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在场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2024-01-23 16:03
关键词:恩格斯苏联马克思

刘 泽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毋庸讳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通过十月革命传播到中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俄为师取得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并经过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而走出来的成功道路。中国共产党对十月革命和通过十月革命所诞生的社会主义,一直都是持辩证分析态度的。我们一方面积极地肯定十月革命和列宁斯大林所开创的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验,另一方面也实事求是地分析斯大林以后苏东国家领导人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所犯的严重错误直至苏东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失败的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否定自己的来路,不能否定自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再进一步中国化而走出来的社会主义道路。然而,长期以来,在国际思想理论界,马克思主义的敌人,包括资产阶级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的变节者,都一直在诽谤十月革命所诞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特别是在苏东剧变以后,在西方资产阶级影响下,社会主义阵营也出现了一部分理论家全盘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的思想倾向。现如今,即便被认为是忠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者,也不乏对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否定态度,提出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没有完成马恩社会主义过渡任务的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按此思维逻辑推导,必然会得出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光顾过人类社会的错误结论。这是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现实的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既不能无限拔高否定其存在一定的矛盾和问题,也不能对现实的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吹毛求疵,因为存在一点瑕疵就全盘否定。那么,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方法论作为标准来认识现实的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呢?本文试图从唯物辩证法方法论出发,以恩格斯有关概念和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相互关系的论述为依据,探讨科学认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方法论,以科学社会主义当代在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一、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误区和理论纷争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趋势,《共产党宣言》指出:“它(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宣布了无产阶级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未来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趋向,而资本主义则是要走向衰败走向灭亡。但是在这里的“不可避免”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却成为争论所在,对现实社会主义的评价和认识成为社会主义的争论热点。

对历史上曾经实践过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着过高评价其建设成就和经验的情况。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尽管苏联社会主义在这期间已经出现了许多问题、甚至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问题,然而,勃列日涅夫却不承认苏联社会主义存在危机。勃列日涅夫曾经令人鼓舞地将当时的苏联社会主义宣布为发达的社会主义。然而,现实是无情的,1991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国家解体和分裂而回到了旧制度,证伪了勃列日涅夫的论断。苏联社会主义失败有极其深刻的教训可以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失败,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也出现了各种思想混乱。米塞斯在他的《人的行动:关于经济学的论文》一书中说到:“一个有市场和有市场价格的康米主义体制的观念,如同一个有‘三角的四方形’的观念一样是自相矛盾的。”[2]米塞斯认为价格必须在市场里才能形成,然而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由于生产归国家所有,市场如果存在就跟社会主义自身概念相悖。这种对社会主义经济核算的质疑使米塞斯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会不利于生产发展、进而不利于社会主义本身的发展。同米塞斯对社会主义态度一致的还有哈耶克,他认为社会主义会最终导致专制主义的出现。哈耶克认为自由主义更能带来个人发展和社会的飞跃式进步,社会主义则背弃了自由主义、试图建立乌托邦式理想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的这种背离式发展最终会导致其通向奴役之路。以上这种认为社会主义不在场的观点,都在说明人类社会发展大趋势是没有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的大同。人类社会终结于资本主义,这是从根本上否定了社会主义在场的可能性。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虽然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使得哈耶克等提出的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可能在场这种观点的兴起与广泛传播,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雄辩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的当代在场。当然,由于受苏东国家社会主义失败以及相应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出现了各种否定现实的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我们的理论队伍也不知不觉地受到这股错误思潮的毒害,有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垮台是因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完成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过渡时期过渡任务。因此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就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事实上,这种观点虽然认为社会主义的当代在场,但他们要求现实的社会主义必须原样呈现出马克思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如果有一个细微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所描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有所不同,就会对当下已有的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之间存疑。[3]这种观点虽然承认科学社会主义在场,但是实际上还是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在场的。有人以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还存在商品生产否定我们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有人以我们还在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就否定我们是科学社会主义。最近流行一种以我们还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建设社会主义为理由否定我们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这种观点坚持认为只有等待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才有落后国家的伴随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国家范围内是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何谈建成社会主义呢?[4]这是一种从消极方面认识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倾向。按照这种观点,现实的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就不可能是科学社会主义,进而给出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必然要做出不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意见。虽然社会主义的社会大同是我们的目标趋向,但这样将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苛刻地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卡尺来度量的观点必然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推向真空状态,让科学社会主义真理不能落地实施。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

上述关于现实社会主义是非的争论,其实就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它的实践形式之间关系的争论。任何理论都是现实的世界关系的反映,这种反映都是有一定的抽象层次的,因而理论和它所反映的事物也都是有一定的差距或者近似程度的。不能因为理论和理论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这种差距或者近似程度的存在就否定理论和理论的实践意义。辩证法强调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发展过程和方向道理也在这里。恩格斯在1895年3月12日《致康拉德·施米特》的信中阐述的唯物辩证法观点,针对施米特因为平均润率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值,不是近似到小数点以后若干位的数值就将价值规律贬低为是“一种虚构,一种必要的虚构”的观点,恩格斯认为这里“涉及一切概念”的理解问题。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完全符合于您举的圆和多边形的例子。换句话说,这两者,即一个事物的概念和它的现实,就像两条渐近线一样,一齐向前延伸,彼此不断接近,但是永远不会相交。两者的这种差别正好是这样一种差别,由于这种差别,概念并不无条件地直接就是现实,而现实也不直接就是它自己的概念。由于概念有概念的基本特性,就是说,它不是直接地、明显地符合于使它得以抽象出来的现实,因此,毕竟不能把它和虚构相提并论,除非您以为现实同一切思维成果的符合仅仅是非常间接的,而且也只是渐近线似地接近,就说这些思维成果都是虚构。”[5]693这里,恩格斯将思维和存在比作了“圆”和“多边形”是很深刻的。注意,这里恩格斯不是拿任何几何教科书中的圆和多边形做讲解。恩格斯这里举例所用到的“多边形”,是其边数无限增多时趋近向“圆”的“多边形”,这里所用到的“圆”也是作为一个“多边形”边数无限增多而趋向的那个“圆”。恩格斯的意思是在一定的允许的近似程度下,“多边形”就可以是“圆”的概念的实现形式。恩格斯强调对于概念的把握,要注意抓住“概念的基本特征”,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概念都不是同它所由以抽象出来的事物是直接同一的。因为是私人通信,恩格斯还很策略地批评施米特:“除非您以为现实同一切思维成果的符合仅仅是非常间接的,而且也只是渐近线似地接近,就说这些思维成果都是虚构”。如果我们把恩格斯的这句话毫不隐晦地解释出来的话,那么,恩格斯这里的意思是,把一切与它所反映的现实事物存在一定近似程度的概念都统统斥之为“虚构”是愚蠢的。

如果说恩格斯这里只讲了一般概念而没有具体讲到社会生产方式概念的话,那么往后阅读我们很快就会读到恩格斯举封建制度的例子。恩格斯是这样说的:“难道封建制度始终与它的概念相符合吗?它在西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基础,在诺曼底为挪威侵略者进一步发展,在英格兰和南意大利为法国的诺曼人所完善,而它最接近于它的概念是在短命的耶路撒冷王国,这个王国在耶路撒冷法典中遗留下了封建制度的最典型的表现。难道说,因为这种制度只是在巴勒斯坦有过短暂的十分典型的存在,而且很大程度上这也只是在纸上,它就是一种虚构吗?”[5]695这里所谓的封建制度“在西法兰克王国奠定了基础”,恩格斯是说西法兰克王国在其基本特征上已经是封建社会制度了。“在诺曼底为挪威侵略者进一步发展”说的是诺曼底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对比西法兰克王国更加完善了。英格兰和南意大利同样是封建制度在概念范围内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最符合“封建制度”概念所反映出的现实恰恰是“短命的耶路撒冷王国”。可见,恩格斯通过列举封建制度的发展历程的例子,指出封建制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地域都是以一种近似的、有时是以近似程度很大的形式贯彻封建制度规定的。这些不同阶段和不同区域的封建制度都是封建社会或封建制度,他们是封建制度的不同实现形式。这里恩格斯显然是把封建社会看作是一个从低级发展阶段向高级发展阶段发展的一个发展过程。对任何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都不能以一种僵化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观点去把握,而要以一种联系的、运动的和发展的观点去把握。这样封建制度就不是某一天某一刻才出现的事物。把恩格斯认识封建社会制度的方法论运用于分析人类社会科学共产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指导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首先要抓主要矛盾。根据主要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确定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抓住主要矛盾,从这里确定社会主义制度的最本质的规定性,确定社会主义社会概念。其次,在这些对本质的规定性明确的前提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不同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列宁将共产主义区分为其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其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毛泽东邓小平等又逐步提出了将社会主义区分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等理论观点。因此,要承认理论同实践之间差异的存在,这是大前提一致情况下的具体差别。在这样一个实践同理论之间存在差异或者有较大近似程度的情况下,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并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建设现实的社会主义,坚定理论信念,增强理论定力。只有这样,才会有更趋近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换言之,没有不断的建设实践,就永远不会有马克思所指向的科学社会主义未来社会的实现。不论是苏联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的现实社会主义都是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建设实践。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在苏维埃政权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列宁通过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等举措稳固了苏维埃政权,发展了社会主义。根据俄国当时的情况,通过战略后退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而间接过渡到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实现。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农业集体化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这一期间内,通过三个五年计划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奠定了殷实的物质基础。通过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使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进一步形成了苏联模式。虽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最终走向失败,但纵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构想存在一定差异,但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得到了贯彻,这种贯彻的体现恰恰就是概念和概念所反映的事物之间的近似程度,但不能直接等同。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证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贯彻实施,验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在场。

在论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实践作为当代社会主义在场的标志存在,肯定了社会主义的当代在场之后,也就从根本上界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有着本质差别,这种本质差别不止体现苏联社会主义之中,更早地体现在马克思对通过武装革命取得胜利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态度之中。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通过分析巴黎公社革命为什么会爆发,对无产阶级专政如何建立和巩固提出了进一步的更为丰富的科学指导。对于巴黎公社的评价分析,马克思说:“公社的真正秘密就在于:它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产物,是终于发现的可以是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6]158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通过武装革命夺取政权,建立起工人阶级性质的政府,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对抗资产阶级的政权,马克思进一步在《法兰西内战》中说到:“公社是法国社会的一切健全成分的真正代表,因而也就是真正的国民政府,而另一方面,它作为工人的政府,作为劳动解放的勇敢斗士,同时又具有十足国际的性质。”[6]162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给予了高度肯定,巴黎公社的伟大意义在于其作为“真正代表”,是代表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的人民主体思想,也代表了切切实实的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劳动解放的早期实践验证。通过马克思对巴黎公社的肯定,进而可以推断出马克思对十月革命之后建立起的苏维埃政权态度,是肯定这样一条道路:可以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本主义统治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也就证明了苏联社会主义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苏联社会主义是推翻资本主义政权建立起劳动解放的无产阶级政权,是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中国在场

由此可见,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在场,最终还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来衡量社会主义国家,看其是否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人从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那天起就坚持要砸碎一个私有制的旧世界,建设一个公有制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世界。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紧接着就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以后,中国就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总体实力上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所有这些,都雄辩地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场。如上所述,我们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肯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肯定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在场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承认我们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如若解决得不好,同样有可能延缓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甚至会出现局部的倒退或者复辟。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批判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存在的错误思潮,另一方面坚持而不是变向突破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要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承认并正视差别,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贯彻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形式下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为人类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作出贡献。

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在场表现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推进建设,表现为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虽然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苏联社会主义一样,都是脱胎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发达甚至很大程度上说是脱胎于封建社会生产方式,都处于建设进程之中还没有达到发达社会主义的高度。但不同的是,苏联社会主义走向失败结局,今天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充分地吸收借鉴苏联解体的教训总结之后,在充分掌握了理论和理论所指导的现实实践之间有一定的差距或者近似程度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进程中,着眼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在场不仅仅是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同样要承认概念和概念所反映事物之间的差异存在,更是要求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蜕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概念的本质规定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在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本质规定以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7],因此,社会主义建设讲求策略,而不是教条的、僵化地来要求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要原本地反映科学社会主义具体理论内涵。我们党区别于苏联共产党的最重要特征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不断地进行自我革命、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坚持按劳分配的主要分配形式不动摇,进行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制度保证,也是能推进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的中坚力量。

当前的世界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是以在一国范围内开展为主要形式,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地要求只在一国范围内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就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贯彻实施,先有一国建设,才有发展到多国甚至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同。对于在具体的“一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同理论之间的差距,夸大会给人类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失,而否定可能出现问题则是在否定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现实的实践中做到既不埋没也不夸张,对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到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夸大会夸大矛盾的存在、夸大问题;缩小则是在否定矛盾、否定问题,因此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逐步解决。

党的二十大宣告了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目标团结一致,赓续前行,奋楫争先,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给出了界定:“坚持中囯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8]中国式现代化是在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为前提,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根据中国现实来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是始终以人民、以无产阶级为中心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是承认现实同指导理论之间存在差异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在场。

总结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对以十月革命为开端的苏联、东欧、中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和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其概念所反映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是否基本符合为着眼点来进行衡量。这样,就能实事求是地判断出在二十世纪苏东国家都曾经有过社会主义建设,也都有过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这样我们就实事求是地反映出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世纪在场的实际情况。当然了,在肯定二十世纪苏东国家科学社会主义在场的同时也要注意分析在这些国家科学社会主义概念与其所反映的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之间一定的近似程度,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也不忽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通过运用以上的方法论分析之后,就会客观地揭示出苏联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由于没能保持具有各种特色社会主义的同时不从根本上偏离科学社会主义,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失败。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我们也要客观地评价、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理论同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之间的关系,在肯定科学社会主义在场的前提下进一步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迈向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二十世纪取得了巨大成功并迎来了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现实的实践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以科学社会主义的未来社会为建设目标,并沿着这一建设使命不断奋斗趋近,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让真理之花在实践中绚烂绽放,携手共建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恩格斯苏联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