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思思
摘 要:进入新时代、面向新征程,网络作为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信息化时代化发展,另一方面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有害信息,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网络引导着思想意识领域,其中的信息鱼龙混杂,听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对其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成为当下需要急迫解决的一项重要教学工作。基于此,本文为开展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教学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教育
“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经济社会稳定运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也难以得到保障。” [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网络安全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论论述,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为全面建设网络强国,构建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听障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是完善院校高等教育和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通过开展专业课程、组织教育活动的方式,向听障大学生传授网络安全知识,培训网络活动相关技能,培育其网络安全思想意识。
一、网络安全教育在听障大学生群体开展的必要性
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获得和交流信息“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2]。在课程教授方面,高校教学中课程内容大多数是以职业技能为主,虽然已经有很多高等特殊教育学校新增了文化选修课,但是教学效果不盡如人意。对于听障大学生,无论必修专业课,还是选修课程,都没有把关于网络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正式纳入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只限于传授实操技能,而没有从意识形态方面进行网络安全思想教育,绝大多数听障大学生都没有接受过系统性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因此在面对网络不良信息时还是懵懂无知的状态,对网络不法行为产生的途径和后果缺少明确的认知。
在个人成长方面,新媒体网络的迅速发展无疑为听障大学生打开了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大门,互联网络具有功能多样、时效性高和线上互动隐蔽性等的特点,这很有可能对听障大学生的发展前景不利。
一方面,听障大学生容易受到冲击。在网络信息交流传播的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良低俗文化,极端偏激的思想观念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等对听障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和冲击也是巨大的。人与人在网络中,现实的边界感消融,会使得自身的道德感变得薄弱,很容易产生逾越现实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约束的想法。另一方面,听障大学生的利益容易遭到损害。听障大学生思想不成熟,往往会被不法分子利用,在不知不觉中上当受骗,在金钱和感情上遭受蒙蔽和欺骗。
当前形势下,多种类型的网络负面影响在对听障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进行不断地侵蚀,造成的后果愈发严重。开展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必然成为高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迫切现实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安全教育可以提高听障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醒并保护其安全上网,规范其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为校园营造良好的教学文化环境。
二、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机理分析
(一)从教学背景来看,时代技术推动网络安全教育更新进程
沃尔纳·海森伯格指出,技术变革不只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且会改变思维模式和评价模式。[3]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听障大学生上网提供了工具便利,数字化网络多平台提高了网络信息传播效率,渐渐消除了网络内部之间的壁垒。青年网民群体对互联网络接触意识强烈,接受能力更强,融入时间更短。数字化生活方式的推进为网络安全教育提供了发展平台,目前,“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引入听障大学生课堂,活灵活现的PPT教案结合生动直观的教学模式,更契合听障大学生的现代数字化生活方式。微信、微博、抖音、哔哩哔哩网站等网络平台是听障大学生活跃度最高的地方,线上平台的交流比现实实时互动性更强。
传统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很难解决听障大学生遇到的现实网络难题,现有的网络安全教育也已经跟不上互联网络的日新月异,面临亟须更新的局面。无论是智能化设备的更新换代还是数字化生活模式的与时俱进,都要求着网络安全教育要与时俱进、因势而新,保证教育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与时代接轨。
(二)从受众群体来看,群体效应影响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策略
群体效应是指个体形成群体之后,通过群体对个体约束和指导、群体中个体之间的作用使群体中的一群人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变化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最终达成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个人对群体的认识和回馈行为。在群体中要保持理性、能明辨是非的理念,与听障大学生辩证面对网络的需求不谋而合。听障大学生以班级为群体单位,想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就必须熟悉听障大学生内部的群体效应,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 社会助长效应、致弱效应
社会助长效应指的是群体效应产生的效果是帮助个人成长的,对个人具有促进提升的作用。群体活动中个人的行为是在一定的群体氛围中进行的,例如听障大学生在课堂内和同样的学生一起学习,他们的这种学习行为在群体中受到外部因素的刺激,会产生对自己的心理预期,这种预期是积极向上的,通过对比预期自身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充分热情和动力去达成结果,希望在群体中脱颖而出并受到鼓励和表扬。然而,群体效应会导致正面影响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形成社会致弱效应。个人在群体中遇到竞争压力大、学习难度高的情况时,心理会产生消极情绪,尤其是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人,更容易受到社会致弱效应的影响。听障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学习能力客观上比正常大学生弱,如果教师课堂上不加以积极引导,很容易产生厌学等消极心理,这就要求网络安全教育要通俗易懂,采用更直观的方式进行教学。
2. 社会趋同效应
社会趋同效应也叫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的是在群体的规则下,个人将思想行为趋于统一,保持和群体统一步调,产生原因在于群体内部之间相互效应,相互影响,在同一个环境内经过不断交流沟通达成一致的决议。听障大学生在班级内部大多年龄相仿,同一个话题很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校园生活里听障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同班同学,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喜怒哀乐彼此进行分享,通过相同的喜好结成多个小群体,进行而生活模式的近似就影响了个人之间思想趋于一致。这就要求网络安全教育的开展要抓住主流思想,要充分结合大多数听障大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3.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指的是个人迫于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想法、观点,随大流式地选择和其他群体成员保持一致的现象。刚入学的听障大学生涉世未深,对自身信心不强,容易对他人产生依赖心理。因此班主任和教师要避免听障大学生在面对网络问题时出现盲目从众的现象,关键在于营造专业的网络安全学习氛围,塑造听障大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判断辨识能力,树立正确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观,帮助他们安全上网、健康成长。
(三)从课程内容来看,教育内涵决定网络安全教育完善方向
1. 网络道德教育
纵观以往的网络安全案件,究其根源都是个人缺乏道德素养和缺失社会责任感,导致个人品行败坏,从而引发安全问题。目前,我国关于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方面的立法正在逐步完善,但单纯地依靠法律来规范相关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维护网络安全的主体还是在于听障大学生本身。网络不良行为难以根治的原因在于网络平台具有隐匿性,难以一窥网络行为的全貌,这就弱化了网络参与者心里的道德底线和法律意识观念。因此在网络安全教育中首先就要加强听障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养成文明上网、规范交流的良好习惯,减少网络安全问题的
发生。
2. 网络法律、法规教育
互联网络的最大特性在于其虚拟性,听障大学生可以自由地在網络平台上发表意见,不受约束地开展网络活动,但是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自由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具有相对限度性质。因此,在听障大学生群体中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要注重对其法律相关理论的授课,加强在网络法律法规领域的培训,帮助他们树立依法依规开展网络活动的意识,自觉遵循网络平台行为规范,合法合规地上网。
3. 网络行为价值观
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听障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很多听障大学生都把时间用在了虚拟世界之中,渐渐远离了现实生活,偏离学业的主题。虚幻的网络世界可能将听障大学生带离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使其变得与现实社会实践活动格格不入,一些负面的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内容不断侵蚀着学生的价值观,所以在开展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课程时,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他们健康的上网习惯,让他们合理、适度地使用网络。
三、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开展的有效路径
(一)以“三完善”的方向,构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1. 完善管理机制,保障安全教育质量
网络安全教育管理制度是为实现网络强国提供网络人才保障的重要制度,只有不断地完善网络安全制度,在制度的规范引导下逐步推进落实网络安全教育工作,才能指导听障大学生开展网络相关活动。在日常的网络管理教育工作中,高校管理团队要层层把关、道道筛选,规避有害信息,通过一系列教学过程的干预,保证网络安全教育的落地质量,有力推进高校教学工作的开展,保障校园和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
2. 完善人才队伍,提升安全教育水平
高校教师团队要提高有关网络安全教育的站位,明确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定位,认识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用新时代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指导落实和扎实推进网络安全教育工作,合理研判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钻研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根源和规律。高校在引进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的同时,要注重本校网络安全技术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二者结合形成多样化、互补型的教学人才结构,使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和提升教育水平。
3. 完善教学内涵,充实安全教育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4]。为适应新时代的网络安全教育的发展,进一步充实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高校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改革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丰富网络安全教育的时代内涵。因此,高校应该根据听障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现实的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入手,制定贴合实际的教学大纲,其中涉及更多领域方面的教学内容,将安全网络的理念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使网络课程的传授和网络技术的培养满足新时代网络活动的需求。
(二)以“三结合”的形式,推进网络安全教育发展
1. 结合线上线下,丰富网络安全教育模式
因时俱进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新时代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必然要求,在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院校应当借助“互联网+”教育平台,联动融合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形成一套网络安全教育体系。线下完成班级内部的教学授课,线上听障大学生也可以随时进行学习,了解网络安全知识,寻求指导和咨询帮助,并且院校要按日或按周更新其中的教育资源。同时,院校可以通过听障大学生群体经常使用的社交软件形成线下沟通到线上交流,真正切合听障大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交流习惯。
2. 结合课内课外,深化网络安全教育效果
课内和课外的授课形式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课内教授的网络安全理论内容可以在课外的实际活动中得到合理运用,通过实操来检验学习的成果,同时课外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感触到的各种经验也在课内学习中得到合理解决和理论升华,为下一步实践活动提供了思想指导。大部分听障大学生还是非常愿意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师应该在理论传授的同时多组织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听障大学生不仅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展示学到的成果,还能够提高班级内部凝聚力,增强团队合作感,实现课内外教学的结合。
3. 结合新技术,增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力
一方面,运用新媒体,积极引进如多媒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互联网防火墙等先进技术。新媒体技术教学的优点在于内容图文并茂,可以把更生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更直观、更明显的内容,以此更好地引导听障大学生专心参与,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授课教师要灵活转变教学理念,增强网络安全教育时代性和吸引力。教师可以采用故事、插画等形式来呈现教育内容,不仅能引导听障大学生代入其中,启发他们的主观思维,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对网络安全课程的兴趣,真正融入课程中,享受课程带来的惠利。
(三)以“三成效”的要求,检验网络安全教育成果
1. 听障大学生常态化入心入行
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听障大學生完全掌握网络安全知识,并将所学技能运用到网络活动中,能否真正将教学成果贯彻落实到听障大学生的生活中,是网络安全教育成败的关键。“入心”指的是听障大学生从接触了解到学会理解网络安全知识的过程,并在不断的网络活动中巩固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入行”指的是听障大学生将所学知识奉为网络活动的行为准则,通过自己的网络实践活动更全面地了解并主动维护社会安全。
2. 网络安全课系统化引知导行
作为特殊群体的听障大学生,他们的网络安全教育更应该受到院校的高度重视,院校应通过建立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院校应立足于听障大学生网络活动的实情,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完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巧,要把网络安全的时代变局社会背景、网络安全问题演变的种类特点和规律、网络安全案例的严重性和弊端等纳入教学体系中,通过系统化的阐述引导听障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价值观。
3. 教育工作制度化保质提效
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教育在院校的全面开展。在评职聘用制度方面,院校要以工作实绩和工作态度作为主要考察指标,并要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根据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共同目标和岗位属性,将工作要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位网络安全教育教师、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同时要量化考核指标,采用学生主评、自我副评、领导同事辅评的多级别全方位的工作评价体系,从考评结果来看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保证网络安全教育的平稳推进,促进听障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塑造出更清朗的网络社会空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97-98.
[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5.
[3]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99.
[4]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项目“新媒体时代下听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 (2021SJB02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