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玲 柯瑞全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疗科,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世界癌症数据显示[1],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最常见癌症,且以每年0.5%左右的速率增长。保乳手术联合放射治疗是早期乳腺癌患者首选治疗方式[2],保乳手术后接受放射治疗降低术后复发已达成共识。三维适形放疗(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是临床常用的高精度高准确性放射治疗方式,其可利用CT构建肿瘤的三维结构,并依据肿瘤形状给予肿瘤靶区高剂量照射,进而达到精确放疗的目的。但此种放疗方法无法保证照射剂量的均匀性,且易对周围正常组织造成损伤[3]。混合调强放疗(Hybrid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Hy-IMRT)是在3D-CRT的基础上调整照射野内剂量分布,使得肿瘤靶区剂量分布更均匀,大部分靶区不被漏照,提高治疗效果[4]。基于此,本研究探讨3D-CRT与Hy-IMRT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收治并接受保乳手术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早期乳腺癌诊断标准[5],且经术后病理确诊;(2)年龄≥18岁,均为女性;(3)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确认为单发,肿瘤直径≤3cm;(4)成功实施保乳手术,预计生存周期≥6个月;(5)符合放疗基础条件并能耐受放疗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2)术前接受过其他抗肿瘤治疗者;(3)合并严重急慢性疾病不能耐受放疗者;(4)卡氏评分<60分者。根据放疗技术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2.14±12.24)岁;肿瘤大小1~3cm,平均肿瘤大小(2.15±0.57)cm;病理分型:导管癌21例、混合型6例,其他13例;月经状态:绝经15例、未绝经25例;组织学分级:1级7例、2级19例、3级14例。观察组年龄33~68岁,平均年龄(51.67±11.96)岁;肿瘤大小1~3cm,平均肿瘤大小(2.21±0.59)cm;病理分型:导管癌23例、混合型9例,其他8例;月经状态:绝经18例、未绝经22例;组织学分级:1级6例、2级23例、3级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保乳手术参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2018版)》[6]进行,手术及治疗由同一医师及护理团队进行,术后予以不同的放疗计划。患者仰卧位,双臂上举,以乳腺托架固定双上肢,在深呼吸状态下行CT模拟定位,扫描范围从锁骨上方至全肺,将获取图像上传至计划系统,放疗医师勾画出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CTV包括皮肤下0.5cm乳腺体及腺体下胸壁,PTV是CTV外放得到,即头脚方向向胸骨方向、乳腺内侧向外侧腋窝方向各外放1cm,胸壁内侧向肺部外放0.5cm。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辅以120叶多叶准直器。处方剂量:50.0Gy,2.0Gy/次/d,5次/周,共25次。对照组实施3D-CRT,采用传统切线野方向在锁骨上下及胸壁间设置4个照射野,根据处方剂量对靶区及危及器官进行优化照射,瘤床区不加量。根据计划系统自动设置照射野中心,并进行数值微调,根据靶区形状设计对穿切线野,以避免呼吸运动所致的靶区遗漏。观察组实施Hy-IMRT,划分2个适形野及3个调强野,等中心为靶区中心,另确立2个PTV1适形野,剂量为总剂量80%;其余20%剂量照射2个相同大机架角度的调强野,对靶区逆向优化靶区、危及器官剂量。
1.3 观察指标 (1)两组放疗后照射靶区剂量学比较:根据CTV剂量学指标评估两组靶体积所得剂量(D95%)、105%及110%处方剂量靶体积(V105%、V110%),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及机器总跳数(MU)。其中,CI及HI越接近1说明效果越好。(2)两组放疗后周围正常器官剂量学比较;包含全肺Dmean、5Gy剂量体积(V5)、V20及心脏Dmean、V20、V40。(3)两组放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分别于放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3ml,经3 000r/min离心后取上层血清,利用流式细胞仪测量血清中CD4+、CD8+及CD19+,并计算CD4+/CD8+比值。(4)两组预后比较:随访3个月,比较放疗后3个月局部复发、远期转移、死亡情况。
2.1 两组放疗后照射靶区剂量学比较 观察组D95%及CI高于对照组(P<0.05),V105%、V110%及HI、MU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放疗后照射靶区剂量学比较
2.2 两组放疗后周围正常器官剂量学比较 观察组全肺Dmean、V5及V20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脏Dmean及V20低于对照组(P<0.05),V40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放疗后周围正常器官剂量学比较
2.3 两组放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放疗前,两组CD4+、CD8+、CD4+/CD8+及CD19+无显著差异(P>0.05);放疗后,两组CD4+、CD4+/CD8+及CD19+均较放疗前降低,CD8+较放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CD4+、CD4+/CD8+及CD19+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放疗前后免疫功能比较
2.4 两组预后比较 对照组无局部复发,1例发生肺部转移,无死亡病例,无进展生存率为97.50%(39/40),总生存率为100%;观察组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为100%。两组无进展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
早期乳腺癌患者实施保乳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是保乳的前提,可达到与根治手术相当的治疗效果。但乳腺为疏松结缔组织,且形状高度不规则,致使放疗时照射靶区剂量难以均匀分布,进而影响放疗效果,增加周围危及器官风险。临床研究表明[7],3D-CRT虽然照射时间短,但其危及器官的保护性也差。另有研究表明[8],相对于3D-CRT,调强放疗(IMRT)能明显降低危及器官照射剂量,提高靶区适形性,在降低心肺损伤,提高放疗效果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IMRT治疗每个照射野子野较多,照射时间较长。Hy-IMRT是将3D-CRT与IMRT相结合的技术,可弥补两种放疗技术的缺点,进一步提高剂量分布均匀性。
本文中,观察组放疗后D95%高于对照组,V105%、V110%及HI、MU低于对照组,观察组CI与1更接近。由此表明,相对于3D-CRT,Hy-IMRT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具有更佳的剂量学优势。此与马永强等[9]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3D-CRT虽然可以保证肿瘤定位的精确性,使得绝大部分射线集中在肿瘤靶区,但其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仍然较大。Hy-IMRT不仅可减少放射治疗时因呼吸和体位引起的剂量学偏差,还可有效保证胸壁与锁骨上下之间的剂量衔接,具有更好的适度性和剂量分布。加上Hy-IMRT可提升靶区覆盖率,减少对周围危及器官的伤害。因此,Hy-IMRT较3D-CRT具有更佳的照射区剂量学优势,且能显著降低全肺Dmeam、V5、V20及心脏Dmeam、V20,与邱凌云等[10]的研究结果类似。
T淋巴细胞是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常规指标,当机体免疫能力低下或免疫细胞功能受损时,CD4+及CD19+降低,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11]。CD4+/CD8+的正常值为1.4~2.0,比值偏低或偏高均反映免疫失衡[12]。本文中,两组放疗后CD4+、CD4+/CD8+及CD19+均较放疗前降低,CD8+较放疗前升高,且观察组CD4+、CD4+/CD8+及CD19+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CD4+/CD8+更接近正常值。由此表明,放疗会损伤机体免疫功能,但Hy-IMRT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更小。 分析原因:Hy-IMRT能使整体照射剂量分布更均匀,在提高肿瘤靶区照射剂量的同时,降低对周围危及器官损伤,进而减少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损伤,更利于患者良好预后。但本文中,放疗后随访3个月,两组局部复发、远期转移及死亡等预后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有关,也可能与随访时间短有关。因此,临床尚需大样本、多中心进一步研究以明确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相较于3D-CRT,Hy-IMRT能显著提升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靶区照射剂量分布均匀性,并能减少对危及器官及组织损伤,进而降低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