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流动的空间结构特征与动力机制研究
——以黑龙江省城市旅游为例

2024-01-26 09:44刘志峰于洪雁
北方经贸 2024年1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黑龙江省流动

刘志峰,于洪雁

(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2)

一、引言

城市在旅游活动中扮演客源地、集散地、与目的地三重角色,是旅游发展的重要集散中心,[1]是全球旅游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节点。城市旅游发展需要整体规划、统筹建设,避免城市旅游发展“资源诅咒”效应的出现,进而促进城市旅游产生更大的“溢出效应”“虹吸效应”,促进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均衡、健康、高效发展。学者们从空间网络角度对城市旅游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空间结构特征、[2]演化规律、[3]发展模式。[4]旅游空间结构不仅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空间特征,同时也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5]国外学者Leiper 在20 世纪60 年代最早提出了关于旅游空间的概念,[6]随着学者的不断完善现如今已经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例如,Pavlovich 以新西兰维特摩洞穴为例,研究旅游目的地的要素网络和服务设施的演变;[7]Dredge 探讨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网络关系对旅游业的影响,[8]Tinsley 等探讨了小型旅游商业对旅游客体的影响等,[9]奠定了对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基础。国内学者对此也形成了代表性理论,如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10]旅游中心地理论、[11]旅游核心-边缘理论[12]等,促进了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研究。

社会网络理论因能更好地解释网络关系而应用于旅游空间网络结构的研究之中。社会网络下形成的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并不是传统的“属性数据”模型,而是“关系数据”构建的模型。[13]而社会网络中的QAP 分析法可以检验网络关系的矩阵数据,而传统的OLS 分析并不能实现这一功能。国内对于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影响因素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以全国、[14][15]流域[16][17]等大尺度范围为主。对省域的研究较少且缺乏针对性,多数以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的驱动因素、驱动机制进行研究,[18]而对旅游经济空间网络结构下的旅游经济流动机制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中观尺度为视角,研究黑龙江省9个地级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流动特征,结合QAP 分析法检验其影响因素,并深入剖析影响其法中的构建动力机制,以期促进扩展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促进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健康、高效、快速发展。

二、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黑龙江省位于中国最东北部,是东亚陆路通往俄罗斯远东和亚欧大陆的重要通道,也是东北亚的核心地区之一。作为中国边境的省级行政区,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南部与吉林省接壤;边境线长3045 千米,下辖12 个地级市(见图1)。近年来黑龙江省的旅游经济发展势态良好,旅游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未来提升空间巨大。2015 年到2019 年是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黑龙江省的旅游国内收入和国际旅游收入呈指数式增长。2019 年末疫情暴发后,旅游收入阶段性下降,受疫情影响明显,且呈逆向倒退作用趋势。随着疫情管控的全面放开,黑龙江省旅游经济会迅速回暖,呈现“口红效应”快速发展。

图1 黑龙江省区域概况图

(二)数据来源

研究中涉及的旅游总人数、旅游收入数据来自2015、2019 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和各地级市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交通通达指数中的铁路出行最短时间来源于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列车时刻服务表;公路出行的最短时间通过《中国高速公路及城乡公路网地图》获取城市间公路里程,结合平均速度80km/h 进而得出公路出行最短时间。考虑到七台河、绥化、双鸭山和大兴安岭地区的数据缺失严重,研究中将其剔除,选取9 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鹤岗、黑河、鸡西和伊春。

(三)研究方法

1.引力模型

在人类相互作用聚集流的研究中,都毫无例外地以引力模型为基础。[19][20]学者们根据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引力模型的修正也有所区别,但模型基本公式为:

式中Rij为城市i、j 的旅游经济联系度;Pi、Pj和Vi、Vj分别为城市i、j 旅游者总人次和旅游业总收入;D2ij为城市i 到j 的公路空间距离。黑龙江省近五年发展中,城市之间的到达时间大大减少,空间距离对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的影响明显削减。将两城市之间的铁路、公路最短出行时间,引入交通时间指数建立模型,其表达式为:

Dij表示城市i 与城市j 的交通通达指数,其值越小,说明区域交通通达指数越优;Tij为城市i 和城市j 的最短交通时间。Ti为城市i 到其他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之和;Tj为城市j 到达其他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之和。

将某城市与区域内所有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Rij相加,即为该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其公式为:

式中,Ci 为城市i 的旅游经济联系量。

2.二次指派程序(QAP)分析法

二次指派程序(QAP)分析法是社会网络中一种对两种(多种)矩阵所对应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比较的方法,它通过对比各个矩阵的格值,给出两个矩阵之间的相关系数,同时对系数进行非参数检验。[21]本研究的因变量均是旅游流空间网络矩阵,而不同自变量则需按照影响因子的数值建立差值矩阵,再利用QAP 相关性分析,研究各影响因子和旅游流空间网络之间的关联。

三、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的流动特征

(一)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的联系情况

根据修正后的引力模型,通过公式(2)和(3)得到2015 年、2019 年黑龙江省9 个地级市旅游经济联系度和联系量。从旅游经济联系度来看(见表1),2015年经济联系度最高的三组为:哈尔滨-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齐齐哈尔,说明这三个城市之间联系最为紧密,在省内处于核心地位。经济联系度最低的三组为:黑河-佳木斯、黑河-鹤岗、黑河-鸡西,说明黑河的旅游流动力较低且旅游发展滞后,与其他地级市联系较为薄弱,处于较为边缘地位。2019 年经济联系度最高的三组保持不变,但旅游经济联系度和紧密度均明显提升。经济联系度最低的三组为:鸡西-齐齐哈尔、鸡西-黑河、佳木斯-黑河,意味着在此期间,黑河的旅游经济的流动变得频繁与紧密,而鸡西与其它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较弱。

表1 2015 年、2019 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度

从旅游经济联系量来看(见表2),2015 年旅游经济联系量前三位为: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约占全省总量的87.23%,此时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不平衡,向西侧方向倾斜。2019 年旅游经济联系量大幅度提升,前三位依旧是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其次是牡丹江,总共占全省总量的98.52%。因此,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呈现出一核主导、两极分化的局面。哈尔滨因拥有较高的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通达度成为网络的核心节点,与每个城市都有较高的经济联系,而黑河、鸡西等城市与其他城市联系较弱,成为网络的孤岛。旅游经济流动不平衡,发展热点集中于黑龙江省西南部,尽管已经逐渐向东侧牡丹江方向扩展,但依然呈现出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局面。

表2 2015 年、2019 年黑龙江省旅游经济联系量

(二)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空间结构

利用ucinet6.0 软件构建2015 年、2019 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空间结构图。考虑数据的适用性,遵循可对比性,断点值取为650,即大于650 取值为1;小于650 取值为0,将属性数值转化为二值矩阵。使用Netdraw绘制旅游经济联系的网络空间结构图(见图2)。

图2 2015 年、2019 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

在2015 年至2019 年间,黑龙江省旅游经济联系空间结构是动态变化的,并日趋复杂,9 个网络节点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增多,哈尔滨市始终处于网络的优势地位、核心地位,而被孤立的边缘城市逐渐减少。空间结构由疏松向紧密状态演变,网络空间结构逐渐向着合理化、均衡化方向演变。

四、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动力机制分析

(一)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的流动主要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eco)、城市间的交通通达度(tra)、城市间的地理空间距离(dis)、旅游资源禀赋(res)、旅游产业发展(ind)、旅游热度(popu)和旅游服务水平(ser)等7 个因素的影响。以2015 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作为被解释变量,上述7 个影响因子作为解释变量。对所有解释变量矩阵进行Z-score标准化处理,构建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为:

其中,R 为被解释变量,即2015 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关联矩阵;eco 用人均GDP 差异矩阵表征,使用两城市人均GDP 差值矩阵构建;tra 为交通通达度矩阵,用两城市交通通达指数构建矩阵;dis 用城市间地理空间距离构建矩阵;res 为旅游资源禀赋差异矩阵,用两城市A 级旅游景区数量的绝对差值矩阵构建;ind 用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表征,选取两城市区位熵差异矩阵。popu 为旅游热度差异矩阵,用住宿营业额差异矩阵表征;ser 用旅行社、星级酒店差异矩阵构建。

(二)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借助Ucinet6.0 软件的QAP 相关分析模块,依次输入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空间网络二值关系矩阵和其他自变量关系矩阵,并选择5000 次随机置换次数,得到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

由表3 可知,地理空间距离、交通便捷性、资源禀赋和旅游热度通过了1%水平的检验,与黑龙江省旅游经济流动的空间网络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旅游服务水平,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其对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并不显著。地理空间距离、交通便捷性与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空间网络结构之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6、-0.427,表明城市间的交通通达度、地理空间距离对于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负向影响,成为制约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主要因素。旅游资源禀赋、旅游热度与旅游经济流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2、0.377,说明旅游热度和旅游资源禀赋与旅游经济联系呈正相关,对旅游经济流动网络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旅游资源禀赋的正向影响最大,交通便捷性的负向影响最大,因此,黑龙江省在旅游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旅游资源禀赋的优势与吸引力,同时也要克服物理距离远、交通便捷性带来的阻力。

表3 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影响因素的QAP 分析结果

(三)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动力机制

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包括基础推动力、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动力。[22]这种机制侧重于城市内部发展的微观分析。本研究将其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城市内的动力机制研究转向城市之间,从一个城市转向多个城市。城市之间的交通便捷性、地缘互助性、旅游资源互异性等外在因素将会促进城市之间展开旅游合作,成为旅游经济流动的外在动力;城市自身的接待能力作为基础推动力;而企业之间、政府之间通过均衡博弈,实现政府的区域利益最优化、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成为旅游经济流动的内在驱动力,以此形成了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空间流动的内外双循环系统(见图3)。

图3 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动力机制系统

1.外在驱动力

(1)旅游资源禀赋的互异性增强了旅游流的吸引度

旅游资源在自然禀赋以及文化内涵上的连续性往往突破行政区域的界限,在客观上有区域联合发展旅游业的要求。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越来越趋向于区域整体形象信息,而非分散的产品信息,区域旅游合作可以将旅游主体的排他性选择转化为组合性选择。[23]旅游开发的核心问题是解决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和旅游者的选择性之间的矛盾。[24]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空间流动不仅反映了各城市间的内在、外在联系强弱,更是有助于解决这一矛盾。以旅游经济空间流动的外在动力为依据进行城市间的旅游合作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根据上文研究,大庆与齐齐哈尔是黑龙江省旅游经济联系的热点区域,流动力最强。大庆市拥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为6 类37 种;齐齐哈尔市有8类73 种。两市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9 处;国家级4A 级景区22 处。大庆市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石化基地、中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所在地,使得以重工业为代表的人文景观成为大庆旅游资源的主体。齐齐哈尔市扎龙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基地,形成我国北方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阔的独特生态系统旅游格局。两地旅游资源的属性分别属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中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具有明显的互异性、互补性,充分带动了旅游流的流动。

(2)发达的铁路交通和地缘有利于旅游流的集聚

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市一线,城市之间有绥满一级公路、哈齐高速铁路、大齐高速公路等交通通道连接。大庆的发展需通过齐齐哈尔寻求更多的对外联系,齐齐哈尔与内蒙古自治区相邻,齐齐哈尔成为大庆对外联系的结构洞与中介点;而齐齐哈尔的发展更需要大庆腹地的支持,大庆紧邻省会哈尔滨,更加靠近核心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地缘互助关系能够成为一个新的整体单元,通过重新构建整体单元的内部结构、功能创新,以及新的整体单元之间的功能重新分工定位和合作来驱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同时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区域骨干,将沿线旅游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以人文自然相结合的特色“西部线”,这样在依托“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契机之下,为“西部线”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流量。

2.基础驱动力

城市自身的旅游接待能力是旅游流凝聚的基础条件,旅游接待的核心部分为住宿和餐饮。各城市自身的旅游接待能力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的差距,从侧面反映出了城市对旅游的可投入性,星级酒店作为住宿和餐饮为一体的旅游接待的设施载体,可以有效反映城市内部的基础推动力。截止到2017 年,黑龙江省共拥有星级饭店166 家,大庆、齐齐哈尔共占全省24.1%,具有较高的接待水平,为城市旅游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内在驱动力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本质上也是旅游开发主体之间的博弈,开发主体包括了参与人、参与人的策略和参与人的支付。参与人即为政府、旅游企业,不同政府主体在博弈-均衡中追求地方利益满足的前提下达到区域共同利益最优化;旅游企业之间通过竞争-合作模式寻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参与人的策略即为促成城市旅游发展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当政府和企业选择了各自的策略并完成博弈之后,他们将会得到一定的收益被称为参与人的“支付”。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作用下形成了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网络流动的内在驱动力。

由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驱动机制可以看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网络在发展演变中(见图4),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一个或多个城市)的选择受到外部驱动的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外在动力,造就了外部旅游经济循环,并不断形成新的旅游经济需求,为区域旅游发展创造机会。当潜在需求转为实际的经济价值时,便对旅游供给者产生吸引力,进而促进城市旅游合作的展开,引发区域内的旅游经济循环,以此形成旅游经济在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模式。随着时间的演变,各个城市之间的吸引力不断加强,网络联系逐渐紧密,旅游经济合作逐渐增多,进而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图4 区域旅游经济的流动模式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对黑龙江省旅游经济流动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深入探索了其影响因素和动力机制。以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物理学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理论开展实证研究,丰富了旅游流及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为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的流动提供了客观参考,以期促进黑龙江省旅游经济的快速、高效、健康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一是从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特征方面来看,旅游经济联系度两极分化严重。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三个城市之间的联系最强,居于领先地位;其余城市联系均较为薄弱。且旅游经济流动不平衡,呈现出南强北弱,西强东弱的格局空间,但流动的空间结构不断由疏松向紧密、由不完善向完善状态演变。二是引入QAP 分析法对其空间结构与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城市间的交通通达度、地理空间距离与旅游经济流动的空间结构呈显著的负相关;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热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三是构建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区域旅游经济的流动模式。包括以交通便捷、地缘互助性、资源互异性为主的外部驱动力、以城市间旅游开发主体合作为主的内在驱动力和以城市接待能力为主的基础驱动力。

城市旅游经济流动作为系统的、整体的旅游空间网络,本研究通过对这一空间网络演变特征、驱动机制的分析,为黑龙江省区域旅游发展提供实际参考。区域旅游经济的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宏观的整体系统,要从总体上考虑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通道之间的均衡关系,以使得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流动的畅通无阻。因此,加强区域内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就显得十分迫切。政府部门要主导、引领建立区域性发展规划与战略。旅游企业要遵循发展规划不断培育市场性旅游合作机制,扩大旅游产业链条;要打造多元化旅游产品,实现旅游+科技、+康养、+工农业、+数字化的创新;要联合塑造区域旅游发展品牌形象,实现黑龙江省区域旅游经济空间结构的均衡发展,保证旅游经济供需结构的合理化、平衡化发展。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黑龙江省流动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