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灵馨
家乡的味道,是草木味的。
正是橙黄橘绿之时,漫步于小城中,四面吹来清凉的风,风里捎着桂花的香。银杏叶簌簌而下,似金黄的蝴蝶纷飞。极目远眺,芜绿金黄交融,像一幅静谧的油画。
这里是草木里的盱眙。
盱眙籍作家陈绍龙在《胎记》一文中,曾饱含深情地歌颂家乡的竹子:“竹子都很乖,待在用沟围成的园子里,一天天地绿。这块绿色的斑块总是很葱郁,它是故乡的一颗痣,一颗毛痣。”一片碧绿的秀竹,在小园中挺拔,风过竹林,鸣出沙沙的歌。阳光轻轻洒下,剪出一地斑驳竹影。竹子成为盱眙的一方风景,一个胎记,一种文化。家乡的草木,根植于土壤,却在文字中开花,成为一张独特的名片,表现出故乡人独特的草木依赖。
《亲亲麦子》是另一位盱眙籍作家张佐香的作品。翻开目录,草木芳香便扑面而来。“梦见月亮的南瓜”“性急的韭菜”“关于山芋”……其中,与书同名的《亲亲麦子》一文,最使我感动:“麦子,普通而神圣的麦子,朴素而雅致的麦子,养育我们的血脉和精神的麦子,弥漫着文化意蕴,流淌进海子纯洁的诗篇。面对你,我俯首膜拜,诚谢敬仰!”在故乡人的心中,麦子不止是一种粮食,还是富有诗意及神性的膜拜对象,是一种文化的代表。人们敬草木,爱草木,奉草木为神明。这是故乡特有的草木信仰,也是故乡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标识。
王开岭在《乡下人哪儿去了》中说,人间的味道有两种,一是草木味,一是荤腥味。在我看来,盱眙的味道,便是第一种。
盱眙永远是浸在草木味里的。
点评
家乡盱眙的符号是什么?在小作者心里,是故乡散发着芳香的草木。文章中,小作者没有细致地描绘故乡草木的形态与色彩等,而是借助盱眙两位本土作家对故乡的竹子与麦子的思考,再次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竹子如诗,是故乡的一个胎记;麦子神圣,让人俯首膜拜。最后得出:草木成了故乡人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标识。文章表现了小作者理性的思维力和精练的表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