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琪苹
前不久,在风景园林场地设计课程中,我们前往了颐和园公园,老师将场地造景之“源”“缘”与场地上所发生的红色故事相结合,带领我们以崭新的视角,看到了颐和园是如何参与到红色历史记忆之中,又是如何被其影响与发展的。
跟随老师的步伐,我们来到了颐和园万寿山东侧山坡上,这里隐匿着饱经风雨的楼阁殿宇——景福阁与益寿堂。老师告诉我们,在万寿山前山区域的十几座阁楼中,地位仅次于佛香阁的“景福阁”是一座平面为“十”字形的单层建筑,建筑虽为单层,但位置较高,极具楼阁之气势。楼阁位置优越,是观赏昆明湖、南湖岛和十七孔桥的最佳位置。阴雨之中,它会呈现出朦胧淡雅之景,月明之际又有清净凉爽之气。
在景福阁东侧的3组小建筑中,最北为益寿堂院落。益寿堂是大型北方四合院式样,是北京传统建筑形式的象征。在四周小规模的亭、轩的簇拥之中,它与山形、树木融为一体,成为出色的片段小景。这两种空间因万寿山地势的抬高而邻接颐和园南北部极佳之景,又有绿植被将其围绕,兼具宜人的四季之境与私密的安全性保障,以颐和园之精华构筑了“静与隐”的意境。
穿过建筑群,万寿山东部,掩映在山石花木间的一座四合院落——“益寿堂”跃入我们的眼帘。凝视这座古老的园林建筑,我们了解到它的一段故事: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进驻北平城。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的第一站,益寿堂见证着国家领导人与民主人士的真挚交流,记录下革命征程中的战争与和平的艰难转换,也将山、水、植物、建筑组成的中国园林画卷徐徐展现于国际文化的舞台。正是她将园林文化之精华浓聚于此,才拥有了承载红色印记的能力。这些红色记忆不仅是历史时代的藏宝,也是新时代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厚纽带。
继续漫步至万寿山东部山顶,位于高处的“景福阁”与我们相视。初冬的暖阳中,这栋历经百年风雨的古建文物像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既有皇家建筑特有的庄严壮美,也有时光打磨后的温润和婉。再次回溯到1949年,透過时光的缝隙,这座掩映在湖光山色中的高阁,曾见证了国共双方关于北平和平解放谈判,记录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签署的历史时刻。
在我看来,人民城市理念与颐和园红色记忆的关系是一种基于历史印记的延续和发展。从益寿堂到景福阁,我们透过建筑看到党是如何带领人民穿越重山走向美好未来的。
责任编辑:刁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