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剑虹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实验幼儿园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进步对幼儿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素养的启蒙教育非常重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教师怎样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材料,引导幼儿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展开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提升科学素养呢?对此,我们根据3—6岁幼儿的认知能力,倾听、记录、运用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成长故事,有效提升幼儿的科学素养。
成长故事以幼儿为本,以幼儿的科学探究为基点,用故事的形式连续性、递进性地记录幼儿的探究历程,教师注重倾听和支持,即幼儿遇到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教师如何给予支持,幼儿经验增长在哪里?教师在倾听过程中,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成长故事为载体,支持、记录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幼儿科学素养发展的可视化轨迹,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发现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思考方法,提升科学素养。
兴趣是幼儿科学探究的起点。在成长故事中,教师认真倾听幼儿,抓住他们的话题或问题,把它们“抛”还给幼儿,激发幼儿主动展开探究。如“树先生怎么啦”故事中,教师把园林工人师傅修剪下来的树枝抱到班级,幼儿发现树枝上有红红的果子,惊奇地问:“这些果子是不是杨梅呢?”“老师怎么把杨梅树砍来了?”“砍断的树枝会不会死了?”“是呀!这些树枝为什么要修剪掉呢?”于是,一个关于树和生命的探究故事开始了。又如,“幼儿园里哪棵树最粗”的故事,它源自一次午后散步,幼儿来到香樟树下,看着高大的香樟树,好奇地问:“这棵大树好粗哦!会不会是我们幼儿园里最粗的树?”教师接过问题反问幼儿:“怎么才能知道我们幼儿园最粗的树是哪棵?”“量一下不就知道了吗?”聪明的幼儿马上说,“怎么量?”“用什么工具量?”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测量全园树木粗细的探究活动由此启幕了。
《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成长故事的撰写和观察中,教师陪伴幼儿一起探究、一起记录、一起寻找方法和工具来解决不断产生的新问题,如“探秘火龙果”故事中,教师陪伴幼儿一起探究“怎么取出来”“如何加快速度”“怎么给小种子们洗澡”等一系列小故事,正是有了教师的陪伴,幼儿从“怎么取子儿”再探究“怎么又快又好地取子儿”,通过多感官去感受,“动手”“动口”“动脑”,在说一说、试一试中,不断地探索新方法,获得新发现。又如“马车是车吗”的故事中,师幼一起查找资料,对马车的历史、构造、作用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进而对怎么制作马车产生了兴趣,教师又陪伴、支持幼儿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制作“马车”,这一过程让幼儿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体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成长故事分享时幼儿会用“成长故事书”和同伴一起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收获,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看着“成长故事书”上的照片或图、标记等,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经验得到丰富,探究兴趣和能力不断提升。如“谁会飞”故事中,借助“成长故事书”,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分享,发现原来已经探究了很多关于“飞”的秘密:园里的树叶会随风飞舞,游戏时的降落伞会飞,风筝会飞,天空中的飞机也会飞。大家一起玩过“开飞机”的游戏,一起搭过“飞机”、画过飞机、建过“停机坪”,每一次游戏、每一个发现,幼儿都会一起分享、交流,在分享中获得新经验,支持他们展开新的探究活动,探究能力不断提升。
成长故事在倾听、记录幼儿的探究活动中不断丰富,伴随着幼儿的探究全过程,给予幼儿自主探究的空间,留下幼儿探究的“轨迹”,有效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