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春敏 商河县第一中学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双体系”改革的深入推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事业单位作为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管理不仅关乎国家财政的健康,还关系到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的质量。通过全面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仅有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促进公共服务的提质增效,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背景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在过去的体制下,事业单位通常由政府直接负责财务管理,存在着财务不透明、资源浪费和公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为了解决相关问题,我国开始探索建立更加市场化和现代化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系,逐步引入“双体系”。财务会计体系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对政府核拨经费的合理使用进行跟踪和监管,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配置,财务会计体系要求事业单位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和账务体系,以便监督和审计资金的使用,同时财务会计要求事业单位编制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以提高财务透明度。预算会计体系是财务管理“双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任务是规划和管理盈亏资金的使用,确保市场化运作的合理性和经济效益,预算会计要求事业单位制定年度预算计划,明确收入和支出的来源和用途,以指导经济活动,且预算会计体系要求对盈亏资金的使用进行定期审计和评估,以确保合规性和效益性[1]。
综合来看,财务管理“双体系”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提高财务透明度、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财务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作为“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然面临挑战,但财务管理“双体系”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有望推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一直是财政改革的重要领域之一。近年来,我国政府推动了“双体系”财务管理模式,在该体系下优化事业财务管理具有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传统的财政拨款模式下,事业单位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资金浪费等问题,引入“双体系”运作机制,可以激发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公共资源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2)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事业单位的使命是提供公共服务,因此,其财务管理的优化直接关系到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建立更加灵活的财务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效率,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3)提高财务透明度并建立问责机制。在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过程中,提高财务透明度和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至关重要。市场化运作要求事业单位更加规范地进行财务核算和报告,使财务情况更加清晰可见,有助于监督和评价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增强社会对事业单位的信任[2]。(4)推动事业单位自主创新和发展。财务管理的优化,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多自主创新和发展的机会,“双体系”系鼓励事业单位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财政收入,从而增强了事业单位的经济实力,使得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投入科研、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领域,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5)提升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提供者,其财务管理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的要求。通过引入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工具和技术,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财务管理挑战,提高管理效率。(6)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事业单位能够更加灵活地运作和管理财务。优化财务管理可以使事业单位适应市场竞争,更好地参与市场活动,为社会和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服务和产品。(7)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财务管理的优化不仅是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财政的健康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通过优化财务管理,可以更好地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目标。
建立健全的财务制度是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包括制定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会计制度、审计制度等,明确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制度的建立可以规范财务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率,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法使用,且需要确定不同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明确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防止权责不清导致的管理混乱;财务预算管理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建立年度预算计划,明确收入和支出的来源和用途,可以有效控制财务风险,避免超支和浪费,且预算管理也有助于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内部控制是保障财务管理正常运作的关键,事业单位应加强内部控制机制,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合法使用,包括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分工、财务流程的规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方面的控制措施;财务透明度是优化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公开,使财务情况更加清晰可见,且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和审计机制,确保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建立财务信息公开平台,提供便捷的财务信息查询渠道,提高信息透明度。财务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完善是优化财务管理的必要措施,事业单位应建立独立的财务监督部门或机构,对财务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估,有助于发现并纠正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保障财务管理的合规性和效益性;参与财政改革是优化财务管理的积极行动,事业单位应积极响应国家财政改革政策,主动参与改革实践,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3]。制定资金使用的详细规定,包括项目审批、资金使用计划、监督检查等,确保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并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激励各级事业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是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一步,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风险应对等环节,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负责人的职责,确保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并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明确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和方法,为风险管理提供指导。事业单位应对各类财务风险进行评估和分类,根据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制定不同的应对策略,常见的财务风险包括资金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通过对财务风险的评估,事业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的关键,事业单位可以建立财务指标监测系统,设定警戒线和触发条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风险,防止财务危机的发生。对于需要借款的事业单位,管理债务风险尤为重要,事业单位应审慎选择借款方式和期限,确保债务还款的可持续性,同时事业单位还应建立债务管理制度,加强债务监测和管理,避免债务风险的积累。针对特定的风险问题,可以寻求专业风险管理咨询,借鉴国际经验,提供解决方案。同时可以与财政部门等监管机构合作,共同解决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问题,提高财政监管的效力。培养事业单位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长期任务,事业单位需要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风险管理工作[4]。
为了提升财务管理人才队伍质量,需要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事业单位可以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财务管理领域的专业人才,还可以建立内部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培训班,提升现有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事业单位应积极招聘和引进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才,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背景的人员,通过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可以给事业单位带来新的思路和管理理念,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提供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和留住优秀财务管理人才的关键,事业单位可以制定职业晋升通道和晋升标准,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可以建立绩效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的表现奖励管理人员,激发积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事业单位可以为员工提供国际化培训机会,包括海外学习和参与国际项目等,提升员工的国际竞争力。财务管理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综合素质,事业单位可以加强财务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和培养,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竞争力;财务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精神,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事业单位需要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鼓励其提出改进和创新的建议,推动财务管理的不断进步[5]。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是信息化财务管理的首要任务,事业单位应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软件和工具,建立系统的基础框架,系统应具备财务核算、预算管理、报表生成、风险评估等多种功能,以满足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全面需求;建立数据集成和共享平台是信息化财务管理的重点所在,事业单位应确保各个部门的数据能够顺畅流通和共享,避免“信息孤岛”的现象,有助于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电子化审批流程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事业单位可以建立电子化审批系统,将财务审批过程数字化,减少纸质流程,提高审批速度,同时电子审批系统还可以记录审批过程,提高审计的可追溯性;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财务管理挑战,通过分析大数据,可以发现潜在的财务问题和趋势,指导决策,优化资源配置,大数据分析技术也可以用于风险评估和预测,提前发现潜在风险;云计算和移动应用可以为信息化财务管理提供更灵活的解决方案,事业单位可以将财务管理系统迁移到云端,实现数据的跨平台访问和共享,同时开发移动应用,使财务管理变得更加便捷,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查看和处理财务事务。除此之外,信息化财务管理模式需要更加重视数据安全和风险管理,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的数据安全体系,包括数据备份、恢复计划、访问权限管理等,并加强风险管理,识别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制定应对策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财务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的指标应与事业单位的绩效目标相一致,事业单位应明确自身的绩效目标,包括财务、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指标,确保考核体系与绩效目标保持一致性,有助于激励员工朝着预定目标努力;财务管理考核评价体系不仅应关注财务指标,还应引入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包括财务绩效、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服务质量等多个方面,引入多维度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事业单位的整体运营情况,避免片面追求财务指标而忽略其他重要因素。财务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具有动态化特点,应定期进行审查和修订,随着事业单位的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考核指标可能需要调整和更新,定期审查和修订有助于保持考核体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考核指标应具备客观性和可量化性,以减少主观性和模糊性,客观性指标是可以通过客观数据和事实来衡量的,而可量化性指标是可以用具体数字来表示的,有助于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提高考核的公平性和可信度。财务管理考核评价体系需要建立权责清晰的考核机制,明确各级负责人的职责和权力范围,确保考核的对象和评价者之间的关系清晰,同时建立反馈机制,确保被考核单位可以及时了解评价结果,并提供改进意见;引入外部评价和第三方审核可以提高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事业单位可以邀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和审核,确保考核不受内部干扰,外部评价可以提供中立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改进财务管理。
综上所述,在“双体系”下,优化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是适应市场经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提高财务透明度并建立问责机制、推动自主创新和发展、提升财务管理现代化水平、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举措。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服务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