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方明
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助推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是加快教育现代化、 建设教育强国、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支撑。 渝中区是重庆的 “母城” 和发源地, 也是重庆市的政治、 经济、 文化和商贸流通中心, 先后获评 “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区” “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 “重庆市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 等称号,具有扎实的数字教育建设基础。
近年来, 渝中区践行 “人文渝中 尚品教育” 理念, 实施教育强区 “六六战略”, 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公平优质、 名师名家培育、数字教育迭代升级、 教育改革集成攻坚、 职业教育突破跃升、 协同发展共建共享 “教育现代化六大行动”, 着力建设提质扩优样板区、名优教师聚集区、 数字应用示范区、 改革创新先行区、 产教融合创新区、 对外交流窗口区 “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 倾力打造 “崇尚品格、 彰显品质” 的一流基础教育强区。 在实施 “教育现代化六大行动” “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 的进程中, 渝中区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探索出一条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和数字教育建设的并行发展路径。
统筹推进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和数字教育建设, 前提是做好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 为并行路径的实施打牢制度基础。 渝中区从组织领导、 统筹部署、 提升策略着手, 构建全链条的政策保障体系, 形成整体谋划、 一体推进的管理机制。
一是组织架构并行。 渝中区先后于2020 年、 2021 年被评为 “重庆市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 和 “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 成为探索实施并行路径的契机。 按照 “强化统筹、 整合融通、 系统集成” 的思路, 渝中区创新 “一中心、 两工程、 三专班” 工作模式, 构建起多元协同的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一中心” 即建立区域教育大数据中心, 构建教育大数据分析监测和决策服务的 “数字大脑”。 “两工程” 即通过建设名优教师聚集区和数字教育示范区两大工程, 实现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和数字教育改革的集成攻坚。 “三专班” 即重在发挥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数字教育建设领导小组、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共治效能, 定期召开联席会、 调度会, 共同谋划解决重难点工作。
二是推进机制并行。 将 “推进数字教育建设” 和 “打造高素质创新型专业化教师队伍” 纳入 《渝中区教育事业发展 “十四五” 规划》,制定 《渝中区数字教育建设行动方案》 《渝中区智慧教育项目建设发展规划 (2018—2025 年)》 《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等指导性文件和规划, 健全区教委统筹规划、区教师进修学院集智支撑、 区科教中心跟踪问效、 教育集团接榜领题、 学校具体实施的五方协同机制。 在区校一体推进的过程中,建立师生需求、 智慧校园场景、课堂教学应用和数字转型问题“四张清单”, 将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工作与数字教育建设同谋划、 同部署、 同推进、同落实、 同考核。
三是提升策略并行。 通过项目并行、 场景并行、 资源并行、 案例并行、 成果并行的提升策略, 推进智能技术与教师发展、 教学应用和教育治理的融合。 “项目并行” 对平台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 创新发展三类试点项目, 实行同步立项、培育和评估。 “场景并行” 利用区域教育大数据平台, 赋能教师研修、 精准教学和教育治理等应用场景。 “资源并行” 以学科资源建设承包责任制和平台资源持续性生成机制为主线, 促进数字教育资源扩容提质。 “案例并行” 聚焦典型案例和创新举措, 开展全链条培育、 全要素支持和全周期管理。“成果并行” 旨在实现师生数字素养提升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共同目标。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和数字教育建设的并行实施, 要以坚实的技术支撑为基础条件, 才能推动创新性实践、 持续性迭代和变革性转化。 渝中区注重数字环境的提档升级, 围绕智慧平台、智能应用、 智享设备的建设和更新, 打造现代化、 智能化的数字环境支撑体系。
一是聚焦智慧平台建设。 为避免出现平台间条块分割、 资源浪费的现象, 切实解决 “数据孤岛”“数据烟囱” 等问题, 渝中区坚持“平台集成、 共性覆盖” 的理念,搭建 “统一建设标准、 统一平台入口、 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底层互通、 统一接口开放、 统一应用集成” 的数字教育基座, 加快推进国家级、 市级、 区级、 校级四级平台对接融通和资源共享, 横向建立智慧教委、 智慧教学、 智慧校园、 智慧教研四维工作应用场景, 纵向集成教委、 校园、 班级和师生个人的四维数据中心, 实现校园管理、 课堂教学、 教师研训等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的全集成、 全覆盖。
二是聚焦智能应用推广。 按照“平台建设、 共性系统、 个性应用”的时序, 构建 “1 个平台+N 个共性应用+X 个个性化应用” 的 “1+N+X” 渝中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整合9 家不同公司的产品, 搭载上线应用系统45 个, 注册用户13.2 万人次, 日均新增数据5 万字段, 教师端活跃占比持续提升, 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向整体推进的转段升级。在开发应用系统的过程中, 坚持问题导向, 建立起区教委、 学校、企业间的数据融合分析、 共享交换和联动解决机制, 提升资源共享、 教学支持、 监测评价和治理服务的能力。
三是聚焦智享环境创设。 坚持物理环境轻量化、 信息基础完备化、 教学过程数据化、 维护管理远程化、 智慧作用无感化的 “五化”原则, 开展校园数字化教学条件提档升级、 “全光纤化” 网络基础设施迭代升级和应用系统更新完善“三大计划”, 为区域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制定 《渝中区中小学智慧教室 “建设指南” (试行)》,以15 所市级智慧校园建设示范校、集团龙头校为重点, 建成一批智慧教室、 创新实验室和智慧学习体验中心, 试行一批课堂观察系统和AI 教学项目。
培养适应新技术挑战的 “未来教师” 队伍, 是教育强国战略赋予教师队伍建设的新使命。 帮助教师了解数字化技术、 培养数字化认知、 树立数字化思维、 加强数字化应用, 是区域支持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 渝中区创新教师培养模式, 着力建设一支既精通教育教学又掌握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为并行路径的实施提供人才支撑和人力保障。
一是多途径培训联动。 培训机制上, 采取 “试点+整校” 的模式, 发挥2 所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校、 15 所市级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校、 31 所区级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校的先行优势, 开展试点学校领航培训、 暑期教师全员培训、 国培计划 “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 项目”。 培训范围上, 采取 “骨干+全员” 的方式,制定 《渝中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开展指导团队研修班、 “种子” 校长研修班、沉浸式跟岗研修, 推荐骨干力量参加国培、 市培项目100 余项;面向教师全员, 开展数字素养培养、 种子教师观摩课等分层分类培训300 余场, 实现在职教师培训全覆盖。 培训模块上, 采取“平台+应用” 的形式, 开展平台建设集中培训、 系统化应用培训、 个性化应用校本培训、 一对一到校指导、 慕课课程培训, 确保平台和应用的使用 “无障碍”。
二是多维度研修带动。 积极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应用,实现资源应用及平台研修应用常态化。 着眼研训工作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慧化目标, 探索构建集教研活动、 培训实践、 听评课、 调研监测于一体的区域研训平台。 围绕学科育人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 组建27 个学科智慧教学工作坊, 确定16 个研修主题,开展 “线上+线下” 课例研修、“订单+专题” 工作坊研修、 “驻点+直播” 双师研修, 通过集体备课、 网络观课、 同步研课等方式,促进区域、 集团、 校本和个人研修的精准对接和有效互动。
三是多层次项目驱动。 针对部分学校和教师 “重建设, 轻应用”的认识误区, 渝中区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 近三年立项培育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项目27 项、 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类项目27 项、 数字校园建设创新发展类项目20 项, 每年对各试点项目提供5—30 万元经费支持, 指导学校深入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 带动了区域教育数字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目前, 渝中区有3 个信息化教学应用研究项目获国家级立项, 2个 “泛在课堂” “双师课堂” 案例获中央电教馆推广, “慧学工作坊创客联盟” “远程同步课堂” 等项目, 多次在全国会议上进行交流推广。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具有巨大潜能, 人工智能变革教育已经成为全球共识[1]。 深化平台、 系统、 资源等智能助手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应用, 促进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治理方式的系统化变革, 是实施并行路径的核心任务。 渝中区着眼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为教育教学、 教育管理和教育服务提供创新路径。
一是赋能精准化教学。 区域层面, 以教学优化、 改进、 诊断三大行动为支点, 打造备、 教、 研、学、 评一体化的智慧课堂, 学校层面, 根据自身需求定制教学智能助手和情景化学习资源, 帮助教师掌握学生成长数据和核心素养图谱,实现精准分层指导, 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区内学校研发的“学教小助手” 平台在各试点校广泛运用并推广至市内外。
二是赋能精细化治理。 建立基于学情数据的个性化作业支撑平台, 在15 所学校试行智慧作业系统, 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教师的批阅负担, 推动 “双减” 政策落实落细。 推进师资配置、 师生画像、 健康监测、 智慧督导等14 类平台数据对接整合, 提升 “一校一域” 精细化治理能力。 作为全市首批深化新时代评价改革试点区, 构建学校全维数据、 教师发展数据、学生成长数据集成的区域教育评价数据库, 立项市级评价改革项目5 项, 获评重庆市首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特等奖2 项。
三是赋能精品化发展。 高质量、 精品化发展的倍增效应, 是并行路径实施的目标之一。 渝中区以教学成果奖的培育推广和基础教育精品课的遴选打造为抓手, 建立 “精品课遴选” “实验说课” 成果资源库, 通过专家指导、 项目实践等形式, 开展深度探索, 助力成果研究和课例提升, 增强了教师队伍的科研驱动力、 创新实践力。 在并行路径的支持下, 渝中区获评2022 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 项、 市级教学成果奖16 项, 教育部精品课28 节、 市级精品课63 节, 实现了精品课获奖数和获奖率的“双倍增”。
渝中区有重点校和示范校16所、 百年老校8 所, 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正高级教师、 重庆市特级教师等高层次教育人才268 人次, 在职教师中名优教师占比达29%。 并行路径的实施, 将资源优势、 人才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先行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是助推人才梯队建设。 建立“首 席 信 息 官 (CIO) —种 子 教师—骨干教师—普通教师” 的四级梯队培养模式, 成立 “区级名师工作室—集团校级工作坊—校级教研学科组” 三级成长指导团队。在首席团队、 指导团队的引领下,通过联合教研、 学科工作坊、 名师网络课堂等方式, 实现新生力量、 中坚力量、 领军力量的进阶培养塑造。
二是助推优质资源共享。 通过网络教研、 云端送教、 教学成果线上推广等形式, 优质资源传播辐射至346 个城市, 实现跨平台、 跨地域、 跨层级的资源共享。 发挥名优教师富集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的整体优势, 实施“互联网+ ‘三名’ 工作室” 建设行动。 推荐2 人入选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专家团队工作室主持人, 支持区内信息技术名师在国家平台建立2 个网络工作室,浏览量达6 万余次。
三是助推教育协同发展。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 协同发展等战略。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支持下, 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辐射惠及更广范围, 助推了教育协同发展。 “慧学工作坊” “创客教育联盟” 联动市内多个区县形成教学协作体、 发展共同体, “5G 赋能教育精准扶贫 ‘同上一堂课’” 项目在市内22 个区县31 所学校常态化开展。
在数字时代的变局中, 教育领域应主动识变、 积极应变、 敢于求变, 尤其要打破思维惯性, 克服路径依赖, 寻求创新方式。 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和数字教育建设的并行实施,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驱动下同频共振、 同向发力、 同题共答, 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教师队伍注入了新动能, 有效助推了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