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论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2024-01-24 12:08林玉华孔艺凝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大学生

林玉华,孔艺凝

(辽宁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治安管理系,辽宁 大连 116036)

一、引言

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无论是产业结构变革、科技创新还是管理模式的创新,都需要大量优秀教育、科技、人才的支撑。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不断自我成长及大学生群体综合素养的稳步提升,都将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兴盛衰亡。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业已步入正轨。但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较为活跃的年龄段,思想不成熟甚至有些偏激,在开放互联网环境下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这些信息会干扰大学生道德认知体系和科学价值观体系的构建。2020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就曾作出明确指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通过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相关工作,能够有力推进国家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并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1-2]。由于思政教育内容较为枯燥和晦涩,难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因此,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差较大。可见,选择什么样的思政教育内容及采取何种思政教育方式,将成为决定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由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等,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样态[3],在红色文化中凝聚着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人文内涵[4]。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之间具有密切耦合关系,本文基于协同论视角深入阐述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具体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的现实路径。

二、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呈现

高校思政教育的着眼点在于立德树人,应通过思政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逐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元素,应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德才兼备德字为先,只有具备良好道德素养的大学生群体在进入社会以后,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服务。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的特殊时期所形成的革命文化的重要部分,作为在特殊环境和岁月中形成的文化,红色文化本身就催人奋进,具有意识形态教育性。红色文化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其价值主要呈现于大学生思政认知塑造和文化道德熏陶两个方面。

(一)红色文化的思想价值

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是要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用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触动和激励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价值观体系,让大学生立志为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服务[5]。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并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智慧的体现。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思政教育属性,其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当时中国具体实践结合的产物,同时在红色文化中还凝聚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将一个个生动的革命事迹和鲜活的革命英雄人物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在大学生价值观引导方面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此外,红色文化对于优秀校园思政环境打造也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良性的校园思政环境建设,红色文化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还具有当代教育价值,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能够帮助树立高校良好的校园风气,更好地搭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一种积极的校园思政教育环境。

(二)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思政教育立足于从人的道德和价值观视角影响大学生的想法和认知,进而帮助大学生群体塑造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干扰和影响,尤其在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一些西方国家的腐朽观念极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和认知,这也是党中央及各级教育部门重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因之一。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人民长期斗争实践的融合,而且红色文化将马克思主义具体到英雄人物和革命事件之中,如果能够将红色文化贯穿于思政教育活动之中,思政教育的效果将得到显著改善。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在引导和塑造大学生个体道德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将红色文化精神和红色革命人物的高尚情操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当中,达到思政教育塑造个体道德的目的。

三、协同论视域下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耦合关系

红色文化具有思政教育价值,是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和内容,而思政教育活动本身也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可见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耦合关系,可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本文以协同论理论为基础,深入剖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合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协同论理论体系及系统演化原理

协同论的研究对象是包含多个变量或子系统的复杂系统,各变量之间具有自组织优化特性,通过改变个体之间排布或拓扑关系,从无序状态逐步演化成有序状态且实现整个系统效用最大化[6-7]。基于协同论的变量演化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变量之间自组织。系统内部各变量与整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同时变量之间也存在这种关系。系统内部每个个体都在寻找最佳的位置和运动变化速度,目标是要达到一种最佳的状态。(2)演化机制。尽管系统中各变量的初始状态是无序的,但其自组织和不断演化也是具备一定规律的,即各变量之间是一种协作竞争的关系,以总体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系统中变量演化并不是封闭的,变量在相互演化的同时也与外界物质进行交换。(3)层级伺服关系。在一个复杂度较高的系统之中,个体变量要先聚类再优选,淘汰劣质变量并形成同类集群。此外,系统中也可能存在多种演化机制,变量之间的聚类演化速度和效率均不一致,进而在复杂系统内部形成了不同的伺服层级,各变量之间的演化逻辑也更为复杂。基于量化研究的视角,本文给出了系统内部的协同演化方程(假定一个系统中包含n个变量或子系统,只包含1 个内部演化参量和1 个外部演化参量):

其中,X代表保护n个变量的系统,xi为任一个系统变量,α和β分别为内部演化参量和外部演化参量,ε为系统的随机涨落参量。在单一演化模型的基础上还可以构建微分方程组,应对更复杂的系统模型,包含了xi的一阶导数xi或高阶导数xi。对于研究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可以将它们视为一个协同论系统X′中的两个变量x1和x2,演化方程如下:

基于X′的演化方程重点分析变量x1和变量x2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变量x1、x2分别与系统X′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协同论视域下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耦合关系

红色文化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是两个具有密切相关性的变量,两者都隶属于教育系统,并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将红色文化内容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之中,就是要通过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以达到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在演化方程(2)中,变量之间的融合发展还受制于内部参量α,及外部参量β。在高校教育系统中,高校内部的师资投入及人员组织、红色文化的融入方式等都可以视为内部参量,而国家针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引导政策、国家的教学投入等可以视为外部影响参量。内部、外部参量会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产生重要促进作用,加速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协同论视域下红色文化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之间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如下:

1.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素材,赋予思政教育以生命力

红色文化及蕴藏于红色文化中的红色精神,形成于革命斗争时期,并且来源于真实的人物和事迹,与思政理论教育内容相比,红色人物和事例具有真实性、具体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更容易被大学生理解且容易提升学生的专注度。当前高校在思政教育中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匮乏、课堂模式单一、思政课堂效果差等问题,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对传统思政教育内容和模式的颠覆,赋予了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新的生命力。红色文化是优质的思政教育素材,因为红色文化中不仅内含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更是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斗争智慧,是科学理论与斗争实践相融合的结果,红色文化的融入能够真正改善高校课堂思政教育的效果,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2.高校思政教育是红色文化传播与传承的优质载体

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史体系中重要构成部分,红色文化应该也必须得到传承和传播。然而事实上,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传播现状并不乐观,其需要一个良好的传播载体和传播路径。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堂相融合,为红色文化的校园传播和传承找到了最优载体,目前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程度不断提升,借助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传播红色文化,能够扩大红色文化与红色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以实现传播红色精神和传承红色文化的目标。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两个系统变量,将红色文化作为思政教育的素材和内容融入高校课堂思政教育活动中,能够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且对于高校教学系统而言可以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目标。

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证研究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融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以网络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五所已经开展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的高等院校(分别为大连交通大学、渤海大学、沈阳师范大学、辽宁警察学院和沈阳理工大学)大学生进行了研究。

(一)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问卷调查和师生访谈围绕大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认知程度、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程度、红色文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意义影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四个维度展开。网络问卷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本科学生群体,访谈的对象是高校教师群体,向每个院校各发放了500 份问卷,总发放了2500 份问卷,实际收回了2476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9.04%,符合问卷调查的标准。全部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如下:调查问卷的男女生人数情况,男生为1156人,占46.7%,女生为1320 人,占53.3%;调查问卷各年级占比情况,大一学生占36.3%,大二学生占32.1%,大三学生占21.5%,大四学生占9.8%,其他占0.3%;调查问卷的专业情况,人文学科占 58.6%,理工学科占 37.5%,其他占3.9%。人文学院学生更乐于参与问卷调查,说明他们对思政教育关注度较高。调查问卷年级占比说明大一的学生对于思政课的教育处于新鲜期,对新事物也有好奇心,更乐于参与调查。

利用SPSS 24.0 统计分析软件,测度全部调查问卷的信度值和效度值,结果分别为89.2 和90.3,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网络问卷调查数据与统计结果围绕前文中四个维度展开,而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知情况统计,如图1 所示。

图1 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知情况统计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者对思政教育处于了解和基本了解区间范围内,大多数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相关知识来源于思政课程。有38.9%的同学对思政课程表示感兴趣,有 52.1%的同学对思政教育没有兴趣,剩余同学表示对思政教育无感。所选择的五所被调查院校所在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较为丰富,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沈阳、锦州、大连红色文化相关人物和事件较为熟悉,并参观过当地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了解过当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人物和事迹等,统计结果如图2 所示。

图2 被调查者对当地红色文化的认知情况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较为熟悉和了解,这表明各高校的红色文化传承与传播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红色文化资源本身也具有一定吸引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对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影响问题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现实困境问题,调查问卷的结果如图3 和图4 所示。

图3 红色文化对思政教育产生影响认知情况统计

图4 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困难的认知统计

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被调查的大学生群体对于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入问题及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较为模糊或没有概念,该人数占比已经超过了70%。这表明高校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传播推广工作效果较差,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问题不够感兴趣,这导致其在课程教学中较难参与教师互动,期末前仅靠复习理论知识应对考试,难以实现价值引领的实效性。

(二)对部分高校教师的访谈结果分析

调查者与五所高校教师的20 名管理者和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访谈议题主要围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和困难,分别从红色文化资源的来源、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和方式、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红色文化呈现方式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效果及难点展开。

与教师及高校管理者的访谈从更深入的视角揭示了当前高校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在总结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协同论和演化方程,分析得出当前高校红色文化融入的不足。

(三)协同论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1.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容嵌入不足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应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融入,当前红色文化内容嵌入不足。首先,红色文化资源内容过于单一且未被深入挖掘,仅限于当地知名的红色人物、事迹等。我国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就要全面展现出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价值。其次,思政教材中的红色内容较少,无法有效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在思政课程中红色文化案例引入不足,内容表达也不够充分,存在案例与课堂的理论内容不匹配的问题。

2.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的方式缺乏创新

红色文化融入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强调融入方式的创新。首先,一些高校将更多的精力置于红色文化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实践活动的开展,而红色文化实践的效果远优于理论教学。其次,课堂活动设计缺乏创新,在课程思政教学或思政公开课中,仅是机械地将红色文化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相链接,忽视了最佳融合切入点的选择和寻找。最后,红色文化资源内容是大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知识,但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没有听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想法和看法。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是很重要的,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

3.高校教师队伍的纽带作用有待强化

高校教师群体是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的核心,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群体的纽带作用也不容忽视,而目前教师的思政课堂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首先,大多数高校红色文化的融入方式有固定的模板,限制了教师发挥课堂设计的创新性;其次,未对高校教师的红色文化融入工作的结果进行考核,无法形成足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最后,不同高校之间教师的交流互动较少,优秀的红色文化融入方法和典型教学示范课未得到共享和普及。

4.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受关注度与资源投入需要同步增强

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活动的协同演化方程中,外部参量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首先,一些高校管理者对思政教育活动和红色文化的融入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管理者的重视和约束,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方向很难掌控。其次,在大多数高校中红色文化及思政教育活动,没有获得与专业课教学同等的地位,在思政课与专业课冲突时往往专业课会被放在优先地位。最后,高校针对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教学投入不足,经费投入有限会直接影响红色文化的融入效果。很多时候,红色文化的融入通过去纪念馆参观效果会更好,这就需要所在学校大力支持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入博物馆、纪念馆,亲身感受红色文化。

五、协同论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与措施

针对当前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协同论的视角提出有针对性的路径与措施,基于体系内部各变量、各参量之间的关系,寻找出最优的解决路径。

(一)深入挖掘更多有价值的红色文化内容

以实证研究中的各高校所在地为例,各高校所在地其都有极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针对高校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过程中内容嵌入不足的问题,要深入挖掘当地红色文化的思政价值。首先,针对大家耳熟能详的红色人物和事迹,要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深入解读和呈现,并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其次,通过到革命老区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不为人知的红色文化资源和英雄事迹。最后,提升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课程所占比重,通过深入革命老区,参观历史遗址、遗迹和纪念馆等方式,强化对红色文化和思政教育活动的理解。

(二)多维度地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方式

创新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式是提升与改善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红色文化的融入要坚持多视角和多维度的基本原则,通过思政公开课、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及校园思政文化建设等途径推进红色文化融入。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全过程育人原则,将红色文化的具体知识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在思政公开课中开展红色文化专题教学和特色教学。其次,多维度地开发思政教育载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各种APP 增强课堂趣味性和互动性。最后,做好基于红色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形成良好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为高校思政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新时代大学生要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从了解红色文化开始,而思政教育就是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主渠道。

(三)强化高校教师思政培训和交流

高校教师是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和红色文化融入工作的中坚力量。首先,在课程思政和课堂教学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红色文化内容,针对具体的红色文化内容选择和融入方式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所讲授课程的具体学科理论知识与红色文化内融而进行创新设计,二者一定要契合,避免为了设计而设计的形式主义。其次,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及不同高校之间的教师针对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问题,要经常性地进行深入交流,借鉴和共享好的创意和方法。最后,高校应周期性地对教师进行思政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及两种教育结合等方面进行培训,并将红色文化融入和推广工作效果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以提升思政课教师对于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问题的重视,进而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双侧发力,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构建完善的红色文化融入保障制度

红色文化的传承、传播及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式发展,都需要高校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首先,高校管理者要提升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将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等同看待,加大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思政课的重视。其次,制定高校思政教育及红色文化融入的指导性文件和协同创新机制,便于在各项工作开展过程中有章可循,如在学生的评比中提高思政课成绩的比重。最后,为红色教育融入和实践课程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包括组织高校学生参加各种红色文化实践活动,传播和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打造精品校园文化体系等,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关向应故居纪念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带领学生追寻红色记忆,感悟英雄精神,弘扬红色精神,把红色精神潜移默化成一代又一代人的血液和灵魂。

六、结语

长期以来,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英雄人物、事迹、事件等都是高校思政教育重要优选内容之一,红色文化中的英雄人物、革命历史事件和英雄事迹等具有真实性和具体性的特征。将红色文化相关内容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融入,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课的排斥心理,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兴趣,进而改善思政教育的课堂效果。本文针对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指出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路径和应对措施。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追忆红色浪漫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