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对规模化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2024-01-27 20:21孟辉
中国市场 2024年3期
关键词: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水利

孟辉

摘 要:我国幅员辽阔,耕地颇多,农村人口基数大,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2020年,我国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6.47%,这充分说明了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力发展农业,不仅能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更有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的稳定。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生产离不开充足的水资源。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重视水利工作,如灵渠、京杭运河、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都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在水利工作方面的成就。如今,我国正迅速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工作,强调要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工作,提高农田建设标准和质量,因此,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实现农业生产的旱涝保收,对于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利;农业生产;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40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4)03-0086-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03.020

1 引言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约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淡水资源的6%,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仅2300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整体呈现出南多北少、夏多冬少的态势,洪涝、干旱灾害时有发生。为解决我国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的问题,我国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维护了广大百姓切身利益。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南水北调、三峡大坝等水利工程的修葺大大强化了我国水利工程体系,为我国的农业、工业等各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1]。但水利工程建设涉及的范围广、人数多,需要多地域、多部门共同协调,因此一些系统性的工程项目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依然有着防洪工程体系薄弱、水资源调配不合理、水利设施覆盖不全面的问题。

农业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水是万物生长之源,自古以来农业生产就与水利工程密不可分。我國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据了我国人口的绝大比重。但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导致我国在粮食供应上一直存在较大的压力。发展现代农业,能够有效地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作物产量,提高我国农业产业产值,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缓解我国粮食压力、为祖国的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向高质量转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也已成为我国当前农业发展工作的重心,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但要求土地集中连片、田面平整,还要求田间灌排设施完善、高效节水灌溉。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已成为当前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绝对中心[2]。

2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尽管我国在这短短几十年里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仍有数量广大的农村人口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农村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较为缓慢。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劳动人民的体力劳动价值,这部分经济效益仅能确保农村人口解决温饱问题,无法帮助农民积累财富,也就使得农村经济长期无法得到发展。而随着人口数量的持续提升,单位土地必须要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弊端逐渐凸显。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科学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取代低效的传统农业,对于提升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改善农村生活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的转型与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小改大”、农机补贴、新型合作社补贴等形式,推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和机械化,从而提高单位劳动力和单位土地的经济效益。但农业生产影响因素众多,许多基础性设施建设并不完善,造成农业发展仍受掣肘,如水利设施建设就是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3]。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灾害性天气频发,洪涝、干旱等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的顺利开展,水资源分配不均已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地政府都将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列为农业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4]。

3 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概念

3.1 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必然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值,我国正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工作。规模化生产是现代化农业的一种主要形式,也是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方向。农业生产当中的规模化,所指的是相对于传统的“小”而“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出的一种资源更加集中的生产模式。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规模化农业生产提高了土地的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我国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是其符合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国务院在国家农业现代化战略当中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推进规模化生产。二是其符合农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就已经开始探索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日本作为一个同样人多地少的国家,也在二十年前开始迅速推进规模化农业生产。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和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这些国家农场的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农业生产人均产值也得以大幅增加。三是其符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国情,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人员主要为个体农户,全国平均户均耕地仅为0.6公顷,这种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模式很难提高农民收入,也就难以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同时小农生产抵抗风险的能力较低,因此,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势在必行。四是规模化农业生产优势已初显成效,在过去二十余年间,我国始终在推动土地流转工作的开展,以将土地集中在更少的群体手中,从2006年到2012年,全国土地流转率从4.5%增长到21.5%,水稻这一主要粮食作物平均亩产从485.33千克增长到了532.29千克,增幅达到9.7%,说明规模化农业生产对于提升农业产值具有显著作用[5-6]。

3.2 规模化农业生产的优势

一是农业生产面积越大,化肥减施量越明显。由于缺乏对科学种植、科学施肥的认知,化肥的过量施用已成为现代农业生产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问题。过量施用化肥一方面会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种植成本,另一方面还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得土壤理化性质恶化,不利于作物生长,甚至还可能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而在规模化种植模式下,生产者自行制作农家肥、有机肥的单位成本降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替化肥的使用。同时,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下,田块之间的田埂数量减少,占用面积减小,化肥使用过程中的边际损耗也会变少,既节约了种植成本,又保护了土壤和水源。

二是规模化农业生产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使得翻耕、播种、施肥、用药、收割等各个环节的效率得到极大提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传统的小农生产模式下,许多农业生产模式的主要成本在于人工成本。以水稻种植为例,水稻秧苗人工移栽销量通常为1亩/人/天,而当前人工成本约为200元/天/人,也即人工移栽成本为200元/亩。而若是采用机械化移栽,通常栽插效率能够达到40亩/天/台,技术较好的操作手甚至能够达到60亩/天/台,效率为人工的40~60倍,极大地节约了人力资源。

三是规模化农业生产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通常来说,对于种植面积达到100公顷的合作社来说,就可以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种植的全过程进行跟踪与指导,在农业生产中“不误农时、不误农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合适的时间采取适宜的农事操作对于提高农业产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许多个体农户的农业技术专业性不强,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十分粗放,导致错过了许多农业生产当中的关键节点。而若是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种植,确保各项农事操作符合作物生长规律,自然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四是规模化农业生产能够打造农产品的品牌效应,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下,农户之间相互独立,生产缺乏整体规划,容易造成内部的不良竞争。而在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生产品类有了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农产品品质一致性也更强,较易打造农产品优势产业群,提升当地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4 水利工程对规模化农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活水平的提升,还有诸如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开始大力发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工程事业的开展,对于确保农田水源供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提升农村人口收入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纵观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及水利工程建设的历史情况不难发现,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现代农业对于水利工程系统的依赖也不断提高,这充分说明现代农业中,人类的努力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农业生产正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同时,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从未停滞,从上古先秦到现代文明社会,不断地有新的水利工程修建完成,但农业生产的用水问题却从未得到彻底的解决,这说明水利工程建设仍将且长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所面临的重要工作。在传统的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中,有部分区域或部分项目存在投资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高、缺乏维护等问题,造成水利工程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或是未能持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对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当前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4.1 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提高作物效益

由于人类过去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造成了气候环境的持续恶化,近年来灾害频发,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的洪涝以及西北地区的干旱,甚至对当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完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地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在旱情出现时,能够及时对田地进行保护性灌溉,以避免作物发生绝收。同时,由于近几年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了我国部分土地出现了严重的盐碱化问题,这些土地会抑制作物的生长,影响农作物最终的产量。再加上部分农民耕地保护意识薄弱,造成部分流转土地质量下降严重。由于很多承租人对于耕地保护的重要性漠不关心,造成许多土地流转后并沒有被用作农事生产而发生土壤质量下降,如出现土壤板结严重、重金属沉积较多等现象,使得土地遭受破坏。合理应用水利设施进行排水灌溉,能够有效地对盐碱化土壤形成冲刷作用,降低土壤当中的盐碱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作物生长。此外,研究表明,一般灌溉水源充足的耕地平均亩产能够突破500千克,而大多数缺乏灌溉用水的耕地平均亩产仅为350千克左右,因此,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改善耕地灌溉条件,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生产作物产量、提高农户种植效益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时期对于水分敏感的作物来说,若是在关键时期缺乏灌溉,将会对农产品品质造成巨大的影响,而在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产品品质一旦不佳造成滞销,将会在经济上和名誉上对生产者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完善水利设施建设,确保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灌溉用水得到保障,以确保农产品的优良品质及品质的一致性十分重要。

4.2 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水平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农业经济水平体现的则是一个农业人口的生活状态,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大国来说,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亿万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降低灾害性天气对于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提升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继而提高农业人口生活的稳定性,这是国家稳定发展、长治久安的基础。只有农民收入稳定了,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才能稳步提高,农村群体也才能具备稳定的消费能力。根据水利部统计的信息显示,水利工程建设为我国许多地区居民的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例如,健康饮用水工程的实施让许多地区的老百姓们都用上了干净的生活用水,耕地灌溉设施的完善保证了农产品生产与供应的稳定。在规模化的种植模式下,耕地得到进一步集中,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要求进一步提高,也就更加需要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4.3 水利工程建设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尤为重要。首先,水利工程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避免了珍贵的水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指导思想下,通过修建水库、蓄水池、引水工程等,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调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的现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在农业生产中,土地资源也是十分重要的资源,通过修建水利设施改善土壤灌溉条件,能够促进土壤上方的植被生长,对于改善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腐殖质含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的问题,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相对于传统农业来说,现代农业具有“投入高、产出高”的特点,尤其是在发展初期,需要花费大量的设备购置成本和设施建设成本,但总体来看,其最终的产出会大于投入。在相同的产量或产值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显著低于传统的种植或生产方式。因此,发展现代农业能够节约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契合度较高。

5 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建议

5.1 政府部门提高重视程度

政府部门作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的主导者,应当充分提升对于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将其列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抓手。首先,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当将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工作放在农业设施建设工作的首位,深刻领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对于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理解水利设施与农业生产效益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模式下,高标准的耕地建设更加需要高标准的水利设施进行配套。农业生产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水,每个环节之间都需要用水来串联,只有具备了完善的水利设施系统,才能确保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连续性。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工作必然要走在农业生产的前列,这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工作忧患防范意识的体现。对于大规模的种植模式来说,应当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区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形成从水源到田间完整的灌排体系。因地制宜配套小型水源工程,加强雨水和地表水收集利用。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要求,合理配套建设和改造输配水渠(管)道、排水沟(管)道、泵站及渠系建筑物,完善农田灌溉排水设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相关部门执行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各项硬性指标保质保量完成,提升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

5.2 因地制宜优化设计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工业生产的环境是固定的,而农业生产中每一块耕地的情况都是独一无二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過人为的设计与改造对一些耕种条件不理想的田块进行优化。理论最为理想的耕地改造成果,就是将所有的田块都改造为排灌方便、旱涝保收的田块,但这无疑会大大提高农田改造的经济成本,甚至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模式,能够将一些面积较小的田块进行合并,便于对田块进行分类和统一管理,也就能够更加方便的针对不同的田块设计不同的改造思路。以往的农田改造工程由于涉及的农户众多,因此常常采取边设计边施工的模式,但随着土地的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强,水利工程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提升。首要是要在施工前针对田块所处的地理位置对田块进行分类,根据田块大小和离水渠、水库、机井的远近,对渠道进行设计。同时对于每一块耕地的排水走向也进行合理的规划,确保每个田块排灌便利。在设计环节中,应该注重对施工实际情况的分析,针对不同水域的特点,对设计理念进行统一化处理,增加设备在不同水域之间的通用性,减少因为施工设备的不可重复利用性导致的浪费现象。

6 结论

水利工程建设是促使我国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根本方式,对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意义。在规模化农业生产的模式下,强化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工作,能够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安全系数,确保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对于提升农作物种植收益、提升种植户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断优化设计思路与理念,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升。参考文献:

[1]杨登成.农田水利灌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强化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2022(10):3.

[2]古丽加米娜·塔吾克力.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中的渠道设计与施工管理[J].水电水利,2022,5(11):69-71.

[3]王维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2022(28):2.

[4]俞春颖.农田水利渠道工程建设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及管理策略[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11):76-78.

[5]敖弟玥.农田水利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2(24):3.

[6]贺旭东,刘胜.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技术探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2,2(15):71-73.

猜你喜欢
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如何提高农村合作社的经济效益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审计的新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初探
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