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欢
(浙江省平阳中学)
《高考评价体系解读》中明确提出:“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明确界定和考查要求是高考评价体系最大的突破点和创新点,体现了高考内容改革的时代性和新颖性”,这就要求进一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科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组织整合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加强调培养高质量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历史小论文题的考查形式与内容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高考历史小论文题作为全面评价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手段之一,其多元的考察视角及区分度良好的评判标准,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评价理念的有机体现。
2023 年1 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中首次出现了小论文题,作为浙江省推行新教材以来的第一次考试不仅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也为后续的学校教学与考试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方向。
浙江省小论文题首次出现在2023 年1 月份首考卷中第25 题的第2 问,题目要求运用18—19 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首先从形式上来看,虽然都是阅读材料进行作答,但本题给出的时间限定和史实选择的范围更广,要求学生对无定论的话题进行自主分析与阐述。以往高考历史材料题所给出的材料往往指向性比较明确,设问相对聚焦。学生只需依照设问提示语概括出材料的观点就可精准定位考查的知识点,进而依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进行作答,答案往往较为固定和局限。而新高考中历史小论文题则是以一个总观点统领几段材料,并且这些材料包含多个角度或层次的某些史实。学生在作答小论文题时,需要根据所给出的材料总结答题方向,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作答。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本题考查的时间范围限定是18—19 世纪,但对空间却没有作出具体的要求。从设问角度取消了对写作内容的限制,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进行写作。这就意味着在生成答题思路和进行答案撰写的过程中学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对材料信息的重组和对课本内容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养成。试题的答案从单一性导向转变为多维性导向,更加符合学生个体思维差异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三新”背景下,高考历史试卷中的试题以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而小论文题由于开放性较强,能够综合考查学生的历史情感、历史态度以及历史价值观,因此在考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在本题中,要求运用18—19 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进行作答。则需要学生将时代背景精准定位,而“文明互鉴”本质上则体现的是东西方文明的双向交流,因而体现出对“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和落实。而列举史实进行论证的基本要求则符合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是对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两大核心素养最直接明确的考查。而论题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明的传播对其他国家乃至对整个世界发展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和强大的凝聚力,又体现了“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深刻体现了新高考的考查理念。高考历史开放性小论文题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究其实质是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历史思维能力作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学生实现对历史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揭示历史本质、历史发展规律的思维过程。
历史小论文开放性的题目呈现,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强烈的延展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会因为其发散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导致学生迷失答题方向,造成错答、偏答、漏答等。只有明确了命题意图才能够按照正确的思路解决问题,这就要求题干的表述必须清晰、精炼、准确。
由题干可得知,此类开放性的小论文题大多属于自命题类型。本题“文明互鉴”这一主题较为常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基础之上,这样的命题立意既带有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又极具开放性,基于对中华民族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部分同学都能写出几个基本的相关史实,让学生不至于无从下笔、无话可说。但对史实的筛选和分析,对论文的充实和丰盈则需要学生以历史素养为依托进行创新和延伸。同时这样的题干又体现出一定的信度和区分度,不同学生根据基础史实掌握的不同情况写出的答案详略也不尽相同。
总之,小论文题小巧灵活,适应新高考命题改革的变化和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目前小论文题对于浙江学生而言还属于新题型,答题过程中往往因为对新题型的不熟悉,出现审题难、选题偏、答题乱等各种问题。以首考成绩为例,对小论文题型的等第统计及问题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数据分析图中可以看出,对于小论文的撰写,大部分学生都处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下水平,答题的成熟度并不高,并且出现审题不清、逻辑不通、史实不准、总结不到位等各方面的问题,并且同一个学生同时会出现2~3 处不等的答题失误,导致重复失分。首考卷中出现的“文明互鉴”是最具参考价值的例题,笔者以此题为例展开研究,提出以下几点解题技巧:
小论文题要求围绕着某个主题作为中心展开论述,因此良好的选题是写好历史小论文的基础,而选题的关键点则在于题干中的引导性语句。例如“文明互鉴”一题要求采用18—19 世纪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而大部分学生最为熟知的“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下西洋”等概念完全不属于这个时间范围。再仔细审题,题目要求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进行作答。认真研读材料即可发现,三则材料分别从物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三个层面进行论述,看似无意,实则设计精妙。认真审题读出题干中的隐藏信息“从物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三个方面自选一个角度进行作答,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列举,思路将会清晰得多。其次“文明互鉴”这一概念,不仅强调从文明(或文化)的角度进行作答,更加强调“互鉴”背后的双向性即中西方文明的互动交流,既有“传入”又有“传出”。在答题时,也应该注意文明传播的交互性。因此,在小论文题的撰写过程中更加要关注题目的背景材料和题干的引导性,从中找出关键信息,抽丝剥茧,锚定答题方向,从而实现精准作答。
主观题注重语言逻辑和思维逻辑,成为当下高考考查的必然趋向。学生作答此类题目,在评分过程中想要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这就必须在论文的格式方面加以重视,应该在论文中分段,突出结构。历史小论文具有议论文的共性特征,其写作逻辑可以参考语文和政治小论文,从不同方面考量。从结构方面来看,语文写作中“总—分—总”的答题模式已经比较成熟,以此为参考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形成“观点—阐述—总结”的答题模板,再细化为“论点(是什么)、论据+论证(为什么)、结论(怎么办或怎么看)”。最后,用唯物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趋势等理论结合材料主旨写出结论,上升到规律、本质、实质,做到全面统筹、首尾呼应,足以将问题论述清楚。采用三段论的结构进行撰写,可以实现历史小论文深度与美感的统一。从表述方面来看,历史小论文切忌写得冗长、重复,表述尽量准确,保证语言精练,切中要害。
运用史实进行论证是历史小论文题的一个重要考查点,也是小论文题区别于其他材料题的一个鲜明特点。这也意味着如果学生在作答这类题型时只是简单地罗列基础史实,显然脱离了小论文题的初衷。因此在撰写小论文时必须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否则就很容易出现史实不准确和论证不充分的问题。一般来说史实的选择最好能够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材料,用拓展性的思维支撑核心论点。在“文明互鉴”这一题目中,以物质方面的传播为例,在进行具体论证时不仅要列举马铃薯、茶叶、瓷器等物品的传播,还需要写出物质传播所带来的影响。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的传播大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结构,瓷器、茶叶的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丰富了日常娱乐形式……进而体现出物质的传播在文明互鉴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从全盘的角度调度和化用各个方面的背景知识,构建较为完善的论文整体系统,加强历史知识的输出和迁移。
历史小论文区别于语文写作和政治论文的重要体现,在于历史的学科意识。学科意识和史学素养是学科本质的凝练概括,因此历史小论文的撰写理应在展现能力和素养的同时体现学科意识。从知识的立场看,必须坚持唯物史观这一根本立场,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文化虚无主义。从价值层面看,必须坚持价值引领、深植爱国情怀,传达正确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在“文明互鉴”这一典型例题中,最容易构述成文的角度是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出发,论述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以及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中国的茶传播到世界各地,英国的“下午茶”、日本的“茶道”、中俄之间的“万里茶道”……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茶文化。与此同时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以极大的包容性接受着来自其他地区的文化,吸收、融合形成生生不息的新的中华文化。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升家国情怀。
结合以上解题技巧,以2023 年6 月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第24 题为例,尝试从不同层面进行作答。
【真题呈现】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德国橡子(AIZ 杂志画.1933 年9 月作者:[德]约翰-哈菲尔德)
观察两幅图片,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20 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原题解读】
本题时间范围限定在20 世纪,结合图片提取相关信息可知事件背景大致可以定义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因而可以将主题定为“战争与和平”。或从图片中希特勒的形象及其行为可以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进而将主题定为“法西斯与反法西斯”。原子弹的发明彰显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但不恰当的使用方式也体现了核武器的危害和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灾难,体现出“科技是把双刃剑”这一主题。
【范例展示】
(1)坚决抵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0 世纪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各种矛盾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16 年,西线相继发生了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投入大量兵力,科技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参战双方伤亡惨重,这两场战役又被称为是“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地狱”。相比一战,二战波及了更多的国家和地区,1941 年12 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推动二战发展到全球阶段,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吸取战争带来的教训,和平发展成为战后各国的共同诉求。1945 年,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联合国成立,在《联合国宪章》中规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21 世纪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当今世界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应当吸取历史带来的教训,肩负起时代和发展的责任——坚决抵制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反对法西斯主义,携手捍卫正义
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的变种和极端的形式,以极端民族主义为特征,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给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
1929 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后,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此后日本、德国、意大利纷纷建立法西斯政权,形成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1939 年德国闪击波兰,二战爆发。日本在中国制造南京大屠杀、建立731 部队、强征慰安妇,犯下累累罪行,罄竹难书。1942 年,26 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从此同盟国家协同作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在同盟国的奋力抵抗下,1945 年,德国、日本相继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
综上所述,法西斯主义是强权、暴力、恐怖统治的象征。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但我们仍要时刻警惕,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
(3)趋利避害,善用科技“双刃剑”
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社会的进步。但对科学技术的不当使用,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20 世纪,美国率先研制成功原子弹。1945 年8 月,美国先后于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虽然原子弹的使用加速了战争的进程,但却给日本本土地区带来了灾难。战后,原子弹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武器,引发了美苏之间的古巴导弹危机,造成国际局势的进一步紧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在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下,航天、海洋、原子能、生物、新材料方面的技术迅速发展。人工智能、海洋深潜、生物工程、新材料技术等现代科技推动了生产力的跃进,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然而,现代科技应用不当也带来了环境污染,信息泄露等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应当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合理使用科学技术!
代表着新高考命题和考查趋势的小论文题一经出现就引起了学生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因而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理应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专业性的指导。
高考作为日常教学的指挥棒,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这一题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开放性题型特别是小论文题的专项训练和分析。特别是需要对小论文题进行针对性的筛选,大致可以分为材料提取类、观点论证类、自拟题目类等。再有针对性地对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从答题要求、逻辑层次、论证方法、总结升华等各个层面进行分项讲解,细化到答题的每个步骤。此外,高中生课后时间不太可能抽出太多放在历史写作上,学生自学自练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深挖教材的内涵,发挥教材的示范性作用,并对相关知识适当引申。尽量让学生做到史料源于教材,立论高于教材,结论在教材基础上有所升华。
历史小论文题的作答,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对整体发展的了解、对阶段特征的把控,但目前大多数的教师更加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落实。但从历史小论文写作的题目来看,要求学生对跨领域、跨年代的几则材料进行综合比较、分析、阐述,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融通与联系。由于教材教学的局限性,学生往往难以突破教材框架的束缚,因此学生掌握的大多是“成熟化”的知识碎片。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化对历史学科的体系建构,聚焦核心知识,增强时空观念。要引导学生不仅是单纯地记忆时间地点等要素,还需要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建立起有效联系,搭建宏观的历史知识网络架构,在新旧知识联系之间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逐步提高对知识的运用,提升审题的能力和效率,更好地从纵向、横向等不同的发展方向出发,打破模块束缚,构建清晰的历史时序体系,通过历史现象了解历史论述题目的本质。
历史短文写作指导一般利用真题进行答题过程的讲解,以范文为蓝本,围绕范文进行写作过程的指导。这就意味着,对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的深入解读对课堂的能力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为增加对小论文题和答题标准的理解,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身份亲自动笔撰写文章,品味写作过程、获得真实体验。在进行小论文讲评之前,首先进行集体讨论,总结阅卷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其次,由几位教师在重新审题的基础上尝试答题;再次,结合教师撰写的小论文对照答题标准进行二次解读;最后,将小论文讨论、修改后展示给学生。但仅运用写作套路进行讲解,容易让学生陷入“写作模板”的陷阱——适用中下培养成中上,历史思维较好的同学,需要较多的个性化指导——即作品立论精准、史料调度自如、逻辑明确、层次感强,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立论源于史料而又能彰显家国情怀,高屋建瓴,才能眼前一亮。
审题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阅读文字的能力,学生在练习历史写作时,要有意识地结合语文知识,尤其是历史语言使用训练:区分口头语与书面语,应强化书面语的训练;注意语言生成,规范书面用语。历史写作需要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主观价值的输出,尤其是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的树立。彰显人文素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历史写作要求结合具体时空,避免限定时间线与空间知识相冲突。因此增加学科之间的融通,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历史小论文题型反映了历史高考的方向,考查了考生的综合素质。它也体现了新课程的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小论文的写作要立足逻辑素养、提升思维品质,也要凝魂聚美、体现家国情怀。知史、学史、论史,方能行稳、行长、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