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芳,顾青瑶
(1.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5;2.东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和产业升级标志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被科技密集性产业替代[1]。当下科技创新的主要提供者来自高校、企业和研究所,三者结合而成的产学研发展方式推动各行业不断转型发展[2]。高质量发展要求研究型大学为社会发展提供更高效的技术研发成果,输出更多高质量人才。同时,研究型大学对基础研究的开展相较于企业而言更充分,而企业则更加偏向于应用性技术的商业实现,可见高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纽带[3],因此研究型大学自身的研究动力除了来自于内部的科研自发性动力外,还受到产业的推动[4]。产业与高校形成创新联合体可为高校科研提供所需的设备、人力、资金以及必要的技术,在极大程度上保障科研成果高效产出,并极大满足产业科技发展需求。
随着5G技术的落地,5G技术对于产业发展和效率提升的场景应用范围愈发广泛,工业发展和科技研发都不可避免地与 “互联网+”相互结合。在文化、传媒、城市建设、物流等领域智慧集群的作用被强化[5-8]。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的建设能否获得智慧集群平台的加持,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转化效率,进而助力中国产业转型,成为当下研究型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搭建智慧集群平台促进产学研高效结合以提高创新联合体建设,如何构建平台的运行和内容体系从而推动创新联合体的发展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应当探明其内在机理。
智慧集群的出现是数字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9]。近10年,科技快速发展,出现了web3.0概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多个交叉产业,推进行业内智慧信息互联[10]。随着技术产业需求加大,不同属性的单位之间需要通过有效沟通和交流保障信息传递和技术扩散,这一发展过程推进了专业智慧集群平台的出现[11]。
关于智慧集群平台的定义,赵继敏[12]认为是随着信息技术产业不断升级,多产业不断聚集和升级后形成的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多产业集群空间集合。万忠华等[13]认为智慧集群在职教院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形成核心联盟以及周边单位的不同程度联系,将院校资源以人力、专利、技术、资金、场地按照需求不同程度进行集合。按照工信部的定义,智慧集群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实现大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以及其他技术研发组织的集成、协同和动态演进的集合,通过促进集合内创新以及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集中技术优势形成新技术的快速突破,实现产业集群的协同技术创新、协同制造、协同供应管理等[14]。
智慧集群的参与者通常包括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智慧集群平台则是依托参与者,通过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形成的集信息交流与反馈为核心要素的智慧体。
智慧集群平台的结构特征表现在:①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15]。不同单位可以在智慧集群平台上通过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而获得问题解决的路径,从而达到 “1+1>2”的效果[16]。智慧集群平台涉及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智慧集群平台具备数据安全性特征,其能够确保信息在平台交流过程中不易出现信息安全泄露的问题,同时数据的读取与存档保持稳定,动态信息更新快速[17]。②分布式特征。智慧集群平台能够保障各方高效交流信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根据参与者的特征进行匹配,不同组织的不同个体可通过分布式的方式共同完成工作[18]。
智慧集群平台的作用表现在:①突出创新和转型升级,即能够集中技术攻关能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屏障,加快产业升级以及产业转型的速度。②突出合作交流,APEC第21次中小企业部长会议通过的 《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南京宣言》倡导鼓励建立产业集群交流机制,加强产业集群协作配套,促进亚太地区人才、技术、资本、服务、信息等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共享。③加强公共服务,企业在面临技术攻关时,与高校进行技术合作或自行攻关相对容易,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这一领域更需要发挥智慧集群平台的作用,而有效的智慧集群平台应当将公共服务纳入平台的服务对象中,提高社会整体效率,保证社会公平。
以上这些需求的实现,除了对产业发展产生推动外,也促进了高校创新联合体的建设。高校创新联合体的发展来源于 “产学研”的发展模式,为此提出全新的创新联合体建设应当能够有效解决以往 “产学研”模式所存在的问题[19]。
以往产学研的发展模式是产业存在发展瓶颈,进而将问题交给研究所与高校进行科研攻关解决。随后将创新技术应用于产业,将技术转化为商品或者服务促进产业发展[20]。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则强化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政府与学校之间的相互关系。
(1)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的构架。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的构建包括地方政府与区域领军企业,政府对大学提供基础的物质保障,为科研提供国家战略指引,通过体制构建保障大学创新联合体的法律合规。研究型大学通过人才培养为政府提供智库人才和政策建议[21]。在高校与企业间,企业需要研究型大学给予关键的技术支持,帮助其产业发展,完成重大项目的落地。同时研究型大学可以向企业输出专业性人才,帮助企业提高可持续科研能力,而企业则可以通过多元社会资本为高校提供必要的研究资金和设备[22]。通过这些合作关系,将创新联合体同以往的 “产学研”模式区分开来[23]。
(2)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的模式。王巍等[19]研究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发现,基于科研型高校的创新联合体发展包括4个部分。第1部分是3个循环体系,即体系内的要素循环、技术循环和资金循环。体系内的要素循环是指在人才培养方面通过科研学习形成高科技属性人才,进入社会后分流进政府、企业或者高校,为后续的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或以智库人员的身份重新回归产业合作环节;技术循环是指因产业发展对技术存在强烈需求,高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而企业通过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反馈,向高校反馈技术发展需求,高校通过技术攻关形成科研型技术或专利进而反馈给产业,形成产品、服务升级进而推动市场发展[24];资金循环是指政府向高校提供基础的科研资金,帮助高校进行科研设备的建设和人才梯队的培养,企业为解决技术需求向高校提供资金,以技术市场化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利润促进企业发展,增加政府税收,从而形成资金循环[25]。第2部分是构建4个板块的协同发展与促进,涵盖教育、科研、技术转化 (孵化器)和综合服务配套。其中,学校提供对科研人员、企业人员的培训,促进人才不断成长;学校与研究院提供相应的科技研发,通过高校支持的科研人员进行研发;孵化器则由政府提供政策和法规,以企业为主导,根据产业发展进行相应的技术转化;综合服务配套则对上述3个板块给予相应的日常支持与保障服务[26]。第3部分是 “三位一体”,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中包含了 “高校-研究院”组成的创新共同体, “技术与服务”组成的产业结合体以及 “园区与产业”组成的融合体。在 “高校-研究院”创新共同体的核心区域,实现了高校的学区功能以及研究院的科研功能,为创新联合体给予技术要素;在 “技术与服务”的产业结合体中,产业通过驻园区办公室协调技术与产业服务的需求,体现了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在 “园区与产业”形成的融合体中,落实技术的社会效用,以服务、技术、资金产生的社会效用,促进产业和社会发展。第4部分是组织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本身对企业、人才、技术、资金的要求相对开放,即可以参与合作的要素均有机会被纳入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内,但这种开放性又与其组织性相对立,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对各要素有一定的要求和筛选标准。通过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的建设可以快速促进产业腾飞与技术落地[27]。
(3)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的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本身并未解决 “产学研”的沟通问题,即合作从宏观的产业范围浓缩到微观的园区并不能解决线下沟通的低效问题。产业寻求技术解决的效率较低、高校技术寻求资金的效率较低、技术转化为社会应用的效率低[28]。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内的合作机制是以固定的工作流程展开的,缺乏资源匹配的合理性和及时性。就工作方式的传统性而言,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中不同单位之间的工作本身相互独立,无法形成高效的合力,项目推进以单一的子任务推进为主,无法高效地促进项目进度。为此有必要将沟通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上沟通可以在第一时间对任务以及子任务进行询问对接,及时跟进并提醒项目。项目子任务的完成可能存在空间与时间的分布,提高了相关科研人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科研任务的研究效率[29]。
将政府与中介撮合交易转为项目发布与招标直接对接,可以减少行政干预,有助于提高市场地位和发挥市场作用。在线上平台可以快速发布任务需求,同时在线对接相应的技术人员和组织单位,通过线上合同构建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政府以及相关的服务组织起监督和规范作用,从而减少不必要的项目开支,缓解政府行政压力,提高市场调节能力[30]。
项目开始后,项目的技术解决方可以按照分段式多人协同工作,即同一时间多人共同完成任务,也可以同一人在分布式的时间进行工作,从而极大提高任务完成的协作性。对于研发数据的调阅权限,可根据每个账户的设定进行调整,从而保障每个参与人员按照权限调阅研究进度和资料,数据和文本采用云端存储,提高数据保存的稳定性和调阅的便捷性,摒除工作场景的限制[31]。
(4)智慧集群平台赋能创新联合体的可能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一个基于产业研发为核心目标的智慧集群平台。智慧集群平台应当包括以下的功能:任务的多子账号权限设置,数据的云端存储及修改功能,项目的发布及接受功能,项目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对应的财务、法务系统等。通过智慧集群平台链接企业、研究院、个人、学校、资金方,乃至政府,通过互联网办公体系组成智慧集群平台给创新联合体赋能,促进创新联合体建设。为探究智慧集群平台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影响,鉴于相关社会研究案例的局限、理论探索的匮乏,研究拟采用扎根理论通过访谈研究、文本分析、词语分析获得智慧集群平台发展现状因子,以及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发展现状因子,进而采用问卷法和统计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
Struass等[32]认为扎根理论的研究本质是定性研究,研究者可以借助文本或语音资料通过经验归纳形成有效的研究系统理论。这一工作内容中包括前期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及概括,通过概念对比与整合形成具体研究的理论内核,随后研究者针对研究内容编制开放性或半开放性的访谈题目,形成访谈提纲。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访谈对象进行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然后将有用的文本信息进行汇总并对其进行编码,根据与研究主旨有关的词语句子进行整理汇总,进行精简,采用归纳法对不同的词语句子赋予概念,而后用新的方案对概念和概念下含的子概念进行关系关联,这个过程就是对信息的编码[33]。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包括在创新联合体内参与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介工作的人员以及企业的相关人员。由于本次访谈对象的异质性较高,因此限定本次访谈对象需要具备以下特征:①了解智慧集群平台,参与相关的设计、应用或者推广;②在创新联合体内从事教学、科研、政策制定、中介服务、产品研发等相关工作长达1年以上;③自愿参与访谈,向访谈对象介绍研究目的,并告知责任与义务。研究预计选择40名访谈对象,其中在创新联合体内教学和科研人员10名,中介服务人员10名,产业企业从业者10名,政策制定和监管人员10名。其中,随机在访谈样本中抽取4名作为理论饱和检验对象,对其余36名访谈对象进行扎根理论研究。
针对智慧平台集群、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进行详细的文献收集与整理,形成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比较性的访谈问卷,内容如下。
(1)引导问题。问题1:请您客观评价当前您所在的创新联合体,谈一谈这种创新联合体与以往的产学研的区别?问题2:您在创新联合体内参与工作的过程中,觉得影响该体系发展与建设的因素有哪些?问题3:您觉得在创新联合体的发展过程中,哪些问题亟待解决?问题4:在您使用的智慧集群平台中,您觉得哪些设计非常重要?请说明原因。
(2)主要问题。问题1:您认为智慧集群平台对创新联合体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问题2:智慧集群平台能否安全高效地支持创新联合体的发展?为什么?问题3:想要提高创新联合体的产出效率,您觉得现在的智慧集群平台设计应当增加哪些模块?问题4:根据您在智慧集群平台的参与情况,平台有哪些功能可以促进技术研发任务的推进?问题5:相较于基础工作,智慧集群平台是否应纳入金融、法律、政策等其他相关群体和单位,从而支持项目推进的完整性?问题6:您觉得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发展和建设需要哪些新的系统支持?
综上可知,扎根理论对文本信息的编码过程分为3个步骤。第1步是开放性编码,主要是关键词语或句子的内容编码;第2步是主轴编码,将概念形成范畴获得轴心关系;第3步是选择性编码,通过文本信息所表述出的各变量关系形成故事线,从而提出扎根理论的模型。
开放性编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访谈文本的分解、整理以及内容相互之间的比较,从而将文本信息形成有用的概念及范畴。本研究采用 “问卷编号—问卷内容句子顺序”的编号方式对所获得的访谈文本信息进行整理编码。具体工作由4位XX专业的博士以及2位XX专业的副教授与教授进行,每个人的工作与其他人之间相互独立,对编码之中存在的不一致情况进行比较和讨论,最终得到的访谈结果见表1。通过文本信息编码,获得23个概念,对这23个概念进行范畴化以及主轴编码。
表1 开放性编码
主轴编码过程实际上是概念形成范畴的规程,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整合,抽取其中的共同因素,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组建出多个可涵盖概念的范畴,如表2所示。
表2 主轴编码
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确定3个主要关系路径,即所获得的安全性、协同性、稳定性和开放性4个范畴是否可以有效地表达智慧集群对创新联合体的影响因素;同时要考虑产出效率、组织制度完善以及配套服务是否能够代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情况;智慧集群平台的4个特征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的3个因素是否有影响。
从扎根理论获得范畴结果看,安全性、协同性、稳定性和开放性4个智慧集群平台的特征的确能够赋能创新联合体建设,从制度借鉴、产业发展以及资源支持上都可以对创新联合体的建设给予支持。因此可以认为智慧集群平台的特性对创新联合体建设存在因果关系。同时,安全性、协同性、稳定性和开放性是智慧集群平台特征的综合体现,上述3个关键路径均被认为成立。
通过开放性编码和主轴编码的解析,所有样本信息提炼出有用信息后,理论内涵将会达到饱和,此时将不会出现新的概念内容,同时具体范畴也具备明确的下属概念,这些范畴相互独立,概念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范畴间的概念有相应的区分。为了检验访谈信息是否被有效涵盖及抽取,对4个样本的访谈内容进行比对核实,将这4个用于饱和检验的样本重新进行概念解构,将上文得到的概念与范畴与这4个样本得到的概念进行比对。从实际结果看,这4个样本不存在上文未提及的概念,因此被认为理论达到饱和。
根据扎根理论将概念化指标进行问卷编制,获得《智慧集群平台特征问卷》《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问卷》两份问卷,每个概念化词条形成一个单一的问卷题目,如将 “数据安全”编制为 “对智慧集群平台参与,让您能够感觉到您的项目相关数据是安全的。”共包含23个题目,均采用李克特量表五点计分,其中1分为非常不赞同,5分为非常赞同。
样本对象为陕西、四川、武汉、上海和北京5个地区参与智慧集群平台工作的相关个人,共500名被访者,调研使用电话和线上问卷的方式开展,共收集414份问卷样本,问卷有效率82.80%。
通过扎根理论将智慧集群平台特征进行拆解,构成4个影响因素并得到研究假设。H1:智慧集群平台安全性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联合体建设;H2:智慧集群平台协同性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联合体建设;H3:智慧集群平台稳定性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联合体建设;H4:智慧集群平台开放性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联合体建设。
(1)探索性因子分析。《智慧集群平台特征问卷》的KMO值为0.769,其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为5539.687、巴特利球形检验的自由度df=120,在比较巴特利球形检验卡方值与自由度后,得出显著性Sig<0.001,《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问卷》的KMO值为0.883,其Bartlett球形检验的值为2766.574、巴特利球形检验的自由度df=45,在比较巴特利球形检验卡方值与自由度后,得出显著性Sig<0.001。《智慧集群平台特征问卷》共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4个,累计解释率71.635%,《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问卷》共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成分3个,累计解释率80.517%,均大于60%,说明所抽取的成分可以较大幅度代表题项信息。在两个问卷的旋转成分矩阵结果中均不存在因子载荷低于0.5以及跨因子载荷的情况,说明题目具备较好的效度。
(2)信度分析。在《智慧集群平台特征问卷》4个变量的信度分析中,安全性信度为0.817,协同性信度为0.926,稳定性信度为0.883,开放性信度为0.734。《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问卷》的3个变量中产出效率信度为0.879,组织制度完善的信度为0.925,配套服务的信度为0.763,所有因子的信度均大于0.7,说明两个问卷具备基本的信度水平,根据校正的项总计相关结果,题目与因子的项总计相关在各因子内部均大于0.5,说明题目和因子之间存在着较高的关联程度。此外,已删除的克隆巴哈信度结果也小于因子信度,说明既有因子中删除题目不会导致因子信度的增加,因此保留题目。
(3)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标准化载荷表。
由表3可见,所有题目与维度的标准化载荷值均大于0.5,说明题目与维度的归属关系较高,证明题目确实属于具体维度。同时可得模型拟合指数CMIN/DF为2.534,该值小于3,GFI=0.907、NFI=0.933、TLI=0.958以及CFI=0.959均大于0.9,RMSEA为0.048,该值小于0.05,说明模型拟合较好,因此认为问卷具备较好的结构。
表3 智慧集群平台特征的标准化因子载荷
由表4可知,所有题目与维度的标准化载荷值均大于0.5,说明题目与维度的归属关系较高,证明题目确实属于具体维度。同时可得模型拟合指数:CMIN/DF为1.514,该值小于3,GFI=0.913、NFI=0.939、TLI=0.971以及CFI=0.973均大于0.9,RMSEA为0.039,该值小于0.05,说明模型拟合较好。认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问卷具备较好的结构。
表4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的标准化因子载荷
(4)路径模型。根据研究假设构建路径模型,以《智慧集群平台特征问卷》的13个题目为外生显变量,4个影响因素为外生潜变量,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问卷》10个题项为内生显变量,3个变量以及高阶的总因子构建为内生潜变量,根据研究假设构建路径模型。通过极大似然法计算得到研究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智慧集群平台安全性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联合体建设beta=0.376 (p<0.001);智慧集群平台协同性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联合体建设beta=0.443 (p<0.001);智慧集群平台稳定性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联合体建设beta=0.315 (p<0.001);智慧集群平台开放性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联合体建设beta=0.290 (p<0.001);模型拟合结果CMIN/DF为2.657,该值小于3,GFI=0.896、NFI=0.915、TLI=0.954以及CFI=0.956,其中仅GFI略低于0.9,其他指标均大于0.9,RMSEA为0.047该值小于0.05说明模型拟合较好结果可靠。
智慧集群平台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赋能存在4个方面的影响,即安全性、协同性、稳定性和开放性。智慧集群平台的实际功能是推动研究型大学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关键。
(1)智慧集群平台协同性作用机制。智慧集群平台本身是企业和研究单位相互合作的基于互联网形成的协作平台,强调多单位之间的合作性。通过产业内形成良好的合作协同性,将有效克服因为信息保密、政策法规等问题可能引发的沟通障碍。同时,基于智慧集群平台的协同性,将提高企业之间的合作效率,推动企业明确自身的技术需求。智慧集群平台通过协同机制推动产业快速地对创新联合体进行信息化赋能,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需求直接与创新联合体对接,推动创新联合体在初创期的业务开展。同时产业通过智慧集群平台形成的合作模式,将更好地应用到创新联合体中,提高企业在创新联合体的沟通效率,从而提高创新联合体的协同性发展水平。
(2)智慧集群平台安全性作用机制。智慧集群平台通过分布式信息传递方式及工作方式也提高了信息风险出现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合作框架以及数据安全规范的出现极大地规避了技术泄密、数据泄露等风险,而数据通过云存储极大地保障了数据信息的安全。智慧集群平台通过社会实践形成的技术以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可以借鉴到创新联合体中,构建一个专门保障各方利益的风控部门。风控部门通过流程化作业,可以极大地保障项目合作方解决技术研发问题,提高产出效率。当下数字信息泄露对于科研以及产业发展而言是毁灭性打击,其他组织通过获得数据可以快速进行科研攻关和产品复刻。因此,必须加强对参与智慧集群平台人员和组织的资质审查,提高数字信息的保密等级,同时通过协议和合同强化人员的保密责任。
(3)智慧集群平台稳定性作用机制。智慧集群平台的合作稳定推动了企业之间技术交流与合作机制的顺畅运行。智慧集群的稳定性体现在企业合作过程中项目推进的稳定性,包括资金供给、技术研发节点、技术版权归属以及技术授权应用的稳定等。基于技术产出的稳定提高后续技术应用以及研发的效率,同时稳定的智慧集群平台发展离不开长期稳定的发展政策,智慧集群平台的稳定性推动了资金的稳定跟进、硬件设备以及人力的稳定投入。合作性平台的稳定性是合作各方最关切的事项之一,因此稳定的智慧集群平台是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关键。
(4)智慧集群平台开放性作用机制。智慧集群的参与者行为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外部对技术合作有需求的企业相对容易地参与到智慧集群中,同时智慧集群也有一定的纳入要求,基于分布式的合作方式,各方的协作主要基于技术需求形成合作意愿。智慧集群的开放性推动了创新联合体在纳入资金方以及科研院所的过程中保持更加开放的状态,从而在短期能够引入更多的资金供给以及足够的技术人员对技术进行研发,极大提高了创新联合体的产出效率。
(1)强化信息安全建设。随着全产业进入信息化时代,数字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其安全性被产业所重视,数字和信息安全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34]。创新集群平台的信息安全关乎产业发展的稳定和科研人员的成果安全。唯有不断提高创新集群平台的信息安全水平,才能让产业核心公关技术稳定推进,科研人员研发任务稳定进行。而保障信息安全的关键在于培养信息产业人员和人才储备,加强平台信息安全建设,通过信息安全教育提高智慧集群平台人员的防范意识。
(2)提高智慧集群吸引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创新联合体的主要任务是科研,辅助任务是教学,因此应当保证科研群体的数量。通过智慧集群平台,科研人员可以相互交流并提出对某一技术的看法,公布资料与数据,提高资源共享效率和应用效率。通过智慧集群平台建设,提高智慧集群平台的吸引力,使更多人才通过互联网参与科研与教学,从而帮助科研人才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产业技术攻关能力[35]。
(3)优化合作方式,强化新媒体合作渠道。智慧集群平台的推进依靠稳定快速的信息传递方式,以线上沟通、协作为主的新合作方式,通过提高新媒体的应用与推广,完善新媒体平台的软件与硬件设备建设,打通线上合作渠道。
(4)提高智慧集群开放性,推动产业发展。智慧集群平台本身需要一定的标准,同时应当包容更多相关产业和学科的从业者和单位进入,保障智慧集群平台稳定扩容,提高平台内人才和组织的有序进入。设立良好的退出机制,保障相关的单位和人员有序退出。相对开放的智慧集群平台可以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为创新联合体引入更多的项目、技术以及人员,从而推动本地创新联合体建设,促进产业发展和科教发展[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