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理论下的浙中未来乡村建设框架与策略探索——以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为例

2024-01-26 18:05:52王诗涵
广东蚕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数字化理论建设

王诗涵

场景理论下的浙中未来乡村建设框架与策略探索——以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为例

王诗涵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义乌 322000)

近年来,作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村,义亭镇缸窑村在数字化建设、协同共治、金融政策、文旅融合等方面作出了有效尝试,对于建设未来乡村、助推“两个先行”,探索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文章基于场景理论和浙江省乡村振兴政策体系,以义亭镇缸窑村为例,探索了浙中未来乡村建设的框架和策略,以期助力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

未来乡村;乡村建设;场景理论;数字赋能;框架;策略;缸窑村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数字赋能是浙江打造景美人和业兴共富示范村的“秘密武器”。数字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全面融合,让乡村变得越来越有“智感”。义亭镇缸窑村在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并就文旅融合、数字化治理以及互联网医疗等方面率先作出尝试。本文结合场景理论,总结出义亭镇缸窑村的实践路径,以期为浙江中部地区优化未来乡村建设路径提供参考。

1 场景理论文献综述

场景理论中的“场景”一词来源于“Scenes”的翻译,根据电影中的场景概念,“场景”包括对白、场地、道具、音乐等影片希望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和感觉。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特里·克拉克从美学和消费维度出发,提出场景的构成是“生活娱乐设施”(Urban Amenities)的组合,这些组合不仅具备一定的功能,也传递着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价值观蕴含在城市生活娱乐设施的构成和分布中,并形成抽象的符号和信息传递给各类人群[1]。

就场景理论框架运用到国内城乡建设和规划而言,黎玲根据场景理论的内涵,构建了乡村文旅融合下的旅游满意度模型,验证旅客对于乡村旅游的期望值、对于乡村公共服务以及文旅融合质量的感知程度,并探讨旅客感知程度和满意度之间的结构关系[2]。陈莹基于场景理论视角,以三个不同类型的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案例,整合了场景理论三个主观维度和十五个子维度的建设路径[3],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同时,针对数字化背景下未来乡村所做的相关研究是进一步结合浙中实际来进行成效和路径探索的基础。林帅君、侯力丹通过对未来乡村方面的文献资料和政策文件的解析,构建了涵盖未来数字产业、教育文化、智慧治理等六项一级指标以及与其相对应的三十五项二级指标的未来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4],为未来乡村建设的评价提供参考。刘双、朱铨、王向彬结合“十四五”规划,整理了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标准以及与之对应的核心价值维度和主要建设内容,对具体的未来乡村建设进行了构想[5]。时瑞娟等学者就持续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加大人才培训力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6]。

综上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于场景理论框架运用于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以及数字化服务未来乡村建设都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是,以场景理论为框架,形成完整的未来乡村建设指标体系,并用来评估未来乡村建设状况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因此,在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区域性实践路径,对于区域性的乡村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2 场景理论下的浙中未来乡村建设框架

“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未来乡村建设将成为数字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与新思路。本文以场景理论作为框架,结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了未来乡村建设的方向、主体、途径、定位、特色、原则和目标,并明晰了其核心为“一统三化九场景”的建设体系,即以党建为统领,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建设方向,重点打造未来产业、未来风貌、未来文化、未来邻里、未来健康、未来低碳、未来交通、未来智慧、未来治理九大场景[7]。

将场景理论应用在城乡规划之中,其主要内涵包括五大场景要素:(1)多样性人群,比如种族、阶级、性别和教育情况等;(2)物质结构—城市基础设施;(3)邻里—社区;(4)前三个元素以及活动的组合;(5)场景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8]。而将其对应到未来乡村建设中来,他们分别可以具象化为乡村建设中的个人和组织、乡村建设中的数字化程度、乡村生活中的邻里和设施、乡村建设中的活动要素以及乡村建设的目标要素。前三个场景要素分别具有人文属性、环境属性、科技属性,也对应了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体系要求。

结合以上场景要素理论以及关于未来乡村建设的政策,可以形成浙江省未来乡村创建成效评价维度:即以人本化为目标而搭建的未来文化、邻里、健康场景;以生态化为目标搭建的未来交通、风貌、低碳场景;以数字化为目标搭建的未来产业、智慧和治理场景[9]。通过评析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这九大场景的发展状况,形成浙中区域性后续乡村建设策略。

3 场景理论下的浙中未来乡村建设策略

作为全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村,义亭镇缸窑村秉持“从保护中发展”的理念,传承“窑、陶、酒、戏”四大主题文化,将古村文化和不同产业结合起来进行村落规划,开展村容整治、景观打造、功能布局、内涵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在保护原有村落的同时寻求发展。同时,缸窑村围绕品牌核心,结合“一统三化九场景”的政策要求,因地制宜响应邻里、教育、健康、产业、治理、服务等功能与业态要求。以“窑、陶、酒、戏”四大主题文化为核心,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未来乡村建设路径,为实现共同富裕助力。

3.1 将“人本化”作为发展的中心

缸窑村在建设过程中以党建统领,把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作为贯穿基层治理的一条中心线,紧扣“党建+微网格”模式,把微网格延伸至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并始终坚持“人本化”的价值取向。

3.1.1 和谐邻里及文化场景构建

缸窑村在乡村治理问题上设置“和美指数”,将平安创建、文明创建、垃圾分类等维度纳入“和美指数”考核范围,通过“和美指数”考核结果推进“和美家庭”创建,不断强化村民创建“和美家庭”的意识[10]。同时,缸窑村打造村级综合治理中心,建设和美警务室、云调解室等组织,提供日常纠纷化解、远程调解等服务,完善预警预防和应急体系,提高综合治理工作能力。此外,引导乡贤、能人、返乡青年等人群主动参与村庄治理,形成众创众享的良好局面。

3.1.2 快捷健康场景构建

缸窑村打造“十分钟医疗圈”,其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有齐全的AI预检分诊、智慧健康机、医联体远程医疗终端、全科诊断等智能设备。除此之外,缸窑村还将数字化赋能健康场景建设,打造“智慧健康站”。村政府进一步展开一线调研,使村民能直接依靠远程医疗,在村里的卫生服务站接受专家远程会诊。

3.2 将“生态化”作为发展的基础

缸窑村将保护生态作为谋求发展的基础,向高校借智,完善顶层规划设计。

3.2.1 特色风貌场景构建

缸窑村聘请浙江大学专家领衔顶层设计顾问团队,按照组团式建设、片区化打造思路,进行缸窑未来乡村规划,并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文旅大脑”,在微信端打造“玩转缸窑”小程序实现旅游导览功能,拓展村庄文化风貌展示维度;并积极对接本地高校,组建义乌市未来乡村学院,开展农技培训、创业课堂等特色课程的教学活动,持续提升村民整体素养。

3.2.2 数字低碳场景构建

缸窑村借助数字技术赋能乡村产业发展,开发了智慧农业平台,实现气象灾害、水污染等灾害的智能预警,预计能节省95%以上的人工成本,农产品产量提高20%以上,最终收益提高20%以上,打造稻田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及节水智能灌排的数字化典型样板。全面保护生态环境,使绿水青山成为未来乡村的显著标志。并全面普及生活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等维度纳入“和美指数”考核范围,通过“和美指数”考核结果推进“和美家庭”创建,不断增强村民的低碳环保意识。

3.3 将“数字化”作为发展的动力

3.3.1 融合产业场景构建

缸窑村始终坚持数字化品牌化经营,并将产业主题化放在首要位置。缸窑村以制陶文化为核心,延伸了全村的产业链。村庄所有产品统一名称,统筹全部产业,形成母子品牌,公共品牌归集体所有。此外,在老厂房打造了文创园及研学基地,预计每年将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除此之外,缸窑村积极邀请本地知名企业入驻村庄,开展一系列文旅研学活动,进而提高当地文旅品牌知名度。缸窑村还与华大基因公司合作,发展多年生水稻种植等智慧农业项目,还引入“云上平田”民宿、四维生态植物工厂等主体,为未来乡村品牌建设赋能。

3.3.2 便民智慧场景构建

缸窑村不断完善农村电子商务配套设施,联合本地银行为缸窑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提供贷款支持帮助乡村集体增收;同时为村民提供农村普惠贷款,帮助农民实现共建共富;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在便利运营结算方面,本地银行在乡村内设置了银行网点和丰收驿站,并且承担了村民市民卡的办理业务,为村民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11]。还为当地旅游公司定制了一套分账系统,有力地推进了缸窑村文旅项目的落地经营。

3.3.3 智慧治理场景构建

缸窑村依托数字化建设乡村治理体系,搭建缸窑数字化平台,接入村庄内各项线上线下数据,实现一屏通览、一网统管、一键联动,乡村治理看得全、管得明;依靠平台拓宽乡村公共服务的边界,推动线下场景数字化,将服务对象分为若干类群体,重点突出“一老一小”,打造“老人儿童双友好型”乡村;针对性落地网上学习、远程医疗、云旅游等数字化功能场景,并上线了“浙里办App”“我的家园”,接入并打通了“家头条”“学在义乌”等5个应用,推进微信小程序“玩转缸窑”的开发,目前已完成景区游览模块、“村服务”页面排版以及二十四节气及六个历史文化村落重点村的数据采集。缸窑村通过数字化改变旅游方式、宣传方式,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感,同时也改变了缸窑村村民的日常生活,真正将物理乡村形而上为“未来乡村”。

4 结语

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及九大场景建设理念的提出,代表着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正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义亭镇缸窑村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试点村,积极统筹美丽乡村、数字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善治乡村等方面的建设,打造彰显义亭韵味的未来乡村,构建有舒适感、获得感、归属感、安全感和未来感的未来乡村功能单元。场景理论中包含的五大场景可以为未来乡村建设提供较新的框架。本文以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为例,结合场景理论,探索未来乡村建设模式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性经验,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吴军,特里·N.克拉克.场景理论与城市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最新动态[J].社会科学战线,2014(1):205-212.

[2]黎玲.乡村文旅融合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基于场景理论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1(4):100-104.

[3]陈莹.农村公共文化空间重构与服务路径优化:基于场景理论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2(1):32-40.

[4]林帅君,侯力丹.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未来乡村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2):72-74.

[5]刘双,朱铨,王向彬.“十四五”规划背景下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路径研究:以浙江省文成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3,41(2):94-102.

[6]时瑞娟,吕丁锁,郝创江,等.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以陕西千阳县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9):66-68.

[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J].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2022(Z4):28-32.

[8]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9]曹志奎,陈雪萤,武前波,等.场景理论框架下的未来乡村建设要素与场景类型研究:以杭州市桐庐县大路村为例[J].规划师,2022,38(12):125-130.

[10]朱言,陈文青,蒋彬彬,等.义乌缸窑:从古到今,窑“旺”未来[N].浙江日报,2022-07-14(12).

[11]曾采奕,杨帆,张佳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探究:以桦甸市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9):127-129.

F327

A

2095-1205(2023)11-142-03

10.3969/j.issn.2095-1205.2023.11.43

2023年度义乌市社科立项课题“数字赋能浙中未来乡村建设成效与路径探索——基于场景理论视角”(90029)

王诗涵(1998—),女,汉族,浙江义乌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数字营销。

猜你喜欢
数字化理论建设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