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洪佳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在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精神指引下,黑龙江省将冰雪产业作为推动龙江产业振兴的新引擎加以培育,发布《黑龙江省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 年)》。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冰雪产业发展的核心城市,依托资源禀赋和文化积淀优势,紧抓后冬奥和亚冬会效应期冰雪经济大发展市场机遇,推动哈尔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冰天雪地”高质量转化为“金山银山”哈尔滨样板,助力国际化冰雪经济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
多年来,哈尔滨冰雪经济在国内一直居于翘楚地位。但是随着冰雪市场的“南展西扩东进”,冰雪运动已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开拓出了更广阔的发展疆域,冰雪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在冰雪体育上,哈尔滨有着最悠久的冰雪运动传统,是我国最早开展滑冰运动的城市,更是众多国际冰雪赛事的举办地,为世界冰雪体育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及管理人员。哈尔滨市现有国家级冰雪特色学校74 所、省级冰雪特色学校89 所、市级冰雪特色学校126 所、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120 所、冰球特色学校120 所、王嘉廉冰球希望工程学校10 所,特色学校总数居全国前列。在冰雪文化上,哈尔滨在冰雪影视、冰雪动漫、冰雪节庆、冰雪文创等领域都有过辉煌的成就。在立足传统冰雪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哈尔滨正抓住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的发展期,搭建国际冰雪节庆交流平台、冰雪产业展销平台,布局冰雪文化产业新蓝海。在冰雪装备上,哈尔滨冰雪装备产业基础雄厚,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冰刀、雪板、冰壶为主的冰雪运动装备和以索道、魔毯、造雪制冰设备为主的冰雪场地装备产业体系,在国内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十分有限,缺少大中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滞后,竞争力偏弱。针对这一突出问题,目前,规划建设了哈尔滨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园,引导冰雪装备制造集群发展。在冰雪旅游上,这一产业一直是哈尔滨的一张名片并形成拳头产品,占据哈尔滨旅游的半壁江山,以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为代表的IP 正在形成并释放品牌效能,随着冰雪大世界四季项目和融创雪都项目的运营,哈尔滨冰雪旅游正在突破季节限制,从一季走向四季。
另外,政府大力支持也是哈尔滨冰雪经济发展供给侧的鲜明特点。哈尔滨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了打造冰雪文化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布《哈尔滨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 年)》《哈尔滨市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清晰描绘了哈尔滨冰雪经济的发展蓝图。
据《2020 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近五年来,中国是全球唯一快速增长的滑雪市场,是世界上拥有最多室内滑雪场的国家。未来,冰雪经济将成为中国冬季旅游的核心引擎。《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数据显示,预计到2025 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 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超过1.1 万亿元。但是目前相比较于其他国家,我国滑雪普及度依旧很低,滑雪人口占国家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而瑞士滑雪渗透率高达35%,法国为13%,日本为9%,美国为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滑雪人口占比远低于上述国家,这当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长久以来,哈尔滨一直是国内冬季旅游的必选地,连续5 年蝉联中国冰雪旅游十佳城市榜首,亚布力滑雪度假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名单,市场美誉度极高。第九届亚冬会的筹办、举办在促进哈尔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形象传播的同时,必将会大力拉动冰雪相关产业发展,哈尔滨冰雪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可期。
虽然哈尔滨市当前冰雪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且面临着后冬奥和亚冬会叠加的机遇期,但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哈尔滨市市域内有24 处滑雪场、85 处户外滑冰场、10 座室内冰上运动气膜馆,以及省冰上训练中心等运动场馆设施。场馆及配套设施虽然能够满足冰雪运动和休闲的要求,但与世界一流国家和城市相比还相对落后。主要体现在大型综合性场馆少、综合服务和接待能力不足、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更新慢、常态化承接大型国际冰雪赛事能力不足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哈尔滨冰雪产业整体发展。
目前,哈尔滨市注重打造冰雪全产业链,补足产业链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冰雪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产品层次低、产品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旅游、体育分量重,文化、制造分量轻的矛盾还需调和。而就冰雪旅游和冰雪体育自身来说,问题也相当突出。以市场份额最大的冰雪旅游为例,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低端产品过剩的问题尤为严重。另外,缺乏对冰雪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整体设计,冰雪旅游首选地的形象遮蔽效应弱化,甚至存在着被遮蔽的风险。
在冰雪体育上,冰雪赛事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哈尔滨缺乏具有本地特色的冰雪品牌赛事,冰雪赛事版权、赞助、直播、转播等赛事产业链还需构建;另一方面,冰雪赛事的质量和运营能力也有待提高,冰雪赛事城市影响力还需加强。同时,冰雪文化产业和冰雪装备制造效益不高。在产业整体布局不合理以及优势产业短板突出的共同作用下,哈尔滨市冰雪消费持续性不强、产业效益不高。
技术创新是我国冰雪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以冰雪装备制造为例,我国冰雪装备制造面临着国内国外双重挤压:一方面,多年来国外品牌垄断着冰雪装备,进价昂贵;另一方面,国内厂商因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稀缺等限制,不愿生产,供给不足。哈尔滨冰雪装备制造业本身以自发形成的小企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差。几个老牌大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产品研发上也条件受限、困难重重,技术创新动力不足,无法形成市场占有率高、核心技术引领前沿的自主品牌。另外,没有形成良性运转的产业集群,内生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群众冰雪文化的基础还相当薄弱。哈尔滨市在冰雪文化影响力打造和冰雪文化引领上处于劣势。首先,媒体对冰雪文化的传播重视不足,每年的冰雪宣传都集中在冰雪季之前的宣传期,频次和力度不够,宣传内容也主要集中在景区、景点等实体上,对于城市深邃的冰雪文化底蕴和意境挖掘与宣传不足,导致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不断下降。其次,哈尔滨市民的冰雪文化自觉、自信还需培养。再次,冰雪服务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哈尔滨尚未形成冰雪产业人才培养、保护的长效机制。一方面,从事冰雪人才培养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数量较少,无法满足市场对高素质冰雪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冰雪专业人才转行、人才流失问题严重,紧缺高级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面临着“人才匮乏——经济效益低——待遇不好——人才匮乏”的恶性循环,人才保护机制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依据哈尔滨冰雪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要走融合发展、产业联动的发展路径,建设“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装备制造”冰雪全产业链。其中基础设施和人才是基础保障,技术创新和营销是动力和引力(见图1),以此构建哈尔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势品牌,以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1 哈尔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哈尔滨市要利用好作为我国乃至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陆路通往欧洲大陆的重要通道,以及我国与北美最短航线的优势,将哈尔滨建设为连通东北亚的综合交通枢纽,将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发展为国际航空城。在市区地域内,要推进通往景区尤其是乡村景点的国省道、县乡公路建设,建设“快进慢游”综合交通旅游网络。在冰雪场馆设施建设上,按照亚冬会标准对现有场馆进行改造升级的基础上,新建符合国际比赛标准的冰上项目赛事综合体和雪上项目赛事综合体。实现将哈尔滨打造为国际性综合冰雪赛事和世界冰雪论坛首选地的目标。
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切实落实好《黑龙江省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哈尔滨市支持冰雪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中关于冰雪项目的补助和奖励政策。多措并举,为市场主体提供可行的金融政策保障和投资财税政策支持和优惠政策,搭建专业化冰雪产业融资平台,优化营商环境,完善监督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切实为企业纾难解困。
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冰雪产业结构的要求,构建冰雪体育、冰雪文化、冰雪装备制造、冰雪旅游“四位一体”的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协调发展新格局。
一是做优冰雪体育产业。推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冰雪运动教育培训协调发展。落实好省委提出的“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研究建立总部设在黑龙江的冰雪运动培训学校,打造连锁品牌”工作部署,依托冰雪名人效应和哈尔滨籍运动员的品牌优势,打造青少年冰雪教育培训冰城品牌。二是做精冰雪文化产业。加强对冰雪文化IP 的把握以及衍生品的开发,形成品牌化冰雪文化IP,延长IP 衍生品产业链,向IP 要效益。三是做实冰雪装备制造产业。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我们看到,奥运会不仅仅是运动员们之间的较量,也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制造业能力的大比拼。在冬奥会的带动下,我国冰雪装备实现了产品从无到有、品牌从有到优、提升从量到质的飞跃式发展。冬奥会推动我国装备制造正处在转型升级、消费升级和技术攻关突破期的一个完美结合期。随着规模效应的显现、边际成本的下降和一些技术的民用化,冰雪装备制造业未来市场空间巨大。哈尔滨要借力亚冬会,让冰城冰雪装备再升级。要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培育一批龙头带动企业,向制定标准和拥有核心技术迈进,打造冰城自主冰雪品牌。四是做强冰雪旅游产业。构建一套形象鲜明、特色突出的冰雪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持续发挥对其他地区冰雪旅游的遮蔽效应。尤其是利用好第九届运动会会徽、吉祥物、口号设计机遇,强化哈尔滨冰雪旅游形象IP 并做好衍生品开发。同时,提高服务水平,将哈尔滨打造成优质冰雪旅游目的地,让更多游客成为忠诚游客。推动冰雪旅游消费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过去以渠道和流量为核心转化为以内容和质量建设为核心,通过建立情感的联系、文化的联系和向往的生活方式的联系使游客来了之后要能停下来、留下来、还会再来。
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进冰雪经济数字化转型。第一,积极发展“互联网+冰雪”,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景区、智慧旅游等数字化智能化模式。第二,搭建冰雪产业创新平台和冰雪产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开发冰雪产业多领域数字化研发的应用场景,充分利用平台经济的链接功能和信息共享效用。第三,以科技创新助推品牌打造。鼓励企业科技产品创新、强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对冰雪装备等的科研攻关,为品牌战略培根铸魂,帮助老牌企业“重获新生”,与新生企业携手打造哈尔滨“冰雪”品牌。
哈尔滨必须要在提升冰雪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增强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这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丰富优质冰雪文化供给,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文化活动,提升哈尔滨在冰雪文化、冰雪产业、冰雪经贸等以冰雪为核心的学术和科研领域的话语权,成为国内乃至世界冰雪经济发展的新航标。同时,重视冰雪营销的作用,强化营销效果。在使用传统电视、现场宣传等途径宣传哈尔滨冰雪的同时,充分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新平台,让游客成为宣传的“节点”,同时要对网络舆情迅速、准确作出反应,引导舆情发展,树立良好的冰雪品牌形象。
哈尔滨可以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两方面来做。一是在人才培养上,发挥省内高校和培训机构的优势,制定冰雪人才培养方案和培训制度,鼓励各大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冰雪运动、冰雕雪雕方面的专业人才。二是注重人才引进,为冰雪产业人才引进提供政策支持和相应保障,鼓励冰雪科研成果转化,为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人员的成果提供转化渠道。
总之,哈尔滨要顺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优势资源,持续发挥文化效应,紧抓亚冬会机遇期,挖掘新潜力、制造新动能,构建冰雪经济多元体系、形成冰雪全产业链,夯实保障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展现“中国冰雪运动领头雁”和“奥运冠军之城”的风采,不断擦亮中国冰雪城市的“冰城”名片,让哈尔滨冰雪成为国人乃至世界品质冰雪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