解,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在需求上,语言传播机构兼顾了服务输入性和输出性需求,能够满足输入国和输出国不同层次民众的信息需求,营造和谐的国际关系。在实践中,各国语言传播机构也纷纷提出语言共同体的发展计划。例如,俄罗斯世界基金会提出“俄罗斯世界”,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倡导“日语人”,注重以语言传播为半径,延展语言共同体的界限。基于语言传播机构的独特价值意蕴,选择其为主体推进语言共同体构建具备较高的可行性。
以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语言传播机构为例,立足机构在官方网站发布的历年年报,结合媒体相关报道信息,归纳出三条主要路径:一是基于人际交往的共情路径,以教师、志愿者、专家为载体,关注个人语言能力的生活化交往,形成生活世界的语言共同体;二是基于组织交往的传播路径,借助教学课程、服务指南等公共产品,关注文化制度的语言传承,形成媒介世界的语言共同体;三是基于全球交往的合作路径,以全球重要论坛会议、智库论坛、联盟机构为依托,加快全球化时代的语言对话,延展语言的通约性,呼吁形成信任世界的语言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语言基石(如图1)。
图1 “个人-国家-世界”三重交流路径
语言习得首先是基于人际交往的语言实践,“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6)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60:34.这正是文明交往的逻辑起点。换言之,交往个体只有从语言共同体的意义中才能洞见自我意义,进而确立个人与语言共同体的双向价值,不仅能为语言共同体积累能量,也能为个人的发展认知提供土壤。在语言传播机构中,教师、志愿者、专家正是通过跨文化交往中的情感联系,依托他们与学员及其家长的双向交往,凝聚了追求进步、发展、友好的共识,夯实了语言共同体的共情构建路径。
首先,从语言传播机构派出角度来看,教师、志愿者,特别是文化类教师岗位、文化实习生的设置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在谈及构建共同体方式时,滕尼斯曾提出“本质意志”,强调情感才是共同体的真正本质。(7)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张巍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乔纳森·特纳则肯定了情感传播在不同组织中的普遍凝聚价值,尤其强调“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到构成现代社会的大规模的组织系统,都是推动社会现实的关键力量。”(8)乔纳森·特纳,简·斯戴兹.情感社会学[M].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例如,韩国世宗学堂遴选文化、艺术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以韩国文化教师的身份向海外介绍本国文化。同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在中国和东盟各国招募致力于推广日语的日本人赴他国担任初、高中阶段助教。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亦有“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计划”,并配套设立“志愿者俱乐部”,为志愿者开展活动策划、寻求信息服务提供交流平台。
其次,从当地民众接受互动角度来看,部分机构意识到人际交往不能仅仅依靠单向的“派出”,进而尝试涵养本地教师、组织访学等方式,提升本土化适应能力,才能将语言交往由单一的语言符号学习升华为跨文化理念交融,实现语言共同体的凝结。此时,作为“访学”“培训”的目的地,在教师、学员眼中不再是空间地理符号,还是重要的媒介符号、情感符号。亲身体验而形成的“地方感”能够通过人与特定地理空间的互动,涵养其对该地的依恋情感。(9)付若岚,周澄.异质性空间视角下短视频“地方感”的多重实践[J].新闻界,2021,(4).在师资交往中,韩国世宗学堂开展“世宗学堂支援当地聘用教师取得学位”活动,选拔当地教师,进入韩国网络大学修读本科课程,事后可取得韩国语教师资格证。仅2019年度,便有13个国家的17名教师成功受聘。类似地,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也支持中外高校合作培养中文教师,“资助有条件的外国大学设立中文师范专业,采取外方独立培养或中外高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本、硕、博士学位的本土中文师资人才”,并开设短期的“来华研修”和“专家赴外培训”项目涵养高水平人才。
谢荣娥、赵洁指出学校教育、公共服务机构对构建语言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10)谢荣娥,赵洁.语言共同体的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1,(6).除去零散的、点对点的个人交往,以语言传播机构为主导,并以其推出的规范化公共产品为载体而开展的组织交往,是最稳定、最主要的语言共同体构建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交往共同体中语言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种建制”,(11)Karl Otto Apel.The Rationality of Human Communica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sensual Strategic and Systems Rationality [ J ].Graduate Faculty Philosophy Journal, 1995,(1).其交往须以成员奉行“元规范”为前提,即共享语言使用的规范规则,折射至语言传播机构日常则是通行的教学课程、服务指南等公共产品。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为语言传播机构的公共产品传播提供了强大的助力。美国经济学者Jacob Marschak从经济学角度为语言交往寻求驱动可能,指出语言是一种资本,外语学习是经济投资行为,能给个体、国家带来经济利益。(12)王烈琴.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观及其对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J].外语教学,2013,(5).各国民众为增强就业竞争力、社会适应能力,也逐步提升了组织交往的频率,这为语言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新型方式。
首先,教学课程的应用与推广,为语言共同体夯实交流基础。东亚各国语言传播机构均注重线上教学拓展。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搭建了集语言教育、文化学习、教师发展、考试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中文联盟”数字化平台,提供“中文联盟”直播课、数字化本土课程、志愿者微课大赛服务。2020年韩国世宗学堂正式启用“网络世宗学堂”在线学习平台,现已开设5172门在线课程,惠及5万余名学员。此外,韩国世宗学堂注重引入前沿技术赋能授课形式,开发“世宗学堂人工智能教师”服务,借助智能语音识别,辅助学员开展对话练习。2023年,韩国世宗学堂还宣布即将推出“元宇宙世宗学堂校园”(ksif.zep.site),学习者可在虚拟空间沉浸式体验韩国课程与文化,将技术创新与语言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为语言共同体服务铺设场景支持。
其次,职业服务的协助与培训,为语言共同体提供内在驱动。参照语言资本论的运行逻辑,语言将成为影响职业竞争的重要因素,语言传播机构也顺势着眼语言教学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试图通过对接不同国家间教育标准,提升本国国民的全球适应性、强化各国政府、民众参与语言共同体构建的驱动力。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则大力推进“中文+职业技能”发展,联合国内职业教育机构、中资企业,促进职业技能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2022年,为满足印度尼西亚“中文+职业技能”的人才培育需求,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中国—东盟中心、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共同主办了本土师资培训,讲授“中文+物流管理”“中文+电子商务”“中文+计算机网络”课程,介绍中国物流、电商、计算机网络发展现状。类似地,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开设“EPA日语培训项目”,旨在为引进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护士、护理师提供基础日语教学服务,协助其尽快适应国外工作生活。
最后,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支持,为语言共同体打造名片效益。语言传播机构在提升语言传播业务能力之际,逐步认识到品牌塑造的紧迫性,以独树一帜的品牌名片形象增强机构影响力,在潜移默化中构建语言共同体的品牌效应,为其提供声誉支持,在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之际,最终实现以语言共同体的影响力反哺自身建设进度。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在定义“品牌”时,着重突出其独到性,指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戴维·艾克又进一步提出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将品牌价值划分为品牌知名度、品牌认知度、品牌联想度、品牌忠诚度和其他品牌专有资产等五部分。基于此,语言传播机构正在通过构建自身品牌反哺语言共同体建设,借助官网介绍、课程内容、交流活动、新媒体传播等形式,依托媒介信息产品的全球传播提升自身的品牌识别度,其间自然而然影响语言共同体的品牌忠诚度,有意提升对海外民众共同认知的影响力。例如,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推出《在现场》《中国名画里的衣食住行玩》《微观中国》《YOUTH LINK中外青年云对话》等文化视频,以及“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展“城与乡”——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生命力等线上展览,还创新“唱歌学中文”短视频挑战赛等互动形式,融合音乐、建筑、书画、饮食等元素,全方位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通过机构文化品牌增进受众对中华文化共同体的综合性接触与运用。韩国世宗学堂利用自有半年刊《世宗学堂》和月刊《世宗学堂财团新闻》、统计公告、视频短片,宣传其在联络全球韩语爱好者、形成语言共同体方面的成果。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以戏剧演出、艺术沙龙、记录影像等方式,引导语言学习者体验其特色文化。2022年,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成立50周年之际,基金会采访了诸多相关学者,制作发布相关中日双语版记录影像,并同步提供采访稿件,以口述史方式体现中日学术交流的历史脉络,为加深中日友谊、打造语言共同体扩充更多真实材料。
语言与社会存在双向互动关系。冲突还是对话、对抗还是合作是当前人类面临的最为紧迫、最为重大的时代课题,基于文明关系论的全球观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钥匙。Halliday谈及话语对人类社会的塑造作用,他指出“语言的使用能够影响人们的观念,而且影响人们的行为,构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最终构成人类社会政治和社会生态的失衡”。(13)Halliday,M.A.K.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s to applied linguistics[A].In A.Fill &P.Mühlhusler(eds.).The Eco 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C].New York: Continuum,2001.与之相对,更多学者看到语言共同体构建对全球交往的积极作用。干春松建议要建立全球性文化交流机制,重在构建共同价值,(14)干春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与人类命运共同体[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12).借语言共同体构建之机塑造相匹配的全球观,对此,语言传播机构开展全球深度交往与观点对话,不仅能有效提升全球合作理念,也反向夯实了语言共同体构建的合法性、必要性与认可度。
柯林斯在互动仪式链理论中指出,互动仪式是唤醒情感的关键所在,这种因互动仪式而产生的共享情感状态——集体认同感,正是共同体意识的组成要素。语言传播机构可利用大型活动、智库论坛、联盟组织等方式开展全球深度交往与观点对话,满足参与者的内心期待、互动需求,组织结构化知识生产,获得积极的情绪反馈、实用价值,解答个体对“我们是谁”的身份归属困惑,以身份认同铸牢地区性、全球性语言共同体。
首先,全球的机构庆祝日是最普遍的做法,机构广邀教学者和学习者分享切身体验,营造欢庆氛围唤醒语言共同体实感。韩国世宗学堂常态化举办“世界韩国语教育者大会”,邀请学堂长、运营者及教师参与,分享世界各地的韩国语教育进展情况以及优秀学堂的运营案例,以增强海外韩国语教育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也有“国际中文日”活动,以线上形式展现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成果,还开设了“全球精彩活动”专栏,与全球中文学习者欢庆节日,推动语言共同体凝聚力建设。其次,语言传播机构意识到,语言教育与文化推广的第一属性始终是语言教学,以知识生产筑牢语言共同体根基,一方面促进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成果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智库论坛交流为形而上的理论知识寻求参与现实教学世界的接入口,将知识产品准确地投放到共同体内部。例如,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多次举办智库论坛研讨会,聚焦国际中文教学传播中的学理问题与发展前景等主题,与国内外知名中国学、中文教学研究机构、学者展开理论探讨。2022年,召开了主题为“联系、沟通、理解――通过语言和文化建立信任与合作”的首届中外语言交流合作论坛,围绕未来语言学习的创新方式、机构交流合作价值探讨语言传播机构促进民心相通的意义,加强语言共同体交流基础。大会分论坛主题还包括:语言文化机构在促进文化理解方面的作用——案例研究、语言教学和测试、教育合作、流动和交流的影响力,以及语言、艺术和文化合作等。最后,组建基于语言学习目的而形成的地区联盟,加深语言共同体联结程度。语言传播机构善于整合身边资源优势,采用联盟合作方式,吸纳其他较小机构作为成员,并通过提供项目课程、师资力量等方式开展多样化合作,延伸语言共同体的影响范畴。例如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开展“日语教育支援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吸收日语相关教育机构成员,辐射影响周边地区日语发展水平。与此同时,部分语言机构还相当重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个人进行表彰,如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每年均会颁发“国际交流基金奖”和“国际交流基金地球市民奖”,以荣誉感增进语言共同体的向心力。
此外,为加快语言共同体构建,中、日、韩政府对语言传播机构普遍实施了鼓励性政策。2017年,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构建语言互通工作机制,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语言互通,开辟多种层次的语言文化交流渠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亦要求“建设中文传播平台,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2013年12月,日本政府公布了亚洲文化交流政策“文化之WA计划”,要求加快推进与东盟各国交流。韩国自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发展战略以来,又推出《首届大韩民国公共外交基本计划(2017~2021)》《国际文化交流振兴实施规划(2021)》,以谋求文化交往机遇。(15)邢丽菊.韩国文化“走出去”的制度机制研究[J].人民论坛,2021,(23).语言传播机构善于捕捉这一机遇,从顶层设计层面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在章程中凸显机构对全球发展、共同体建构的责任意识。李宇明、唐培兰系统梳理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发展历程,透过其章程表述发现,语言传播机构愈加强调传播合作的双向性、平等性,用“交流”“纽带”取代“服务”“支持”,尤其强调“建立信任”的宝贵意义,彰显了“国家使命发展到人类使命的逻辑线索”。(16)李宇明,唐培兰.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发展历史与趋势[J].世界汉语教学,2022,(1).例如,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号召“我们将在人与人之间培养同理心、信任和善意”,韩国世宗学堂倡导“立足于文化互惠主义的文化交流”,中国孔子学院“促进世界多元发展”等,呼吁形成信任世界的语言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语言基石。
语言共同体的建构路径复杂交织,基于既有的建设思路,语言传播机构未来可从以下五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多位一体的支持矩阵。一是推动理念弘扬,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观念;二是深耕理论研究,融合语言学、传播学相关理论,开辟语言共同体视角下的系统化理论体系;三是借力政策支持,盘活自主传播语言的动力和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力度,为语言共同体建设寻求多元主体与路径;四是发力技术赋能,借助5G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同步推进构建数字空间的语言共同体;五是促进能力提升,继续依托“个人-国家-世界”的三重构建路径,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助力语言共同体进程。
文化是互动性的动态生成系统,是借由语言传播达成文化交流并构成语言共同体,从而最终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要素。在语言共同体的构建过程中,文化理念是重要的传播路径,语言传播机构一方面应当深耕理念传播,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增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观念为媒,打好与语言共同体发展对接的思想根基。另一方面,语言传播机构要进一步发挥“语言”的基础性服务作用,开展出主题更为丰富的世界议题探讨,进一步拓展语言共同体的治理功能与价值内涵。新冠疫情初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编写的《新冠肺炎防治手册》,经多家语言服务合作伙伴的努力,迅速完成了16个语种版本的翻译和发布工作,在意大利等国家的抗疫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知识巩固语言共同体的团结基础。(17)吴菡.语言服务助力全球抗疫[N].人民日报,2020-06-04(005).
对于语言传播领域而言,学者王辉敏锐地指出,“随着全球化的加剧,语言传播已成为一种超越国家边界的常见现象,对塑造全球语言格局有重要影响”,然而国内外学术界对语言传播的理论研究仍较为稀缺,“语言传播理论建设跟不上语言传播实践的需求”。(18)王辉.语言传播的理论探索[J].语言文字应用,2019,(2).对此,加强语言共同体相关理论建设成为语言传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要深化语言传播机构的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研究探索,立足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视角,持续形成适宜当前时代形势、语言特质、地区特质的语言传播模式或理论模型,从而为语言共同体建设提供理论发展的方向指导。例如,援引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思考语言符号在构建文化认同中的重要作用,可为建构语言共同体、共享集体语言观念提供理论参考;语言传播机构还可立足跨文化传播研究,阐释全球社会中不同文化之间社会关系与社会交往活动,为国际间语言交往与传播提供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
在语言共同体的构建实践中,既然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相连,那么就应该提供适宜二者相互补充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其中政策作为一种可见的社会结构便是重要一环。语言共同体的形成需要语言传播机构对多维度的合作主体进行有效地调动与整合,因而需要理顺针对性政策支持和政策引导下的社会环境支撑,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既有资源。例如,语言传播机构要充分借力政策指导,中国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可开展语言交流日活动,通过线上新闻发布与线下教学交流等方式,盘活机构自主传播语言的动力,同时,语言传播机构可打通企业等民间渠道作用,通过与企业当地员工合作、开展实地调研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强“语言关”“文化观”培养,从而实现商业贸易和语言共同体建设的有机统一。
语言传播机构进行语言推广,离不开高速发展的媒介技术。时下新兴的媒介技术能够为语言共同体的建设赋能,如元宇宙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虚拟交互空间,不仅能够跨越地理空间界限实现交流,还能模拟出不同地域实景从而让用户沉浸式地感受异国风貌,辅助语言共同体的建设。韩国世宗学堂元宇宙校园已经在2023年正式上线,其中既包括课堂大楼、韩国文化体验大楼、活动大楼等校园实景,又涵盖了首尔站、汉江公园、广藏市场等韩国著名景点。该元宇宙校园在2022年11至12月期间试运营,服务上线当天就有4643人登录访问,平均每日有来自123个国家和地区的480名学员用韩语交流。(19)韩联社.世宗学堂元宇宙校园正式上线[EB/OL].https://cn.yna.co.kr/view/ACK20230207003400881?section=search,2023-02-11.此外,新近诞生的第四代人工智能ChatGPT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了重大影响力。ChatGPT的本质正是一个语言模型,丰富的多语种语料库让它能够和许多语言世界的用户进行交流对话,同时具有聊天、信息检索、知识服务、AI创作等强大功能。(20)张洪忠,刘绍强.传播学视野中的ChatGPT技术逻辑[N/OL].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3-07.可以预见的是,作为一种世界广泛使用的媒介,ChatGPT在未来将在传播领域得到针对性的运用,或可成为深化语言共同体建设的有力推手。随着中国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发展,未来语言传播机构可充分利用相关优势,实现技术赋能与语言共同体构建的有机统一。
“中文国际传播能力”,可以理解为中文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按照语言传播规律增加语言的传播价值、获得国际语言地位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包括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能力、中文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能力、中文国际传播服务能力、科技赋能中文传播能力、中文产品生产能力、中文国际传播风险防范能力等6大要素。(21)李宝贵,李辉.中文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要素及提升策略[J].语言文字应用,2021,(2).以国际中文教育机构为出发点,能更好窥探语言传播机构提升语言共同体构建能力的脉络。这些能力的提升在操作上有“个人-国家-世界”的三重交流路径,在个人路径上,共情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超文化能力,是人际交往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而移动互联网又让个人成为当下跨文化交流的主要主体之一。语言传播机构首先应鼓励语言学习者、从业者、交流者通过其自我成长,加强外语学习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形成生活世界的语言共同体;在组织路径上,组织仍然是当下人类社会媒介信息生产的主要力量。语言传播机构应扩大教学规模,构建区域化、体系化的传播媒介集群。(22)刘晶晶,关英明.国际语言传播机构助力提升本国国际传播能力:价值意蕴和实践进路[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2,(4).同时提升自身媒介内容生产与传播能力,并与国内外权威媒体组织合作,制造出高质量的全球流通的公共产品,形成媒介世界的语言共同体;在世界路径上,语言传播机构应着重彰显人类发展使命,深入推进语言传播工作国际化发展,呼吁形成信任世界的语言共同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语言基石。
综上所述,围绕语言共同体建设,中国、韩国、日本等东亚语言传播机构遵循“个人-国家-世界”的三重交流路径,初步形成了基于人际交往的共情路径、基于组织交往的传播路径、基于全球交往的合作路径的立体式方案。然而,剖析语言传播机构的目标愿景、实践效果可知,语言传播机构所推崇的加强理解、信任的使命愿景仍是理想倡议,基于人际交往、组织传播、全球交往等的构建举措仍较为零散,客观制约了语言共同体的构建效果与进展。未来,语言传播机构还应在加强语言教学根基之外,再对自身的功用多做思考,探寻其在构建语言共同体道路上的潜在路径,作为机构可能承担的社会功能以及参与公共外交的逻辑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