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困境审视及实现路径

2024-01-26 07:31龚晓莺
关键词:数字化农民数字

龚晓莺,王 丹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092)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30-31,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中之重。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2]。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需要不断吸纳新时代的活力与动能,而平台经济的崛起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重要工具。

当前,农村电商平台已成为城乡市场不可或缺的渠道。2021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2.05万亿元,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更是达到4221亿元,电子商务已深入到农业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关键环节[3]。显然,平台经济已成为振兴乡村的强劲“引擎”。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以人为本”理念一直处于核心地位,平台经济驱动乡村振兴,不能忽视农民作为主体这一关键变量。

通过文献梳理,关于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探究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学者们从再生产理论出发阐释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含义和实现路径,如王娜等从农业生产方式的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着手,探析平台经济的作用机制[4]。另一方面,学者们借助电商平台探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如王瑞峰与李爽从实践主体、实践目的、实践过程、实践效果等四个方面研究电商技术对于乡村产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方向[5]。第二,研究农民主体性的内涵、路径、表达方式等方面。如梁丽芝与赵智能从乡村治理层面探究农民主体性样态、缘起与突破[6];杨希双与罗建文从农民自我表达的角度探讨主体性振兴的路径[7]。第三,探讨数字经济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制约因素、政策设计、空间效应、路径选择等。如孟维福等[8]及周兵等[9]选取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区、市数据,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表明数字经济确有促进乡村振兴的实效;马文武与韩文龙从优存量、提增量、做减量三重视角讨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10];此外,马改艳等从乡村产业振兴角度揭示了数字经济效率提升、效益改善、结构优化和产业创新的内在机制和破解之道[11]。

由此可见,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乡村如何振兴这一重要论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相关理论中深挖并阐释平台经济、数字经济如何助推乡村振兴,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虽然,以农民主体性为视角的研究不乏成果,然而,鲜有学者将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作用凝聚到主体性振兴上,换言之,主体性振兴在平台经济驱动乡村振兴这一过程中呈现怎样的价值图景?这一问题值得深究,既可以发扬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的奋斗精神,又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通过梳理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以及阐释主体性振兴的理论内涵,分析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历史演进和现实路径,进而从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组织等五大方面审视主体性振兴的困境,最后提出主体性振兴视角下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内涵阐释

乡村振兴从本质上来说是农民振兴,平台经济作为农民主体性提升的重要手段,与乡村振兴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生互相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解读

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主要契合在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层面,并呈现出相互促进的态势。

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来看,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具体言之,一方面,平台经济引领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手段,通过电商平台、农村金融科技等,农民可以更高效地组织生产、管理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生产力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的步伐。另一方面,通过平台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农村合作社、农产品供应链等新的组织形式的兴起。农民通过平台可以更方便地与城市市场和消费者互动,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关系的限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

2.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来看,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呈现了为农民创造自主、多样的发展机遇。第一,该模式为农民带来了广泛的就业与创业选择,有助于其实现更自由的职业发展。通过数字化平台,农民得以涉足电商、农产品销售、在线教育等领域,能够根据兴趣和能力规划职业,进一步拓宽了他们的发展渠道。与此同时,平台经济也架起了城乡之间的桥梁,使得农民能够充分获取城市资源和机会,更好地融入现代化的浪潮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平台经济为农民开启了通往知识与文化的门径,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通过互联网平台,农民能够接触到城市文化和教育理念等,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信息资源,拓展拓宽了知识面,有助于推动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与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平台经济也为农民提供了更为便捷多样的购物及服务方式,提升了其生活品质。农民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优质商品和服务,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

3.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角度来看,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指出了通向共同富裕目标的一种策略。一方面,平台经济加强了城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区域协调发展,资源共享与互动有利于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并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另一方面,平台经济促进了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数字技术、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农民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进行精细化生产和流通管理,有助于优化资源,提高效率,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二)主体性振兴的理论阐释

主体意味着事物的主要部分,哲学上指与客体相对、有意识的人,相较于其他客体来说是占有主导地位和中心位置的存在。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深刻阐释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12]54,即主体是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性是从主体这一概念中延伸出来的,是以人为出发点,展现出自主、自觉、能动、创造的综合性特征,进而作用于客体的行为实践。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12]25振兴一词具有激发活力的含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主体性思想的论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而将人民主体论落脚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问题,是对“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7的积极回应。

乡村振兴是学界与社会热议的话题,农民农业农村问题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价值依托和内生动力,如何增强其获得感与幸福感,确定着力点时必须考虑农民的权利和需求[13]。换言之,农民的主体性也是在农民的需求和权利的所驱动下,产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进而唤醒主人翁意识,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农民主体性也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主体性振兴是本研究提出的新概念,前者将对象聚焦于农民这一主体,强调农民的自我意识与主角意识,以主人翁姿态把控事物发展方向,同时也是乡村发展的价值评估主体。后者不完全聚焦于农民,但仍以农民为主要对象,探讨农民主体性如何在乡村振兴的五大领域,包括产业、文化、组织、生态、人才等方面产生效应。总之,乡村振兴要考虑“为谁振兴”“振兴什么”“如何振兴”的问题,它们集中指向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这也是本研究尝试将平台经济作为驱动乡村振兴动力的意义所在。

二、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

平台经济从理论上以数据要素、数字产品、数字化思维作用于乡村振兴,并逐渐深入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推动乡村多样化、创新性、多元化发展。

(一)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

1.数据要素纳入农业生产。数据要素纳入农业生产是指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以收集、分析和利用数据来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农村振兴的过程。这一概念强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数据为基础,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决策,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升级。具体来看:第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数据要素的应用可以精确监测土壤、气候、作物生长等信息,帮助农民科学调整种植、施肥、灌溉等操作,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第二,优化资源配置。数据要素可以帮助农民了解市场需求、供应链信息等,从而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三,推动农业现代化。数据要素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和现代化,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其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农业数字化转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通过数据要素的纳入,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数字化转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2.数字产品与服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平台经济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便利性,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产业协作,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可以使城市居民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农村文化和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另外,数字产品与服务的快速流动既能推动农村发展,提高农村产业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能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

3.数字化思维改变村民自治方式。村民通过运用数字技术、信息化手段和数据科学,可以改变农村自治方式与模式,进而以更加智能、精准和高效的方式来管理农村事务。

(二)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历史演进

数字化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早期尝试与兴起阶段:2010年代初期。平台经济在中国开始兴起,电商、物流等线上平台开始连通城市与农村,一些农村地区开始通过网络平台线上销售农产品,被认为是乡村电商的雏形。这一时期,平台经济主要关注解决信息不对称和物流等基础问题。

2.乡村电商崛起阶段:2010年代中期至后期。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首次提出“数字乡村”这一概念,指出要发展智慧农业工程,逐渐推进物联网试验示范和遥感技术应用。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工程,不断加强我国数字农业农村系统建设。自此乡村电商兴起,一些大型电商平台在农村地区建立了物流配送网络,农民可以通过线上平台销售农产品,拓展了市场,提高了收入。平台经济逐渐开始与乡村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商机。

3.农村金融与金融科技发展阶段:2010年代后期至2020年代。金融科技和平台经济的结合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更多机会,互联网金融服务逐渐进入农村,为农民提供贷款、保险等服务,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数字平台也开始提供金融科技支持,帮助农民开展融资、创业等活动。

4.数字农业与农村智能化阶段:2020年代至今。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平台经济在农业领域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无人自动操控、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生产,数字化平台可以为农民提供精准农业解决方案,帮助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率。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进一步指出要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加快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根据《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的战略目标,到2035年,数字乡村建设要取得长足进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政府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化技术在农村的应用。平台经济成为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重要力量。

总之,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历史发展进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早期的尝试到现在的全面推进,平台经济融入乡村经济的各个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三)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1.平台经济为乡村振兴搭建多样化的发展平台。以信息化、数字化和互联网为基础,通过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系统,可以实现城乡资源的互补与整合,推动农村产业升级、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第一,在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方面,传统农村产业常面临规模小、技术滞后等问题,而平台经济打破了地域限制,将农产品与消费者直接连接,提供了更多的销售渠道。农产品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迅速触达市场,促进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第二,在文化传承方面,数字化平台为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宣传提供了新途径。通过网络乡村的传统文化、手工艺、民间故事等得到更广泛地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乡村振兴中。第三,在社会发展方面,数字技术的引入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组织和运行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创业并增加就业。如共享经济模式通过分享农村资源与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减少农村“空心化”现象,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2.平台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创新创业的新动力。数字技术的应用激励农民参与创新、创业,推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第一,为农村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与机会。平台经济连接了城市与乡村的市场,打破了农村创业和创新面临的市场准入难、信息获取不足等困境,将农产品与服务推向更广泛的受众,进而为创新者提供了更多渠道,激励他们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第二,资源共享促使农村产业发展更加活跃。参与共享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金,还可以是知识、技术和经验。创新者借助平台获取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支持,加速创新的步伐,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村产业的升级。第三,加强农村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传递。通过数字技术,农民可以获得市场趋势、新技术、政策变化等实时信息,使其能够更精准地做出决策,更有信心地参与创新和创业活动。

3.平台经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具体来看,第一,创业者在数字化平台上发现乡村振兴引发的商机。数字经济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在农村寻找到新的切入点,开发新型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研发等业务,创业者的参与不仅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创新的动力。第二,投资者涌入为乡村经济注入资金和资源。数字化平台将投资者与潜在的农村项目连接起来,使得投资者能够更便捷地找到有潜力的投资机会,从而支持乡村产业的发展。投资者的参与不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资本支持,还推动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科研机构的参与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创新力量。智能农业、数字化农产品追溯等数字技术在农村领域的应用,需要科研机构的支持,通过他们提供专业知识、先进技术,协助农村实现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多元主体的参与带来了更广泛的创新思维、技术支持和资本投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丰富的资源和活力。

三、主体性振兴视角下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困境审视

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当前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实现平台经济助力农民主体性的提升任重而道远,必然在现实中会面临一些困境。

(一)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同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又宣告了我们“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

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总体水平不高,相对贫困依旧存在,返贫风险人口不在少数,涵盖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城乡数字鸿沟、农村传统产业阻滞等方面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农民增收渠道较为单一,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农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占41.96%,财产净收入占2.53%[14],可见,在农民增收中工资性收入的贡献占比大,且集中在建筑业及服务业,表现出就业类型单一、技能水平低、就业稳定性不强的特点。同时,经营行业主要集中在居民服务、修理及其他服务业,经营性收入增长动力不足,三产带动收入增长效果不佳。另外,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掣肘农民主动求富、返乡创业的动力。从《2021年中国农村统计摘要》可以看出,虽然我国城乡收入倍差(农村为1)稳定且有逐年递减的大趋势,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剪刀差趋势[15],但城镇居民收入仍远高于农民收入(见图1),这也反映出农民在农村地区的增收渠道和水平远低于城市地区,农民较难在这种差距中建立信心。

图1 城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其二,城乡数字鸿沟逐渐拉大。《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指出,到2023年底,我国数字乡村发展要取得阶段性进展。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也能成为促进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新贡献点。然而,现阶段城乡数字鸿沟依然存在,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民数字化应用的基础性要素不足导致动力不足[16]。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数字素养存在差异,农村中存在大量“信息贫困户”,“数字鸿沟”减少了农民的收入机会和途径[17]。其三,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单一,数字平台驱动力不足。农村产业发展对农民总体收入提升至关重要,数据显示,2022年家庭经营净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4.63%[14],其中六成多来自农业经营收入。然而,现阶段农村产业主要集中在传统农产品生产领域,部分农民仍然依赖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务,导致产业结构单一,难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多变性。与此同时,农产品销售渠道狭窄,缺少强大的数字平台支持,农民仍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传统渠道销售产品,价格也受制于中间环节。

(二)农民对平台文化接纳度不够

数字技术的强势下乡,一定程度上会冲击乡村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平台文化扎稳扎深根基。第一,现阶段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严峻,老年群众对数字认知模糊,平台文化难以完全渗透。《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研究报告2021》显示,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比重达到了23.99%,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了16.57%,超过了“老龄社会”标准(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全国水平(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2.6%),而50岁以上农民占不使用智能手机群体的97.05%,初中以下受教育程度者占仅用手机接打电话群体的90.19%,无智能手机的受访农户,其家庭成员以50岁以上老人为主[18]14,留守群体特别是老龄群体对手机功能的适应能力不足,较少接触到数字红利。

表1 按常住人口划分的年龄和性别情况(单位:%,周岁)[18]15

第二,乡村平台文化与传统文化产生不适。数字乡村建设整体缺乏自下而上的文化传导,农民对平台文化的不适应从而被动接受数字嵌入这一过程,导致角色转换迟滞[19]。农村地区因其特有的社会性,数字资本的进驻必然要考虑到农村的乡土文化[20],同时受制于当地基础设施和发展环境,因此,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使广大农民逐渐适应平台文化的融入,从而产生双向作用的效应。更为重要的是,在农民从被动接受到积极主动参与的转变过程中,需要积极感知数字文化的主体性,以弥补内生数字文化动力的不足。第三,农民缺乏平台信任感。对于新兴的平台文化,农民会担心个人信息泄露、网络安全问题等,促使他们对使用平台产生顾虑,从而降低了对平台文化的接纳度。

(三)乡村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

2023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指出,“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21]。然而,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峻,人口年龄结构逐渐失衡,大量年轻人口涌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根据最新数据分析,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预计将达到70.12%,到2050年,这一比例可能达到81.32%,在2030年之前,我国农村老龄人口的比例可能会超过30%[22],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来看,城市化进程助推了农村老龄化。到2030年,我国农村剩余人口大约4亿人,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外流会造成大部分农村的衰落现象[23],这一形势会极大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从短期影响来看,农村中坚劳动力将面临严重不足,《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比上年增长18万人,整体上较为年轻,平均年龄为37.4岁。农村主体力量的缺位,短期内将通过引入大量现代化机械和城市资源,“填鸭式”“造血式”发展农村经济。从长期影响来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年轻人更倾向于迁往城市谋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机会,这进一步加剧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进而拉大农村劳动力缺口,势必影响到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这点出发,提供农民所需的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管理,帮助他们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从就业环境来看,城乡就业环境差距较大,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显著。有研究指出,我国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度为30%~40%[24],这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这一目标尚有距离。具体来看,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技术骨干力量的流出与城镇教育、医疗、技术供给、生态环境、福利水平、更高收入、更好就业机会等密切相关[25]。可见,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提升也为农村留住人才、加快城镇劳动力回流提供可行性。

(四)农民数字化生态建设意识薄弱

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点。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广大农民的殷切期盼,要坚持绿色发展,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然而,我国乡村生态振兴仍面临数字技术认知不足、数字化设施覆盖不全面、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利益断链、绿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技术支撑不足等难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数字化技术认知不足。许多农民对数字化技术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了解有限,对如何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生态保护缺乏明确的认识和技能。第二,数字化设施覆盖不全面。数字化设施的覆盖率在一些农村地区相对较低,网络、计算机、智能手机等设备的数量不足,导致农民难以获取和使用数字化资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2%,其中农村宽带用户达到1.89亿户,但相对于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的数字化设施覆盖率仍然较低,这限制了数字化技术在农业和农村中的应用,制约了乡村振兴和生态保护的发展。第三,生态资源在向经济资源和乡村建设转化上出现技术困境。由于城乡技术差距大,农民因其知识薄弱导致在实践中技术应用不足,缺乏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构建符合生态系统等方面的技能,加之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粗放型农业经济发展极易造成农机产品过剩现象,延缓了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五)村民自治借助平台动力不足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我国乡村治理中存在乡村数字政府建设迟滞、村与村之间技术交流互通匮乏、农民群众自治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具体而言,第一,基层政府数字化水平不高,借助平台力量的治理能力不足。数字政府建设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在基层还不足以借助技术水平建设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村两委干部治理能力不足,对新生事物接受水平不高,数字平台的治理理念冲击着传统“非程序化”“复杂化”“熟人社会”的治理体系。其二,数字文化逐渐改变传统乡土逻辑,农民直至村落之间的自治模式存在异质性[26]。平台文化主张数字化治理,强调依靠数据分析和科技手段进行决策,然而,在传统乡村治理逻辑中,村民的经验智慧被视为决策的重要依据,这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乡村治理现代化。

四、主体性振兴视角下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把握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辩证关系,厘清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基本逻辑,同时立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对平台文化容纳度不够、数字化人才储备不足、数字化生态建设意识薄弱、平台自治动力不足等现实梗阻基础上,要想在主体性视角下扎实推动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就必须从产业、乡村、人才、生态、组织等多重层面明确可行路径。

(一)平台经济助力乡村产业升级,提升农民总体收入水平

我国乡村产业现代化正在逐步加速,农业“数字+智慧”工程也取得一系列成绩。以吉林省白城大安市三业村为例,在该村一片6667公顷的示范田里,通过玻璃钢水渠和智能灌溉系统3年多的应用实践,土地盐碱值有了明显改善,PH值从10降到正常值8,产量也从每公顷1500公斤增加到7500公斤[27]。科技对传统农业助力效果显著。

针对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高、农民经济主体性较弱等影响农村产业振兴的挑战,第一,要借助平台力量优化乡村产业结构。可以利用平台搜集和分析大数据,了解乡村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基于数据预测,决策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将资源投向有前景的产业领域。例如,通过高科技企业投资农业领域科技创新项目,加快与农业生产、流通、消费端的通力合作,提升城乡数据要素的流通速度,将城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引入乡村。第二,要借助平台力量进行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增强农民生产信心。一方面,通过平台经济为乡村特色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并进一步拓展销售渠道。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在线市场等的运营下,乡村特色产品更容易被消费者发现并购买,从而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平台经济有利于协助乡村产业进行品牌建设和营销推广。以线上展示、宣传推广、用户评价等为手段,乡村特色产业可以建立起独特的品牌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要借助平台力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通过激发农民主动借助数字资源、平台技术创新创业的活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乡村低技能劳动者和弱势群体的就业机会[28]。可以培养农民成为电商创业者,促进线上零售和批发业务,创造仓库管理员、配送员、客服等职位的就业机会。还可以建立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促进农民将产品推向市场,创造销售、包装、物流等职位的就业机会。商务部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村网商(网店)达到1730.3万家,同比增长6.2%,其中直播电商有573.2万家,占33.1%[29],这将有助于吸引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和就业。

(二)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文化传承,提升农民文化自信

平台经济是通过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构建的一种新型商业模式,它将供需双方连接起来,促进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和交易活动。在乡村,借助平台可以创造一个数字化的环境,使农民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展示文化魅力,同时也能从中获得经济回报。第一,平台经济对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推动力量不可忽视。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通过打造“一乡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将历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以建设应用乡村文化产业数字化平台。通过数字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催生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进而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文化消费也是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逐渐趋向平台化,可以利用平台推广乡村旅游资源,让更多游客了解乡村的传统文化,并参与一系列文化体验活动,游客与农民互动交流,促进乡村文化传承。第二,平台经济融入乡村文化,为丰富乡村文化内容注入新活力,提高农民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30],农民的文化自信还体现在对乡土文化肯定这一精神层面,数字平台的融入为保持乡土文化的活力赋予动力。通过建立数字化平台,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民俗、手工艺、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可以让农民与外界更好地了解乡村的文化遗产。

(三)平台经济助力乡村人才培育,提升农民新型技术应用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21]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坚实力量,如何培养乡村数字化人才,增强“留守”农民和返乡人才的主体性意识,可以利用平台经济进行赋能。第一,以平台力量打通人才交流渠道。平台凭借其便捷性加强人才的交流合作,促进知识和资源的流动,激发创新意识,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体言之,既可以通过专业社交平台,各类人才管理分享个人或机构的专业资料,在线进行互相关注、留言互动等,还可以建立知识共享平台、产学研平台、创新实训平台,以及打造名家讲坛,让技术人才刊发的研究成果、经验得到分享,阅读者通过平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以此创造并增加更多合作机会。第二,成立本土乡村数字人才发展中心,构建数字人才交流平台。乡村数字人才发展中心可以深化数字乡村发展建设模式,以整合数字资源方式为农民提供相关数字技术培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数字技术需求[31],这与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更加注重扶贫扶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的要求相一致。第三,借助平台经济的规模优势和技术优势,缩小城乡技术差距。平台是城市和农村技术人才之间的桥梁,能够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递与扩散,尤为重要的是,城市技术人才通过平台分享先进的技术知识,提升农村人才的技能水平,进而加速农村在技术层面的升级。

(四)平台经济助力乡村生态保护,提升农民绿色发展意识

现阶段,数字经济以平台经济为主要方式,逐渐融入农村的生态发展中。发挥平台经济优势,推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从需求侧出发,平台经济助力农民实现绿色消费,增强绿色消费意识。《关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表明[32],我国正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不断推进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活动,绿色消费已逐渐拓展到农村地区。绿色消费作为需求侧的重要绿色理念,一方面,平台经济在重塑交换方式和资源配置时,也在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力。如平台经济从生产方式、分配形式和交换方式等方面对绿色消费力产生影响[33];另一方面,绿色消费通过改变消费者习惯,在潜移默化中从衣食住行各领域改变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同时,绿色消费可以促进经济模式和社会模式的改变,消费行为中对于绿色产品与服务的选择和购买将影响整个市场绿色化发展的程度,绿色消费从需求端影响到供给端,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出发,平台经济不仅可以为农村提供尖端的农业技术和信息,还能够协助农民实现精准农业、无人机植保等创新实践,从而优化整个农业生产链,减轻农业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此外,借助平台还能有效推动农村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诸如农村生态旅游、有机农产品销售等领域将获得新的生机。值得一提的是,平台经济有望促进农村资源的高效共享与循环利用,如农具的共享利用以及农产品追溯体系的建立,将从根本上减少资源的浪费,进而提升生态效益,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平台经济的整体作用,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走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社会[34]。

(五)平台经济助力乡村组织治理,提升村民数字自治水平

平台经济可以有效地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加快实现更加民主、高效、透明的乡村治理。第一,构建乡村电子政务平台,为农民提供涵盖信息查询、办事指南、在线申办等多方面在线政务服务,乡村电子政务平台不受地理位与时间限制,极大地方便了农民获取政府服务。该平台还承担更深远的使命,它将村务信息、财务预算、项目计划等内容向公众开放,从而显著提升治理的透明度,使农民对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有更全面了解,也为农民参与决策提供了更多机会,加强了政民的互动与合作。第二,打造乡村信息共享平台,整合了土地利用、农业产量、人口统计等关键领域的各类信息。该平台将为决策者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从而为农村发展的决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持。第三,建设在线议事平台,让农民能够通过网络参与村庄事务的讨论和决策,提高农民在治理中的参与度。与此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能够引导公众舆论,促进乡村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第四,设立问题反馈与解决平台,让农民随时向政府反映问题,政府做到及时回应与解决。第五,通过在线平台召开村民大会,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讨论重要事务,增强民主参与意识。总之,平台经济以推动民主参与、信息互通、治理效能、社会创新、乡村形象等优势为农民数字自治提供发展空间。

结语

平台经济势如破竹的发展,着力于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为传统经济注入了新活力。目前,平台经济正迈向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进一步诠释了“人民至上”的价值旨归。文章以主体性振兴为视角,聚焦平台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探索平台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并强调乡村振兴的内核是人的振兴,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毋庸讳言,平台经济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平台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质量监管等问题,进一步加强规范和管理。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发挥农民主体性借助平台经济推进乡村振兴,将有利于乡村社会发展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字化农民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