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立军 邹晓平
毛健文:近年来,弋阳县坚持“五育并举、德育为先”的原则,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德育课程特点,秉持“小一点、近一点、实一点”的理念,紧扣爱国主义教育和养成教育主线,通过课堂、活动、校园文化三个载体,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密切合作,通过日常化、形象化和生动化的手段,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体化育人格局。弋阳县在学校德育工作方面主要有以下两大亮点:
第一,坚持五育融合,实现全面发展。县教体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维峰填谷”,着力弥补“唯分数”时代落下的劳动、心理健康等课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县各中小学校广泛拓展劳动教育基地,通过校内开辟、校外租赁等方式扩充学生的劳动实践场地;开设多样化的劳动课程,丰富学生的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大量的劳动实践,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截至目前,全县各中小学校因校制宜地开辟了60多个大小不一、劳动实践方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基地。此外,县教体局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为三至九年级的学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每两周一个课时,旨在丰富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二是大力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全面解决各学校师资不足、专业能力不强等问题,近两年,弋阳县共培养了160余名二级和三级心理咨询师;三是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协会下又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共同体,形成了“区域+联盟+学校”的立体化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模式,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县教体局与江西南大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合作,共同推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35”工程,即一支队伍、三个机构、五项创新,促进了弋阳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开展。
第二,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县教体局全面打破“唯分数”的学生评价体系,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的立体化评价体系。一是出台了《关于进行中小学生评价改革的实施办法》《弋阳县“伴随性”评价改革考核办法》等文件,将评价改革工作列为学校德育工作专项考核和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二是形成了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学校、家庭、社区均为评价场所,评价指标多元,指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评价机制。县教体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了现场评价、及时反馈、多方共知的评价平台。弋阳县的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不仅得到了上饶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吸引了兄弟县市前来观摩交流,还被教育部确定为“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域”。
数字化赋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力地推动了弋阳县教育评价的变革。未来,教育评价必将实现由传统的单一评价向立体化评价的转变。相信在内外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各中小学校能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价手段,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毛健文:县教体局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推进《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在各校的贯彻执行,取得了显著成效。自2022年起,县教体局启动全县教体系统队伍教育整顿暨开展“大学习、大整治、大提升”师德师风整治年活动,通过学习动员、对标自查、全面排查、整改落实和总结提高五个阶段,引导教师回归初心,争做师德先锋。2023年,为进一步提升效果,县教体局组织开展“转作风、正行风、强师风、树新风”集中整治暨“再学习、再规范、再提升”师德师风规范年活动,通过学校寻典型、全县树典型、对标当典型、人人是典型四个阶段统筹推进。此外,县教体局还要求全县各学校统一建立全体教师“两档案一清单”机制,即《师德师风个人档案》《教学业务档案》以及《弋阳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负面清单》,并进行归档管理,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教师队伍。未来三年,县教体局还将持续开展“抓学习、抓优化、抓提升”“促学习、促发展、促提升”“比学习、比示范、比提升”师德师风提升年活动,全力打造全省师德师风模范县。
毛健文:一是紧抓“方志敏精神进校园”不放松。各校每学期都会开展“方志敏精神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演讲、征文、朗诵、舞蹈、课本剧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承和体悟方志敏精神。
二是实抓“文化实质化”。各校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墙、布置红色文化书吧(阅读角)、搭建红色作品专栏、营造独特的班级红色文化环境等方式,使校园和教室成为学生接受红色基因传承和展示自我的红色场所。
三是狠抓“文化行为化”。各校充分发挥文化“化人”功能,使学校的文化特质在师生的行为中得以体现。各校不仅开展“方志敏式”学生、“方志敏式”教师、“方志敏式”班级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教育身边的人,还广泛收集师生身边的好故事,用身边的故事影响身边的人。
毛健文:在思政课程建设方面,县教体局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统筹推进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健全红色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借助弋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县教体局将研学基地打造成行走在文化中的“课堂”,持续开展“红色、绿色、古色”三项文化教育、“追寻红色足迹”研学实践、红色走读、诵读红色家书、讲述英烈故事等活动,以弘扬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继承革命先辈的优良传统,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将红色记忆、红色传统、红色基因牢牢植入学生心中。全县中小学校相继举办了“红领巾讲解员”评选大赛,教育引导广大少先队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做到“知党史、听党话、跟党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夯实了红色文化铸魂育人的成效。
在红色课程方面,县教体局充分利用《红色文化》教材,加强“思政课精品课程”等系列工程建设。此外,教体局还制定并印发了《弋阳县中小学德育工作暨“大减负、大规范、大培育”行动方案》《关于充分利用德育基地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通知》《关于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弋阳县重大节庆和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等文件,加强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突出德育实效。全县各中小学校充分发挥“五老”优势,持续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县教体局还加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的创建力度,目前已有3所省级示范校、4所市级示范校(园),并计划在2023年再创建5所省、市级示范校(园)。通过示范校(园)的创建,思政教育与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得以全面融合,使全方位育人成为各学校的自觉行为,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成为时代少年的鲜活感知。
毛健文:一是试行“双班主任”制度,即一个班配备两名教师担任班主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的安排,可以是“教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生活”,还可以是“教育教学+思政”。这两位班主任不分正副、不分早晚、不承包、不轮岗,共同管理一个班,既有分工承担,又有沟通合作,力争将琐碎繁杂的班级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增强民主性与科学性,切切实实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育人成效。
二是党员驻班。县教体局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党员教师派驻到每个班,既让党员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又让党员教师为班级解决实际困难。这样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又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与成长的方向。
三是“五员联动”。县教体局聚焦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难点问题,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看得见、干得成的实际行动,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员联动”(指导员、巡视员、观察员、监督员、联络员)的工作机制。县委书记、县长、县委常委及其他副县级干部担任指导员,分别包干2—3所学校;教体局班子成员各带领4—5名责任督学下沉到学校,担任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巡视员;各学校聘请所在乡镇(街道)党政主管为学校名誉校长,担任学校的观察员;所在乡镇(街道)分管教育的班子成员担任学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监督员;学校书记、校长担任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联络员,坚定不移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五员联动”机制的建立与正常运行激活了乡镇的办学活力,发挥了教育相关各方的优势,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网络,从而更好地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促使教育事业朝着更为科学、高效、均衡的方向发展。
毛健文:弋阳县在推动红色教育方面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得到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全县目前拥有3所省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4所市级“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园),而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更是被教育部确定为“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试点区域”。二是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江西频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督导、中国教育新闻网、中视中文网等28家市级以上的媒体都曾对我县的德育工作、评价改革工作、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等进行了相关报道。三是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弋阳县的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取得了预期效果,吸引了兄弟县市前来观摩交流。
未来,县教体局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发力,助推弋阳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课程育人主渠道。国家课程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必须不折不扣、开齐开足、保质保量。二是坚持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是培养学生崇高理想和共产主义情操的重要抓手。然而,当前中小学校的思政课堂还比较刻板、生硬,课程思政的意识还不强,五育融合的力度也不够大。下一步,县教体局将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探索一条更适合我县实际的思政教育之路。三是完善中小学生评价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县教体局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努力构建家、校、社共同参与的立体化评价体系。四是优化中小学校育人模式。面对县域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乡镇初中生进城就读人数增加这一实际,县教体局将积极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城区学校的管理与育人模式创新,实现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良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