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颜玲 ,袁娜 ,张琦
(山东交通学院a.宣传部;b.工程机械学院,济南 250000)
近些年来,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双创”发展要求,国内许多应用型高校开始纷纷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践场所。然而,当前大多数应用型高校在“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管理运行不科学、资源使用受限等问题。为此,迫切需要理清应用型人才培养视域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建设方向,生成先进的建设理念,提升“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及运行的实效性,使其在科学化、规范化运行中推动创新创业人才的持续培养。
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是指充分利用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优良软硬件环境和全链条的服务支撑,它是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资源共享空间和一站式服务平台,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服务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载体。2021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建强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充分发挥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作用,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专业化孵化服务,同时要求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联合有关行业企业建设一批校外双创实践教学基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22年,教育部面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建设认定了包含清华大学等在内的100所高校作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重点围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筛选、培育、孵化创新创业项目等工作,整合校内外的实践资源,打造成为区域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高校尤其是应用型高校结合行业发展及技术热点建设“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在如下几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是搭建实践育人平台,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宏观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基地通过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提供场地等形式,为愿意参加创新创业活动但缺乏技术和资源的大学生提供了教育、培训、咨询等多项帮扶服务,为其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转化创新创业成果提供各项支持。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生产实践、辅助企业解决问题深刻体悟创新创业的理念、方法与路线以及产品设计、企业运行、团队建设等具象化创业知识,助推个体创业实践的成功。
二是建设共享开放体系,实现资源的高效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是系统工程,需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和多方位合作,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了政府、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面的作用和优势,以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共享型为目标,建设良好的资源循环交互体系,形成“校校、校企、校地、校所”良性互动的运行机制,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换资源。例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原有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基础上,充分整合利用校内外多个科研实验平台、实习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器等资源打造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开放共享的平台[1]。
三是对接产业行业发展,培养高质量创新应用人才。应用型人才最关键的就业竞争力是将知识要素转化为最直接的生产力要素,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能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带领学生团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难题,使学生在深入了解企业运行实际、解决生产难题的过程中锻炼各方面能力,同时促使高校根据产业行业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河北工程大学与晨光生物集团联合共建的食品科学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整合高校和科技型企业的资源优势,构建了校企联合培养食品科学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
四是结合区域发展需要,服务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既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又结合了自身办学特色,充分考虑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区域发展需要,服务区域及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完善功能、提升层次、丰富服务内容,使自身成为“良性循环、良性竞争、相互协作,既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又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3],以此推动了区域及地方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管理制度不健全,运行机制不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是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高效运行的基本前提。目前,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大多由学校教务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主管,有部分高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但以实体形式运行的尚在少数,相关制度、管理实践和实施细则较为薄弱,基地公共性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团队个体性资源整合不够,导致创新合力难以形成,资源聚集效应微乎其微。
2.服务体系不完善,校企政联动不充分。完善的服务体系是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针对入驻“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团队均能提供如政策咨询、工商税务等一般意义上的支撑服务,但针对孵化企业和入孵团队的系统化服务较少,尤其缺乏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校企、校地合作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平台与产业成果转化平台,没有形成与校外企业、地方政府的联动交流合作机制,“开放式”支持服务体系搭建不足,“协同育人”实现力度不够,创新创业团队活力不强。
3.延续性重视不足,活动特色不鲜明。特色的品牌活动是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高效运行的鲜明亮色。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专业性不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各行其是,第一、二课堂相分离,且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缺乏特色,创业理念、创业文化、创业活动欠缺延续性,主题不够鲜明。
4.创业导师力量薄弱,项目孵化率不高。强大的导师队伍是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高效运行的有力支撑。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且校友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部分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师资力量薄弱,且大部分创新创业导师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加之入驻基地的创新创业团队受专业素质所限,水平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和指导服务大打折扣,导致基地运行效果不好,孵化成功率不高。
5.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管理运维有困难。充裕的资金和规范的场地使用是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高效运行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还没有条件设立专项资金用以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即便是设立了专项资金,投入量也相对较少,加之融资渠道较窄,导致许多高校基地管理及运行存在严重资金匮乏。同时,“双创”教育基地硬件建设体量十分庞大,因退出机制不健全,以及受公用房使用政策限制,场地资源闲置与资源紧张两种尴尬现象并存,已入驻“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创新创业团队和新立项拟孵化的创新创业团队在场地有效利用及申请方面存在较大的矛盾冲突。资金的不足和场地使用的矛盾给基地管理和运维带来困难,导致基地整体运行效益较差。
规范化、专业化的理念及训练会引发行为的科学性,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规避当前“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弊端并对其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建设,提升基地建设及运行实效性,能够有效发挥其实践训练功能,培养适应地方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需要确定有效目标,坚持开放发展,规范过程管理,有偿合理收费,实现特色发展。
1.有效目标确定。创新创业的高站位性质,决定了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目标的重要性。应用型高校应围绕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和自身人才培养定位选择和确定合适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导向,通过宣传引导,厚植文化氛围,构筑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的基础。其中,目标导向是研究制定具有鲜明学校特征和学科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通过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式来推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宣传引导意在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渗透至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及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中,使全体师生形成对创新创业的理性认知和行动自觉。文化熏陶则是将普及性活动开展和提升性教育强化相结合,培育营造健康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在润物无声中激发全体师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2.坚持开放发展。信息技术发展、产业升级创新、政校企协作推进等要求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的理念,并把这一理念贯穿到人才培养、课堂训练、资源整合等环节。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引入企业资源,研发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实现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的良好结合,其次要建设校内、课外与社会“三位一体”式教育课堂,划定人才培养方案中科研训练的“规定动作”,实现课堂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平衡发展、相辅相成,最后要加大推动校地、校企、校研、校校合作,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良性互动模式,形成校内外开放式交叉培养的育人体系,“走‘产教融合’‘校地互动’之路,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4],从实质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规范过程管理。创新创业的长远化发展,决定了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必须规范化管理。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细化基础要素管理,对基地公共资源的使用进行规范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加强专项培训,通过加大对导师及团队的培训力度,保证参加创新创业支持服务及实践活动的人员数量与质量。再次规范团队管理,主动设立准入和退出机制,实现入驻式程序化管理,推动创新创业团队良性、常态化发展。最后多渠道筹措并合理使用资金,多措并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4.有偿合理收费。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尤其校内实践场地、物料等资源是公用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些公用资源进行有偿合理收费使用既能实现资源利用效用的最大化,又能解决“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因此,对基地合理确立收费标准,发挥其育人的实际性作用,将收取的费用科学、规范使用,使其取之于师生、用之于师生;收费标准上可参考现行的高校公用房有偿使用模式,通过成本核算的方式确定缴费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模式[5];费用使用上规范化使用基地租赁费用,可将其设为专项创业基金,扶持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升基地项目孵化率及获奖比例。
5.特色创新发展。创新创业的创新性本质,决定了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应当体现自身特色。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要在立足学科特色,紧扣行业需求,融合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凝练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以此打造具有学校烙印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因此,在理念凝练上,学校需结合自身实际,凝练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养极具校本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在平台建设上,学校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地区行业等特点,统筹社会多方力量;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流程中贯彻落实服务社会的意识,建设“开放式”支持服务平台、学校与产业成果转化平台,从根本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后期乏力的问题。
基于以上理念,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应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顶层设计、专创融合、校企协同、导师队伍建设、创业资金、收费及使用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服务等层面设计路径,以此达到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目的。
1.宏观统筹,加强运行管理体制顶层设计。规范化运行“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重点在于加强顶层设计,细化管理体制,规范运营模式。首先,实现人才培养层面的创新创业宏观布局,将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普及性与成果性并重,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学分并将其纳入学生毕业要求。其次,加强校内各部门的协同联动,加强统筹设计,建立“高内聚,低耦合”的多级工作架构[6],科学管理组织机制,合理界定主体责任及工作分工,有效整合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校内各部门协同联动。第三,建设系统化的管理服务体系,设立创新创业专门机构对基地实施管理,联合学校财务处、资产处制订并实施“有偿使用”等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办法,整合优化基地资源,促进“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全面发展。
2.互动共通,强化专创融合的实践支点。推动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的科学化、规范化建设,必须依托基地实践训练推动专创融合,建立健全理论学习为基础、创新教育为中坚力量、创业实践作保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以此构建校内专创融合的实践基点。首先,有效融合第一、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第一课堂除开设创新创业必修课及选修课外,还要基于每个不同专业实施专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创新创业知识与技能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训练。设置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学分积累、转换制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类比赛、创意成果展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专业资源和专业教师优势,把专业和创业有效融合,培育“专业+创业”的实践项目,并允许学生将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创意类项目及实践性项目申请为毕业论文(设计)或代替毕业实习。其次,打造极具特色的校内实习实训中心。遵循专业、易用、易维护且软硬件齐备等原则,建设符合学校实际、极具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习、实训与实践服务。
3.多措并举,打造全链条校企地协同实践训练平台。首先,加强校企地合作打造校外实践平台。针对校企地合作不足导致基地建设滞后、资助项目单薄等问题,需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社会资源合作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基地—项目孵化器—项目加速器”的“全链条”创新创业孵化新模式,旨在充分吸纳和利用多种资源,面向不同创新创业群体,培养和提升他们多种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打造校外创业体验类和创业孵化类基地。体验类实践基地注重学生体验,使学生在实际见习中感悟成熟企业彰显的运营魅力,激发自身创业激情;孵化类实践基地注重项目落地,推动学生在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建的创业园区、联盟或者孵化基地进行有行业针对性的专业实践、产品运作,同时也能资助小型企业顺利成长。
4.项目驱动,建设专业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首先,加强和改进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坚持专任与兼职相结合、校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充分整合地方资源,创新师资引进与培育机制,聘请企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以及优秀校友等作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建设以学校“双师型”教师为主、聘请校外专家组建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次,加强产教融合层面的学习交流。高校应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团队到其他高校和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如建立校企互派制度,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双创”教育及实践水平。第三,采用导师制下的项目驱动管理模式。可采取项目驱动模式,实行导师专项负责制,为每个项目针对创新创业的不同阶段配备不同类型的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审核、立项、跟踪、结题以及实际孵化实施渐进式和模块化的培养。
5.分阶有序,多元渠道筹集创业孵化资金。首先,设立专项资金作为孵化资金。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对创新创业项目予以扶持,让更多在校生在创新项目初始阶段能够获得学校基金的支持。其次,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学校资金毕竟有限,为更好地扶持创新创业,高校需提高自身实力水平,并积极对接政府创新创业专项扶持部门,争取政府补贴或项目资金等各项资金支持。第三,建立专项捐赠平台吸纳各类资金。挖掘基地已孵化成功企业、优秀校友等校内外资源,针对有潜力的项目或团队设立创新创业启动基金或专项奖学金,大力支持“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发展。
6.有偿使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收费及使用模式。首先,科学评估收费依据。评估收费依据需要综合考虑价值、供求和市场等方面要素。从价值方面来说,基地建设及维修费用、场地年折旧费用和日常管理维护费用构成了创新创业基地场地的完全成本;从供求和市场方面来说,需将高校建设“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成本考虑在内,并调研其他高校基地、地方性创新创业基地收费标准,考虑周边房屋供给状况和房租走势,在此基础上确定学校基地场地收费标准。其次,合理确定收费模式。为响应国家创业补贴政策,并体现学校层面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与帮扶,高校可对基地入驻团队采取不同收费操作,采取创新团队不收费、创业团队收费的模式,并对创业团队设置一年的免费使用期,以此激励创业团队入驻基地的积极性。最后,因地制宜制订收取费用使用方式。按照高校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办法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制度,场地收取费用由学校财务处全额纳入学校收入管理,并将其列为创业基金,由基地管理服务部门统筹使用,专项用于学生创业项目扶持,以激励基地创新创业团队产出标志性成果。
7.有据可依,完善各项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事实证明,规范化运行“双创”教育实践基地,既需要科学的管理理念,也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组织管理上建设“一揽子”制度体系,从顶层设计,到统筹管理,到具体操作,全方位建立健全细化规章制度,使得基地的各项管理及运行均有据可依。评价考核上细化考评机制,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入驻团队或企业进行考核评估,核定场地资源使用频率和产出效益,并以资源使用频率和产出效益为依据对团队实施场地资源占用费减免、适时中止及末位淘汰等奖惩措施,以此激励团队创新创业的内生性动力及主观能动性。
8.科学运行,完善创新创业基地管理服务体系。基地管理服务是一体化体系,其内容包括基础设施服务、信息服务、融资服务、创业辅导等各项服务。整合校内外资源,完善符合自身条件和优势的创新创业基地管理服务体系,能够为高校“双创”教育实践基地规范化运行提供重要支撑。双创教育实践基地一方面作为学校服务方,要完善基础服务体系,为创业团队提供场地设施及其配套相关服务,通过定期举办创业论坛、讲座、商业大赛,培养功能性创新创业实验班学生及入孵团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同时结合学校学科特点和专业实际,向基地团队提供权益维护、专利申报、成果转化等体现学校特色的创业服务。另一方面作为中介服务方,要积极引入其他服务机构,提供专项创业服务,联系有关服务供应方,为基地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专利申报、投融资等学校不能提供的专项创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