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苏格
发展全域旅游 助力乡村振兴——以广西巴马县为例
胡苏格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河池 547000)
全域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能够突破区域限制,通过资源整合带动农村产业兴旺,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文章以广西巴马县为例,分析了巴马县发展全域旅游的基础条件,提出了发展全域旅游以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包括发展全域旅游,赋能乡村产业兴旺;整合全域资源,打造世界级康养旅游胜地。
全域旅游;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巴马县
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3.84亿,比上年同期增长63.9%;国内旅游收入2.30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5.9%[1]。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市场需求持续扩大,县域依托旅游业可实现经济全面联动发展。巴马县作为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既是少数民族聚集地,也是革命老区和石漠化地区,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依托自然禀赋探索发展全域旅游对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全域旅游既是一种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又是旅游业转型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探索新的产业和形式,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提升乡村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全面调动农民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农民参与乡村产业建设和发展,以不同的方法增加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使农村治理体系不断得到创新和优化[3]。
巴马县旅游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2016年2月巴马县被原国家旅游局列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是中国目前唯一被国际、国内共同认可且世界唯一长寿人口持续增长的长寿之乡,具有独特的长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产品有养生休闲度假、山水生态、长寿探秘,主推以长寿养生为核心的旅游品牌;此外,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红色文化。《2021年巴马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768.1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3%;国内旅游总消费80.70亿元,增长21.2%,年内无入境游客;截至2021年,全县有星级酒店7家,旅行社15家,A级旅游景区(点)8个,其中4A级6个[4]。
巴马县地处广西西北部,全年环境空气监测优良天数为342 d,优良率为93.7%,PM2.5质量浓度29 μg/m3,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保持稳定,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米最高达20 000个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生态保护完好,森林覆盖率高,全县森林面积为153.28千hm2,森林覆盖率为77.54%。拥有适合于健康长寿的阳光、空气、水、地磁、土壤、食物等。
《2021年巴马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27 161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6.7%、34.2%和49.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4.8%、32.7%和42.5%。全县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与广东深圳等地深入合作,设立大健康合作特别试验区,引进先进的生命健康科研资源,围绕“医、养、管、食、游、动”全产业链要素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突出发展养老服务、健康医疗服务、康养旅游等领域;持续推进寿源、赐福、命河、巴马水谷等田园综合体建设,赐福、寿源田园综合体现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巴马县位于桂西北通往桂东南沿海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的咽喉要地。随着铁路、公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巴马作为滇黔桂区域大旅游圈的中心地位日益凸显。截至2020年,河池至百色经巴马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在建项目还有贺州至巴马高速公路(河池段)、天峨经凤山至巴马高速公路段以及巴马至凭祥高速公路巴马段,高速公路建设为巴马的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十四五”期间,将建成7条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网将更加完善,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基础。
以全域旅游理念为指导,推进“旅游+”模式,推动旅游产业和其他产业有机融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其他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创造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
3.1.1 旅游+第一产业
持续推进赐福、寿源、燕洞、命河、乾坤和七星泉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建设集创意农业、循环农业和农事体验于一体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推进以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为主的田园农业旅游等旅游模式[5]。按照“党建+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合作社与脱贫户利益联结机制,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化发展。发挥党建引领,开展基层党建攻坚具体行动计划,把各村各屯、各家各户的田园连片开发,打造田园综合体,全域统筹规划建设,带动乡村农业发展。
3.1.2 旅游+第二产业
引进企业进驻工业园区,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全域旅游发展建设中。利用闲置的工业厂房等存量房地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综合性文化创意高地。开展趣味工业科普、情景体验工业制作流程。对巴马县种类繁多的特色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内涵和外延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市场价值,以产品带动旅游,以旅游带动消费,助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增收。结合少数民族地域特色,开发传统民族服饰、壮族绣球、刺绣画等旅游商品,采取“企业+村民+回收”的生产模式,组织对村民的工艺培训,培训合格后以在作坊上班或领料加工等方式,扩大当地村民的就业面,实现家庭增收。
3.1.3 旅游+文化+餐饮
打造“旅游+文化+餐饮”模式。深挖巴马独特的饮食文化,传承民间敬老爱老的长寿养生文化,开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文化气息的美食系列,提升餐饮的文化内涵,推出健康养生的餐饮菜品以及五谷杂粮等农副产品礼盒。开发红色文化餐饮,将“体验式互动”融入红色饮食产品中,营造红色文化用餐环境,例如,店面装修设计体现红色文化风情,以红歌作为背景音乐渲染餐厅氛围。利用巴马丰富的原生态中草药及深厚的少数民族医药文化底蕴,开发养生药膳系列餐饮食品。
巴马作为著名的“世界长寿之乡”,具备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区位优势发展康养旅游,在世界康养旅游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是,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巴马康养旅游仍处于初级起步阶段,要想通过发展康养产业实现农民就业致富,吸引企业进驻,为当地村民提供工作岗位,打造成世界级康养旅游胜地,需要从多方面整合推进。
3.2.1 部门联动发展
康养旅游及大健康产业的规划发展需要与土地、交通、环保、农业等相关规划部门协调推进,明确旅游项目的空间范围,强化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的保护措施,增强规划的指导性。以发展全域旅游的理念实施政府主导下的各部门联动,为旅游业发展搭建好框架,创设良好的外部条件。与发展和改革部门联动,积极支持康养旅游项目建设列入年度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加强与旅游部门、乡镇政府联系沟通,优先安排康养旅游项目服务设施建设和建设用地。交通部门对外需加快高等级公路建设,对内完善县内的旅游交通标志,从而形成外通内达的交通网络,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和游览的通达性。环保部门应加强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管理,采取环保措施减轻因发展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部门在布局种植业结构时,适当考虑与康养旅游结合,合理规划农业种植品种,推广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开发设计具有巴马特色的农业特产系列旅游商品。
3.2.2 全域联合营销
树立全域联合营销的理念,由近及远构建联合营销旅游圈。首先,可与就近的东兰县和凤山县建立联合机制,依托广西构建的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打造“东巴凤”(东兰县、巴马县、凤山县)长寿旅游金三角环线,建立旅游区长寿养生旅游营销联盟,联合塑造长寿养生的旅游品牌,深化区域旅游宣传推广合作,建立线上线下全渠道推广,多元化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加强县域间沟通协调,避免同质化,做到既突出本地区特色,又与其他县域形成旅游产品类型互补的态势,构建“东巴凤”长寿养生产业聚集区。其次,与邻近的百色市建立联合机制,形成联合营销资金、联合开发产品、联合宣传推广,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政企联动机制以及旅游营销智库。最后,与区外的旅游景点开展联合促销,大力开拓客源市场,扩大旅游圈整体市场份额,提高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加强旅游圈内各地区的交流,各方在开展促销时,联合推介景区,丰富旅游线路内容,拉长旅游产业链,共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3.2.3 加强思想指导
巴马县在乡村发展全域旅游时,面临着部分农民全域旅游理念淡薄、缺乏共建共享意识的问题。例如,在推进平林村田园综合体项目时,有的农户对参与合作社、实施土地入股或流转等认识不到位,守住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不放;在发展仁寿乡舍共享民宿时,有的农户只想“单干”,缺乏合作共赢意识;在开展平林村敢烟屯的德农万川田园综合体项目和美化绿化环境整治项目时,有的农户不愿流转、不愿出租土地[6]。因此,发展全域旅游要从思想上进行正确指导,以各村委为中心,开展相关宣传事宜,解放农民思想,从根本上认识发展全域旅游的意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的顾虑,引导农民破除封闭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全域开放意识和合作意识,真正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增强建设乡村的主人翁意识,以全域思想武装头脑,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全域旅游是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可实现旅游和乡村发展的双赢。但是,在落实全域旅游战略目标时,需要准确把握全域旅游的内涵,不可盲目照搬照做,应该结合地域特色,在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通过发展全域旅游,更好地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振兴乡村产业,全面显示出乡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实现乡村振兴工作效能最大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旅游景点,以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3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数据情况[EB/OL].(2023-07-13)[2023-09-09].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tjxx/202307/t20230713_945923.html.
[2]李金早.全域旅游的价值和途径[EB/OL].(2016-03-04)[2023-09-09].https://www.gov.cn/zhengce/2016-03/04/content_5048854.htm?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3]张静思.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发展探索[J].广东蚕业,2023,57(1):79-81.
[4]巴马瑶族自治县统计局.2021年巴马瑶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6-15)[2023-09-09].http://www.bama.gov.cn/sjfb/tjgb/t12029145.shtml.
[5]刘菊芳.全域旅游背景下县域乡村旅游发展探究:以奉节县为例[J].广东蚕业,2021,55(5):144-145.
[6]谭文胜,韦秋天,覃景.让长寿文化软资源成为脱贫攻坚的硬力量:广西巴马县那桃乡平林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实践调查[EB/OL].(2020-08-21)[2023-09-09].http://www.bama.gov.cn/ztzl/llxx/t6016640.shtml.
F592.7;F327
A
2095-1205(2023)11-151-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3.11.46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东巴凤’地区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GXXDYB202114)
胡苏格(1993—),女,汉族,广西天峨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