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钧,薛涵,宋捷,张雪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成都 610000)
瞪羚企业的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的两名经济学教授戴维伯奇和詹姆斯麦道夫提出,他们认为瞪羚企业是不仅能够以较快速度增长,还能够为社会提供大量工作机会的中型企业[1]。后将跨越“死亡谷”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进入快速成长期的创业企业称为瞪羚企业。“硅谷指数”将“瞪羚企业数量”作为反映硅谷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在全球技术经济变革和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下,瞪羚企业以其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等典型特征[3]逐渐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也成为新经济条件下地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4]。
为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壮大新动能,引领经济提质增效,四川省于2019 年启动“瞪羚计划”,将培育瞪羚企业作为重点工作,目前已连续开展4 年,截至2022 年末共有214 家企业备案为“四川省瞪羚企业”。本文着眼于四川省瞪羚企业的发展现状和成长情况,调研各地支持政策,通过对比分析,借鉴先进地区有效经验,从多方面寻找持续培育瞪羚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瞪羚企业是新经济的增长点,发掘和培育瞪羚企业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因而瞪羚企业的数量成为公认的衡量地区创新活力的重要指标。214 家瞪羚企业分布于全省14 个城市,其中,成都170 家,绵阳18 家,遂宁6家,德阳和眉山各4 家,宜宾3 家,泸州2 家,广安、自贡等7市各只有1 家。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相对发达的成都和绵阳,占全省总数的87.85%。从统计结果来看,瞪羚企业区域分布具有明显的聚集特征,不同区域之间的分布密度差异极为明显。
从产业分布上来看,瞪羚企业主要集聚于全省“5+1”重点领域,如表1 所示。基本涵盖了四川省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特别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这两个产业领域,企业占比达64%,表明瞪羚企业在新兴领域的发展十分活跃,为四川的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1 瞪羚企业领域分布情况
瞪羚企业经济指标表现良好。据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和2021 年总营业收入分别为270.45 亿元和342.27 亿元。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瞪羚企业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其经济贡献大幅优于四川企业平均水平,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新引擎。从表2 可以看出,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有部分企业实现了收入的大幅增长。
表2 2020 年和2021 年四川省瞪羚企业营业收入分布
在盈利能力方面,2020 年和2021 年瞪羚企业累计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9.20 亿元、49.39 亿元。从表3 净利润区间分布来看,与营业收入分布相似,处于低位区间的企业数量变少,与此对应的是处于高位区间的企业数量变多,整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表3 2020 年和2021 年四川省瞪羚企业净利润分布情况
瞪羚企业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强的创新能力。近年来瞪羚企业研发投入力度逐步增强,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较高,表现在研发费用支出稳步提高。据2020-2021 年统计数据显示,瞪羚企业研发费用支出总额逐年增加,各行业研发费用如图1 所示。
图1 2021 年瞪羚企业各产业研发投入情况
在研发投入力度逐步加强的基础上,瞪羚企业在创新成果方面也成效显著,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截至2021 年底,瞪羚企业累计获得专利授权3 690 项,其中,发明专利710 项,占比19.24%,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130 项,占比3.52%,实用新型专利1 306 项,占比35.39%,软件著作权1 544 项,占比41.84%。
瞪羚企业在促就业稳发展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2021 年末瞪羚企业从业人数为29 501 人,平均每家企业拥有员工137 人。这说明,瞪羚企业为四川省创造了大量高质量的就业机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就业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瞪羚企业作为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其快速发展离不开区域政府提供的良好发展环境和支持政策。地方政府对于瞪羚企业的支持政策可以分为以下3 个方面:融资政策、生态建设政策和人才政策。
在融资政策方面,国内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助力企业快速发展。例如,济南市工商联与济南农商银行联合构建“千家瞪羚企业成长计划工程”,利用3 年时间向济南市上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100 亿元资金支持[5]。在生态建设政策方面,制定政策为瞪羚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从项目孵化、企业孵化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一体化、集成式服务,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在人才政策方面,支持企业积极吸收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符合条件的人才可享受创新创业人才优惠政策等。
瞪羚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创新生态的建立,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成果的保护。这方面,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施创新战略的国家之一,非常重视底层创新,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瞪羚企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一方面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对创新能力较强的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注重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供应。
产业升级转型对于企业自身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产业升级转型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转型,企业可以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北京神州优车股份有限公司原本是一家传统的汽车租赁公司,经过产业升级已经变成了一家以汽车租赁为基础,业务涵盖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企业。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四川省的瞪羚企业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主要集中在经济基础较好、市场较为开放的成都和绵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区域聚集现象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聚集不经济现象[6]。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影响了瞪羚企业的发展与分布,相对落后的地区难以对潜在的瞪羚企业形成有效的发掘和培养机制。目前,瞪羚企业的融资支持主要依赖于政府资金,在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有限的资本往往难以流向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的潜在瞪羚企业群体,使得有望成为瞪羚企业的企业难以得到保障。
当前全球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全球38.7%的企业集中在信息通信技术领域[7]。四川省瞪羚企业超过50%属于信息产业。大量瞪羚企业集中于信息产业,一方面可能会形成过度依赖,造成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发展;另一方面在信息产业内的高度集中也揭示在其他领域的发展稍显不足。四川瞪羚企业在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以及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内的占比分别为7.9%、7.9%和7.5%。与2019 年美国生物技术领域企业研发占比22.9%[8]相比,在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以及新材料等领域的投入还有待增强。
人才是瞪羚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首先,企业需要大量的研发技术人员来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目前面临着高层次技术人才极度短缺的问题;其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业务的复杂化,需要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进行企业治理和业务指导,管理人才短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教育和培训体系待完善,四川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存在如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质量提升速度不够快等,限制了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二是当前外部环境导致一些优秀人才流向发达地区;三是企业内部条件影响了其对人才的吸引力。
瞪羚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扶持。培育瞪羚企业应立足不同地区的发展差异和现实状况,制定相应的培育政策,实现企业发展的因地制宜。通过政策引导支持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到经济基础较弱的地区落地,带动产业链在当地聚集,平衡目前瞪羚企业过度集中的情况。同时,扶持政策应面向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给予不同力量的政策支持。此外,应完善知识产权政策体系建设,加强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为瞪羚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技术创新上强发力,提高技术创新强度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业孵化链条,建设专业化的创新孵化平台,努力打造具有引导意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瞪羚企业的培育打好基础。鼓励企业在行业关键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进行更多的技术研发,深耕产业细分领域。还应建设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支持瞪羚企业与国内外高校院所协同建设产学研创新联盟,实现技术和人才对接,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9],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创新能力。
当前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正在影响着世界发展格局,瞪羚企业在一些领域内的发展还亟待推动,这些方面需要政府引导提前布局,面向未来的前沿新兴产业,紧跟科技发展大势,扶持重点领域研发投入。一方面瞄准新材料、基因技术、高端装备等世界科技前沿具有前瞻性的领域,开辟新产赛道;另一方面重视民生需求,推动产业跨界结合,带动传统消费升级。
政府的金融支持对于瞪羚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前期,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信息获取渠道优势,扶持有潜力的企业尽快完成初期积累;在发展中期,充分发挥地方融资基金的基础作用,帮助瞪羚企业顺利融资;在发展后期,加强政府和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为瞪羚企业的上市提供政策保障。另外,还应搭建瞪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的信用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开展信用评级工作,为建立风险投资体系打好信任基础。
人才支撑的目的是在创新,面向瞪羚企业亟需的高端创新型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积极推动人才培养和引进政策落地实施。政府可以引导企业和所在地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企业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先天优势。例如,可以安排企业内的骨干人才前往国内外一流园区进行学习和考察,将先进经验转化为创新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