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妹
[广东省龙眼洞林场(广东莲花顶森林公园管理处),广东 广州 510520]
中共广东省委颁布的《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简称《决定》)提出到2027 年底,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000 万亩、森林抚育提升1000 万亩,全域建成国家森林城市,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双园”之省;到2035 年,全省完成林分优化提升1500 万亩、森林抚育提升3000 万亩,混交林比例达到60%以上。随后,广东各地政策频发、举措不断。例如,广州市、深圳市、阳江市发布了各地绿美建设的第1 号总林长令;珠海市、揭阳市、梅州市通过线上宣传,线下植树的方式开展了一系列护林工作;中山、惠州、汕尾、茂名因地制宜打造城市绿化环境等。总体来看,广东省正让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把高质量发展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走出了一条绿色文明、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绿美广东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思想的践行。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提出,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1]。广东省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如能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上坚持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就能够抓住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让广东省始终保持高质量发展。首先,正确理解绿美广东中“高质量发展”“保护与发展”等关键词的含义,理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命题中的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绿色发展的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提出的“蓝色粮仓”、红树林保护、荔枝特色产业等,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这一思想迁移到园林建设上,道理是一样的。园林建设是衡量人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忽视或无视建设工作,人居环境质量就得不到提高。人们不愿回来安居就业,城市,尤其是农村就会面临日益空心化的问题,无人种粮,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何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次,园林建设要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带着问题来,冲着问题去,盯着问题去解决”的原则,去做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走进城市、乡村、林地等园林建设最基层的地方,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让广东整体的生态园林建设质量上一个台阶。广东省林业局局长表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聚焦在树,着眼在林,牵动的是广东生态系统整体性优化,增进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综合效益,系之于你我他。广东省龙眼洞林场成材大树少,多为杂灌木,林相差,林丛乱。建设者对这个地区的改造是从林分优化入手的。通过对林地实施清理、开带、挖穴、下基肥、种植紫花风铃木等措施,让树与林遵循从美到绿再到生态文明的路径,极大提高了建设实效。不仅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变得更加具象,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旨和智慧也在无形中表现了出来。从深层意义来看,创新的举措是因为坚持了人民至上的原则,所以能保证我们在绿美建设中坚持走好正确的道路。
另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生态园林建设需要出台一些法律条例予以保障。目前,《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进入初次审议阶段,《广东省城市绿化条例》进入修改阶段,条例的出台是为了不断强化公民的绿色生态意识,进一步普及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所以,服务于人民,也需要教化于人民,让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与重要的政策指示相互呼应,从根本上提高绿美建设定力,也可以增强执政者的绿美决心[2]。
绿美广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省多个部门、多个单位依据自己的职责职能划定责任与义务,协同行动落实。目前已知开展的协同工作有省水利厅与农业农村、住建、林业等部门谋划的“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公安厅与省林业、农业农村、市场监管、海关等部门针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林木资源的保护,建立的协同工作机制;统战工作领导小组和省财政厅共同实施的“千里赠苗、千村绿化、千亩园林”行动等。除此之外,省农业农村厅持续开展着村庄清洁行动,打造“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并将“四小园”建设与“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着手制定《2023 年广东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行动方案》,提出支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金融政策举措,通过复制优秀可推广案例,提供给创新可持续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全省各地的银行推出的相应的金融举措,为储备林的建设、林业碳的创收提供金融产品;省妇联等福利机构组织民众开展的植树造林(园)活动等。在一系列的部门联动下,仅2023 年上半年全省启动的绿色生态项目就超过了570 个。这些项目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宣传报道之后,与绿美广东的建设工作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双重架构,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声势舆论,这对全省人民深入了解“绿美广东”,人人建设“绿美广东”,过一种绿色文明的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东全省各个部门在绿美广东的计划提出后,利用各个数字平台展开了不下百余场直播宣讲活动,并在公众号上进行回放和消息推送,其中与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形成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及围绕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所做的新闻报道及宣传工作,已经将倡导爱护生态、崇尚自然、绿色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作为未来是广东全省人民群众生活的一个标准[3]。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生态园林的建设,是与人居环境的质量联系最为紧密的。作为绿美广东的组成部分,园林建设更需要借助多部门联动的“大东风”和多媒体宣传的“细渗入”,完成独立体制的建设和路径规划工作,这对接下来的一系列工作都具有开启与奠基的作用。如把宣传工作分为“硬任务”和“软任务”两类,硬任务是政府部门必须完成的执行监督等工作,“软任务”则是利用生态环境领域的节日、大型节假日等有利时机向民众宣传生态文明思想。软硬任务不仅需要零差错对接,还应该配以相应的监督和投诉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反馈、早解决,这也是绿美广东下一步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019 年12 月28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明确指出,地方政府可以根据保护和发展的需要建立林长制。2020 年11 月2 日,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广东省在政策的引领下,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相应级别的林长,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接下来,广东省需要结合《决定》制定的六大行动,林长至少需要从3 个方面进行工作,以实绩管理行为完成机制的创新性建立,让生态园林的建设形成外有规范、内有依据的制度形态。首先,严格遵循全省生态保护的红线,构筑园林建设的格局。诚如上文所言,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是相互依存的,园林建设离不开江湖水系、林木草沙。在广东省已经确定的4 个重点保护的生态功能区、6 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基础上,城镇和乡村需要建设城市公园、郊野生态公园、滨水绿地等,它们需要被强制纳入高品质、高水平绿美生态环境体系中,成为城市(乡村)的绿线。
其次,林长在生态园林建设工作中,既要是执行者也要是监督者,把生产生活空间的绿植修复工作启动起来,推进所管辖区单元整体修复工程的进度。例如,江门台山镇、湛江的雷州和徐闻、惠州惠东等地均有面积超大的红树林,因为之前用海用岛行为的不规范,致使这些红树林遭到了破坏,林长即需要协同多个部门推进陆海一体化单元整体修复的工作,建立健全海域海岛的监管体系,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红树林成为当地的“生态名牌”。但若仅仅依靠第一责任人,在实际操作中会屡屡出现顾及不到(不全面)的现象,所以结合南粤的实际情况,健全“一长三员”为主干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机制,把生态建设的区域网格化,做到责任区全覆盖无死角,是一个更加切实的做法。英德一地就在使用“一长三员”的机制,同时创新性的开发了“林长+警长+检察长”的“三长联动”护林新模式,在体制机制的建设上真正是宏观有把控,微观能落实。
此外,林长作为第一责任人,需要引领建立健全各项规划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实施保障体系、考核评价和监测监管体系。仍以红树林造林为例,政府部门先要简化用海用岛的程序,让人们可以低成本高效能的运用海岛,还要把对自然资源的监测变成常态化,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广东生态建设机制中,形成“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统领,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为关键,深化企业主体作用为根本,动员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为支撑”的合力创新机制[4]。英德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是推进了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改革,健全了森林绿色产业不动产的登记制度,使交易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也让各类生态建设资源更加整合,这极大激励了当地草木林苗的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大批社会资本参与了生态建设中,启发了人们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并行的思路。
在绿美广东决议提出之前,广东省的绿色生态建设工作就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无论是绿化覆盖面积还是绿地总量都是全国第一。全省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为生态园林的建设奠定了一个优质的基础。本着“见缝插绿”的原则,为了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目标,全省推行了“口袋公园”城市微更新的决策,微小如社区的边角地都种绿见绿。在2022 年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推动全国建设不少于1000 个城市“口袋公园”后,广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积极响应,印发《广东省2022 年“口袋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本着全省一盘棋、各地公园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对各地的“口袋公园”建设规划统筹,提出建设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等各类各型的公园。同时提出绝不能出现“千园一面”的情况,而是要把每一个“口袋公园”都提高到组建“南粤园林”体系的高度。这使得城市公园数量、品质和特色显著提升。现在可看到的城市公园就有湿地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古典名园、历史名园、综合性公园等十数类。据统计,截至2022 年底,全省建成“口袋公园”2220 个,其中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分别达到293、732、306、354 个,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早已达成全国的建设目标,且为全国都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在《绿美广州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 年)》(简称《计划》)出台后,珠江公园以“八大工程”为依托,实施了一系列绿美措施:先是广种植物,再把植物群落与山体、溪涧、瀑布、湖泊、建筑巧妙结合,营造出传统岭南特色和现代审美意趣相结合的园林,不仅获得了“岭南名园”的殊荣,还因其园内种植了超过600 种、超3 万余株的植物,而成为当地市民出行、科普教育的首选地。
另外,广东省的“口袋公园”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共享程度,全省4657 个园林式公园有99%是免票的,真正做到了绿化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广东省国家级园林城市最多的原因,即绿色———生态——文明真正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广东已经公布的共享经验中可以看到,其对城市园林的建设、开放和共享遵循的是“以点带面”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建立轮换养护机制,保护和逐步扩大共享区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露营、运动健身、休闲游憩等户外活动的需求与期待;一方面将共享区域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垃圾做循环利用,如转化成为有机肥、有机覆盖物、有机基质等,供城镇供热、发电、园路铺装。这就使得绿美广东的生态根基非常深厚且牢固,是真正将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结合在一起开发出的一种绿色路径[5]。
除此之外,广州依据自身条件在实现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目标上所做的努力也是值得借鉴的。例如,先以《决定》为依据,制定颁布了《计划》,再以《计划》为依据定下到2027 年,全市提质增绿森林面积100 万亩、森林质量优化提升90 万亩、新增造林绿化面积10 万亩、森林步道增至1000km 的目标。这些目标构建出的生态格局是把绿美家园优化建设和动植物物多样性保护融合在一起并行建设的。这使得绿美广东的价值得到了无限的延展,更具备借鉴意义和示范功能。
综上可见,“绿美广东”预示着广东省高水平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愈加清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广东来说,即为进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号角。在整体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园林建设是与人民群众最息息相关的绿美广东的“底色”,是《决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原有基础上对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夯实与纵深化发展。以全局化的站位对绿美广东的精神和决策进行把握,认真贯彻指导精神,形成既能联动又很精准的机制,而后以广东园林建设的现状做基础,形成自上而下的贯通机制,发挥各地的特点,尊重规律与科学,注重整体布局的和谐推进,就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人人爱绿、积极植绿、自觉护绿的局面,广东人民的绿色生活质量显著提升,最终实现绿美广东的整体目标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