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困境、价值与意义

2024-01-29 09:10黄海英赵士城
海外文摘·艺术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新疆物质

□黄海英 赵士城/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含地域文化基因与民族记忆,是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对于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有学者认为教育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各地学校是各区域的文化中心,具备人力、财力、智力、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多方面的基础条件,是地区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非遗传承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校教育理应肩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担。在教育教学中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关内容是大势所趋,应该把学校作为传承与发展非物质遗产文化的重要平台。

各地区非遗传承的主要方向要把握住非遗传承的核心要素和原始基因,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创新发展。各地区非遗传承体系的构建在地方学校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将体现出极大的促进力,会成为地方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需要,也是地方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按照级别的不同,将其分为联合国级、国家级、省 (自治区)级、市(地、州)级、县 (市、区)级五个等级。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民俗较多,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相对较少。自从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成功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区各地文化部门和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重大进展。“木卡姆艺术不仅是重要的音乐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瑰宝,不仅保存了沙漠绿洲民族的音乐文化基因,也饱含大量的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荟萃的信息。[1]”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能歌善舞的新疆各族人民在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节日礼俗、传统手工技艺等方面也有大量可贵的创造。基于此,本文以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困境、价值与意义。

1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局限性和难题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对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实现民族文化多元共生和协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经过探索实践,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长效机制,还需要多角度思考、全方位探索的过程。

1.1 院校缺乏非遗研究基础,传承导向不明确

非遗的校园传承途径和方法多种多样,究竟怎样的定位才是以“传承”为初衷且具有实在的意义尚待讨论。目前较为系统的非遗研培计划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期的工作开展仍然需要提升和创新,因为有些学校非遗传承保护教育活动开展到后期会渐失“热情”,乃至出现“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还有些学校在条件和师资方面还没有足够的“实力”就仓促开展工作,但终究因基础薄弱、师资薄弱而导致传承导向也不够明确。

1.2 非遗校园传承缺少原生性的生态基础

非遗对其原创主体所属的民族、地区及文化背景环境具有很强的依附性,非遗要获得良好的“活态”传承,必须依赖于特定的文化氛围,时刻处于一种整体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之中。而校园作为“象牙塔”,非遗文化传承毕竟缺少原生性的生态基础。因此,非遗的校园传承的定位不应该是培养非遗传承人,而是知晓、了解且愿意承担保护重任的工作者,而真正的传承工作还是应该交由源保护地。学校教育和民间传承可以有互动和交集,但两种体系应该各有侧重,校园将非遗的课程纳入国民体系,应该侧重于研究、保护、管理、教授系统的非遗理论知识,民间传承更多的是侧重于技艺的传承。

1.3 非遗与校园定位的契合度存在差异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传统技艺(刺绣、地毯、乐器、土陶)、传统音乐、民俗(服饰、节日和婚俗)、传统舞蹈、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曲艺等,然而,适合在校园传承并推广的项目数量却并不多。并且,各个学校在选择具体的非遗校园传承项目时,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这些项目能找到本地的非遗文化中与本校未来发展达到契合的一致点,为学校今后的定位发展带来实质等效的有益价值,这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新疆非遗项目校园传承的数量。

1.4 非遗校园传承缺乏“生产性保护”的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态的、精神的因素。“它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2]”同时也重视技术技能的精湛独特以及人在创造过程中的原创力和生命力。“生产性保护”要求要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真性、完整性和传承性。因此,真正的“非遗传承”是“师徒相承”“口传心授”,通过不断的承继和发扬才能得以延续。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经济至上、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让不具有明显的利益示范效应和立竿见影的社会反响的非遗备受冷落,也让社会、家长、学生不愿意花费精力在非遗的传承事业上,使得这种“活态”的传承日渐脆弱。

2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的定位和建议

2.1 重新定位新疆非遗校园传承的人文教育价值

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精髓,集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维密码于一体,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果。无论表演艺术、还是手工制作,都是通过技艺的形式表达出具体、准确、直观的民间智慧,体现着华夏多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中国智慧,蕴含着各民族的内在文化基因密码和特征。

非遗中蕴含的文化、哲学、道德、伦理等精神内核已成为一个民族定位自身、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3]”

非遗校园传承的人文教育价值重在通过让学生认知非遗、了解非遗产生和创作的过程,来追溯文明发展历史,深入了解文化历史背景、坚守价值自信、培养艺术美感、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开发自身的创造潜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和活动参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并发挥非遗人文教育的功能,丰富文化育人体系,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

2.2 重新定位新疆非遗校园传承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非遗文化有助于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校园传承能够激发大学生民族自豪感、文化归属感,激发大学生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新时代背景下所强调的以爱国主义为根本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为实质的时代精神,都离不开非遗中蕴含的中国精神。

中国非遗涵养了中华民族精神,致力赓续文化传统,修复文化生态,是复兴中国精神的重要保证。阐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是中华民族儿女的“根”与“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之需,是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支持和保障。

2.3 重新定位新疆非遗校园传承的道德教育价值

非遗不仅是国家的文化瑰宝,而且是一个民族的智慧、信息、精神等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沉淀了各民族朴素健康的伦理思想。非遗传承人承载的丰厚学养、传承功底、创新实践、高尚品格,特别是人生观、世界观和文化信仰的形成过程,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因此,非遗校园传承其实是让非遗传承人以自身的行为为规范,从理念、智慧、气度、神韵等方面身体力行地引领学生的生活价值取向,形成符合民族审美特色的精神高地。

此外,非遗校园传承是在将传承中的工匠精神传递给校园。作为引路先锋人的非遗传承人,将工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严谨细致”的工作理念、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贯穿于艺术生产的全链条,将紧紧围绕核心价值理念,阐发中国人文精神和价值内涵。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承担着道德育人的重要职责。通过非遗校园传承,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作为深化校园文化精髓的重要方式,让这种精神由文化自觉、自信转变为坚实的文化信仰,最终凝聚内化为民族的文化精神。

2.4 重新定位新疆非遗进高校的就业导向

当下新疆非遗项目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融入现代生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前如何切实有效地实现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当务之急是让“非遗”传承如何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主体,同时他们的参与融入和创新研究,对于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有条件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学校,办学宗旨应以服务地方文化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导向,鼓励学校把地域性非遗引进课堂,引入校园,通过建立大学生非遗兴趣小组和社团,开展“学、演、练、研”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方式,提升青年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和感受力。同时,非遗校园传承也在非遗传承与高校教育就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大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拓宽就业视野,增强职业竞争力,在人才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使大学生在就业中做到社会需要与个人选择相结合,贴近职场需要,拥有高度的战略眼光和较强的学习能力。[5]”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应充分发挥我国“一体多元”的文化优势。在充分认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的同时,不仅应注重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发展潜力,更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和拓展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重要作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智慧。■

引用

[1] 韩子勇.木卡姆:巨灵如风吹过[J].艺术评论,2007(4):25-29.

[2] 张穗.浅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4):193-193.

[3] 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N].人民日报,2021-8-13.

[4] 周琳.以就业为导向的“非遗”曲艺进课堂探究:以广西“非遗”项目曲艺为例[J].广西教育C(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4(23):55-56.

[5] 张贺,王珏,郑海鸥,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M].人民日报,2023-07-27(18).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新疆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新疆多怪
文化遗产保护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