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科技智库:概念、机理与评价
——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智库为例

2024-01-23 07:40张润强孟凡蓉梅苹苹
中国科技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智库柔性学会

张润强,孟凡蓉,梅苹苹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9)

0 引言

党的二十大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柔性科技智库作为具有智库特性的科技类组织社会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积极顺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推动国家创新系统和国家治理体系相互嵌入交叠,成为孕育创新思想、创造科技成果、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载体,是贯彻落实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种统合型、叠加式实践。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科技智库建设,早在2015年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的 《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就指出要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

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实体科技智库,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实体科技智库的概念内涵与功能特征[1-3];二是实体科技智库的治理模式与服务机制[4-6];三是实体科技智库的评价导向、能力建设与发展策略[7-10]。区别于实体科技智库,柔性科技智库更加弱化组织边界、更加强调智力支撑,是科技智库柔性引才聚才、广泛集思汇智聚力的重要实践。当前,以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等为代表的柔性科技智库日益活跃并发挥着重要作用[11],成为科技智库发展的新理念、新实践与新方向。什么是柔性科技智库、如何科学认识柔性科技智库、如何合理评价柔性科技智库?这些问题均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在剖析柔性科技智库概念生成的基础上,阐述柔性科技智库的概念内涵与运行机理,构建柔性科技智库的评价方案,并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智库为例开展实证评价分析,以期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的柔性科技智库认知体系,从而助推柔性科技智库的高质量发展。

1 柔性科技智库的概念生成:与实体科技智库的比较

科技智库是智库中的一类,主要是指从科学技术影响和作用的角度研究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重要问题的智库组织[1-3]。根据科技智库的组织形态不同,可以分为实体科技智库和柔性科技智库,二者具有如下差异。

从生发背景来看,实体科技智库的生发与现代形态智库的诞生相伴而生,可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二战期间美军汇聚相关专家制定作战计划的实践模式[12],体现为具有科技特征的现代智库。柔性科技智库则与此不同,是社会经济科技巨变下的产物。从科技发展视角来看,移动通信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破除了人类社会跨时空沟通交流屏障,为柔性科技智库的生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知识生产视角来看,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化,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大科学时代,开放化、网络化、社会化的知识链接与生产日益普遍,从而牵引着柔性科技智库的生发。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来看,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加速互融互促,科技的社会功能日益彰显,社会经济发展的决策愈加需要科技支撑,科技已经深深嵌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与全过程,形成了大量的科技智库决策咨询需求,拉动了柔性科技智库的发展。

由于生发背景不同,二者的组织定位也有差异。从组织属性来看,实体科技智库虽然为适应外部环境及业务需求变化,已将其组织模式向矩阵型、项目型、模块化转变,但其受限于底层组织逻辑,实质上仍是在科层制基础上的调适,故科层制天然携带的组织局限仍不可避免,如组织等级结构分明、知识结构相对固化、无法无限囊括交叉型优秀人才等,这对于科技智库发展无疑是重要制约条件。而柔性科技智库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无边界组织特性,其主要依靠社会化机制、网络化机制来无限链接和汇聚各类科技人才,更能够满足复杂型、交叉型课题研究需求。另外,柔性科技智库能够有效摈弃职位、职称、资历、荣誉等既有等级属性,使相关科技专家能够围绕某一研究课题而平等、自由交流,更能激发科技专家的主观能动性。由于组织属性影响,具体到业务定位方面,柔性科技智库能基于无边界组织优势真正将科技一线领域专家智慧进行智库化生产,表现为科技活动的智库化,实体科技智库显然不具备如此优势。

组织定位的差异会影响资源获取的模式。实体科技智库通过竞争性投标和市场化契约获取自身发展资源,如服务项目、智库雇员、办公场地等,其实质是基于组织声誉转译为资源获取能力。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当委托方委托实体科技智库开展项目咨询时,委托方无法观察并掌握代理方 (实体科技智库)所聘专家的具体工作情况及努力程度,故实体科技智库专家可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且由道德风险产生的负面影响不会直接作用于所聘专家自身声誉之上,而是作用于智库组织声誉之上,这在智库市场中就会映射到实体科技智库的资源获取能力。与实体科技智库不同,柔性科技智库依赖于社会化嵌入机制获取自身发展资源,其实质是基于专家个人声誉转译为资源获取能力。由于专家个人声誉是专家立足于行业发展的立身之本,专家往往会竭尽全力来维护和推动专家个人声誉的正面持续再生产,故柔性科技智库开展项目咨询会有更高的可信任度和项目完成度。柔性科技智库对于研究团队的组建同样是基于牵头专家的社会影响力或学术影响力来开展,团队之间基于丰裕的社会资本会有效削减和防止 “搭便车”等现象的出现,从而促使相关专家高质量地投入到项目服务之中。由于柔性科技智库的网络化、信息化特征,其对实体资源 (如办公场所等)需求较少。

由于生发背景、组织定位及资源获取的不同,实体科技智库和柔性科技智库在评价导向方面也应有所区别。面向实体科技智库的评价往往基于可视化、规模化的逻辑,强调智库的组织结构、人才队伍等指标,如王子丹等[13]基于国际经验构建的科技智库评价体系中将组织架构及管理、人才队伍构成情况 (包括硕博士数量、领军人才数量等)都纳入其中。但对于柔性科技智库,假如从可视化、规模化的逻辑进行评价显然是不合理的,没有把握住柔性科技智库的核心内涵与功能特征。更为重要的是,柔性科技智库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会逐步成为科技智库发展和转型的主流趋势。因为从智库专家个人角度而言,绝对单一的智库组织很难承载其内在的价值需求和人生抱负,智库组织也很难为其提供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平台,故往往越是有声誉、有能力的专家学者越是稀缺且越是身兼数职。从智库产品需求角度而言,随着科技发展快速更迭、专业学科加速交叉融合、各类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元,迫切需求各领域、各行业专家通力合作才能满足智库服务需求,但刚性组织 (实体科技智库)无法无限做大,其必然要通过柔性的社会化渠道来引才聚才以解决现实问题。既然实体科技智库与柔性科技智库具有较大差异,且柔性科技智库将成为科技智库的主流发展趋势,则对柔性科技智库这一新概念形成系统的科学认识就显得尤为迫切与必要。

2 柔性科技智库的概念内涵

“柔性科技智库”这一概念较早见于中国科协2018年印发的 《面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中国科协规划纲要》中,纲要提出要提升科技社会化服务能力,建立柔性科技智库网络。2021年印发的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 “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完善柔性科技智库网络体系,建立决策咨询专家团队 (学会联合体、研究院所、专家服务团)。在实践中,一些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积极开展柔性科技智库的探索实践,如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2020年9月成立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战略咨询研究中心”;中关村人才协会整合二十余年积累的政产学研各界专家学者资源,在2022年8月推出区域柔性科技智库服务产品。面对生动活跃的社会实践,目前学界还未对 “柔性科技智库”形成明确的概念认知,不过有文献触及到与之相关的概念。

鄢波等[14]探讨了科技创新智库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新型专业化智库,着重于对产业与经济发展进行创新引领,使科技政策能更好地融入和作用于科技产业发展之中,侧重于科技创新思想、科技创新人才及科技创新成果三大功能的输出。这一定义突出了科技社会化服务功能,特别强调对科技创新战略的前瞻性、科技创新政策的支撑性及科技创新理念的引领性。丁大尉等[15]研究了虚拟科研组织的概念,认为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科研组织的虚拟化,即通过网络技术将地域上分散的科技资源组织起来解决同一科学问题的组织模式;二是研发网络的动态化,即多个独立的科研组织基于某一共同研究目标而以某种契约临时组织起来开展合作。这一概念突出了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新技术的应用对科研组织重构的影响,强调了研究目标的一致性、研究人员的互补性及科技资源的共享性。

柔性科技智库兼具上述两个概念的特性,既突出科技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又强调基于信息通信技术支撑以实现智库专家团队的动态化组织与重构。从本质内涵来看,智库在于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16]。既然是思想产品,那生产者必定是专业人才,但由于专业人才在社会各场域、各单位的原子化散布,故柔性聚才育才用才成为开展柔性科技智库工作的核心内容。

基于对智库本质内涵的分析,站在智库主体构成角度,柔性科技智库主要包括三类主体:一是科技人才,这是柔性科技智库运转的核心资源;二是科技类组织,这是科技人才职业化的承载和吸纳主体;三是科技智库,这是科技类组织聚焦智库功能属性的组织。这三者并非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是相互交叠与嵌套。如图1所示,其核心圈层是科技人才,中间圈层是科技智库,外围圈层是科技类组织。箭头表示科技人才作为最活跃的要素,可以跨组织边界进行流动和调配。在这样的体系格局下,嵌入圈层之内的可理解为柔性科技智库。由此将柔性科技智库定义为:运用项目制、专委会、服务团、产品线等柔性组织模式,广泛、跨界、灵活、阶段性聚合专业科技人才,开展具有智库属性服务活动的科技类组织。其中,以科技类社会组织最为典型,同时也包括运用柔性引才聚才模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的科技类智库,包括高校智库、科研机构智库等。柔性科技智库具有以下特征。

图1 柔性科技智库模型

一是柔性聚才。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破解各类问题的核心变量。如何识别并组织起不同问题所需的专业性、对口性科技人才,一直是科技类组织探索的重要内容。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柔性科技智库积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秉承 “弱化人才属地,强化智力支撑”的理念,创造出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新渠道和新机制。在实践中,其不断拓展人才链接网络,积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探索组建各类 “专家库” “智囊库”,以期实现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密度上柔性引才聚才。

二是项目牵引。柔性科技智库由于其社会化属性,绝大部分业务为 “定制型”而非 “套制型”项目,需要基于不同项目需求组建不同的研究团队,甚至在项目推进的不同阶段需聘请不同的智库专家开展项目咨询及研讨活动,故其具有鲜明的项目牵引特点。

三是学科交叉。对于单个学科领域的决策咨询问题,可由实体科技智库承接。柔性科技智库面对的现实问题大多具有极强的科技性、专业性和交叉性,往往需要组织不同学科专家进行综合研究。随着科技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这类交叉性、综合性的科技决策咨询问题会日益增多。

四是技术支撑。随着移动通信、大数据等新一轮技术的广泛应用,有力地打破了不同时空对专家学者协同合作的制约,将全球的科技人才重构为一个数字化的、无缝连接的 “在线研究社区”。特别是由于全球新冠疫情的暴发与蔓延,人类社会广泛应用腾讯会议、Zoom、钉钉等线上即时通信软件进行网络化、虚拟化办公与学习,并逐步接受和习惯了这一交流模式。

五是绩效模糊。由于柔性科技智库的专家人才绝大多数是兼职而非专职,再叠加上智库创新成果具有不可直接观测性及效果滞后性等特点,其成果绩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才能观测度量到,故很难直接地、可视化地获得柔性科技智库的工作绩效。

3 柔性科技智库的运行机理

在厘定柔性科技智库是什么的基础上,还需要重点回答驱动柔性科技智库构建的动力源是什么?为什么柔性科技智库能够发挥作用?能够发挥哪些作用?本文将这三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归纳为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功能机制,其运行机理如图2所示。

图2 柔性科技智库运行机理

3.1 动力机制

柔性科技智库运行的动力机制表现为两种相互接续、叠加的动力源,即需求驱动和价值驱动。需求驱动在前文生发背景部分已有触及,主要是随着社会科技化及科技社会化相互叠加与深度融合,由此形成的决策咨询需求日益增多,并且国家通过政策支持助推了需求驱动力。与此同时,由信息技术发展提供的技术支撑力、大科学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的牵引力进一步加持了需求驱动力。面对需求 “市场”,相关科技人才基于价值驱动机制社会化地形成柔性科技智库来满足需求。

价值驱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类具体机制:一是价值共识机制,即一方面科技人才基于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主动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才智,另一方面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偏好和专长,围绕研究课题的 “问题链”凝练 “价值链”,并组建 “团队链”;二是价值转译机制,即科技人才通过社会化地参与到柔性科技智库之中,能够与同行专家学者搭建交流渠道,有效拓展和积累社会资本,从而在一定条件和时机下会转译为科研合作机会、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进而与其职业发展与晋升、社会声誉和工资报酬等相挂钩。在需求驱动机制及价值驱动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柔性科技智库得以形成。至于其为什么能够有效运转并发挥作用,则需要重点剖析治理机制。

3.2 治理机制

由于柔性科技智库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临时性的社会化协作组织,故摒弃了市场化、行政化治理机制,而采用自主治理机制,主要表现为学术权威机制和网络治理机制。学术权威机制是指柔性科技智库的发起者或召集者基于其已有的学术影响力或号召力,汇聚社会各界高质量的专家人才并供给合作规则。例如,中国科协生命科学学会联合体的决策领导机构是主席团,原则上由每家学会的理事长组成,其主要职责是批准联合体章程的修正案、审定联合体年度工作计划和重大项目方案等,故学术权威机制的作用是使柔性科技智库运作起来,而运作效能的高低主要由网络治理机制决定。

网络治理机制包括声誉、信任、惩戒、激励与共享学习等具体治理机制[17],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作用于网络节点之上,即合作网络中每一位参与的专家学者;另一方面作用于网络节点与节点相连之边,即合作网络中专家学者之间的关系。就前者而言,学术声誉作为专家学者的学术生命代理指标,往往是专家学者最为珍视且不断用心经营的无形资产。在科研合作网络中,如果某一位专家的学术声誉不佳,则往往会在社会网络的多边验证中丧失信任,并激活网络的惩戒机制而将其排除到合作网络之外,故作用于网络节点之上的声誉、信任及惩戒机制成为制约专家学者在柔性智库工作中采取搭便车、投机主义等行为的重要机制,从而确保专家学者能够尽其所能地、负责任地参与到柔性科技智库的工作之中。对于后者而言,由于合作网络的去等级化、去中心化、多边链接等特性,能够有效激励专家学者的个体主观能动性,能够推动专家学者之间知识的共享学习,实现异质性知识与灵感的碰撞激发,从而生产出高质量的智库产品,故作用于节点之间的激励、共享学习等机制成为推动专家学者高效能合作的关键。当合作网络实现高效能治理后,其合作的内在绩效会体现为外在的功能,故功能机制是治理机制运转效能的彰显窗口。

3.3 功能机制

柔性科技智库在面向不同的服务对象时,其专家网络互动结构和链接主体会进行动态调适,进而展现为不同的智库功能。当面向政府部门进行科技政策决策咨询时,往往会以专项形式集聚专家学者就咨询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专家学者会在短期内形成紧密的多边互动网络结构,围绕专业理论知识、社会现实情况及咨询需求等多元约束条件达成最优解,从而展现为决策咨询功能。在实践中表现为科技项目咨询、科技成果评价、科技人才评价、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议等,如中国水利学会开展的 “引汉济渭输配水工程关键技术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等服务地方政府发展的科技咨询项目。当面向企业等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服务时,往往聚焦产业链或产品线的核心节点进行模块化知识生产,围绕 “产业链”需求组建 “专家链”,形成紧密多向双边互动链式结构,从而展现为驱动创新功能。在实践中体现为推动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流程创新等,如中国兵工学会牵头成立安徽省电缆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旨在推动电缆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一系列发展战略研究、发展规划研究、共性技术需求研究等智力支撑活动[18]。

柔性科技智库秉承生产和传播公共知识的价值导向,还会常态化、周期性地面向社会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厚植创新沃土,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此时专家学者与社会大众呈现 “点”与 “网”的伞型网络辐射结构,二者是典型的弱连接关系,展现为科学普及功能。在实践中往往通过举办科普宣讲活动、实用技术培训、主办各类科普平台等来发挥作用,如中国电子学会开展的 “烛光益教”活动,围绕机器人、软件编程、航空飞行等知识开展公益讲座[19]。

作为智库的一项溢出性功能,人才培养在柔性科技智库中更为凸显。因为柔性科技智库的跨边界组织特性能够显著放大智库培养人才的内在效能,呈现一种立体化的跨网、组网的 “多网共生”式网络结构,展现为人才培养的功能。在实践中表现为形式多样的、社会化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如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 “黄河生态保护行”联合调研咨询活动充分发挥其跨领域、跨行业的专家、资源和平台优势,为政产学研社各方科技人才提供交流学习机会。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四项功能是柔性科技智库的主要功能,并非全部功能,故后续对柔性科技智库的评价主要围绕上述四类功能展开。柔性科技智库的其他功能还包括开展科技外交、引导社会舆论等,如中国航空学会作为中国航天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民间窗口,与国际宇航联合会、国际宇航科学院和国际空间法学会等保持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18]。

4 柔性科技智库的评价应用

4.1 评价方案设计

(1)柔性科技智库的评价导向与目标。评价导向是对柔性科技智库概念本质、特征属性及发展规律的把握。基于前文对柔性科技智库概念内涵及运行机理的论述,评价导向应重点把握柔性科技智库的功能性、过程性、发展性、系统性及时代性,淡化对规模性、组织性、可视性等具有实体科技智库特征的评价。树立 “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评建结合”的评价目标,引导和推动柔性科技智库的高质量发展。

(2)柔性科技智库的评价理念与原则。本文基于评价导向和目标,并牢牢围绕柔性科技智库的内涵及柔性聚才、项目牵引、学科交叉、绩效模糊等特征,参考 “结构—过程—结果” (SPO)框架[20],提出功能主导兼顾影响与发展的分类评价理念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on the Function with Impact and Development,CFID)。首先,功能作为柔性科技智库的一种结果性、结构性、系统性指标,是观测其治理机制效能的窗口,是体现其发展绩效的关键。根据其功能的重要性与显示度,主要关注科学决策、创新驱动、科学普及及人才培养四方面功能。其次,由于柔性科技智库功能的交融性、成果绩效的模糊性,仅仅聚焦功能可能无法涵盖柔性科技智库的溢出效应,故引入发展性维度和影响性维度。发展性维度重在反映柔性科技智库的发展潜力,是评价其发展过程的重要维度,既重视柔性科技智库发展的存量,也重视柔性科技智库发展的增量,以将柔性科技智库引入一个动态发展的维度下评价,更贴合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影响性维度重在反映柔性科技智库的专业和社会影响力,影响力是一个结果性、综合性概念,能够较好地衡量柔性科技智库发展的实际情况。最后,考虑到柔性科技智库的学科性特点,引入分类评价理念,即对于不同学科的柔性科技智库其功能的侧重必有所不同,故根据其学科特性和功能特点进行分类评价会更契合不同柔性科技智库的发展规律。

在评价原则方面,则按照评价导向、目标及理念的指导,围绕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开展评价实践。其中,科学性原则重在衡量评价指标的代表性与验证性;可行性原则重在考虑评价指标的可获取性与真实性;可比性原则重在考虑评价指标单位的统一性,确保在同一维度下比较与测量。

4.2 评价应用分析

(1)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智库是柔性科技智库的典型实践。中国科协所属的全国学会 (包括学会、协会、研究会)是广大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具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属性的科学共同体,具有学术性、民间性和跨界性等特征,天然且正当地属于柔性科技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20]。基于全国学会的学科属性及功能特征,将其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及综合交叉类四类[21]。

(2)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案的指导下,基于学会智库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已有智库评价文献[22-23],形成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功能性评价、影响性评价及发展性评价三类一级指标和8条二级指标、20条三级指标。

表1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评价体系

就二级指标而言,科学决策采用两类最具代表性的指标测量,一是提供决策执行报告的篇数,二是完成科技评估的项目数。在驱动创新方面,由于期刊和会议是创新思想呈现和交流的主要平台,故用期刊数和学术会议数来测量。在科学普及方面,结合智库特征,用举办科学宣传活动次数和编著图书种类来表征。人才培养方面则基于中国学会实际情况,采用人才举荐和表彰奖励科技工作者来衡量。在领域影响力方面,采用学会理事长的H指数、学会研究项目个数 (其中包括国家级、省部级等)、与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或共同开展项目来反映在行业或领域的影响力。用反链接数量、微信公众号粉丝数量及在网络或新媒体宣传的次数反映社会影响力。发展性评价则是相应指标增量的指数计算。

具体到权重的赋予层面,对于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并结合实践经验修正。对二级和三级评价指标权重处理如下:影响性评价维度的二三级指标、发展性评价维度的二级指标及影响性发展指数的三级指标采取等权处理;功能性评价维度的二级指标及发展性评价的功能性发展维度采取专家打分赋权处理,其分类赋权权重见表2。由此嵌套而成的评价体系既能进行统一大排名,找准各个学会智库发展的相对位置;又能兼顾学会智库发展的学科、发展潜力及发展影响力特征,精准识别不同学会智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情况,具有良好的诊断性和引领性。

表2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分类评价权重分配 单位 (%)

(3)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的评价结果。基于上述评价体系,本文对210家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进行评价,其评估数据主要采用2021年度截面数据,在发展性维度纳入2020年度数据进行增量计算。

图3所示为210家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排名分布情况,整体呈现 “梯队型聚散”分布格局,排名较前的学会智库分布相对离散、排名中后端的智库分布相对集中,智库排名分数极差较大。由此表明,本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同时也表明学会智库间发展差距较大,整体发展态势有待提升。从综合评价来看,在Top50中,工程技术类学会占21家、应用科学类学会占17家、综合交叉类学会占6家、基础研究类学会占6家,表明对于工程技术和应用科技类学会而言,其直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联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对其智库功能的发挥具有强大的牵引力。以综合排名第一的中国水利学会为例,该学会挂靠于国家水利部,近年来积极服务一系列重大国家水利发展战略,如南水北调工程、三峡水利工程等,有力推动了学会的智库建设与发展。

图3 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得分排名散点图

从分类评价来看,评价结果展现出在学科约束范畴内智库发展的显著特征,与现实情况相呼应,体现了分类评价的科学性和当然性。以基础研究类为例,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国气象学会等位居前列,这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及实际情况密切相关。近年来我国愈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故一定程度上牵引和激发出中国生态学学会的智库功效。同样,中国气象学会与近年来中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频发密切相关,需要中国气象学会基于基础科学研究开展一系列智库服务,从而推动学会智库的建设发展。

从分维度来看,在排名前50中,就功能性维度而言,工程技术类和应用科学类占比较大 (分别为20家和19家),综合交叉类有6家、基础研究类仅有5家,这再次表明工程技术类和应用科学类学会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联系密切。在影响性维度中,工程技术类和应用科学类仍然占有优势,分别为17家和16家;相对而言,综合交叉类学会占11家,超过五分之一,表明综合交叉类学会具有较强影响力;在发展性维度中,各类型学会分布较为平均 (工程技术类12家、基础研究类11家、应用科学类14家、综合交叉类13家),几乎抹去了学科特征,表明发展性评价维度设置的合理性,重在评价学会智库工作的增量而不受其既有特性的影响。

综上所述,基于CFID评价理念框架构建的评价体系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当前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的发展情况,表明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代表性、现实诊断性及发展引导性。同时,通过评估发现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具有鲜明的学科性、功能性特征,其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格局不均衡、社会影响力不强,可通过 “以评促建”方式,科学引导和培育全国学会柔性科技智库高质量发展。由此,也凸显出通过科学合理评价来引导和促进全国乃至全球柔性科技智库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迫切性及可行性。

5 结论与启示

柔性科技智库与实体科技智库不同,是具有智库属性的科技类组织社会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通过研究其生成逻辑、概念内涵、运行机制及评价应用等内容,形成如下结论:

①柔性科技智库是推动国家创新系统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嵌入交叠的新型抓手,是孕育创新思想、创新科技成果、培养科技人才的新型实践载体,需要予以高度重视;②柔性科技智库是运用项目制、专委会、服务团、产品线等柔性组织模式,广泛、跨界、灵活、阶段性地聚合专业科技人才开展具有智库属性服务活动的科技类组织,具有柔性聚才、项目牵引、学科交叉、科技支撑及绩效模糊等特征;③柔性科技智库通过动力机制、治理机制及功能机制实现运行发展,功能机制是其运行绩效的展示窗口,基于功能视角开展柔性科技智库评级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④基于柔性科技智库概念内涵及运行机理,开发功能主导兼顾影响与发展的分类评价理念框架 (CFID),并以中国科协全国学会智库为例开展实证评价分析,发现CFID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代表性、现实诊断性及发展引导性,同时也发现全国学会智库存在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格局不均衡、社会影响力不强等问题。由此形成如下启示。

从柔性科技智库评价视角来看,一是坚持功能主导与智库主体的辩证统一,功能是柔性科技智库运转效能的彰显窗口,把握住柔性科技智库的功能作用对于提升智库评价的科学性和回应性具有重要价值;二是坚持智库影响力与智库发展力的辩证统一,在柔性科技智库影响力溢出化、模糊化、主观化的背景下,柔性科技智库昨天与今天相比的发展力同样是其能力与实力的体现;三是坚持分类评价与整体评价的辩证统一,既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柔性科技智库的内在特征,又要给出整体性评估的相对位置,以更契合评估的初衷和柔性科技智库发展的客观规律。

从柔性科技智库建设视角来看,一是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柔性科技智库发展,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抓手;二是牢牢把握柔性科技智库的运行机理,不断优化柔性科技智库的治理机制,强化学术权威机制和网络治理机制的自组织效能,高度重视和加强专家声誉及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切实避免行政机制的直接干预;三是科学认识柔性科技智库的功能机制,不同类型的柔性科技智库其功能作用不同,应鼓励柔性科技智库做强做大其优势功能,支持柔性科技智库的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①本文主要通过质性方法研究柔性科技智库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理,缺乏量化实证分析,后期可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工具来更加清晰、直观地呈现柔性科技智库的实践动态;②本文基于中国科协全国学会进行实证研究,该类样本有其作为柔性科技智库进行分析的当然性和合理性,但对学会的依托单位、运营策略等重要因素尚未纳入考虑,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柔性科技智库的评价结果。

猜你喜欢
智库柔性学会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学会分享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