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显中,李海容
(湘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1]研究生导师要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就要履行好立德树人职责。自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责已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话题,关于其意义、现状、机制等的探讨较多,而其定位、定向、定法少被关注。因此,从内容、境界、方略三个维度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责的目标定位、发展定向、实践定法,对激发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内生动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立德树人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明确立德树人的目标定位是对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第一要求。《意见》提出的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的七项职责,正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责的主要内容。关键和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什么是德”“立什么德”的理解。“立德树人”既从“立德”而“树人”,为“树人”而“立德”,那么这个“德”就不能狭窄地理解为“道德”和“美德”,而应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1]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理解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卓越“品德”,构成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责的目标定位。
明“强国复兴”之大德为树“时代新人”之根本,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大”与“小”相对,所谓“大德”是相对于国家而言,实质上就是强国复兴之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2]。当前踏上新征程的新发展阶段,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责任,最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心怀“国之大者”,担当时代使命,筑牢强国复兴之大德这个总阀门,也就是《意见》七项职责中的“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一要引领研究生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天下、志存高远,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常修常炼、常悟常进,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生;二要引导研究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立志听党话、跟党走,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三要引发研究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立志服务人民、奉献国家,将个人的发展进步与民族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把个人学习和工作自觉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研究生要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3],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4]。研究生只有“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5],才能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守“处世为民”之公德为树“时代新人”之重点,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公”与“私”相对,所谓“公德”是相对于社会而言,但并非仅仅指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更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和人类社会,要做积极健康的中国公民和世界公民。因而研究生守处世为民之公德,强调的是研究生的公共性、社会性、人民性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守公德”就是要“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6],“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7]。在《意见》七项职责中就是“增强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指导研究生恪守学术道德规范”。一方面,研究生导师要树立“守底线、持公道、重友善”的处世之公德。要教育研究生守底线,讲规矩、存戒惧、知敬畏,明底线、严界线、防红线,以安宁立世;要教育研究生持公道,平等待人、公平处事,不滥用权力、不歧视弱者、不谄媚强者,以公道立世;要教育研究生重友善,善待他人、善待自然、善待社会,和谐友爱、宽宏大度、仁爱他者,以善美立世。另一方面,要树立知识理论功底深厚、学术道德优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为民之公德。要打牢知识理论功底,广泛涉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要严守学术道德规范,坚持老老实实做学问、严肃认真做研究、严谨务实出成果;要突破开拓创新空间,敢于超越前人研究、弥补已有研究空白,努力突破“四个面向”中的“卡脖子问题”和“瓶颈问题”。立德树人的处世为民之公德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必然要求,既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又促使研究生终生服务人民、报效祖国、贡献人类。
严“修身养性”之私德为树“时代新人”之关键,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紧要任务。“私”与“自”相连,与“共”相对。所谓“私德”是对于个人而言的,是个人全面发展之“全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8]10,推动形成“五育并举”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和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生立德修身并非成为某一种人,而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样才能担当起民族复兴之重任。修身养性为成就“全德”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严以修身,才能严以律己。”[9]《意见》七项职责明确规定“优化研究生培养条件”“注重对研究生人文关怀”,就是为研究生立修身养性之全德奠定基础。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立修身养性之德,一要教导研究生慎独慎初慎微慎欲,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自觉追求高尚情操;二要教导研究生保持毅力耐力定力抗力,不受情绪所控,不为诱惑所迷,不被陷阱所困;三教导研究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真正有我的自己,内心丰富的自己,个性发达的自己;四要教导研究生道天地人四方域,与自然合其德,与天地合其序,与圣贤合其明。研究生要心无旁骛、信念坚定、意志坚强,才能淡泊名利、潜心问学、宁静致远,成为“打铁还须自身硬”的国之栋梁。修身养性之私德贯穿研究生强国复兴之大德、处世为民之公德形成发展的全过程。研究生要在导师的指导和指引下,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激发正确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自觉将立德树人之私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做好准备。
把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责的发展定向,对于明晰研究生思想成长历程、掌握其成长规律、调动其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意义。立德树人既是研究生导师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又是研究生导师的感性对象性意识。感性活动是感性意识支配下的活动,并因感性意识而变化发展;感性意识是对感性活动的意识,并因感性活动而强化提升。因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不仅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的过程,更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感性意识,由“无觉”到“他觉”再到“自觉”最后达到“慧觉”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低到高的化境过程。
“无觉”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第一个阶段,是无意识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阶段,处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最低层次。“无”与“有”相对,也就是“没有”;“无觉”是这个阶段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鲜明特征,也是这个阶段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履责境界。其一,有的对立德树人的意义“无觉”,特别是少数自然科学学者骄傲于他们价值无涉的智力探求,以至否定“立德”对“树人”的意义,将“立德”与“树人”对立起来。其二,有的对立德树人的责任“无觉”,认为“立德”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的责任[10],对导师立德树人的角色不担当,推卸了“树人”的“立德”责任。其三,有的对立德树人的活动“无觉”,坚持对研究生进行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却不觉知立德树人贯穿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和各方面,割断了“立德树人”的“知”与“行”。这三种“无觉”的表征并不相同,但都造成了“立德”与“树人”的割裂。在“立德”与“树人”之间,没有“立德”的“树人”苍白无效,离开“树人”的“立德”空洞抽象,都无助于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研究生高层次人才,也不是研究生导师所应有的品格和水准。因而,领会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落实立德树人的首要职责,掌握立德树人的基本理论,始终是研究生导师必须补足和增强的功夫。
“他觉”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第二个阶段,是对履行立德树人职责不自觉的阶段,处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次低层次。“他”与“己”相对,“他觉”即不自觉。“他律”构成这个阶段的行为特征,标识着这个阶段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履责境界。“他觉”阶段超越“无觉”阶段,对立德树人已经“有觉”,只是立德树人的动力在“他”而不在“己”,不是自动而是被动履行责任。处于“他觉”阶段的研究生导师,有的明于《意见》规定、有的惧于后果惩戒、有的受名利诱使、有的出于榜样带动而履行立德树人责任。前两者属于消极的“他觉”,在制度或规制强制下被动落实立德树人责任;后两者属于积极的“他觉”,在利益或榜样带动下落实立德树人责任。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就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11]研究生教育有必要为导师立德树人提供制度化、规范化的合理约束,但制度驱使和规制激励不应成为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动力之源。研究生导师的思想认识从“与我无关”转变为“与我息息相关”,其行动意志从“他要我”转变为“我要己”,不仅构成其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也是其提升履责境界的重要步骤。
“自觉”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第三个阶段,是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主动担当阶段,处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次高层次。“自”与“主”相连,“自”为“主”的头脑,“主”为“自”的心脏,“自主”构成这个阶段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个性特征,也是这个阶段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履责境界。区别并超越立德树人的“他觉”阶段,“自觉”阶段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动因、动力、动能在自身。处于“自觉”阶段的研究生导师,一是自律而行主动履行职责,不因众说纷纭而受不良影响;二是自主而为创造性开展工作,不局限于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常规性要求;三是自励而强不懈推进改革创新,努力创造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榜样示范。这就是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广大教师要“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2]。“自觉”阶段的研究生导师,具有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并能将其转化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上高度重视、情感上高度认同、意志上高度信赖、行动上高度自觉,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不断强化认识、探索经验、总结规律。这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责获得内在保障的阶段,也是内生动力生成的关键阶段。随着立德树人的积极践行和持续改进,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将进一步攀爬升级,并进入其履责境界的最高阶段。
“慧觉”是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第四个阶段,是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超越性阶段,处于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最高层次。“慧”与“贤”相配,“慧”则“贤”也,“贤”则“慧”也。“慧”是“慧觉”阶段的内在形态,“贤”是“慧觉”阶段的外在形态,共同构成“慧觉”阶段研究生导师的人格特征,也是这个阶段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履责境界。《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3]处于“慧觉”阶段进入万物一体的自然之境的研究生导师,不仅自己立德树人“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且影响带动其他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营造形成立德树人氛围浓郁的研究生教育共同体,引领推动研究生立德树人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因而“慧觉”属于“觉人”层次,既“觉己”又“觉人”更“觉研究生”,真正成人成己成物,令人敬服敬佩敬仰。“慧觉”阶段的实现,不是随随便便、轻轻松松、自然达成的,是研究生导师历经“无觉”“他觉”“自觉”的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持续强化的认知、积累和践行而生成的。立德树人达到这个层次的研究生导师固属少数,但所有研究生导师都有成为尧舜的潜能。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不在于能否实现这个理想,而是只要坚定这个目标并奋勇开创前行,就能够不断接近立德树人的“慧觉”境界,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实现研究生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研究生导师要落实立德树人职责,在实践中需要内外协同、相互促进;既需要制度驱动、激励引导、生态营造,更需要坚定信念、把握规律、提升水平。后者离不开前者的外部推动,但主要依赖于研究生导师发挥立德树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责任,人们主要局限于外在推动方面的实践探索;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的实践法则,却并未作为履责方略进行厘定和构建。
学思践悟,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思考、践行、体悟,四者构成一个学、知、信、行的循环往复过程。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知奋进,践然后知守责,悟然后知道理。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责,要在学思践悟中把稳立德树人的思想之舵。这个“思想”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因为“立德树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高屋建瓴提出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而且为解决这个教育根本问题指明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思践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系列重要论述,研究生导师要紧跟方向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用以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离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思践悟,立德树人责任的履行就会变成离道之术。其一,要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领会立德树人,坚定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站位,研究生导师才能确立立德树人的思想方位。其二,要从精神实质的理论深度把握立德树人,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解深度,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思想才能具备相应的理论深度。其三,要从贯彻落实的行动力度践行立德树人,养成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行动自觉,研究生导师才能形成立德树人的实践自觉。研究生导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学思践悟,在引导研究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14]成时代新人过程中就会迷失方向。
己立立人的立德树人取譬之道是一个双向互动、成己成人、为人为己的过程。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知识学习、素养提升、信仰确立最为信赖、最为敬重、最要依靠的人,导师与学生之间不仅构成学术共同体,而且形成道德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个人的发达取决于人人的发展,研究生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责任,源头在于坚定己立立人的取譬之道。“取譬”本指“打比方”,引申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构成孔子开创儒学“仁”之方术。《论语》:“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15]研究生导师不仅自己要在学术和事业上有所成就,而且要教育研究生在学术和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仁爱之心”和“关爱之情”。研究生导师胸怀取譬之道,立己达人,是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动力。一要将心比心。研究生导师回顾自己昨日对成就和成功的渴望,就情同此理地明白研究生对明日成就和成功的渴求,从而增进指导研究生立德树人的自觉之心。二要视人如己。研究生导师将研究生立德树人视同如己,就会想方设法科学指导研究生立德树人,从而增进研究生立德树人的责任之心。三要成人成己。研究生导师教育研究生立德树人,既要落脚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成人,又要着眼于自身能力的发挥、发掘、发展,从而增进研究生立德树人的务实之心。研究生导师缺少立德树人的己立立人的取譬之道,不可能承担起自觉“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16]。
寓教于研的立德树人磨砺之策,顾名思义指将研究生教育寓于科学研究,用科学研究磨砺研究生而使其立德树人。“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17]科学研究堪当研究生立德树人的磨砺之策,在于“研究”是研究生的志业之总,又是研究生导师的职业之重,构成研究生立德树人的训练主场。正是在科学研究的对象性活动之中,研究生导师进行为学指导、为事教导、为人引导,研究生实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专业锻造,不断养成创新、创造、创业的高层次人才之德,不断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一,要做研究生的人生引路人,引导研究生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中贡献国家,在真刀真枪实干中服务社会。其二,要做研究生的科研指导者,指导研究生筑牢知识基础、严密逻辑思维、营建理论世界,研究前沿问题、重大问题、根本问题,产出高质量、高水平、高影响成果。其三,要做研究生的智慧开悟师,教导研究生天人合一、万物联通的整体性世界观,融会各学科、各方面、各层次知识的方法论,开启通古今之变、会东西之学、成一家之言的智慧之路。研究生导师用好寓教于研的磨砺之策,才能更好地培养思想政治过硬、创新能力突出、人文情怀深厚、社会责任感强的高素质研究生,进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1]。把寓教于研的磨砺之策降格为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功利化为名利争夺的工具和砝码,必然将寓教于研与立德树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因人而异的立德树人施教之法,是指研究生导师根据不同研究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人特点的方法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立德树人活动,获得取长补短、殊途同归的立德树人之效。立德树人教育的本质特性在于尊重并从学生个性出发,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履责的保障在于练就因人而异的施教之法。研究生的个性差异规定着研究生导师的施教方法,导师必须克服和超越统一生产的教育现代性弊端,因人而异对每一位研究生进行差异化培养,采取最合适并最能发展研究生个性的培养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8]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研究生导师必须采取因材施教之法,做立德树人的明智之人。其一,个性差异不因混然而混同,要了解研究生家庭情况、成长历程、知识基础,学会识别、判断研究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对每位研究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其二,目标不因个性差异而不同,根据研究生客观实情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从不同基础沿着差异化道路实现相同的培养目标,确保每位研究生成人成才。其三,指导因个性差异而不相同,在集体指导中加强差异化指导,在个别指导中强调个性化指导,确立每位研究生实现培养目标的自信之源。研究生导师缺少因人而异的立德树人施教之法,难以真正做到引领学生、关爱学生、激发学生,更不可能正确回答“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凝聚协同各方的立德树人奋进之力是指多元主体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8]研究生导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首要责任人,但不是无限责任人,无法承担立德树人的全部内容。因此,研究生导师要在协同各方中履行立德树人职责。其一,要主动协同多元育人主体。导师要和其他任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服务人员同频共振,共同关注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学业进展、思想动向、未来发展,构建“导师+”的多元统一育人共同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打破各自为战的育人壁垒,从严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二,要积极协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始于家庭终于社会,导师要积极推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其独特价值和作用,主动将学校的要求、家庭的诉求、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追求有机统一,目标同一、作用同向、责任同担,避免研究生立德树人在学校被弱化、在家庭被软化、在社会被淡化。其三,要有效协同导学互动。立德树人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其成效有赖于导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导师的人格学术魅力、言传身教力量、榜样示范效应如果得不到研究生的积极主动学习、自觉自主回应,就无法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只有各方力量赋能研究生立德树人,师生之间同心同向同行,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