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程思婕(199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
DOI:10.20028/j.zhnydk.2024.03.046
摘 要:乡村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是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动力源泉。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短缺、乡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匮乏、乡村文化空间日益萎缩、农民主体性缺失和文化价值认同弱化等问题,限制乡村的进一步发展。在新征程上,要采取不断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扩大乡村文化生存空间和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等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力量。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乡村文化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3-0185-04
Abstract: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side leads to the prosperity of the country, and if the culture is strong, the nation is strong.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a key link in promoting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an important way to continu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 power source to meet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of farmers. At present,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rural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the shortage of professionals in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shrinking of rural cultural space, the lack of farmers' subjectivity, the weakening of cultural value identity and so on, which limit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side.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al infra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s, expand the living space of rural culture, enhance farmers'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other effective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 in a down-to-earth manner, so as to inject a steady stream of powerful spiritual strength into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e;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path
黨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对我国乡村进行现代化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的战略性决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振兴是一个铸魂工程,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智力保障与精神支持。厘清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价值,深入分析乡村文化振兴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促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对重建乡土文化自信、凝聚乡村社会思想共识、促进乡村文化发展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国家为了振兴乡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而进行的一项重要的顶层设计,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新战略。乡村文化振兴对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一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持久、最强大的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需要乡村先进文化的支持与引导,而乡村产业、人才、生态和组织振兴的整体目标必须借助乡村文化振兴这座桥梁来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产业的振兴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促使乡村形成具有特色、创意的产业形态,赋予休闲农业、农业生产等更多的文化内涵,从而推进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文化供给,创造了一个好的乡村文化环境,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人才到农村来进行建设,夯实了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丰富的乡土文化知识和新时期的文化理念,从而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营造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的生态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组织振兴的动力源泉,通过文化振兴,能深入挖掘和整合优秀的组织管理队伍,一个优秀的乡村基层组织能引领好基层治理,有效地凝聚和动员群众,促进乡村发展。
1.2 是赓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史,在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乡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滋养与发扬的独特场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之间的文化融合也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各种类型的文化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可以为传承和创新优秀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优秀乡村文化能够提振农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社会好风尚。[2]”乡村自身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在其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乡村文明。中华文化是根植于乡村文化的,而乡村文化则是通过中华文化的滋养而得以发展的。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理念、人文精神等优良的文化基因。通过对乡村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进行梳理和提炼,去除与时代发展不符的内容,把新时代所需的价值观阐释出来,加快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高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之与时俱进,更好地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3 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动力源泉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铸魂”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决条件就是乡村全面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3]”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社会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在衣食住行等物质需要“量”上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在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发展状况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具体而言,乡村文明建设不够深入。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补齐农村公共文化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的缺板,增强对农民的文化价值引领,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仅能维护乡村的和谐与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凝聚力,而且也能推动乡村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2 乡村振兴视域下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各地在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时,乡村经济发展效果显著,但乡村文化繁荣振兴还面临不少困境。目前,我国乡村文化振兴存在专业人才匮乏、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短缺、农民主体性缺失和乡村文化空间日益萎缩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乡村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匮乏
人才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和重要保证,而乡村人才匮乏又会影响中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对专业、有技术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人才缺乏、建设乏力、活力不足等诸多问题,这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在某些地区,因为缺少对农村实用人才的福利和优惠政策,导致了乡村振兴工作难以开展,有的地方和部门没有把乡村人才战略放在优先地位,对文化人才不重视,在用人观念和制度方面存在缺陷,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与此同时,乡村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差,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医疗等方面都不健全,待遇比较低,很难留住和吸引到优秀的人才去建设乡村。目前我国乡村建设人才不足、人力资源短缺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
2.2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短缺,利用率低
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发展程度是衡量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标准,是提升乡村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乡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一些乡村地区大力支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但忽视了相应的配套管理机制的建设,导致这些文化设施没有成为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却成为部分乡民晾晒衣物和闲聊的场所,使得大多数设施都没有得到妥善的利用,文化设施服务功能普遍弱化。与此同时,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部分管理者提出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但却对乡村文化内涵的理解浮于表面,直接将带有城镇化特征的文化全盘放到乡村,忽视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特征,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很难满足乡村民众的文化需求,阻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
2.3 農民主体性缺失,文化价值认同弱化
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力量,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参与力量。“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群众,乡村文化建设离不开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建设队伍。[4]”伴随着全国城乡区域一体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内在需求和充分动力,使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此同时,新型城乡发展一体化也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和资源,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城乡发展的失衡,影响到了乡村文化的振兴和发展。一方面,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大批地向城镇流动以寻求新发展,在外的优秀人才也不愿返回到乡村,这就造成现代乡村文化建设缺少主体,导致乡村出现空心化的局面,由于乡村建设缺乏专业人才,使乡村文化振兴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另一方面,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的农民对乡村文化缺乏自信和认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体逐渐陷入了困惑之中,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乡土文化,有的甚至将乡土文化拒之门外,将乡土文化视为一种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对乡村文化价值认同的弱化,阻碍了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有效开展。
2.4 乡村文化空间日益萎缩
一种文化的产生是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联系的,独特的乡村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构成了乡村文化生存的空间。乡村文化空间是指能承载乡村文化,并对村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产生影响的一种文化活动载体。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乡村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传统乡村文化产生与发展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包括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社会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传统的乡村文化。一段时间以来,部分乡民在追求财富、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乡村原有的价值观念已经不能同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一些传统的生活习俗、生产活动等都被简化甚至消失,乡村文化原有的特色遭到了破坏。二是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产生强烈的冲击。在城市化过程中,受现代化和工业文化的影响,乡村原有的社会生产生活模式逐渐被淡化,乡民的生产生活更加商品化和市场化,其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有些优良的传统习俗遇到了主动性遗忘,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正日益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