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俭明, 段 鹏, 赵蓉晖, 李宝贵, 宋 萑, 张洪明, 吴英成(Goh Yeng Seng), 白罗米(Luminia Bălan), 曹瑞红,马西尼(Federico Masini),郝清新(Hamar Imre)0, 李登贵0,刘英林, 袁博平
(1.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中文系;2.北京语言大学;3.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4.辽宁师范大学;5.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6.澳门科技大学国际学院/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7.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8.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孔子学院;9.意大利罗马大学;10.匈牙利罗兰大学、罗兰大学孔子学院;11.上海交通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陆俭明
国际中文教育是一项桥梁工程——为世界各国建造通向中国、起交流互鉴作用的中文桥,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从而深度感知中国、了解中国提供帮助。国际中文教育要高效率不断发展,我认为首先要抓好五个“必须”——
第一,必须明确认识国际中文教育的使命是要为世界各国培养他们国家所需要的两种中文人才:一是懂中文、会中文的“双语或多语人才”;二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中文教师、中文翻译家和中文研究人才和中文领军人物。各国如果能有这样两支中文人才队伍,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感知、认识会大大推进,从而有助于各个国家跟中国在各方面的广泛而深入的友好交流。
第二,国际中文教育必须重视并加强汉语书面语教学。有文字的语言都会存在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而汉语书面语跟口语的差异远远大于西方语言。西方学生学习汉语书面语必须过“汉字关”,同时要了解汉语书面语跟口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表示同样的意思却会采用不同的词语与说法。
第三,境外国际中文教育其教学任务必须主要由当地/本土中文教师来承担。我们的基本立足点不应放在“派大量志愿者汉语教师出国”上,而应放在大力培养和培训本土汉语教师上。在这一点上,我们得换位思考。
第四,国际中文教育必须实施“数字化”转型。现在世界各国向“数字化”方向转型都作为一项重要“国策”。各个学科领域都顺应这一“数字化”发展大趋势,国际中文教育无疑也得走“数字化”之路,而且得进一步迈向实施“信息化、数字化、工程化”的智慧型、多模态国际中文教育这一发展方向。
第五,国际中文教育必须逐步发展“中文+X”教学模式。这就要求国际中文教育要及时变革教育理念——除了有“学科”意识外,还必须要有“服务”意识、“跨界”意识和“合作”意识。这也就要求国际中文教育必须从单纯的“中文”教学模式发展出“中文+职业”的教学模式;而这也表明中文开始走进社会生产、走进职场,与国家发展、与民生发生越来越密切的关系。
段 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工作,增强国际话语权,加强中国国际传播力建设。高校具有文化积淀和人才储备优势,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国际传播力建设。作为中文国际传播事业的排头兵和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开创者,北京语言大学在中文教育和中华文化传播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提升国家国际传播力和文化软实力作出了独特贡献。
北京语言大学首先明确,学科专业是推动学院建制、学术传播与人才队伍相结合的“催化剂”和“顶层设计”。通过六个“重构”(重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资源体系、教学法体系、实践体系和支撑体系),加强国际传播核心能力建设;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有机结合,以及纵向进阶的“三阶”培养模式和专业连通、课程融通、师资贯通、管理汇通的“四通”培养机制;根据受众需要建立以中文教育为主体的传播体系;实现了理论、标准、模式、内容、传播五方面的创新,有效解决了国际中文人才培养断层的问题。
在学科建设基础上,北京语言大学推动国际中文人才培养的结构性改革,通过学院建制为培养高水平国际中文领军人才确立实践载体。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了聚焦高层次汉学和中国学研究人才培养的汉学与中国学学院,以中文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中文能力提升为主的国际中文学院,以跨学科专业与行业领域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应用中文学院,并加快建设有助于服务国家战略研究的区域国别交叉学科。从而更精准地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起点,本硕博贯通的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时代所需、事业所需、人民所需的国际中文人才贡献北语方案。
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结合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以加强教育内涵建设为抓手,培养高水平国际中文领军人才,立足服务社会慈善事业,服务国际中文教学,服务中外师生,服务国家事业,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持续贡献智慧。
赵蓉晖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一场涉及文明竞赛、技术动能、国家制度、知识体系、权力结构等五大维度的国际秩序综合变革。后疫情时代开启的新型全球化进程是内容更综合、结构更均衡、利益更多交汇的综合性全球治理,国际社会成员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显重要。在这一新的历史形势下,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天下观”,可以为新阶段的全球治理提供独特的中国智慧,它与西方世界的“国际社会秩序观”相呼应,倡导文化秩序观,为解决当代世界的冲突提供了以相互理解为前提的解决方案。为此,全方位地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以此获得国际胜任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路径。
国际理解(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首先是一种感受,也是一种能够批判而又客观地观察和评价彼此的行为。国际胜任力(International Competence)则更具体地表现在知识和认知、行为和人际、个性和品质层面,是国际理解在结果上的具体体现。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信息载体和认知工具,在国际胜任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知识,也是工具和路径——通过语言教育,既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信息交流的知识,并得到达成国际理解的工具,也可以借语言的路径实现国际胜任。从这个角度理解语言教育就会发现,它同时具备政策工具、认识工具、交际工具的三重功能。在新型全球化大背景下,语言教育正在获得更多的社会功能,其自身的变革也因此而不可避免。
李宝贵
*基金项目:教育部语合中心重大项目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研究(23YH01A)。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科学阐明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新时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对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是以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自身可持续发展为内在逻辑,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为外在导向,对国际中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深刻认识后获得的关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整体性、系统性的知识集成。综合来看,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通常由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组成。立足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实际、解决国际中文教育现实问题,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是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对指导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引领性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应立足学科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更加坚定自觉地加强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学理化和系统化建设,建构更加开放、包容、规范的现代国际中文教育体系。
第一,夯实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建构的学科基础。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需明确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本质与功能,明晰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内核与边界,把握教智化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变”的边界和“不变”的内核,顺应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发展趋势。
第二,注重处理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几种关系。包括处理好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与国际中文教育“三大体系”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之间的关系,也需要处理好“三大体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充分发挥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育人功能。要加强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国际中文教育本硕博培养体系。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汉语语言基础、高文化素养、优秀教学技能、创新精神、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的国际化、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第四,聚力多元主体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国家政府、各级各类学校、社会组织、个人长期稳定的支持。只有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中国自古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总而言之,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与精神实质,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国际中文教育知识体系,奋力谱写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宋 萑
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历经初创巩固到成熟完善,已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1)李泉.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四十年——成就与趋势,问题与顶层设计[J]. 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 2018, (4);曹贤文,李蕊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框架与内涵构想[J].语言战略研究,2023,(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01).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核心也在于围绕学科实践问题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近年来,在社会科学领域掀起循证风潮,强调基于实证研究的科学结论来支持专业实践,并在循证实践中开展进一步的行动研究、实验研究来迭代证据。这一循证路径对于国际中文教育专业领域的学科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对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关键问题的实证研究,要覆盖中文教学、师资培养与中文传播等核心领域,强化思辨方法、量化方法、质性方法、混合方法和行动研究法的规范使用和方法对话,形成系列具有高信度与效度的研究证据,进而建构证据图谱并整合凝练为本土理论(3)宋萑,徐淼.教师教育者循证实践与教师教育证据迭代[J].教育科学,2022,(3).;另一方面,要鼓励国际中文教师和教师教育者基于研究证据和自我实践智慧来开展教学、培养和传播实践,系统收集数据以验证证据的适用性与成效,并实现证据的调适、修正、扩充与迭代。由此建立起研究者、实践者共同参与的实践-学术共同体,将研究证据和理论构建在共同体中接受审视、检验和否证,方能逐步积累从而构建起基于证据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
张洪明
当今社会,全球化发展使得语言教育变得越发重要。跨文化交际成功的前提是语言能力。在多元文化时代,掌握一门或多门语言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技能。因此,提高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界的重要任务之一。
人工智能的发展改变了世界。ChatGPT与许多生成性大语言模型的出现对很多行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国际中文教育也不例外。从业人员应主动了解、引导、利用,发掘其辅助教学与研究的功能所在,并对其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可能带来的各种积极与消极影响作出预判,适时引导。语言教学任务的设置和评估办法也应与时俱进地调整,适当考核学生如何更好地基于AI工具完成任务的能力。
作为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等可以帮助我们做很多事:课程设计、备课、课文生成、生词解释、语言翻译、语料分类、教材编写、词典编纂、同义词辨析、知识问答、文献查阅、建议提供等等。它可以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学习路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GPT促发的教育包括:训练学生AI智能科技素养,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设计思维和交互思维能力,理解、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AI鉴赏力、理解力和应用力,认识、评价和利用AI技术;培养学生编程能力,进行AI实践;创造鼓励创新教学环境,提高学生观察能力,让他们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让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思考问题;教学形式由传统课堂向翻转课堂转变。
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为语言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在线学习平台涌现出来,如Coursera、edX、Udemy等。这些平台提供了大量语言课程,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课程上传到这些平台上,让更多学生受益。在线学习平台还可以通过在线测试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反馈信息。语音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练习口语,教师可以使用语音识别软件来评估学生的发音和语调,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反馈。此外,语音识别技术还可以用于模拟真实场景对话,提高学生听力和口语能力。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教师可以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创建一个中文国家或地区的场景,让学生在这个场景中练习听说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虚拟现实技术还可以模拟真实场景中的文化差异,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移动应用程序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练习语言技能,有些应用程序可以提供词汇测试、阅读理解等各种练习题目。此外,一些应用程序还可以提供在线翻译、语音翻译等功能,方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中文。
现代科技手段为中文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加全面和多样化的选择。从业人员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手段和软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的人才。与语言教育相关的主要软件有Duolingo、Quizlet、Rosetta Stone、Google Translate、DeepL Translate、ChatGPT Translate、New Bing Translation、百度翻译、讯飞星火微信小程序等,从业人员可以根据各自特定的教学需求择优选用。
最后要强调的是:人工智能不是人类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类创造的工具,而非人类的竞争对手;AI不会取代人类,但不能与时俱进的从业者会被善用AI的从业者取代;善用AI者,不会被AI取代!
吴英成
1987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简称“世汉会”)成立,历经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境内教外国人中文的“对外汉语教学”,到21世纪初积极推动中文教学国际化的“汉语国际教育”,再到目前以中文作为国际语言教学的“国际中文教育”,长达35年之久。为因应新时代百年未有世界大变局的挑战,共同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世汉会今年(2023年)正式迈入新起点。
1987年世汉会成立时,我只是一名年仅28岁的新加坡中学华文老师,只身飞到北京出席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成为年轻的世汉会创始会员,日后成为永久会员、理事、常务理事,与世汉会长达35年的缘分。在历届世汉会理事会的悉心指导与鼎力支持下,世汉会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园地。除了积极从事个人国际中文教学研究与出版,应聘担任中国国家外专、高校客座教授、学报编委等职务,应邀担任大会主旨发言人,也积极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推广工作,包括共同创建“亚太地区国际中文教学协会”,担任印尼语/马来语情境下的国际中文教学网络研讨会筹委会主任委员等。在历届理事会长期的推动下,今日的世汉会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中文教育内外双循环、学术交流合作中转站。为满足“中文+”对华产业的新需求,世汉会应该肩负新使命,打造世汉会成为国际中文教育跨学科产学研市场驱动育成中心。
世汉会历经35年,广大会员与历届理事在国际中文教学本体研究(包括语言要素、语言技能、教师培训、语言测试、教材编写等)取得丰硕成果。为构建全球中文合作网络,世汉会应该勇于迈向新征程,广邀世界各地对华关系的非语言专业领域(例如:经贸、工程、科技、外交等)专家学者齐集一堂,群策群力建言献策,积极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市场化跨学科研发。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等级水平标准》(下称《等级标准》)的颁布,对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意义重大。《等级标准》国际应用的前提是对各国中文教育整体现状和本土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罗马尼亚教育部于2017年颁布了《罗马尼亚初高中中文教学大纲》(下称《罗纲》),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罗纲》参照《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符合罗马尼亚外语教学理念与政策,贴近罗马尼亚学制学时,符合罗马尼亚学生外语学习习惯;以话题为纲,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全球公民为核心目标;但缺少各语言要素的量化指标,不能为一线教学提供具体的指导。《等级标准》对本土化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我们建议在对《等级标准》和《罗纲》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参照《等级标准》修订、完善现有的《罗纲》,结合通用型《等级标准》和本土化《罗纲》编写本土中文教材、设计课程大纲、培训本土师资团队,鼓励一线教师探索基于中罗语言对比的本土教学法。这有利于罗马尼亚中文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有利于《等级标准》的全球化应用与发展,也有利于国际中文教学通用型与本土化标准的互学互鉴,实现从国家标准到国际标准的长足目标。
马西尼
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意大利中文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学科建设的特点、历史努力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意大利中文教育在理论、实践和资源方面都经历了深刻的变革和迅速发展。从传教士创办的“中国学院”到各公立大学中文系的建立,再到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兴起,这一过程见证了中文教育在意大利的蓬勃发展。文章还介绍了不同时期的教材发展、中文教育在意大利学术界的提升,以及中文考试的引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到“国际中文教育”的转变中,本文作者讨论了对象和特点的变化。中文教育的对象构成有了新的发展,不再是外国来华留学生,而是包括了海外的非母语学习者、在海外的华人二代等新的群体。中文教学的重点也随之在不同时代有了改变,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强调汉语作为交流工具的应用价值,而新时期的“国际中文教育”则突出了中文学习者的多样性和对教学的新需求。此外,为了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作者提到了教材创新,特别是针对意大利学习者的《意大利人学汉语》《我们说汉语》以及《我会说中文》这三套教材。这些教材体现了中文教材在意大利从“本土化/国别化”到“交际化”再到“多元化”的发展过程,考虑了意大利国别化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中文的重难点,并配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强调“跨文化”理解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中文学科在意大利的历史与现状,并为未来新一代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
最后,展望未来中文教学的发展和挑战。作者期待中文教学能够与其他学科结合,实现更多国际合作。同时,面对人工智能技术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应该持续反思和努力适应新科技,用好技术工具来服务国际中文教育的优质发展。
郝清新(Hamar Imre), 李登贵
1923年匈牙利罗兰大学成立远东系,开始汉语音韵史及中国游牧民族历史的研究和古汉语教学。五六十年代起,开始在中文系教授现代汉语,并把现代中国文学和历史纳入匈牙利汉学研究范畴。同时,翻译了大量的中国诗歌、中长篇小说等现代和古典著作。九十年代起,在汉语教学的同时,翻译了大量中国著名的近现代小说、戏剧、诗歌、宗教等方面的作品。2008年起,开设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古典文学、现代文学、翻译实践、语言学、宗教与哲学史等主干课程,形成本硕博完整培养体系。
2006年成立的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为匈牙利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17年来,在满足中小学中文教学和社会培训需求的同时,参与中文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参加中文系课题研究和字典编撰,推动了匈牙利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会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的实用人才。
2014年成立的“中东欧汉语教师培训中心”,以为中东欧本土汉语教师、孔子学院公派教师、外派志愿者教师及海外志愿者教师为培养对象,以提升中东欧汉语教师的汉语教学知识与技能,提升公派教师和志愿者跨文化交际和沟通能力为目的,共培训了来自中东欧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学员。2022年成立中东欧汉语教师协会,创建会刊《欧洲中文教学》,成为中东欧汉语教师学术交流的平台。
十几年来,中文系编写出版了本土汉语教材《匈牙利汉语课本》;编纂《汉匈词典》和《匈汉词典》;创刊《孔子学院文库》《远东研究》《欧洲中文教学》等。翻译了大量的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百分之百。
近年来,中文教育正在通过设立师范专业和翻译专业与中国高校联合培养以及跨学科人才培养即“中文+”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社会对中文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让我们携手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刘英林
2010年《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以下简称“《等级划分》”)首次将音节作为突破口和创新点,引入国际中文教育的国家标准,创立音节、汉字、词汇三维基准,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2021年《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继承《等级划分》三维基准,并升级为音节、汉字、词汇、语法四维基准。国际中文教育基本音节表的创立和音节教学新路径(音节+)有一个不断探索、实践、认知、感悟的过程,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
国际中文教育基本音节表的由来,要从我们在香港特区做的两件相关的事说起。一是从1995年到2008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专职主持普通话水平考试(PSK)的设计与实施;二是从1997年起在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主持研制实施香港普通话系列(初、中、高)证书课程并统筹编写六本教材。系统梳理和思考两件事成功的经验,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精选的音节,这种通过开放性创新试验筛选出来的核心音节,是香港普通话口语听说和普通话水平考试(PSK)的共同基石和规范标准。它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这也是《等级划分》音节表的由来和根本依据。
在对香港“两所大学、两结合”的大规模创新试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四项原则“删除方言音节、删除古汉语音节、删除拟声词音节、删除书面上的古汉语用语音节”,创立国际中文教育基本音节表(1110个音节),并以音节,作为突破口引领国际中文教育的变革。
汉语拼音的精华是音节,音节是汉语里一个很重要的语言要素。汉语音节不仅是方言地区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水平考试的基石和规范标准,也是、更是国际中文教育特别是口语听说教学和汉语口语水平考试的基石和规范标准,是国际中文教育国家级等级标准核心内容(要素)和内生动力。
将国际中文教育基本音节表融入音节汉字词汇语法三等九级国际化新范式、新规则,开创音节教学新路径(音节+),是有效落实《等级标准》的重要一环,是国际中文教育快速、高效走向世界的新理念和新路径。
袁博平
学界普遍认为,在二语者接触的目标语语料输入中,语示(language cues)对于触发二语者大脑中二语语法的重新配置和提高二语水平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二语语法中语言特征重新配置所需要的语示,可能会由于一语的影响而变得模糊不清,其显现度和可见度在目标语输入中可能会有所不同。并非所有的语言输入都可以完全转化为吸收,这是因为在语言输入过程中会出现相关语示的缺失、不足、甚至误导,同时相关语示在语言输入中的可见度和显现度也会影响相关语示的吸收。本文以汉语二语为例,根据其显现强度和可见度将语言输入中的语示分为不同类型,并分别将其命名为宏观型语示 (macro-cues)、微观型语示(micro-cues)、纳米型语示(nano-cues) 和语示缺失(absence of cues)。这些类别构成一个具有不同显现强度和可见度的语示连续体。我们认为这种对二语输入中语示的分类有助于汉语二语语法教学策略的选取;它显示了保留传统语法教学的必要性,特别是针对涉及微观型语示、纳米型语示、语示缺失语言现象的语法教学,同时这也对汉语二语习得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它为我们提供一种依据,让我们可以用来解释汉语二语习得中某些语言现象为什么容易习得、难以习得、习得迟缓或无法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