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竹
休假时有多快乐,上班时就有多痛苦。一眨眼,中秋国庆联假已经结束,几乎没有人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坐在工位上环顾四周,似乎每个同事都是假期综合征的受害者,如坐针毡、心不在焉、眼神涣散是大家共同的标签。怎么休完假肉体是回来上班了,灵魂似还在外游荡?
事实上,放假后不想上班,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的一种正常心态。早在1955 年,美国的《精神分析评论》期刊(Psychoanalytic Review)中,就有作者提到了人们会在感恩节的前几天到新年的后几天出现许多不适的症状,他认为这种症状往往与长假后的复工密切相关。在日本,这种症状被称为五月病,这是因为日本在四月底到五月初有长达十天的黄金周联假。在假期结束后也会有很多人出现适应障碍或焦虑、抑郁之类的状态。
可以看出,这种假期综合征属于全人类的共性问题。在每个长假结束后,打开社交媒体,总能看到或吐槽或诉说假期综合征的帖子。具体症状包括起不来床、脑子一团糨糊、一工作就犯困、浑身无力、精神萎靡等等。
假期综合征还被有才华的网友们细分出了很多小类,比如因为假期里喝了太多“快乐水”,不加节制地吃了各种高热量食物,导致的“节后发胖烦躁征”;休息的日子中每天和萌宠黏在一起,突然恢复朝出夜归导致的“萌宠分离障碍征”;节假日宅家痛快“吃瓜”,五分钟刷一次热搜,日夜颠倒导致的“八卦热搜狂热征……
其实,科学研究早就已经发现,放假所给人带来的幸福感,主要在放假开始之前。这可能是因为期待假期的开始比假期本身更让人觉得幸福。而一旦假期接近结束,对复工的恐惧、厌恶就会打败幸福感,迅速占满你的整个思绪。就像《小王子》里面讲道:“如果你说下午四点来,那我三点开始就会感到快乐,但时间越逼近越坐立不安。”当翻开一本我们感兴趣的小说时,内心一定十分快乐幸福,但即将翻到大结局时,就会出现不舍、难过的情绪。
那为什么假期过后,人们会感到对工作的力不从心,甚至倍感压力呢?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飞轮效应”: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起来,一开始必须使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地反复用力推。但达到某一临界点时,飞轮的重力和离心力就会成为推动力的一部分,这时,我们无需再费很大的力气,就能使飞轮快速转动。就像骑自行车,刚开始蹬车总是很累的,随着蹬的圈数增多,不必过多用力,车子也能跑得飞快。从假期中返回职场,可以看作是一个重新开始蹬车的过程,有力不从心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所以说,假期综合征并不可怕,重返工作岗位后适应一段时间,自然而然就会满血复活啦!我看到有不少文章提出,在假期尾声就可以开始做一些复工准备,以便开工后迅速恢复工作状态,对此我不做评论。但休息的时间和上班的时间比起来本就短暂,何必把弦绷那么紧呢?适当松一松,有利于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