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曹孟陬 马晓平
“扬州以园林胜。”扬州传统园林有湖上园林和城市山林之分,还有百姓人家所建造的庭园,这些园林大都山石绮丽、建筑成群、繁花似锦、流水淙淙,令人赏心悦目,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无限的意蕴。
造园,靠的是园林营造技艺,其是一门以建筑为主体表现形式,结合叠石,辅以植物及理水,科学配置,精心组合,构建诗画、最宜人居环境的综合艺术[1]。扬州传统造园除了应用普遍使用的技艺外,还创造了独特的带有鲜明扬州文化元素的“扬州工”技艺。由“扬州工”打造的扬州园林融汇南北,自成一格,雄伟中寓明秀,得雅健致,其堂庑廊亭的高敞挺拔,假山的沉厚苍古,花墙的玲珑透漏,更是别处所不及,其诗画品格和精致做派,彰显出独特的风格与成就[2]。2014年12月,扬州传统园林营造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能够熟练掌握“扬州工”的老匠人们逐渐离去,同时现代科技的广泛运用淡化了传统之法,致使部分传统绝技也濒临失传。对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抢救性挖掘、整理、保护和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扬州工”,是扬州手艺的代名词,也是扬州各种绝技的总称[3]。本文说的“扬州工”,专指在造园过程中采用的扬州手艺,使营造出的园林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扬州工”源于扬州工匠长期的造园实践与积累,涵盖土作、石作、大小木作、漆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砖作等多个工种,其形成和发展与扬州园林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南北朝时期的鲍照《芜城赋》记载,汉吴王刘濞曾在公元前150多年于扬州建馆苑。其苑“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由此推断,这个时期扬州或已有一批掌握造园技术的匠人。但此时的造园术很简单,无非是砌房造屋(甚至仅仅是帐篷而已),加装饰铺陈,比如在门户上加彩绘、幔帐上加绣花,用美玉砌成水池可供钓鱼,在山林中放鸟以供捕猎等。这便构成了古老的园林。
又有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南衮州刺史徐湛之于广陵城(扬州)造园,《宋书·徐湛之传》载:“广陵城旧有高楼,湛之更加修整,南望钟山。城北有陂泽,水物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琴室,果竹繁茂,花药成行。招集文士,尽游玩之适,一时之盛也。”[4]较之汉代前的园林,这时的园林已有较大发展,不仅开始注重意境优美,而且形成组群式园林建筑。其中,风亭、月观、吹台、琴室等景点名尤为高雅,以至于在以后的千百年间,不断被造园者们引用。
从西汉至隋800多年间,扬州园林建设都属于官方建造,仅供皇家或贵族居住和游玩。受当时的物质条件所限制,造园术只能因地制宜,以尽可能地装饰豪华、方便游玩为标准。
隋大业元年(605年)以来,隋炀帝数次来扬州,大造离宫别馆,一时间,扬州皇家园林异常繁盛。据《寿春图经》所载:“十宫,在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迎高阜,随地形置焉。并隋炀帝立也,曰归雁宫、回流宫、九里宫、松林宫、枫林宫、大雷宫、小雷宫、春草宫、九华宫、光汾宫,是曰十宫。”①引自清代乾隆年间《文渊阁四库全书》中的《太平御览》(卷第一百七十三,居处部一)。其时,隋炀帝在扬州所建宫苑可能还不止这些,致使扬州有了“以园林盛”的美名。造园多了,造园术也随之发达。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关注室外,而且关注室内。隋炀帝有一处行宫在观音山上,建有迷楼(后为警示人们,改称“鉴楼”),其建筑“玉栏朱楯,互相连属,回环四合”“千门万牖”“人误入者,虽终日不能出”②引自宋代佚名《炀帝迷楼记》。。可见土建与装修之工艺奇巧,堪称一绝。这个时期的扬州造园术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及至盛唐时期,扬州因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重要的南北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交通发达带来经济发展,许多富商大贾云集扬州③引自清嘉庆年间《重修扬州府志卷六十·风俗志》中记载:“唐开元时,称天下元夕灯火,广陵为盛。”,可谓“夜市千灯照碧云”④引自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市》。。其时,造园的物质材料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造园之风日益盛行,出现了“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⑤引自唐代姚合《扬州春词三首》。的现象。
此时,扬州的住宅园林追崇构造“仙境”,千方百计地浓缩大自然的风光,将其搬进自家的庭院中,营造有山、有水、有花木、有亭台的宜居环境。显贵们依仗财力雄厚,在自己的住宅庭院里,没有山则造假山,引水入院,栽种奇花异草,植入自然景观,于方寸之地营造出万千气象,园中有宅、宅中有园,宅园结合,美不胜收。此类住宅园林亦称“城市山林”,一时间被纷纷仿效。唐代扬州的繁华也吸引了大批文人[5],这些文人在扬州留下了诸多经典诗篇,在与官宦富商的交往中,以其独到的审美眼光和更丰富的审美思想影响了住宅园林的营造。如在布局上追求诗情画意,营造时讲究精致典雅,增添一些楹联抱柱、碑廊题刻,使住宅园林的文人气息更浓。即便是当时扬州的普通百姓,在经济富足的情况下,也在构建自家的小园子。“园林多是宅”,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当时扬州营造住宅园林之风的盛行。这对后来明清时期扬州住宅园林的营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逐渐形成了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中的“扬州工”的独特风格。
住宅园林的建造对园林人来说是一大挑战,筑园不仅是苦力活,而且在建筑、筑山、理水、花木等方面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园林营造技艺成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态。扬州因为繁华,造园实践丰富,开始形成独具特色的“扬州味”。
然而,扬州的盛世造园活动至晚唐光启年间广陵兵乱以及唐末漕路的断绝告一段落。
宋元以降,由于社会经济或时局动荡不安,私家园林的规模与修建大不如隋唐时期,造园活动绝大部分属官府建造,以郡圃为主。营造工官制度在这一时期发展完善,手工业分工细致且日趋完善,以宋代最为完备[6]。宋时,即便为同种匠人,依据其工作内容与特点,还有更细致的分类。宋代的手工业特别是建筑业越来越“标准化”与“规范化”,具体的专业分工常用“作”来表示。宋初期设有八作司,涉及整个手工业领域。在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中涉及建筑营造十三作⑥十三作指土作、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铺作、窑作。,其则由八作司之外的广备攻城作⑦广备攻城作为主城之事,总二十一作,主要指大木作、锯匠作、小木作、皮作、大炉作、小炉作、麻作、石作、砖作、泥作、井作、赤白作、桶作、瓦作、竹作、猛火油作、钉铰作、火药作、金火作、青窑作、窟子作。操作。扬州园林营造技艺中的匠人分工重点体现在建筑方面,建筑部分匠人工作符合《营造法式》中的十三作;同时增加了漆作,叠山、理水部分的作(主要由土作与石作构成),以及培植花木的花作等。在造园活动中,各种匠人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组成一个整体。
明中叶以后,伴随江南经济的发展,手工业与商业逐渐活跃繁盛,为园林兴造奠定了经济基础,造园日渐形成风气,造园技艺日臻完善。来扬州做生意的徽商、晋商等带来了各地的工匠,与扬州的工匠交流建造园亭的经验,在造园风格和技艺上相互影响和借鉴,这也促进了“扬州工”的丰富与发展。
明代以前,扬州园林中叠石技艺运用较少。明代中后期,扬州园林重视山水意趣的营造,以再现自然山水之美为造园的重要内容,叠石造山尤为普遍。大量从南方回载的石料丰富了叠山的材料与形式,逐步改变了利用自然陂泽,或以堆土为阜为冈的情状,开始了以石叠山的历史。最初的叠石佳作,见于明代后期的于园。明代张岱《陶庵梦忆》中称于园“奇在叠石”“池中奇峰绝壑”,并说“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7]。在此时期,私家造园蔚然成风,伴随着江南园林中叠石之风的影响以及盐运漕运的发达等等,大批南北叠石匠师汇聚扬州,他们互相交流、共同实践,传承技艺,从而形成了叠石的扬州流派,即扬派叠石。从一些园记、游记、县志中可知,除于园外,由计成设计建造的寤园、影园也是这一时期的名园。
此时,建筑、掇山、理水、花木四大园林营造要素已趋于完备,园景更富有层次,更有山林意趣,营造技艺已逐渐发展形成系统。园林大师计成一生中所筑之园有一半是在扬州完成,成稿于明代崇祯辛未年(1631年)的《园冶》可以说是源于他在扬州的造园实践。据考证,书中一些术语与营构做法皆为扬州术语,与吴地、徽州不同[1]。
清代乾隆时期,造园之风日渐兴盛,扬州造园术较之前有了新的发展,园林营造技艺也更加成熟。
扬派叠石名家董道士、仇好石等在苏派叠石名家的影响下,叠石技艺更趋于成熟,以卓绝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创造出“宛自天开”的叠石园景。扬派叠石能广泛吸纳各家技艺,更臻精妙,造就了兼具南秀北雄的造型风格和独特的技法。扬派叠石材料主要通过外地输入,因而品种较多,常用湖石、黄石、宣石、石笋石等。其造型技法讲究以石料呈横状层层堆叠变化的横纹拼贴手法为基础,体现山石造型体态的流动感;以大飘大挑的手法增强山石造型动势;以花岗岩条石为骨架增强山体气势;以山洞或山石阴面增加山体深远感;利用不同石料分峰造山,由此创造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平远、高远、深远之境,给予观赏者以深刻的哲思和悠远的韵味[8]。
这一时期的理水技艺主要在于利用自然泉水和创造人工瀑布两个方面。建筑形制新颖,其意多来自怀有争奇斗妍心理的盐商,制作之技则有赖于技艺奇才。除此之外,清代扬派盆景技艺发展达到高峰。当时的扬州城里可谓“家家有花园,户户养盆景”[9],甚至有的专业盆景匠人被盐商等大户人家所雇,专门莳养盆景,用于斗富。扬派盆景是中国盆景“五大流派”之一,其发展得益于扬州文化,又将自身融入扬州文化之中,与扬州园林一脉相承,有着许多共同的个性,都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诗画的情趣,是意境的涵蕴。扬派盆景是清代扬州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总的来说,扬派盆景的制作以树木为主要素材,层次分明、严整平稳的风格和“一寸三弯”的剪扎技艺,至今仍然是扬派盆景区别于中国其他各派盆景的最显著特征[10]。
明清时期的扬州商业经济繁荣,私家造园蔚然成风,吸引了大批南北造园匠师汇聚,扬州园林也因此综合了南北的特色,自成一格,并日趋成熟,转而影响到以扬州为中心的苏北大部及宁、镇两地和安徽一带[11]。“扬州园林甲天下”“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扬州园林营造中的各个技艺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流派,综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具有扬州典型特征的园林营造技艺中的“扬州工”(图1~6)。
图1 何园漏窗
图2 汪氏小苑磨砖花窗
图3 汪氏小苑福祠
图4 瘦西湖五亭桥
图5 何园湖心亭
图6 个园秋山
综上所述,扬州园林肇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成熟于宋明,鼎盛于清代乾隆时期,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伴随着造园史的推进,园林营造技艺中的“扬州工”也经历了隋唐时期的“初见端倪”,宋明时期的“形成系统”,清代中期的“臻于成熟”“形成流派”的不同阶段。时至今日,在扬州一些保存完好的古代名园中,仍然依稀可见“扬州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鲜明印迹。
完整意义上的扬州园林营造技艺分为两大类——设计与施工,分别由相师和匠师共同完成。相师便是设计师,而匠师是工程施工建设者。相师与匠师的结合,是文化与技艺的结合,相师赋予了扬州园林的文化灵魂,而匠师则以其高超的造园技艺使扬州园林展现出不同于他处的独特风格。具体来说,这些技艺不仅体现在外形上,而且在结构上、细作上均显现出独特的美。匠师的这些独特技艺便构成了“扬州工”。总之,“扬州工”技艺具有如下特点:材料选择因地制宜;施工匠心独运、意在工先,且因材施艺;制作工艺精致儒雅、细腻圆润,追求“书卷气”,体现出儒雅的文人情怀;园林建筑融汇南北,兼具南方之秀、北方之雄的特点,外观上介于南北之间,在结构与细部的处理上又兼抒两者之长,整体风格“雅健”,从而营造出朴素自然、幽静深邃的独特风格。
“扬州工”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扬州文化符号,是扬州园林营造的核心技艺,其技术含量高,地方特色浓郁。自清末以来,扬州古代园林多有损毁,“扬州工”在扬州历史名园、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技艺是古代能工巧匠艺术创造的结晶,如今有的还在匠人中传承,有的仅能从遗存的历代名园中窥见一斑。该技艺现已形成体系完整、独具一格的艺术门类,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在打造公园城市,美化人民群众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和弥足珍贵的价值。
致谢:本课题的研究长期以来得到了扬州非遗专家、文化学者管世俊先生,扬州古建筑专家赵立昌先生、扬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范续全先生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谨表谢忱!
注:图片为作者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