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亚君 李秀花
(1.中国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西宁 810001;2.青海省保险行业协会 青海西宁 810001)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急速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时代金融工作肩负着更为重大的使命,而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对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无疑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金融工作提出了科学指引。金融监管部门必须把学思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价值的重大论断,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金融的本质要求、战略安排,在建设现代化金融监管体系中找准定位、把握职能,充分发挥文化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进一步涵养清廉金融生态,为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维护金融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
1.冰山模型。冰山模型即根据行为原因的分层模型,它根据行为原因将个体的素质分为两部分,即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见图1)。其中,显性素质主要是指个体的外在表现,包括个体获得的知识、掌握的技能等,它们可以被直观地感受到或轻松地测量出,也比较容易通过学习、培训、实践等被改变。而隐性素质主要是指个体的内在表现,是个体行为的动机和根本动力,包括个体的个性特点、社会角色等,不易被外力影响或改变,却对个体行为表现起决定性作用。作为知识密集型行业,多数金融工作者的显性素质表现为专业素养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较强。而决定他们“为什么做、所以做”的行为动机则是“冰山”下的隐性素质,这也是清廉金融文化建设重点关注和致力于改造的部分,需高度重视。
图1 冰山模型
2.“三位一体”反腐机制。“三位一体”反腐机制包括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三个层次。如图2 所示,这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既相辅相成又各有侧重,既相互融合又相互作用,协同打造疏而不漏的反腐网络。这也是现今构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建设全方位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格局的理论基础。
图2 “三位一体”反腐机制
1.古代的清廉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清”和“廉”便被视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它们既体现出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也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清”本义指的是水的清澈、透明、纯净,而“廉”则更多地引申为公正公平、刚正不阿和作风严谨。早在战国时期就有“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庄子·说剑》)一说,意思是对于治世之人而言,以清廉之士为剑刃与以勇士为前锋同等重要。而最早的“廉洁”一词则可追溯至“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沬”(《楚辞·招魂》),说明古时的廉洁就已提出了为使名声不受玷污不收受礼物。此后,廉洁一词一直作为指导道德伦理的原则而存在。如“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史记·管晏列传》)、“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吕氏春秋·忠廉》)。至两汉,官吏考核条目中已经有了“六廉”(《周礼》)。此外,在古代文学中,“廉洁”历来与“菊”“莲”等象征紧密相连。陶渊明、周敦颐以自我修养为准则,以对采摘菊花、观赏莲花的生动描述来表达他们不愿被世俗所左右的高尚志向和崇高品德。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清廉文化。清廉理念已经渗入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革命和奋斗的各个历史进程中。它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先生在监禁期间撰写的《清贫》一文深刻地展现了如他一般的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忠贞不渝的精神。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仍在前赴后继地用行动乃至生命坚定不移地兑现这个信仰。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全面从严治党,既要靠治标也要靠治本,正心修身。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要坚持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直到党的二十大,清廉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政治底色和中国传统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国共产党的廉洁文化建设史,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史,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史。它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使得清正廉洁的理念得到切实落实,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
3.在金融行业延伸的清廉文化。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金融反腐之路仍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曾专门提出要“深化金融领域反腐败工作”。清廉金融文化并非将廉政与金融文化简单拼凑、合二为一,而是涵盖了清廉文化在金融行业的思维理念、规章规范和价值观等诸多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体系。构建清廉金融文化生态体系,对于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方针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决策安排、促进金融领域党风廉政及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培育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缜密、内涵广泛的中国特色清廉金融文化理念体系,不仅是巩固金融反腐成果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根源防治金融业腐败的根本之道。
1.清廉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根基,与赓续红色金融精神一脉相承。新中国的金融业自诞生起就赓续红色基因,“血染的公债券”“马背银行”“银元保卫战”等传奇故事数不胜数,“对党忠诚、清正廉洁”等红色作风贯穿始终,成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红色基因。新征程路上,金融业应以清廉金融文化建设为依托,把深化清廉文化建设与赓续红色金融精神结合起来,把党的光辉历史、红色金融史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转化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2.清廉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建设“亲”“清”金融生态息息相关。加强金融业清正廉洁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引导广大金融工作者以清为美、以廉为荣,自觉树立“不想腐”的思想屏障,积极开展金融领域腐败问题整改,净化金融政治生态,努力建设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亲”“清”金融生态,为金融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走向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内生动力。
3.清廉金融文化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的价值载体,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开展“文化大省建设”时就将“廉洁”与价值观相关联,并将清廉文化建设纳入其中,提出要弘扬“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清廉金融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基,是广大金融从业者“不想腐”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加强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有助于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推进金融业的现代化进程。
1.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金融业贯彻落实党管金融,捍卫“两个确立”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金融治理体系的重要特征,是做好现代化金融工作的最大政治优势。实践中,金融业要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率和治理效能,“党管金融”原则在金融业发展中体现得更加具体、更加专业,金融发展的政治性、人民性与专业性的结合更加紧密。近些年来,青海金融业坚定不移地把服务乡村振兴、服务民营小微、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深入拓展首贷、信用贷和无还本续贷,为疫后复工复产、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绿色、普惠小微、涉农贷款快速增长,存量贷款加权平均利率4.51%,创近五年新低,为全省稳经济、扩内需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今年以来,青海省金融业积极开展多层次助企暖企融资对接,纾困解难促发展。截至2023 年一季度末,青海省贷款总量稳步扩大,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3%。青海省1.2 万户重点企业走访对接7872 户,953 户企业获得贷款179 亿元。这些实效的取得,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原金融发展之路中得到坚决、高效的落实。
2.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金融业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推动金融系统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现“一体推进”目标,必须坚持不敢腐、不会腐、不想腐同向、综合发力,并将震慑效能、刚性制度束缚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一定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增强不想腐的自觉”。因此,在新时代加强金融系统的廉洁文化建设、持续推进金融行业反腐治理、不断净化金融政治生态,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然要求。
3.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金融业贯彻落实人民至上、践行为民初心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重申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即“发展为了人民”,并要求在制订政策、推进经济社会建设时牢牢坚守这一理论立足点,在“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是金融机构的天职”中,提出要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以保证金融工作的人民性。近年来,青海金融业坚持以金融工作的人民性为出发点,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推动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申建提速,依托“青信融”平台在重点商圈创新开展“甘霖工程”助企纾困,有力地支持青海经济稳大盘。出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实施意见、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实施意见等,大力支持创业创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增强结构调整针对性。引导金融机构为农牧民、小微企业等低收入人群提供易获得、低成本、便利化的金融服务,持续改善产业“四地”建设全流程金融服务,助力文明和谐、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青海金融业以其坚定的人民立场和为民初心,让青海人民的金融获得感得到大大提升。
4.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金融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将金融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保障体系,强调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从金融领域来看,党的二十大对金融安全进行了重新定位和深化,开启了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新阶段。2023 年3 月8 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正式公布,由党中央统一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金融监管体制初具模型,开启了金融业发展新征程。金融改革是防范风险的治本之道。此轮改革将各类金融活动依法全面纳入监管,实现了监管全链条、全领域、全覆盖,监管范围更加广泛,这是在总体安全观下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重大风险的根本举措,是金融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施工图,对于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强化金融体系稳定、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和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清廉金融文化建设是金融业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清廉文化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进文化之中,对思想观念、制度变革和文化主体进行了融合再塑,通过党员、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清廉金融文化不断丰富。
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金融业党建工作,把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于分析问题、制订决策、狠抓落实的全流程、各方面,促进清廉金融文化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二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十四五”国家、地方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的举措,坚持问题导向,拓展金融支持广度和深度,改善服务模式,畅通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效能,提高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三是扎扎实实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尤其要在深入学习、全面把握、狠抓落实上下苦功,学思践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清廉金融文化,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道德品行、职业操守和法纪意识,形成风清气正的从业氛围,把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转化为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优良的金融生态,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一是立足新时代,紧紧围绕国务院决策部署找准金融实现宏观调控发力点,执行好各项金融政策措施,确保货币调控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金融业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责任担当。二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三是发挥好总量货币政策工具作用,根据市场化需求引导金融机构实施一批有针对性、组合性和协同性的金融措施,倾力支持“三稳”工作,更好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四是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其精准导向和撬动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不断深化银证、银担、银企合作,找准金融服务契合点,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持力度,力促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五是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金融结构,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地区流动性调控,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加强跨周期调节和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引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敢做、愿做、能做、会做的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一是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发展和企业的不同需求,找准助力实体的切入点,构筑优化服务的中心点,进一步创新产品、市场和服务体系,优化信贷结构,满足小微市场主体多元化融资需求,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二是增强保险保障功能,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扩大普惠性人身保险覆盖面,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进一步探索“保险+服务+补偿”机制以及环境污染防控综合险。三是以金融推动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大对国家战略布局、地方政府决策部署的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鼓励、带动更多企业融入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增强产业链韧性。四是将服务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加快构建“科技-产业-金融”新三角循环。紧跟创新链、产业链布局,不断创新完善科创金融产品和服务,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关键核心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专精特新产业等新动能的支持力度,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导面向重点消费、新市民、新能源以及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的有效投资,有效促进创新资本形成。五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高精准支持力度,加强乡村振兴领域的金融支持,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六是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多举措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行业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倾斜,用好用足金融政策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产业发展“含金量”“含绿量”双提升。二是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和市场体系。促进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制订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三是完善金融产品标准,大力发展如绿色小额贷款、绿色消费贷款、绿色个人经营贷款、绿色票据等产品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加大与各类绿色消费场景的对接和合作,推动相关金融业态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参与气候环境治理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做好风险前瞻防控。面对风险隐患主动出击,通过精准识别、重点发力实现早判别、早示警、早防控、早处置,不断提高监管前瞻性、精准性、有效性和协同性。二是做实做细应急预警和风险处置。高度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市场风险输入状况,持续完善跨市场跨行业跨境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常态化风险处置机制,切实维护金融安全稳定,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安全感。三是提升金融风险技防能力。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增强金融风险技防能力,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控和金融信息保护。打好风险处置科技拳,及时发现、阻断、处置新形势下复杂的金融风险、隐蔽的传染链条和快速的连锁反应,实现跨领域、跨业态、跨机构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一是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平稳有序推进机构改革。此次改革是在金融领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体现。要严格纪律要求,把住要害和关键,保证金融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坚强保障。二是转变职能、提升效能,密切跟踪监测有中国特色、能反映时代特征的金融监管指数,研判监管规则,全方位加强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和持续监管,切实提升金融监管质效。三是努力实现监管全覆盖、无例外。分清责任边界,绷紧责任链条,强化综合治理,通过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协作、多层次贯通不断完善金融监管责任体系,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四是加强央地金融协管,实现中央与地方两个层面金融监管的无缝对接协调。五是打造金融智慧监管模式。练好穿透监管“绣花工”,全力提升监管穿透能力。
一是坚持“严”的基调,在金融业、金融领域形成清白自守、崇洁尚廉的风尚,引导广大金融工作者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不碰纪律红线、严守廉洁底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管严治,着力消除滋生金融腐败的温床。坚决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规金融行为,对腐败案件暴露出的制度漏洞、廉洁风险点和监督的薄弱环节加强管理,对审批、监管、信息系统、采购等高风险公权力运行加大监督检查,从源头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条件。二是建立健全清廉金融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充分释放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叠加效能,让金融工作者以案为鉴,从靠法律法规打击的“不敢腐”的被动自觉转向靠文化、思想塑造的“不想腐”的行为自觉。三是统筹衔接金融反腐败和防控风险。准确识别风险背后的腐败问题,坚决斩断连接权力与资本的纽带,切断权钱交易的利益链、关系网。全面总结金融领域的反腐经验,并将之上升到制度层面,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