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源地识别与生态廊道构建研究
——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024-01-25 07:50李继光
花卉 2024年2期
关键词:源地常州市廊道

杨 柳,李继光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江苏 常州 213000)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城市建设必须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角度出发,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1]。生态源地是城市的重要生态功能载体,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性地区。生态廊道能够把破碎的生态单元、生态源地进行重新连接,隔离城市组团并实现与城乡生态空间互联互通,限制城市无序扩张。

常州北依长江经济发展带,南靠太湖经济圈,属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相对成熟完善的城市。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平衡所暴露出的问题也就更为突出,如土壤侵蚀、植被破坏、水系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已经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合理识别区域生态源地,并构建合理的生态廊道体系,对于缓解常州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优化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建设面向长三角的生态中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数据来源

地表覆盖数据来源有两处,常州市域内的地表覆盖数据采用常州市国土资源三次调查数据(2020 年);域外周边的地表覆盖数据采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发布的GlobeLand30 数据,通过拼接得到常州市域外周边地表栅格数据(2020 年)。

生态源地识别参照的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数据主要依据江苏省《县级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规划编制指南(试行)》的技术方法进行分析获取。其中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依据的是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地胁迫3 个因子;生态敏感性依据的是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因子;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参照的是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植被覆盖因子。根据相关规范结合常州市现实情况综合确定权重。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数据来自上级部门下发数据。

2 研究方法

生态廊道体系构建主要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念,该理念能够将生态系统管理对策落实到空间层面上,是缓解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途经。近年来提出的“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构建”方法,已经成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范式[2],并成功指导多地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生态廊道体系构建主要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念,根据不同用地类型对生态活动的阻碍程度营建阻力模型,识别各生态源地的低阻力路径后与现状路径充分叠加耦合,最终构建常州市基于低阻力模型的生态廊道体系。

2.1 生态源地识别

生态源地是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聚集区。运用遥感和GIS 技术,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评价、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等,可识别出重要生态用地作为生态源地。

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是判断生态保护价值高低,明确后期生态源地重要参考要素,与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地胁迫等因子相关。各项评价因子重分类后划定5 个数值区间。通过栅格叠加计算MAX(生物丰度,水源涵养,土地胁迫),对重分类后的根据最大值,加权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高和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瓦屋山、茅山、天目湖、太湖、长荡湖、滆湖等地。

生态敏感性分析用来判断一定区域发生生态问题可能性的程度,与水土流失敏感性、地质灾害易发性因子相关。生态敏感性指数越高,生态环境越容易受损,是确定生态源地,未来进行生态保护的重点区域。经分析生态敏感性高、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南山、茅山、竺山、长荡湖、小黄山等区域。

生态系统恢复力指数高的区域自我维持、调节和抗干扰能力较强,指数低的区域恢复能力有限,是构建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点区域,与气候条件、地形土壤、植被覆盖度因子相关。经分析,生态系统恢复力评价等级低、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茅山、瓦屋山、天目山等区域。生态源地需要能够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具有良好的景观连通性,在区域中有很高的被需求程度[3]。市域层面的生态廊道体系构建还应识别域外的重要生态源地,以保证生物跨区域之间的迁徙流动。基于此,域内结合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系统恢复力、生态敏感性、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等分析结果,域外结合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大江大湖、重要森林湿地、重要山体等为主,合理确定生态源地。

根据前期分析,提取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高、生态敏感性高、生态系统恢复力差的区域,结合市域内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确定域内生态源地19 处。结合常州市周边城市重要的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空间管控区,确定域外重要的生态源地12 处。生态源地识别如表1 所示。

表1 生态源地识别

2.2 阻力面构建

生物在地表的迁徙活动主要受到人为干扰因素和地表覆盖类型的影响,开发强度高的地类,人为干扰因素较多,生物在此活动的能力更受限,因此阻力值更大,如工业用地、城镇住宅用地等;开放强度低的地类,越偏向于自然状态且人为干扰较少的区域,越适合生物在此迁徙流动,因此阻力值越低。

首先提取常州市域的三调数据,地类名称按照《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用途管制用地用海分类指南(试行)》进行基数转换获取;市域外围地类通过开源数据获取,提取后剔除常州市域内地类。

参考相关研究[4-5],按照动植物适宜生存和迁徙的便捷性和适生性,对各种地类阻力赋值,将地表覆盖类型对生物迁徙活动的阻力系数设定在1~500。生态阻力值主要依据德菲尔法,同时参考陆禹等[6]、李保杰等[7]的研究,通过相关专家咨询和经验数据,结合常州市地域特征来确定。水体、林地最低;建设用地阻力值最高。

合并市域和域外的地表覆盖数据,生成阻力面。

2.3 生态廊道构建

构建各个生态源地之间的最小阻力路径。步骤1,首先基于GIS,导入已有的阻力面、生态源地数据生成成本距离图,形成到达各个生态源地的距离成本栅格数据。步骤2,选择长荡湖作为起点1,基于GIS 构建起点1 的成本回溯数据图。步骤3,在GIS 中利用成本路径工具,导入生态源地、成本距离栅格数据、成本回溯栅格数据,生成构建长荡湖到其余所有生态源地的最小成本路径数据。

重复以上步骤2、3 操作,构建其他生态源地的低阻力路径图。

合并各个生态源地的低阻力路径,根据路径重复频率,按照自然间断法划分重要等级,重复频率高的属于极重要的低阻力路径,该路径串联各生态源地的能力更强,与生态源地联系更为紧密,生物通过该路径在各生态源地之间迁徙流动最为便捷和安全;重复频率中等的属于重要的低阻力路径,该路径串联各生态源地能力较极重要路径稍弱,属于生物在各生态源地之间迁徙流动的灵活路径和备选路径;重复频率低的低阻力路径能力较前者更次之。

通过路径识别与重复频率划分,共有极重要生态廊道8 条,重要生态廊道12 条,一般生态廊道4 条,常州市低阻力廊道重要性等级划分如表2 所示。

表2 常州市低阻力廊道重要性等级划分

极重要生态廊道是连接不同生态源地、实现物种迁徙流动的重要通道,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稳定的骨干廊道和无法替代的廊道。极重要生态廊道的构建,可以在较低水平基础上满足生态廊道的基本生态功能,重要生态廊道和一般生态廊道可在此基础上作为合理补充,丰富物种在各大生态源地之间的迁徙活动路径,提高生态廊道体系的稳定性,保障全域的生态安全。

3 结语

常州市各个方位均分布有生态源地,其中重要的生态源地如北侧的长江,西侧的茅山、瓦屋山,南部的南山,东部的太湖,以及中部的长荡湖、滆湖等都已经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有着相对稳定的生态基底和严格的生态管控要求。根据《常州市生态绿城建设引导(2014)》等相关要求,当前可通过现场调查、部门调研以及历史数据收集等方式,理清生态源地建设情况,构建涵盖生态源地内生物多样性(植物、脊椎动物、鸟类、昆虫等物种数)、生态服务价值(供给服务、水文调节、保育土壤、净化空气等)、环境质量状况(水质Ⅲ类以上比例、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环境空气平均优良天数比等)、生态系统保护(林木覆盖率、湖泊营养状况等)等方面的指标体系,通过科学评估,揭示生态源地保护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疏理出今后生态源地保护的重点。

猜你喜欢
源地常州市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移民与文化认同:土家族民歌《吴幺姑》探析
发源地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气候变化对渭河源地水文环境影响分析与探讨
不同种源地漆树种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常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