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雄水口战役缘起、过程和意义的续述

2024-01-26 13:55田千山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重大意义红军

[摘要]“水口战役”是朱德、毛泽东、王稼祥在南雄县水口,指挥中央红军对粤军的战斗,击溃粤军15个团,迫使粤军全部撤出赣南根据地,确保了中央苏区“南大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定。认真梳理水口战役的缘起,并复述战役过程,在对现有文献资料进行评述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大意义,很有必要。

[关键词]毛泽东;水口战役;重大意义;红军

[作者简介]田千山,广东南岭干部学院、中共韶关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政治学副教授,湖南韶山 411300。

[基金项目] 2022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韶关红色文化资源服务资政育人研究”(项目编号:J2022003)。

[中图分类号] E297.2,D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3)08-0057-04

1932年7月,发生在南雄的水口战役,是红军革命战争史上一场罕见的恶仗,然而世人对其具体经过和历史地位却鲜有了解,现有可查阅的文献资料也比较有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强调要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树立历史眼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可以说,加强对水口战役的研究特别是历史地位的考究,并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正当其时。

一、水口战役的概述

(一)战役的缘起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苏区成立。至此,一直将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蒋介石,不甘心之前三次“围剿”的失败,更加疯狂地“围剿”红军,调派广东军阀陈济棠的粤军入赣“助剿”,针对敌人的进攻,为巩固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朱德、毛泽东、王稼祥指挥中央红军对广东南雄水口的粤军发起总攻,击溃粤军20个团,史称水口战役。

1.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持续。1929年,面对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反蒋的各地军阀,蒋介石首次提出“攘外安内”,后“安内”的对象又随形势不断变化。1930年5月-10月间的“中原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宣告能与之对抗的军阀已基本解决。而各路军阀的连年混战,无暇他顾,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27年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相继建立了井冈山、湘赣等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并拥有30多万红军,成为国民党统治的最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的“安内”对象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红军。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中日矛盾上升,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而此时的国民政府,罔顾民族危亡的事实,毅然决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1932年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在上海签订《淞沪停战协定》,蒋介石立即宣布“攘外必先安内”,并作为基本国策,该政策一直持续到西安事变才终止。

2.广东军阀陈济棠对赣南的觊觎。江西赣州,号称“世界钨都”,自上世纪初德国传教士在大余首次发现钨矿,后又相继在崇义、全南等地发现大型钨矿,从此揭开中国钨矿开采的历史。1931年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而要确保苏区政府的正常运转和红军的日常开支,单靠打土豪绝非长久之计。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和经济封锁,钨矿的开发,无疑成为当时中央苏区的重要财富来源。1932年6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豫、鄂、皖、湘、赣五省“剿共”军事会议,具体部署对各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确定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然后再集中兵力完成对中央苏区的包围。但此时的陈济棠却按捺不住,未等蒋介石的“剿共”计划实现,早早派兵进攻赣南中央苏区。陈济棠此举,与其说是配合蒋介石“剿共”,不如说是觊觎赣南的钨矿资源。一方面,陈济棠与蒋介石素有不和,纵观其一生,是一个典型的国民党军阀经历:拥兵自重而与中央分庭抗争,独霸一方而终为中央所灭。另一方面,上世纪30年代希特勒上台后,德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钨矿买家,而陈济棠一直谋求与德国的经贸往来,想通过中国的原料产品换取德国的“工业品”。广东省内钨矿产量却有限,为此,假借“剿共”之名,夺取赣南之实,进而名正言顺地控制整个赣南钨矿产区,达到“名利双收”的目的。

3.中央蘇区巩固赣南革命根据地的需要。九一八事变之后,群众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兴起,而此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却未能审时度势、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继续推行冒险主义的方针,更将其推行到革命根据地去。临时中央的领导由于对革命形势作了夸大的估计,所以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总任务”:“红军与游击队的发展,已经造成了包围南昌吉安武汉等重要的与次要的大城市的形势,过去正确的不战取大城市的策略,现在是不同了”①“利用目前顺利的政治与军事的条件,占取一二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以开始革命在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是放到党的全部工作与苏维埃运动的议事日程上面了。”②同时,还批评苏区中央局不认识进攻策略的重要性,犯了“右倾与保守主义的错误”。致使中央根据地的红军按照临时中央的要求,采取更积极的进攻策略,迅速地向外发展。而此时,恰逢粤军从广东北犯,使赣南根据地受到严重威胁。临时中央随即指示,先行解决入赣粤军,而后再由赣江北上,进占赣州以及南昌等中心城市。

(二)具体的过程

1.战前准备。1932年5月中旬,身为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的陈济棠,任命余汉谋为粤军总指挥,先后派3个师侵入赣南,直接威胁中央苏区的安全,即:“第一师李振球部驻赣州及附近地区,第二师叶肇部进驻南康及附近地区,一军军部和直属部队驻大余及附近地区,另派第二独立旅陈章部进驻南雄;第四师张枚新部进驻信丰。”③中央苏区面对粤军的威胁,是年6月初,红1、5军团奉中央军委之命回师赣粤边,并恢复了方面军的建制,其中红1、红3、红5军团属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是朱德,政治部主任是王稼祥,毛泽东则随军行动。具体战斗部署:从江西信丰的南部进军南雄,形成取道韶关进军广州的假象迷惑敌人,使粤军回援南雄,同时,红5军团、12军及江西独3、6师相机行事、相互配合,给粤军以沉重打击。命令下达后,红1、红5军团迅速到达南雄乌迳一带。7月1日-2日,粤军4个团在大余池江被红3军团击溃,退守大余城。3日晨,梅关被红1军团攻占,红一方面军在此设立指挥部。3日-5日,红3军团围攻大余城,因城墙坚固,红军久攻不破,与粤军形成对峙。同时,红5军团直插南雄南部,以防南雄的粤军向南撤退。6日,粤军第4师按照“缩小防区,回师南雄固守”的命令,离开信丰并向南雄撤退,红5军团旋即返回湖口待命。7日,粤军第4师到达南雄乌迳。陈济棠派来增援的独立第3师、第5师也到达南雄新迳附近,疑向指挥部所在地梅关方向出击。聂荣臻、林彪率红1、红3军团和13军,奉命歼灭南雄出犯之敌,红5军团和江西独立第3、6师奉命歼灭粤军第4师。8日凌晨,红5军团发现粤军第4师向南雄水口逃窜,为堵击粤军,当天下午,双方在水口以东的篛过村隔河打响,“水口战役”拉开序幕。

2.战斗过程。粤军第4师水口激战受挫后,7月9日凌晨,余汉谋即命第4师固守待援,又命南雄县城的独立第3师和独立2旅急赴水口援救,援敌与粤军第4师会合后,旋即以优势兵力首先向水口西南面的红3军猛扑。原本红1军团、红12军准备增守水口,但因红5军团情报有误,错以为粤军已向南雄城方向逃跑,故未能及时赶到水口。战斗初始,红3军依据有利地形,多次打退敌人的全线进攻并夺回阵地。在水口东面阵地上,粤军也多次反扑,双方战斗异常激烈,红3军伤亡很大,弹药也逐渐缺乏。直至当晚6时,陈毅率领增援的江西独立第3师、第6师赶来,才打退敌人进攻,暂时稳住战局。晚间,红1军团、红12军也奉命赶到水口增援。10日拂晓,红1军团、红12军奉命从中站、里东和邓坊等地赶到水口。在水口桥北侧无名高地的红5军团指挥所,毛泽东、聂荣臻和林彪一起听取总指挥董振堂和政委萧劲光的汇报,并观察敌军阵地,了解敌我双方态势。当即调整作战部署:在南岸作战的红3军由红1军团负责增援,在北岸作战的红13军由红12军负责增援。是日7时,红1军团和红12军开赴指定位置,并会同红5军团和独立第3、第6师向粤军猛攻。下午4时,粤军11个团全线溃败,红军乘胜一路追击至距离南雄县城10余里处。当天下午,红3军团主力也在彭德怀率领下从大余赶到水口,与红1、红5军团会师。至此,历时三天两夜的水口战役宣告结束。

3.战后结果。水口战役,双方伤亡都很大,其战场景象十分惨烈。据资料显示,双方伤亡情况如下:红军方面,目前尚未有准确的数字,聂荣臻回忆说“我军伤亡很大”,而据余汉谋第1军的《剿共战役战斗详报》称:“是战役战斗结局,毙伤‘匪’在三千以上”。尽管敌人统计会有所夸大,但相信红军伤亡了也不在少数。而粤军方面,据李汉魂给陈济棠的报告中统计,仅粤军第5师、独立3师及独2旅,就损失官兵1225名,其中阵亡303名,受伤491名,失踪391名。而伤亡最重的粤军第4师,尚未统计在列。董振堂回忆说:“在水口战役中敌人陈尸遍地,伤亡三千余人”。由此可见,水口战役确是一场恶战。④

二、现有文献的评述

对于水口战役的历史地位,长期以来学者们鲜有提及,现有可查阅的文献也是屈指可数,为进一步考究“水口战役”的历史地位,有必要对现有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一)毛泽东把水口战役作为兵力不集中的战例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其《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六节《集中兵力问题》中讲到:“一九三二年七月广东南雄县水口圩地区打陈济棠的作战,都吃了兵力不集中的亏。如像水口圩……这一类的仗,本来一般算作胜仗,而且还算作大胜仗的(前者击溃陈济棠二十个团……),然而我们历来就不欢迎这种胜仗,在某种意义上简直还可以说它是败仗。因为没有缴获或缴获不超过消耗,在我们看来是很少意义的。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⑤不难发现,文中将“水口战役”当做兵力不集中的反面事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自己也否认“战无不胜”的颂词,说自己多次败走“麦城”,其中主要的有五次:长沙战役、水口战役、高兴圩战斗、土城战斗、茅台战斗。正因如此,使得许多人片面认为,水口战役是只有教训而无意义的。⑥

(二)稳定了中央苏区的“南大门”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明确提到,“7月初,经过南雄、水口战役,打击了入赣粤军的气焰,基本稳定了中央根据地的南翼。”⑦据当时红军“四十五师政治部”在《士兵政治训练纲要》中的记载,此役“一是回答了广东敌人半年来的进攻,迎击了广东敌人进攻革命的迷梦……三是占领了足以控制粤赣两省敌人的信丰全境及南雄东部、龙南一部,使粤赣敌人都在我们的监视中,粤赣敌人则处于被围困的环境中……”⑧粤军经过这次教训,全部退出赣南根据地,主力部队龟缩在南雄、大余两地,采取以防御为主的策略,以后较长时间内未敢轻举妄动,使中央苏区的“南大门”得以安定了一段时间。

(三)推动了“罗塘谈判”的成功

一直以来,蒋介石怀着“既消灭红军,又吃掉粤军”的“一石二鸟”阴谋,指令陈济棠从南面进犯中央苏区,企图打开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大门,威胁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如前文所述,本来陈济棠也想扩张地盘,但经水口战役之后,对红军的战斗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深感其战斗力强,赣南根据地不易攻破。1932年8月底,也就是水口战役后的一月有余,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何应钦致电陈济棠增兵吉安,陈济棠却以路途遥远、运输不易为由,拒绝派兵。因为陈济棠对蒋介石利用战场消灭异己的做法早有领教,曾忧心忡忡地对部下们说:咱们与红军的这仗是输不得也赢不得。若输了,共军进广东,我来替老蒋剿共,广东就是老蒋的了。若赢了,共军覆灭,广东已疲惫不堪,老蒋说,我来替你善后,广东还是老蒋的。⑨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陈济棠一面加强粤北的防卫,一面寻求与红军秘密妥协,在得到“只要广东不出兵,红军也绝不来犯广东”⑩的保证后,决心调整与红军的关系。红军的保证确实击中了陈济棠的要害:保存实力。为了达到独霸广东、割据一方的目的,本来是积极反共的陈济棠,不肯死心塌地地替蒋介石卖命,反而与红军谋求妥协。这正好应了毛泽东对南线局势的预想:“和平局面是巧妙地打出来的。”⑪政治、军事方面的形势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红军与陈济棠之间的“明打暗和”,促成了1934年10月在寻乌的“罗塘谈判”成功。这次谈判,对其后红军突围转移,在突破前三道封锁线时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济棠部采取送客策略,减轻了红军的伤亡,为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提供了保障,在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⑫

三、重要意义的续述

可以说,虽然水口战役打成了消耗戰、击溃战,但是其在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值得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上深入挖掘。

(一)政治上:促成了统一战线的实践

列宁说过:“要战胜更强大的敌人,只有尽最大力量,同时必须极仔细、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一切裂缝,哪怕是最小的裂缝,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集团或各派别之间的一切利益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靠不住的、有条件的。”⑬陈济棠与蒋介石之间的矛盾裂缝,由来已久,所以“剿共”并非陈济棠所愿,特别是水口战役后,对红军作战,使陈济棠心有余悸,这些情况红军早已有所掌握。毛泽东曾对何长工说,“我们要吸取福建事件的教训,善于利用陈、蒋的矛盾,粉碎敌人的‘围剿’。”⑭之后,红军加强对粤军进行统战工作,宣传“枪口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并把握一切有利时机,采取恰当的统战策略,展开对陈济棠的统战工作。在中央苏区的南方战线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粤军不断对天鸣枪,商旅货郎仍挑着担子在双方前沿频繁往来。陈济棠还专门派人送了3万发子弹给红军,成为交战双方一方送弹药给另一方的罕见奇事。⑮

(二)经济上:为突破封锁寻求到了机遇

中央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国民党采取军事上“围剿”和经济上封锁的政策,导致食盐、药材、布匹等日用必需品在苏区极度匮乏,极大影响了广大军民的日常生活与战斗。如何破解敌人的经济封锁也就成了当时另一重要任务。起初,由于陈济棠与德国签订了经贸往来协定,其中对钨矿的需求量非常大,所以其“剿共”的初衷是为了夺取赣南的矿产资源,但水口战役后,红军对粤军的阻击与袭扰不仅使其未能得逞,还消耗了实力,使陈济棠入侵赣南根据地的“如意算盘”破灭了,而广东省内难以满足出口钨矿的数量要求。所以粤军入赣后,一边打着“剿共”大旗,一边与红军暗渡陈仓。采取易货的方式,以军需品为掩护,将盐、布、药等偷运至苏区换粮食和钨砂等,陈济棠一度成为苏区钨砂的最大买家。可以说,水口战役是促使陈济棠权衡利弊、择利而从、避战求和的主要前提,而双方经济上的合作则为之后的停战谈和增加了必要性和可能性。⑯

(三)军事上:为中央苏区向北发展夯实了基础

水口战役使陈济棠意识到,红军战斗力强、战术灵活、群众基础好,要想取胜,绝非易事,即便获胜,也将损失巨大。他还担心一旦派兵入赣,一时也难以脱身,故在出兵赣南前立下“不求有功,但求保实力”的作战原则。此后,粤军主力为避免与红军正面冲突,既不出城活动,也不主动出击,躲在南雄、大余两地。同时,红军也没再主动出击粤军,双方暂时得以停战。红一方面军利用这个机会,在南雄县东部的乌迳、界址、坪田等地区和信丰县的极富、崇仙、江口、正平、九渡水、小河、铁石、安息、流塘、龙州、古陂等10余个圩镇,进行为期半个月的休整和筹措给养10余万元,为向北发展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7月下旬红一方面军向北转,开往兴国县。8月中下旬,红军主力在一周内连续攻下乐安、宜黄、南丰三座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27师高树勋部,俘敌5000多名,缴获武器弹药和军用品一大批。此役的胜利震动了粤赣闽三省敌军,纷纷进行布防自卫,这对中央苏区和红军的发展、巩固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罗平汉.1930年代初毛泽东与中共临时中央的关系——毛泽东为何被指责为“狭隘经验论”和“右倾机会主义”?(下)[J].理论视野,2010(08):53-57.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42.

③梁伯钧,朱祖纯,廖春花.品读南雄崛起[J].源流,2012(04):22-30.

④韶关市史志办公室.中国共产党北江地方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⑤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5.

⑥毛泽东的“五次败走麦城”.http://www.china.com.cn/guoqing/2013-01/23/content_27773635.htm[EB/OL].中国网,2013-01-23.

⑦⑨⑫⑯魏炜.长征前陈济棠与中央红军谈判缘由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4(1):107-111.

⑧梁观福.朱德在韶关的革命活动[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

⑩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党史资料(第66辑)[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5:166.

⑪何长工.何长工回忆录[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317,324.

⑬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9.

⑭何长工.难忘的岁月[J].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9.

?苏丽.试论红军对陈济棠的统战策略[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03):26-28.

猜你喜欢
重大意义红军
浅议科技赋能教育的重大意义
浅析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少寨红军桥
盛开只等红军来
宋扬:中国首设调查失业率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十送红军
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
石背上村有口“红军井”
再唱十送红军
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的重大意义及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