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倩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的旗帜和灵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这一重要论断,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出的历史性结论,是对过去“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一脉相承和新的延展,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过程,其实就包含着民族化时代化的特征和萌芽。19 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当时的三个主要文明国家中,英国和法国已经成功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而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却在经济、政治领域相对落后。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聚焦的问题正是德国“怎么能够一个筋斗就不仅越过自己本身的障碍,而且同时越过现代各国面临的障碍”。这当中,德国如何在历史进程中落后于英法以及如何实现赶超,正是马克思要解决的时代化和民族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起源于欧洲,却成为世界性理论,尤其在中国散发出璀璨的真理光芒,这不仅在于它站在了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望远镜”“显微镜”以及诊疗时代病症的“听诊器”,更在于它不是封闭僵化的,而是与时俱进的,“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应用,“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当然,在俄国也不同于中国。要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一个国家或民族具体的问题,必须首先考虑所处时代的基本特征,再去考虑本国具体的特点,同时,“要估计到在同一历史时代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各国的具体特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所讲“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既是理论依据,也是方法论指南,“随时”对应时间,要求与时俱进,“随地”对应空间,要求植根本土,即马克思主义必须民族化时代化才能“管用”。
正确处理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关系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只讲民族化不讲时代化,就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而只讲时代化不讲民族化,又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党早期就吃过这方面的亏。因此,毛泽东同志在1938 年六届六中全会上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关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实践创造、理论创新的过程,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再到理论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最终的旨归是实现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实践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是社会发展、历史前进的必然要求。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统一,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一刻也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导。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从问题开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正确认识把握了我国发展环境的“变”与“不变”;运用唯物史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确立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历史坐标;运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正确认识和处理了若干重大关系,创造性运用规律化解矛盾推动新发展;坚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部实践旨在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而奋斗。做出了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了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积淀中汲取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相贯通,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相融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这一理论形态不是从头脑中想出来的,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拼出来的、干出来的、奋斗出来的,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夯实了唯物主义的底座;同时,这一理论形态不是停留在机械地、直观地反映层面,而是与客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双向互动,要求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用党的创新理论进一步指导实践,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使命。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懂弄通做实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价值立场。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为“多数人”的理论,人民性是其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为人类求解放。换成一种朴素的表达,即怎样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同历史时期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接续探索。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的一整套逻辑,人民这个中心既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最终落脚点。党的这一创新理论站稳了人民立场、把握了人民愿望、尊重了人民创造、集中了人民智慧,简言之,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因而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精神特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现成的答案。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既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也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既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中国的路只能中国人自己走,而只有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才最有资格也最有能力揭示这其中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开辟出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及其历史性成就给了我们自信的底气和再出发的锐气,要求我们具备理论自觉,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成功及产生历史性飞跃的应有之义。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这是必须坚守的“正”。而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钥匙则是建立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成就是建立在解决中国和世界发展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之上,贯彻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需要不断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需要不断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需要不断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需要不断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工作方法。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善于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价值就在于既找到了当代中国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同时把准了二十一世纪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了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利益紧密相连、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的正确判断,给出了人类向何处去的解决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胸怀天下的世界品格超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内在使命,切实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并为人类贡献了一种正在生成的文明新形态,以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思想光芒,照亮奋斗之路;思想火炬,引领复兴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当代中国、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擎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华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