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悦阳
《长恨歌》是一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长篇叙事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作者白居易时年三十五岁,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一天,他与在当地结识的秀才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谈起五十多年前的天宝往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相关遗闻传说,让三人不胜感慨。他们惟恐这一代之事,与时消没,不闻于世,王质夫遂提议,由擅长抒情的白居易为之作歌,由陈鸿为之写传奇小说《长恨歌传》。于是,诗、传一体,相得益彰,流传千古,白居易由此被呼为“《长恨歌》主”。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诗人从反思的角度写出了造成悲剧的原因,但对悲剧中的主人公又寄予同情和惋惜。全诗写得婉转细腻却不失雍容华贵,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朴的元杂剧《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清代洪昇所著传奇《长生殿》等,都曾取材与参照过《长恨歌》。
《戴敦邦新绘长恨歌》选图。
《戴敦邦新绘长恨歌》是自称为“民间艺人”的国画大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戴敦邦先生在艺术创作的盛年时期完成的一套扛鼎之作,曾获得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二等奖”。全套作品共计41图,场面宏大,造型精美,想象瑰丽,气象万千。从宏观上看,这套组画生动、详实、完整地画出了唐代由盛转衰、风云变幻的一段历史,特别是对于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描绘得情景交融感人肺腑。从微观上看,全图在建筑、服饰、器具等方面,无不考究,精益求精,不少画面还借鉴参考了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汉马王堆帛画、唐章怀太子墓壁画、永泰公主墓壁画、西安博物馆出土文物,以及传为周昉、张萱、吴道子、阎立本、李昭道等唐代画家的艺术作品等,强调古为今用,“旧瓶装新酒”,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以此来渲染环境氛围,增强历史感。特别是1979年戴先生随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团进行西北之行,实地感受了西安、洛阳、甘肃、敦煌、山西等地的历史文物,获得巨大启发,在构图、色彩与造型上,这套作品受敦煌莫高窟壁画的影响很大。除了美术方面的功底和修养外,身为唐代历史研究会会员的戴先生还有极深厚的文学、史学方面学识,善于将历史资料、野史笔记、诗词歌赋乃至小说戏曲中的相关内容加以融会贯通,厚积薄发,运用自如,丰富了白居易原诗中所没有的内容,却又做到准确妥帖,符合史实且具有深意。
广博的学识,深厚的积累,精心的表达,在创作这套组画时,始终强调“古为今用”,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完整统一,才使得戴老能够游刃有余地把这部“告别连坛之作”的《戴敦邦新绘长恨歌》画得如此具有历史真实感与艺术感染力,低回处令人动容,激越处摄人心魄,浓墨重彩,蔚为大观,产生了永恒的醉人的艺术魅力,也成为“戴家样”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力作。今年春天,在这套作品创作至今38年之际,由戴敦邦艺术馆全新编撰配文的《惊破霓裳羽衣曲——戴敦邦绘长恨歌图释考》即将出版,全套组画高精扫描确保与原作无二之外,又增加了大量戴老当年西北行所积累的素材与图稿,并结合诸多古代传统绘画艺术珍品,对照分析,使之成为一本图文并茂、具有艺术性与学术性的精品之作,从中也可以看出传统人物画艺术守正创新与一脉相承的艺术之路。
近日,“拉乌尔·杜菲回顾展——快乐的旋律”在西岸美术馆举办。展览以涵盖绘画、版画、陶瓷及纺织品等在内的120余件作品,并沿着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装饰艺术等现代主义艺术的流变之路,全面呈现杜菲广泛的创作领域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在多个领域取得极高成就的法国艺术大家进行完整回顾。其中,与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和考尔德的《水星喷泉》齐名的史诗级作品《电力精灵》将首次亮相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