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卓微
(伊通满族自治县黄岭子国有林保护中心,吉林 伊通 130700)
2021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强调人工修复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开展林草植被建设[1]。因此,在开展营造林工作时,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规律,结合不同地域的地理因素,秉持因地制宜、适地适绿的原则,指导各地营造林工作科学进行。《“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中还提出了将营造林技术用于我国现有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的战略谋划[2]。目前,我国营造林技术水平已经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我国林业资源连年增长,重大工程稳步推进。
为了提高造林质量,确保营造林工程的顺利进行,需要科学地选择造林地点和林木品种。造林地点和林木品种是营造林工程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首先是选择造林地点,要结合造林地区的地理特点和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合林木生长的造林地点。其次是林木品种,选择好造林地点后要了解什么样的林木生长速度快,比较容易存活,更适宜造林地的种植需求,为造林地选择合适的林木品种。最后是选择科学的种植方式和培育方法,利用科学选择法可以促进林木的快速生长,提高经济效益,取得良好的造林效果。
良种壮苗技术是改善林木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简单来说就是在合适的土壤中放入品种优良的种子来培育苗木,再选择优质的苗木进行造林。良种壮苗法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良种生产,具有优良遗传基因的种子发芽快,生长速度快,而质量差的种子播种效果不好,很难长成为健壮的苗木,因此,要选择品质优良的种子;另一方面是壮苗培育,优质的苗木生长速度快,可以增加林木产量,因此,应选择健壮的苗木来进行造林。
因地制宜法是指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环境特点和地质条件,制订科学的应对措施。在营林造林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科学分析,并根据造林地区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造林措施。造林计划需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产生最好的造林效果。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地区适合种植的林木也不同,选择适合生存的树种可以促进林木的生长。此外,通过使用因地制宜法,在提高造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提高生态效益,促进营造林工程的发展。
清林杂灌法是指在造林之前统一清理造林地区的落叶、枯枝、杂草、杂木等杂物,再进行消毒。如果林地面积较小,可以将地上的杂灌、杂草割除干净。如果杂草、灌木过多,可以将其割除后统一放在指定位置作为林木的养料,为林木的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如果林地面积较大,可以选择安全焚烧林木地区的灌木、藤蔓,注意要提前准备好灭火措施,以免引起森林火灾。清林杂灌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清理方式,可以为林木提供一个干净的生长环境,防止灌木和藤蔓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影响林木的生长[3]。
实施抚育管护法可以有效提高林木产量,提高经济效益,抚育管护法主要分为抚育和养护两个部分,保护对象是幼年林木和成年林木。其中,对幼年林木的保护内容主要包括病害防治、虫害防治等。对幼年林木进行培育和管理可以优化其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对成年林木的保护内容主要包括修剪枝叶、森林防火等,对成年林木进行管理和保护可以保证造林成果。
封山育林法以封山为基础,在封山期间会采取多种育林措施改善造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其中,清理杂草、杂灌是封山期间采取的主要育林措施之一,可以为林木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森林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定期实施封山可以有效减少对森林的人为破坏,有助于恢复森林资源,提高森林的生态效益。封山育林法投入成本低、效果明显,可以有效保护营造林地区的生态环境。
目前我国营造林技术发展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为基层任务重、行业经费有限,以及由于技术人员稀缺导致的育林队伍更换频繁等。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林业相关企业来讲,企业单位无法对林业经营管理工作进行合理有效安排,大多企业的林木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都只是在企业中进行职位挂名,并不参与具体管理制度实施以及提供管理意见,因此,无法将管理制度工作以及责任落到实处。而企业自身对森林管制政策也并不了解,严重妨碍了我国营造林技术的实施与管理。企业自身对营造林技术的粗浅理解使其无法提供相对完备的办公设施及专业设备工具,难以培养营造林的专业人才队伍,也难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从而导致难以调动林业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发挥基层林业工作站的作用。部分林业经营管理者存在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林业技术工作缺乏足够的责任心,对于林业建设与营造林技术的开发也不够重视,最终导致营造林技术发展困难的同时出现专业人员缺失、管理水平断层等现象。因此,经营管理层面的工作问题是造成营造林技术实施受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我国有关造林的任务量逐年增长,但相关经费并没有随着任务量的增加而增加,这就导致营造林基层人员以及技术专业人员工作压力增大的同时工资并未相应提高,进而导致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增加,使得企业单位很难实施管理。除此之外,也直接导致营造林技术任务完成的质量参差不齐、造林设计无效、设计材料缺失,以及难以保持设计稿与实施的一致性。同时,由于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限,导致其在工作过程中极易出现失误,从而影响营造林的质量。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例如,有些技术人员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应付作业设计工作,使得设计材料与内容无法有效实施,甚至出现设计图与地块不符的问题。在技术管理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技术培训形式化,对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基层人员的考核和审批处理宽泛,缺少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以及人员行为规范,招收录用没有相关资质与经验的技术人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导致人员快速轮换,使大量基层技术问题难以得到系统的管理,人员无法对营造林技术进行有效合理的运用实施。科学有效的营造林技术管理制度的缺失使营造林的发展很难有序推进,同时也严重妨碍了我国营造林技术的创新与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4]。
我国基层林业工作任务重,而且工资与工作内容不匹配,使得从业人员较少且流动性强,这就会导致林业从业人员技术力量单薄且难以得到良好发展。同时,林业从业人员力量薄弱,也会导致部分林业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因企业技术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机构革新能力差、人员队伍编制不足,以及企业经济水平落后等多方面影响,使营造林技术的实施很难取得良好成绩。另外,乡村人民逐渐走进城市,各项农林机构全部归并到服务中心,这些也使得乡村基层林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大量基层技术问题无法处理且难以进行系统技术管理,而林业主管部门也存在部分管理人员技术与综合素质不高的问题,容易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基层技术人员在日常工作当中并没有接触过植株管理培训,使植株培养的成活率降低,导致营造林的植株质量难以得到保障,营造林的面积也随之减少。林业人员缺乏以及业务能力不足让营造林技术实施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综上所述,对于营造林技术的推广力度不足,营造林技术从业人员出现空缺,从业人员工作付出与所得并不匹配,相关从业人员流动幅度大等问题会对营造林的实施造成巨大影响。
在营造林计划开始实施之前,林业人员要根据种植地实际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最适合的树种,根据营造林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订最适合的种植方案。例如,严重干旱地区就要选择耐旱性强的树种,环境湿热的地区就要选择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的树种,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要选择根系强韧的植被类型。同时,在种植过程中,要重视对树苗的品质和树苗种类的选择,不同质量、不同种类的树苗,在种植过程中产生的需求不同,生长的效果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建设营造林的过程中,要根据种植地的实际情况对营造林进行建设,需要种植人员做到对营造林环境的全面调研、科学分析,从而提高树苗的成活率。在实际种植过程中,营造林的树与树之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保证树木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防止出现暴风雨天气时树木之间相互刮倒的情况。同时,林业人员也要加强对营造林的管理照顾,对新种植树苗要进行科学化管理,对施肥灌溉、枝叶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要认真执行,对营造林进行定向培养,保证树苗的成活率,使林内植物的生长速度以及产量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营造林的经营管理是提高林业技术应用效果的关键,如果林业管理方面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营造林的发展。营造林的发展是否良好不能只根据造林成活率来判定,加强对营造林技术工作的监督管理格外重要。首先,管理人员要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且认真执行,实现对整个造林进程的监督管控,尤其是要对营造林的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监督管理。其次,要采取营造林集约经营管理的方式,将原本过于广泛的管理方式逐渐细化,将经营管理营造林的眼光放长远。同时,在对造林实行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来培育林内树木,实行树种培育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做好对营造林的科学管理。对于营造林内的工作人员要实行区域责任划分制度,使内部人员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分工,通过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对每一位林业人员工作的监督。在树苗的培育工作中,树苗要按照划分的区域进行种植,这样将种植技术和林业管理相结合,有利于林业工作人员对营造林的管理,定期对林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在提高林业人员的个人素质的同时,提高林业人员对营造林技术的认知和应用水平。
在实行营造林种植计划之前,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出一份科学严谨的种植方案,通过详细的方案更好地对后期的营造林工作进行指导。在制订方案之前要结合实际情况,对种植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通过严谨精确的分析来确定最适宜种植地气候、土壤环境的树种来进行后续的造林工作。在制订营造林计划时,要切合实际,科学分析,制订的计划内容和图纸要清晰完整,将营造林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交界地块、防火隔离带等特殊地带要进行特殊标注,对于营造林的地理位置、所选树种等也要在计划书中清楚标记,这样也有利于后续营造林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进行营造林建设时,要注重林场内树种的多样性,加强混合林的种植。因为如果林场内的树种过于单一,会严重降低林场内生态多样化的水平,使树木的抵抗力严重下降,不利于树木的存活。林场人员需要在有限的土壤面积中通过专业的技术尽可能增加树木的种类,从而有效提高林场内树木的抵抗力,提高树木的生长率。同时,要对营造林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整合,营造林内树木的排列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常的排列方式为水平结构排列与垂直结构排列,林场内的树种结构与林场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所以林业人员在建造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营造林的整体结构进行调整,以便减少营造林后期维护的成本,使营造林能够更好地发展。
实现营造林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证营造林的苗木质量,林内人员要优先选用一些对病虫害抵抗力强的树种,以此增强林场内树木的免疫力。在营造林场内建立隔离带,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损害,并在发生过病虫害的地点进行造林之前,对受损树木进行仔细检查,对未受损或者可以存活的树木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对林场内一些生病发霉、枯死的树木进行燃烧处理,防止健康的树木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同时,也要定期清理因为特殊天气被压倒折断的树木,加强林木的抵抗力。实行“封山育林”政策,利用植物本身的更新能力,提高营造林内树木的质量,在实现生态多样化的同时满足营造林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综上所述,通过对强化营造林技术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策略的深入探讨,提出了选择适当的营造林技术与方法、强化技术应用监督与管理、制订完善的造林作业计划、建立科学的造林结构、注重技术调节与营造林的可持续性发展等建议,以确保技术应用顺利进行和提高造林效果。未来,在强化营造林技术效果的方法与实践策略方面,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新型的营造林技术和方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技术应用的效率和精准度。在实践策略上,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监测与评估体系,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和优化技术应用策略,保证营造林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