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桂芳芳 姜阳喆
父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大树,是呵护孩子成长的坚实后盾,但对张嘉来说,父母却是让她难以释怀的噩梦。
李媛和张勇是经人介绍认识的,彼时,两人没有深入了解,更没有相伴终生的坚定,只是为了完成长辈口中的“人生圆满”,便匆匆去民政局领了证。婚后不久,在双方父母催促之下,他们又一次做出了违心的决定:生孩子。李媛怀孕后,夫妻俩并没有初为父母的喜悦,只觉得多了一层束缚。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张嘉出生了。张勇不仅对刚生产完的李媛关心甚少,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冷冰冰的。由于缺乏照顾和心理疏导,李媛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看着襁褓里的孩子,她心中没有爱,只有彻骨的恨意。每当张嘉哭闹的时候,等待她的不是母亲的耐心安抚,而是视若无睹的冷漠。在病态心理的折磨下,李媛染上了酗酒和抽烟等恶习。加上张勇每天外出应酬,有时还会在外过夜,李媛更加痛苦,酗酒也越发严重。
而张嘉完全被父母遗忘,只能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在张嘉9 岁那年,爷爷突然因病去世,奶奶无法承受打击卧病在床,张勇只能先将张嘉接回家中。
回到父母家中,张嘉就像一只缺乏安全感的小猫,小心翼翼地适应周围的环境。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妈妈很暴躁,爸爸很冷漠,他们都不喜欢自己,她只能极尽乖巧地讨好爸妈。
一开始,李媛觉得女儿还不错,但随着相处时间增加,她对女儿越来越不耐烦。只要张嘉有一点儿做得不好,李媛就打骂她,后来越发严重。张嘉身上伤痕累累。一开始,张勇还劝说一下,但发现越劝李媛打得越狠,后来干脆不回家了,眼不见为净。
有一天,李媛又一次打了张嘉,张嘉趁她不注意,偷偷打开门来到社区居委会门口,但她不敢进门,只能在附近徘徊。很快,社区的工作人员注意到了张嘉,连忙将她领回居委会,询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面对温柔的关怀,张嘉积攒已久的恐惧和痛苦一起涌上心头,她不由得放声大哭。见她身上有伤,社区工作人员决定将她送往医院。诊断结果显示,张嘉脸上、身上、腹部、大腿、脚踝有多处软组织损伤,需要住院治疗。
社区工作人员感到非常心酸,考虑前往当地妇联求助。在妇联工作人员的建议下,社区与妇联设立的家事法庭志愿小组成员取得联系,并在志愿者帮助下,代张嘉向法院提交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申请书。
收到申请书后,法院快速立案,及时审查了社区提交的报警回执、张嘉在医院的就诊病历,以及伤情照片,这些证据足以证明张嘉正在遭受来自母亲的暴力对待。受理法院在24 小时内作出裁定,禁止李媛和张勇对张嘉实施殴打、威胁、辱骂等家庭暴力行为。同时,法院还对两人的活动范围作出了限制,禁止李媛和张勇靠近张嘉暂时居住的福利中心和就读学校。
随后,承办法官将李媛和张勇传唤到法庭,当面宣读了人身安全保护令内容,并对两人进行了训诫。即便如此,李媛依然在为自己的行为辩解,将家暴行为称为“管教孩子”。对于她这一消极态度,法官再次进行警告,一旦两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会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对他们采取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如果两人依然无视保护令,行为构成犯罪,法院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外,法院还向辖区派出所和社区送达了此份人身安全保护令,联合公安机关和居委会一同监督李媛和张勇。之后,法官通过社区工作人员联系到福利中心,带着心理老师一起去看望了张嘉。
由于长期遭受家庭暴力,见到陌生人后,张嘉十分敏感,表露出不安。在心理老师的耐心疏导下,她渐渐放松下来,话也变得多起来,主动向老师吐露了担忧和困惑,求助该如何处理。
临走前,福利中心的老师告诉法官,心理老师会定期为张嘉提供心理辅导,社区也会安排社工长期跟踪回访,多方共同努力,帮助张嘉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
【律师语录】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家庭暴力受害者维护个人权益的一项有力武器,也是法律为了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相关人员的一种法律文书,由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
只要有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就可以向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会在72 小时内作出裁定。
那么,什么人能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一般而言,人身安全保护令的申请主体都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考虑到现实情况,法律也对申请主体进行了扩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人身安全保护令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条:当事人因年老、残疾、重病等原因无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其近亲属、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妇女联合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残疾人联合会、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救助管理机构等,根据当事人意愿,依照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代为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在当事人因现实条件存在申请困难时,可以由相关机构代为向法院提出。就像本文中的张嘉,因年龄较小、受伤住院,她居住地的社区工作人员可以代为向法院提出申请。也正是因为对申请主体范围的扩大,给家暴受害者提供了更多的救助渠道,进一步保护了其人身安全。
目前的人身安全保护令有哪些措施?
通过对法院判决进行统计,目前的人身安全保护令主要有以下措施:
1.禁止被申请人殴打、威胁申请人及申请人的亲属;
2.禁止被申请人纠缠、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申请人的亲属;
3.要求被申请人立即迁出申请人的住所;
4.禁止被申请人在距离下列场所200 米内活动: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的住所、学校、工作单位等经常出入场所;
5.禁止被申请人继续泄露、传播申请人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从上述内容可知,当下人身安全保护令的适用主体和场景较为完整,不仅有未成年人、家暴受害者,恋爱关系双方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将个人隐私也纳入其中,适配了当下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远离家暴阴影,生活在阳光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