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红,张凌青,胡亚美
(1.宁夏回族自治区畜牧工作站,宁夏银川 750000;2.宁夏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猪大国和猪肉消费大国,全世界48%的猪养在中国,49%的猪肉被中国人消费。在中国所有的肉类消费中,猪肉产品占比达到60%左右,生猪产业对畜牧业和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宁夏地处黄河中上游,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夏少酷暑、冬少严寒,空气干爽、环境洁净,是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重要的优势畜牧业生产基地。生猪产业曾经作为宁夏传统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随着农业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生猪养殖坚持市场导向为主,饲养量呈持续下降态势,如何推动宁夏生猪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2019 年年底,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生猪生产恢复发展三年行动方案》 的通知,将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安徽、河南、山东、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划分为生猪及产品调出区,要为全国稳产保供大局做出贡献,实现稳产增产;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为主销区,自给率要达到并保持在70%左右;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要通过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保证掌控猪源达到消费需求的70%;内蒙古、山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为产销平衡区,要确保做到基本自给[2]。
自“十二五”中期以来,宁夏生猪存栏基本稳定维持在80 万头左右,出栏110 万头左右,猪肉产量9 万t,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25%左右。每年生猪外销量40%左右,基本形成自给有余、适度外销的生产格局。
1.2.1 产业结构调整明显
20 世纪80 年代,宁夏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80%左右[3]。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草畜产业发展优势逐步凸显,生猪产业生产规模和产业比重随猪周期呈波动变化,但整体呈持续下降趋势。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基本到位,产业发展呈现随市场行情波动发展的趋势。2022年宁夏生猪饲养量185 万头,其中存栏74.3 万头、出栏110.8 万头,分别较“十一五”初下降35.3%、39.4%和32.1%。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24.7%,生猪饲养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7.2%,分别较“十一五”初降低16.8%和16.5%。
1.2.2 产区布局日益优化
宁夏生猪产业重点布局沙坡头区、中宁县、灵武市、青铜峡市等5 个产区,并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近年来,为稳定生猪产业发展,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切实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在稳定5个传统养猪产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盐池县、平罗县、原州区、彭阳县4 个养猪规模县。2022 年9 个养猪规模县生猪饲养量144 万头,存栏55.5 万头,猪肉产量7.9 万t,占比分别达到77.9%、75.1%和81%。结合产业布局,规划生猪屠宰加工企业13 家,设计产能232 万头/ 年,2022 年屠宰生猪48.12 万头。
1.2.3 标准化规模养殖稳步提高
宁夏传统生猪养殖主要以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例较低。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宁夏按照“品种良种化、生产规模化、养殖设施化、管理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信息数据化”建设要求,积极引进生猪养殖先进工艺和设施设备,示范推广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高效繁育、粪污资源化利用等配套技术,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占比逐年提高。2022 年,年出栏500 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268家,出栏生猪57.4 万头,占51.8%;特别是年出栏3000 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比例显著提高,较上年提高31.4%。
1.2.4 良种化程度逐年提升
宁夏生猪养殖主要品种为国外引进杜洛克、长白、大白和PIC 配套系。其中,“杜长大”(杜洛克×长白×大白)三元杂交利用占生猪养殖总量的90%,PIC 配套系占10%。生猪养殖主要以自繁自育模式为主,自繁自育养猪场纯种母猪、二元母猪分别存栏0.712 万、6.69 万头,年繁育商品仔猪127.1 万头,生猪生产良种化率达90%以上,生产水平也有显著提升。2022 年,规模养猪场能繁母猪年繁殖2.1 胎,年提供断奶仔猪22 头以上,较2016 年提高2 头;仔猪断奶成活率93.5%,育肥期成活率96%;育肥猪日增重735g 以上,饲养153 日龄出栏重达到122kg,料肉比2.8∶1。八眉猪作为宁夏唯一的地方猪种,于2006 年灭绝。2022 年,宁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坚持恢复种源、提质保供的发展思路,重新引进八眉猪104 头。
宁夏家畜饲养以牛、羊为主,区、市、县对生猪产业的支持政策和资金较少,“十三五”期间,宁夏累计拨付3800 万元用于支持重点县区生猪养殖发展,争取国家规模化猪场建设项目资金600 万元,支持8 家规模养猪场改扩建,推进标准化生产;灵武市每年在“三通一平”、标准化猪舍建设等方面有一定政策支持。同时,生产中融资难、盈利难问题突出,推进落实生猪现代化养殖“三退两进”要求困难较多,致使生猪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养殖设备和新工艺应用滞后,产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据全国统计数据显示,宁夏规模化养殖比重较全国低13%,年出栏1000 头以上养殖规模占比较全国低19%。
种猪场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育种工作基础薄弱,育种机制不健全,种猪生产性能测定,遗传评估体系等新技术应用总体滞后,种猪供种能力和生产水平不高。据统计,2022 年,宁夏种猪场存栏纯种猪2700 头,二元母猪9250 头,按照能繁母猪年淘汰率30%测算,要保证生猪正常繁殖生产和种猪更新换代,每年需更新纯种猪2982头、二元母猪1.7 万头。2019—2022 年,宁夏从区外引进种猪9366 头,种猪场存栏种猪少、生产能力不足、饲养规模小、血缘更新换代不及时等特点依然显著,生产性能退化问题依然存在。
生猪养殖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科研院所甚至缺乏相关技术研究人员,生猪关键技术攻关及示范项目基本没有。同时,由于产区优势不足,产业集中度不高,养殖场自有技术力量和社会化服务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生猪产业生产水平的提高。2022 年,生猪出栏率129.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 个百分点;每头能繁母猪年出栏育肥猪较全国平均水平低3 头以上;每头能繁母猪年提供猪肉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0kg 以上,低于先进省份200~300kg。
宁夏生猪仍以活体和白条猪销售为主,屠宰企业小而散,精深加工短板明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据调查,2022 年,全区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年屠宰量仅占设计产能的20.7%,占全区生猪出栏量的43.4%,冷冻贮藏、精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
持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方向,向生猪生产倾斜,支持重点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现代生猪产业体系。大力实施生猪养殖保险政策,探索建立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动态调整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收入保险、价格保险等多种形式的保险试点,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实施种猪场和规模猪场临时贷款贴息政策,对新(扩)建种猪场、规模猪场给予适当补贴,稳定生猪基础产能。支持建设生猪产能调控基地,确保生猪产能处于合理水平,供给稳定。
建议实施生猪引种补贴政策,对新引进种公猪、纯种母猪和二元母猪,按比例实行补贴,稳定生猪产能。按照建设生猪核心育种场、增加扩繁场、完善仔猪繁殖场和种公猪站的繁育体系框架,建立并完善种猪三级繁育体系,提高制种供种能力。加强良种引进推广和种猪繁育新技术引进示范,开展种猪冷冻精液引进及人工授精技术试验示范,探索建立后非洲猪瘟时代种猪引进繁育新模式。
加强生猪生产和市场监测预警,强化统计监测队伍和平台建设,提高监测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强化与各部门的常态化信息沟通和市场研判,持续完善信息会商发布和生猪产能调控市场联动机制,根据不同预警情形,及时启动生猪肉临时收储和储备肉投放等响应措施,有效调控市场异常变化,确保生猪和猪肉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平稳,保障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规范规模养殖场建设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强先进工艺和设施设备的引进和应用,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推进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养殖水平。积极发挥大型养殖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公司+农户”等方式,推进散养户出村入场养殖,提升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结合养殖量和土地、环境承载力,统筹养殖用地空间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支持新建和改(扩)建年出栏1000 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
严格落实非洲猪瘟“五控一隔离”防控措施,加强生猪及猪肉制品跨省调运的监管,严格管控生猪屠宰环节,构筑养殖场周边生物安全隔离带,切实压实养猪场(户)防疫主体责任,指导健全防疫制度。鼓励支持有条件的规模养殖场创建无疫小区和疫病净化示范场,切实提高养殖环节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增强畜禽养殖场(户)发展信心。强化三级兽医实验室建设,提升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病原学检测诊断能力。加快推进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中心、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动物检疫申报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疫病防控能力。
支持屠宰企业配套完善生猪屠宰、精深加工、肉品品质检验、冷链储运等设施设备,加强冷链仓储配送体系建设,构建新型生猪营销运营模式,改活猪销售为猪肉产品销售,延长生猪产业链条,构建现代化生猪生产体系。引导产业龙头企业通过自建、联建、订单、协议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联合,全面提升生猪收贮、加工、运销能力,建立稳定的产加销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生猪屠宰标准化示范创建为抓手,持续提升屠宰行业规模化、设施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水平。
通过对宁夏生猪产业的调查研究,找到了宁夏生猪产业发展过程中种猪繁育体系相对薄弱、技术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生猪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并从产业政策、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预警监测、产业标准化建设、疫病综合防控等层面提出了建议,以期对宁夏生猪产业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