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类题材纪录片具有专业性和历史性等特点,对于受众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总体受众较少,节目的传播度和知名度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在媒体融合的语境下,优秀传统文化类题材纪录片在制作观念上进行了创新,并通过这种创新之路为该类题材纪录片注入新鲜活力,并取得了一定的观众市场。近几年,《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典籍里的中国》等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类纪录片和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关注与喜爱,本文以央视的微纪录片《画里有话》为例,从制作理念、叙事风格等角度分析媒体融合语境下优秀传统文化类纪录片的创新转型之路。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类纪录片;《画里有话》;制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0—069—03
近年来,增强文化自信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已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方面,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正受到高度重视。纪录片作为影像传播的重要形式,在大众的娱乐方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文化传播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纪录片也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载体,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重获活力,在跨媒介创作背景下实现制作方式和内容展现的创新。
在一系列有关文物、历史、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类纪录片诞生之后,关于古代名画名作题材类的优秀传统文化纪录片也随之诞生,《画里有话》作为新时代文化发展背景下的优秀传统文化类纪录片,在制作理念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以其年轻化、趣味化、娱乐化的形式吸引了大批观众。
一、制作理念和营销方式的革新
(一)制作风格的转型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发展既依靠文化本身的历史底蕴与独特之处,也需要借力于新媒体语境下的多重新型发展模式和制作观念。
从2013年开始,文化类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破竹而出,涌现了大量优秀的综艺类文化节目,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等,而后又出现的《典籍里的中国》这一节目更是将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氛围推向高潮。随着《如果国宝会说话》这一纪录片的产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开始走向真正的“娱乐化”和“网红化”,其风格更加寓教于乐,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影像化表达也更加具有创新性。而《画里有话》这一纪录片的出现则填补了对中国传统名画艺术的影像表达的空白。
(二)视听语态的创新
央视文化创新微纪录片《画里有话》目前共播出五期,每期用五分钟的时间讲述一幅古代著名画作,目前已向观众展示的五幅画作分别是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代孙位的《高逸图》、南宋李嵩的《货郎图》、北宋的《文会图》以及清代郎世宁的《乾隆皇帝射猎图》,通过让静态的画作动起来的形式多维度展现了唐、宋、清时期的历史人文和市井生活气息,画中的人物或身骑白马春游或挑担前行卖货,人物形象的一举一动仿佛中国本土传统动画片中的人物一般,影片通过用这种人物动态化的方式让画作摆脱其自身的枯燥感。
在《画里有话》每一集的伊始会有一扇府门洞开,随之展现画卷的全貌,而后配着解说走进画卷的细节。在第一集中,先是用移动镜头从左至右依次清晰展现画中的内容,在镜头移动的同时,加之对《虢国夫人游春图》的作者和画面内容的解说,使观众快速身临其境,走入画中。在对画面内容的介绍结束后,画中的人物便动了起来,并开始产生对话,而在画面的右边则会用文字对当时朝代的一些风俗进行介绍,同时解说本幅画作中所采用的绘画技巧,并将画卷中的未解之谜抛给观众,并以带着谜题走进这幅画给观众解谜的方式,将唐朝“女着男装”这一时代潮流告诉观众,使观众更为深刻地体验当时的风土人情。
《画里有话》作为央视一档大国创新型纪录片,通过解说词+拟人化的形式,让古画中的人物从静态变为动态,以让古画中的人物动起来的新形式,在原有的画作的基础上给画中人物适当配音,造成传统动画片的假象,加之对于画作的解说与当时朝代背景的介绍,一幅幅传统的名画在后期制作的基础上更加寓教于乐。
《画里有话》这部五集微纪录片让画中人物像动画片一样进行画面运动,并且让人物进行日常式的对话交流,如《货郎图》中,让画作中的“卖货郎”进行叫卖,通过制作者的“脑补”情境让人物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了观众与传统画作的距离。让观众实现沉浸式融入画中的同时,体会画家在时代背景中的创作过程与心得体会。
(三)全平台的推介方式
纪录片《画里有话》采用电视+网络视频平台同步播出的方式,既照顾到电视用户,又兼顾年轻用户。同时采用新闻门户+微信宣传的方式对纪录片进行宣发,打造全平台的推介方式。由于互联网对人们生活中的入侵,这种快节奏、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扩大了传播范围,增强了影响力。在借助大多数网络用户的平台进行宣传的同时,实际上影片已经为自己找到了受众,在微信短视频号中,随处可见宣传标语中#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纪录片#的标题,纪录片在传播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受众的筛选,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以宣传教育为核心,给年轻一代观众树立文化价值导向。多渠道的宣传方式也为其专业性、学术性和教育性给予了肯定,树立了其优质、专业的形象。
“纪录片与其他视听文本相比,它真实客观而又形象生动,它能够记录下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文化,一个时代民众生活方式甚至社会发展变化,因此它是见证国家变迁和社会变迁的‘历史镜像。”[2]
二、叙事特征的革新
(一)高效+碎片化叙事方式
微纪录片《画里有话》延续了文博類题材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五分钟讲述一件文物的方式,用同样较短的时间来讲述一幅名画名作,延续了这种利用碎片时间高效科普的方式以达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五集纪录片中分别选取了比较具有时代气息的五幅古画来见证文明的进程,以解读文物的方式来梳理历史,改变了单一的叙事模式,并不从细致地讲解画家的生平开始,而是直接从画作的核心或引起争议的事件讲起,非常具有新意。如《虢国夫人游春图》中以“谁才是虢国夫人”这个问题作为短片的开端,让观众带着问题走进这幅画作,通过对画面布局、服饰配饰色彩、故事背景等的详细讲解让观众进行趣味观赏。
《画里有话》每一集的时间短、内容丰富,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的同时,又留给观众意犹未尽的兴致,形成叙事的留白空间,成为央视历史文化类题材微纪录片的代表。但是,叙事方式的“碎片化”并不代表着叙事的主体内容被打碎,看似“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实则是拓宽了叙述内容的覆盖面,拓展了单集的维度和内涵,[3]使观众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更多的文化内容。
(二)以小见大的叙事主题
在纪录片《画里有话》中,每一幅画都是洞见每个朝代生活风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一如片头的府门,推开走进便是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时代特色,全面又立体的向观众展现传统中国的特色与风貌,用“接地气”又生活化的方式链接中国古代与现代人的生活。
在第三集《文会图》中,更是从画中的品茗雅集到宾客的坐墩为观众讲解了“一人一食”分餐制到唐宋被“合餐而食”的饮食方式所代替,以及宋朝家具的流行趋势和商品经济繁荣的特点。以以小见大的方式为观众讲解了“茶文化”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合餐制”所带来的宴席文化,而宴席文化发展至今也演变成了人情社会中一种有效的社交手段,可以有效激发观众的认同与共鸣。“话在酒中,画在席间。”影片中对一顿宴席、几个家具的解析,不仅仅是对名画名作的欣赏,也是对千百年来文化传承的解说,用介绍画作内容的形式洞悉古时各朝代之间的生活风貌与文化习俗,进而建立起与现代文明的链接。
(三)叙事手法和角度的创新
优秀传统文化类纪录片在叙事手法上也有了更为多元化的创新,例如在纪录片《画里有话》中通过对画作艺术化+拟人化的手法,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优秀传统文化不再过于严肃,而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叙事表达。在第五集《高逸图》中,通过对竹林七贤的姿态、饮酒的酒具、乐器、树石等几个方面解析人们崇尚平等及人与自然的融合,并以此来传达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与中国传统美学。
纪录片《画里有话》在情节上也有了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革新,比如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探讨当下社会热点话题,如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性、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人平等、优秀传统文化与市集文明等,通过增加对话、模拟场景等形式为观众带来更加新颖有趣的故事情节。在纪录片《画里有话》中创作者也尝试从微观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比如从宏大时代主题下的个体的角度出发,以个体的视角讲述所处的时代环境与时代变换中所产生的变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立体多元。
三、以《画里有话》看优秀传统文化类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做到了内容的多样化,还利用了多重演绎形式,对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意义,打造出与时俱进新时代背景下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形式,[4]继续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树立文化自信,为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奠定坚实基础。
(一)应借势打造系列主题纪录片,形成品牌IP
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类纪录片如今所涉及的类型不在少数,大多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或是专属文创产品,例如《上新了,故宫》在每一期节目的最后都会根据每处遗址的风格打造一款独有的文创产品,从而形成《上新了,故宫》IP。在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在新媒体传播背景下,要注意传播形式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方式的互动性。在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传播,例如开设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还可以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平台,以“网络+”为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打造全新的互动方式;同时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受众特点及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推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吸引更多受众关注。
“IP的打造与开发不仅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加强,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国际视野下的传播,促进文化走出国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多样的文化形式能够给创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和多样的载体生存,给文化更立体,多元和深刻的展示,给受众更多的形式选择。《画里有话》制作团队可趁热打铁,引进同名绘本或者名画赏析本、节目解说词、名家画作等组合印刷成册,继续发掘中国传统名画背后的故事与独特魅力,或是与纪录片内容相辅相成组织几场关于不同朝代的古代主题绘画展,以及打造系列主题纪录片,后续继续按不同朝代推出不同主题季,打造成自己的IP,延伸产业链。
(二)宣传造势,建立明星效应
在宣传方面,虽然借助B站等年轻人常用的网络视频平台,但是传播效应并没有达到最大化,在采取弹幕等互动式观看模式时,观众互动并不多,评论留言也较同系列纪录片偏少。虽然纪录片的制作理念已经达到与年轻观众的融合状态,但是纪录片的宣传模式比较官方,借用影视宣传的模板套路,没有自己的创新宣传,由于名画主题的“高处不胜寒”之感,使得最终造成了这部纪录片不太接地气,与观众有距离感的初印象。
在制作方面,没有考虑到借助于名人效应来进行宣传,例如,《但是还有书籍》采取明星讲述旁白的方式,首先吸引明星的粉丝群,年轻的粉丝通过自己的影响力从而影响身边的人成为纪录片的观众,已达到明星效应的最大化;同时,也有知名科普博主对于纪录片中出现的书籍的发文宣传,形成多种途径的名人效应模式。《但是还有书籍》这种利用名人效应吸引受众的方式通过实践证明了这种形式的可行性,传播效果也更强。
四、结语
在快节奏、泛娱乐的时代背景下,节目从制作到宣传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精益求精,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把握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虽然微纪录片《画里有话》采用了年轻化、拟人化的视听表达、高效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以及全平台的推介方式,但它依然存在几点不足之处:不够丰富的宣传方式以及没有发挥出文化的最大价值来吸引粉丝等。文化类纪实节目与纪录片应做好文化与影视的链接,用新鲜的制作手法、叙事方式和思想理念打造优秀的文化内容,是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型主流媒体应该主动肩负的责任。[5]
参考文献:
[1]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 (第十八讲)[EB/OL].[2018—11—23].http://theory.People. com.cn/nl/ 2018/1123/c40531—30418749.html.
[2]王琳艷.我国文博类纪录片的症候解析与功能释放[J].电影评介,2019(3).
[3][4]于超祎.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传播策略探析——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今传媒,2022(7).
[5]王雪梅,王家福.电视节目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与创新——以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四川戏剧,2022(9).
作者简介:荣欣冉(1999—),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影视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