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尚 薛兰辉 王 佳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一病区,陕西省延安市 716099
胶质瘤是以头痛、癫痫及神经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原发性神经系统肿瘤[1]。有研究表明我国胶质瘤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位列全身肿瘤第3位,仅次于胰腺癌及肺癌[2]。目前临床以手术切除为首要手段,但胶质瘤病灶所处方位特殊,浸润程度高,肉眼难以区分病灶边界,经手术难以完全清除病灶,且因术中牵拉、电凝操作还可引发术后继发性脑损伤,引起神经功能异常,进而影响疗效,并导致预后不佳[3]。由此,及时评估胶质瘤术后脑损伤程度可预判疗效及预后效果,故寻求特异性标志物为现今研究主要方向。目前,GFAP阳性表达用于胶质瘤分级程度反映获有可靠证据[4],在微观水平上可对神经局部代谢情况有一定反映。而白细胞介素-10(IL-10)主要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可参与胶质瘤的发生及进展[5]。监测IL-10水平变化可较好反映创伤性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等神经损伤。故将GFAP、IL-10用于胶质瘤术后脑损伤评估具有可行,现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1 基线资料 选取本院于2020年12月—2022年12月收治的72例胶质瘤患者。纳入标准:(1)符合《脑胶质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相关标准[6],且经影像学及病理检查确立为胶质瘤;(2)首诊患者,均择期接受肿瘤切除术;(3)均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存在颅脑外伤史;(2)合并脑梗死;(3)既往进行放化疗治疗;(4)肝肾功能重度不全;(5)凝血功能严重障碍;(6)精神认知异常。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包括语言、运动及睁眼3个维度,总分15分,评分越高,脑损伤程度越轻)评估术后脑损伤,根据脑损伤程度分为轻度组(n=24,GCS评分12~14分)及中重度组(n=48,GCS评分3~11分)。其中,轻度组:男16例,女8例;年龄34~69(50.24±7.56)岁;病理分级:Ⅰ级3例、Ⅱ级10例、Ⅲ级11例。中重度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32~70(52.45±7.49)岁;病理分级:Ⅰ级0例、Ⅱ级20例、Ⅲ级28例。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理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经入院后择期进行肿瘤切除术。经全身麻醉完毕后开颅将骨瓣去除,使病灶及周围浸润组织充分暴露,在显微镜辅助下开展肿瘤切除术,应基于功能区保护前提下尽最大限度切除病灶,待手术完毕后予以常规止血,对硬脑膜及头皮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 收集患者术前(T0)、术后3d(T1)及术后7d(T2)外周血5ml,经离心处理后(3 000r/min,10min)采集血清以备检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IL-10、GFAP,试剂由武汉华美生物公司提供。
2.1 两组血清IL-10、GFAP水平比较 与T0时点比较,两组IL-10、GFAP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P<0.05);两组T0时点IL-10、GFA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于T1、T2时点,中重度组IL-10、GFAP水平均高于轻度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清IL-10、GFAP水平比较
2.2 Pearson分析血清IL-10、GFAP与GCS的相关性 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0时点血清IL-10、GFAP与GCS无相关性(P>0.05),T1、T2时点血清IL-10、GFAP与GCS均呈负相关(P<0.05),见表2。
2.3 术后3d血清IL-10、GFAP单一及联合对术后脑损伤严重程度评估价值 经ROC曲线显示:血清IL-10、GFAP单一评估胶质瘤患者术后脑损伤有一定预测价值,AUC值依次为0.756、0.752,血清IL-10、GFAP联合预测价值最高,AUC值为0.859,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91.67%、66.67%,见表3、图1。
图1 术后3d血清IL-10、GFAP单一及联合预测术后脑损伤严重程度ROC结果
表3 术后3d血清IL-10、GFAP单一及联合对术后脑损伤严重程度评估价值
胶质瘤主要来源于神经胶质、室管膜等神经间质细胞,系临床难治性神经系统肿瘤。因病灶主要发生于神经外胚层,且具有高侵袭性,可呈浸润性生长,进而对周围神经形成压迫诱发脑水肿、颅内压升高及相关炎症反应,最终加重脑组织损伤[7]。在运用肿瘤切除术时因病灶与周围正常脑组织边界界定困难,为最大限度保护正常脑组织及血管,通常情况下病灶难以完全切除,且受术中牵拉、电凝等手术操作及机体应激、术后颅内水肿、出血等因素影响,还可导致术后脑损伤加重。由此,准确评估术后脑损伤情况对于手术疗效评定至关重要。
鉴于目前多采用GCS量表评估患者意识形态,因主观性较强,且干扰因素较多,在评估过程中存在较大偏差,难以准确把握术后脑损伤严重程度,进而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8]。而GFAP作为胶质瘤标志蛋白,可行使细胞增殖分化、血脑屏障保护、神经递质平衡及自噬等多项生物学功能,且有研究证实患者因创伤或肿瘤致使神经功能受损时,GFAP可呈异常高表达[9]。本文结果显示:相比于T0时点,两组T1、T2时点GFAP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具体分析:胶质瘤疾病发生后,随病灶细胞生长及转移,可破坏肿瘤周围血脑屏障致使GFAP透过屏障流入血液呈异常高水平,经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负荷减少或消失,胶质瘤细胞分泌减少,GFAP理应下降,但术后3d GFAP水平上升,原因在于此时期以肿瘤切除术的不良影响占据主要地位,在实施手术切除病灶过程中可损伤局部正常脑组织形成脑水肿,进而加重脑损伤。但随时间推移,颅内水肿情况得以恢复, 由此导致GFAP降低,且较术前GFAP更低,可见手术获有较佳疗效。本文结果显示:于T1、T2时点,GFAP与GCS呈明显负相关,且GFAP单一预测胶质瘤术后脑损伤AUC值为0.752,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83.33%、58.33%。表明GFAP用于评估胶质瘤术后脑损伤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这与罗肖宇等[10]研究GFAP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81.50%、76.8%有一定类似。
IL-10不仅可介导炎症反应促进肿瘤细胞生长及转移,且可对抗肿瘤因子及肿瘤细胞凋亡产生抑制[11]。本文结果显示:相比于T0时点,两组T1、T2时点IL-10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原因在于肿瘤切除术后短时间脑损伤加重,故IL-10于术后3d有所上升,而随时间延长,手术效果逐步显现,因肿瘤组织被切除,病灶细胞合成减少,由此机体炎症反应有所减轻,且术后继发性脑损伤逐步恢复,故于术后7d显著降低,并低于术前IL-10水平。本文结果显示:于T1、T2时点,IL-10与GCS呈明显负相关,且IL-10单一预测胶质瘤术后脑损伤AUC值为0.756,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75.00%、66.67%。提示胶质瘤术后脑损伤亦可采用IL-10评估。
因胶质瘤术后脑损伤可由多因素、多机制造成,IL-10、GFAP可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胶质瘤术后脑损伤发生。本文结果显示:IL-10、GFAP联合评估胶质瘤术后脑损伤预测价值最高,AUC值为0.859,灵敏度、特异度依次为91.67%、66.67%。据此可知动态监测IL-10、GFAP变化(尤以术后3d最为关键)可及时掌握胶质瘤患者术后临床效果,以便为后续治疗提供可靠指导。
综上所述,IL-10、GFAP变化与胶质瘤患者术后脑损伤有密切关联,且对脑损伤严重程度评估有一定价值,尤以联合评估效能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