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 扬 周建荣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全塘小学立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家校课程,开拓出育人精神层面引领、实践层面落实、协同层面合力的新局面,实现了“党的领导”教育与小学德育课程的同频共振。
“党的领导”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之源。如何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小学德育课程,发挥其育人功能,使其内容更加鲜活、形式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入探讨和研究。当前“党的领导”教育在小学德育课程中存在着融入比例小、层次浅、方式窄等问题。因此,实现“党的领导”教育与小学德育课程的融合,首先要回答好“如何学”的问题。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全塘小学立足国家课程、校本课程,开拓出育人精神层面引领、实践层面落实、协同层面合力的新局面,实现了“党的领导”教育与小学德育课程的同频共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要做好“党的领导”教育,就要关注教学载体,立足国家课程,努力为“党的领导”教育培植沃土。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凭借,要做好“党的领导”教育,首先就要聚焦“思政主教材”。除国家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和《道德与法治》外,学校还选用了红船起航地——嘉兴的红色专题教育教材《勤善和美,勇猛精进》和嘉兴市地方课程教材《红船少年》。与此同时,学校建设了一支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高素质思政教师队伍。学校坚持以研促教、教研结合的原则,组织并参与了系列“党的领导”教育研讨活动,确保“党的领导”教育更加系统、科学地融入小学德育课程,为学生成长提供更加有力的指导。此外,学校精心打造了“党的领导”教育主阵地——红领巾学院,探索“大思政课堂”教育体系,构建了课程思政与校园文化建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
学校以《道德与法治》和《语文》教材为主,将艺术课程教材有重点地纳入,将其他学科课程教材有机渗透,形成了“党的领导”教育课程一体化体系,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党的领导”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为例,该单元讲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复兴所走过的历史进程,是“党的领导”教育的良好载体。学校根据《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课时内容,整合语文学科《为人民服务》《丰碑》等阐述党的理论和革命精神的课文,融合美术学科校本课程“剪纸画红船”,搭建“党的领导”知识组块,让学生深刻领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建党精神,引导学生热爱党、拥护党的领导、传承革命精神、树立崇高理想。
学校少工委立足本地教育资源,丰富“党的领导”教育的内涵和载体,研发“实美红领巾”特色系列课程,通过“学史爱党”“知史爱国”“悟史爱‘嘉’”三个维度,对应爱党、爱国、爱家乡三项内容开展“党的领导”教育活动。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听得懂、看得见的形式,围绕党史主题开展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由浅入深、鞭辟入里地给学生讲述党史知识。学校带领学生读党史,走过百年党史路;访党史,拼出巨幅红船图;说党史,争章打卡现场赛。此外,学校引导学生制作“党史学习”专属海报,并在各个中队里进行分享展示。学校还充分争取多方支持,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将“五老”“先锋”“楷模”等党史学习资源“引进来”,如抗美援朝老兵、世界军人运动会游泳冠军等。学生通过寻访身边不同时代的优秀党员,了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新时代的艰辛历程,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只有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党的领导”教育,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嘉兴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起航地,在开展“党的领导”教育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校组织开展的“红领巾爱学习”主题活动上,一大批“红领巾小讲解员”脱颖而出,他们用自己的声音讲述建党故事、红船故事和嘉兴故事,为“党的领导”教育注入更加鲜活、具体的元素。此外,学校还组建了“红领巾志愿者”队伍,学生在核心商圈、小区街道等区域,常态化开展爱心义卖、美化楼道、垃圾分类等服务,志愿服务队的“小红人”已成为城市一抹亮丽的风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仅领悟了党史故事的内涵,更传递着学史爱党的朴素情感。
学校以线上学习为突破口,创设讲好党史故事“云课堂”,邀请教师、优秀少先队员代表录制系列“微党课”,以音频、短视频的形式充实学生的“碎片时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接受党史教育,在比学赶超中激发爱国热情。学校深入开展“‘云’重走一大路”活动,根据每周的学习情况设置“红领巾奖章”奖励,把个人自学、专题学习、竞赛评比贯穿起来。学校还组织实施了“最美童诗献给党”线上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围绕党史故事、党史人物,结合地方特色,以自创儿童诗的形式,唱响中国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由师生共同创编的歌舞情景剧《我爱我的家乡》登上了央视舞台,该剧通过对时代变迁、今昔对比的巧妙演绎,让学生了解了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感受着新时代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了学生为建设繁荣而富强的祖国奋发向上的热情。“立体化+全方位”的云端引领,为“党的领导”教育提供了无所不在的新场域。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更是对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因此,开展“党的领导”教育时,学校应引导学生感悟红色家风,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在“红色家风”家校课程中,学校鼓励家长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教导学生、服务学校教育,这样的形式也有效丰富和拓展了学校课程。
优秀的家长资源是学校开展“党的领导”教育的重要力量。家长具有专业性强、社会分工多样的特点。他们有的是党校的专业讲师,有的是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有的是红色展馆的讲解员。因此,学校要利用好家长资源,鼓励家长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校“党的领导”教育提供支持。一方面,学校通过家校课程,把具有专业优势的家长“请进来”,定期开展“家长党史大讲堂”活动;另一方面,在设计好相关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请家长带学生“走出去”,一起瞻仰革命英雄纪念碑、一起走进抗战历史宣教馆……学校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将家长由“党的领导”教育的旁观者变为了参与者,在持续的家校互动中,真正达成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标。
众所周知,“反哺”的本意是雏鸟长大后,衔食投喂母鸟。通俗地讲,反哺就是下一代“哺”于上一代。凡事都是相互的,家庭教育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家庭“反哺式”教育,就是学生在受到系统的“党的领导”教育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对事物形成自己的认知和见解,再反过来影响父母的认知和态度。学校组织开展“小先生”家庭党史宣讲活动,鼓励学生把在学校中学到的“党的领导”教育知识、活动中体验到的“党的领导”教育感悟和家长一起分享交流;鼓励家庭间“互相串门”,开展家庭间的“小先生”党史宣讲活动,并在各班建立家庭版“红色家风日记”,让学生记录活动中的体会和收获。学校对表现突出的家庭授予“红色家庭”的荣誉称号。“党的领导”教育下的“家庭反哺”,让家庭成员或家庭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互相成长,以此促进红色家风的传承和发扬。
“党的领导”教育,既为学生红色理想的培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也扩展和升华了其本质的价值意蕴。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少年儿童的期望:“新时代,少先队要高举队旗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团结、教育、引领广大少先队员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