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平
(安徽省太湖县晋熙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安徽 太湖 246400)
猪口蹄疫病的传染性非常强,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养殖场也加大了引种力度,但是在引种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引种规定,再加上养殖过程不够科学,对口蹄疫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该病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不仅给养殖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对猪肉食品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必须加以重视。
猪口蹄疫主要是由口蹄疫病毒引发的,该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血清类型较多,由于血清之间的交叉保护能力并不理想,所以在接种疫苗之前需要明确当地的血清类型,只有接种同一血清的疫苗才能够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口蹄疫病毒对于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特别是在干燥的环境中更容易存活。但是在较热的环境当中,病毒很快就会失去活性,当环境温度达到60℃时,通常存活不超过15分钟,或者使用一些消毒剂也可以杀死病毒[1]。
该病毒能够对多种动物形成威胁,对偶蹄类动物的感染率明显更高,例如猪、牛、羊等,同时这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当病毒入侵到新生仔猪体内时,仔猪的发病率最高可达100%,由于仔猪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致死率超过80%。当养殖场暴发口蹄疫病毒后,一般情况下最先出现症状的就是仔猪,其发病后容易出现急性死亡的现象。仔猪发病几天后养殖场内其他年龄阶段的猪才会陆续出现症状。该病毒的传染性极强,疾病的流行、传播范围普遍较大,还有可能呈现周期性的传播,流行周期普遍在2 ~5 年。该病目前主要有两种传播方式,分别是蔓延式、跳跃式传播。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就是患病猪,病毒通过水疱液、排泄物、排出的气体等渠道进行传播。基于这个原因,患病猪吃剩的饲料、饮用过的水、使用过的饲养用具,甚至是同一养殖场所的空气都会成为疫病的传播媒介。病毒在入侵后首先会破坏患病猪的呼吸道皮肤黏膜,患病猪的眼结膜、生殖器官等都可能成为间接的疾病传播途径。
猪在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会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情况下,潜伏期在18 ~96 小时之间。患病猪在发病后首先会出现水疱,水疱范围覆盖较广,通常在蹄踵、蹄冠、蹄叉、吻突、硬腭、软腭、舌头表面等位置都会出现。水疱大小不一,通常表现为透明、微浑浊的状态,破裂后就会形成溃疡,溃疡面呈现出暗红色。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溃疡会在一周后结痂并逐渐恢复。当水疱、溃疡出现在患病猪的鼻腔及口腔位置时,就会给患病猪的咀嚼、采食带来一定的影响,进而导致猪发育不良。如果是母猪感染了该病毒,乳头、乳房这些位置也会出现水疱。除了出现水疱之外,患病猪的精神状态会变得越来越差,体温最高可以达到42℃,且采食也会逐渐受到影响。当有明显的白圈出现在患病猪的蹄冠部位后,患病猪整个蹄部的温度就会明显升高,蹄壳会逐渐变形、脱落,并伴有比较严重的疼痛感,从而影响正常行走,这时患病猪就会因为疼痛而越来越不愿意站立。对于仔猪而言,在患病后水疱现象相对不明显,在临床上以心肌炎、急性肠炎为主,非常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误诊后病情就容易被耽误,从而导致死亡率升高。通常仔猪的死亡高峰是在仔猪发病后的5 ~7 天,之后就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妊娠母猪在感染该病后还会出现流产。如果是在接种疫苗后感染该病,患病猪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就会相对较轻,但是同样也需要引起养殖人员的重视,否则非常容易引发继发感染[2]。
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后可以发现其鼻腔、齿龈、舌头以及嘴唇内侧的黏膜都会出现水疱疹、坏死病灶,在其咽喉、气管、支气管、胃黏膜等位置都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烂斑,肠道黏膜也会出现明显的血性炎症病变。在解剖仔猪时,会发现心包膜的表面有弥漫性的出血症状,还可在切面位置发现灰白色或淡黄色且呈条纹状的斑点。另外,心脏上面还会附着黄色、透明的纤维素。病死猪的心肌非常松软,与水肿症状类似,整体表现为苍白色。相对于其他传染病,该病的诊断难度较小,当发现疑似口蹄疫的病例时,要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疾控人员会对患病猪的血清抗体进行检测并判断感染的血清类型。该病的传染性较强,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对于没有救治意义的患病猪,必须立即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近年来,生猪的养殖规模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随着养殖规模的逐年扩大,一些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发生概率也在逐年升高。各个地区的防疫部门都在积极应对各种传染性疾病,并制定了多种疾病预防措施。近年来,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口蹄疫疾病的宣传力度,让养殖人员能够更加重视疾病的防治,这对于维持生猪市场的稳定性及增加养殖人员的收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目前,尚未针对口蹄疫病研制出有效的治疗药物,所以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卫生防疫部门也逐渐加大了免疫监督力度,并通过宣传、培训、指导的方式来强化疾病的预防措施,尽量将口蹄疫病带来的危害性降到最低。
口蹄疫病的传染性非常强,目前还没有针对该病的特效药物,发现该病后必须立即上报给相关部门,同时要对养殖场采取隔离、封锁的措施,对于病情严重的患病猪,要立即进行扑杀,之后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暴发疫情的养殖场,每天要进行两次全面且彻底的消毒。对于患病猪产生的粪便以及其他的污染物,也要统一进行处理,首先要尽可能地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缩小疾病的传播范围。同时要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于周边可能受到威胁的生猪都要紧急接种疫苗,尽量降低感染风险[3]。在将所有的病死猪处理完毕且保证养殖场已经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消毒之后,才可以解除对养殖场的封锁。在解除封锁之后,依然要定期对生猪进行血清检测,避免因防控不当导致疫情卷土重来。
目前,该病尚且无法进行有效治疗,只能通过使用一些消炎、镇痛以及增强抵抗力的药物来缓解患病猪的症状。例如,可以使用醋、明矾清洗患病猪,然后将青黛、明矾、黄连、地榆、冰片等药物研制成粉末状,再涂抹患处,或者是将中草药混感剂拌到猪的饲料中,还可以使用高锰酸钾对患病猪有水疱的黏膜进行冲洗,消毒完成后再将碘甘油涂抹到口鼻患处。这些方法都无法根治该病,只能够起到缓解的作用。
脏乱差的养殖环境本身就容易滋生病菌,特别是周边开始发生流行性疾病或者暴发其他疾病后,就会增加养殖场感染疾病的风险,因此,必须重视养殖场的消毒及清洁工作。特别是要保证猪舍的地面、料槽、工作人员的行走区域等位置的整洁,喂食完成后就要及时进行料槽的清洗工作。猪的生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猪的健康。我国对于养殖场的消毒工作有着明确的规定,各个养殖场(户)不但要严格执行消毒规定,还要保证使用低毒性、低残留并且具备高效消毒能力的消毒剂,这也是阻断疾病传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以有效控制疾病的蔓延。根据对以往的发病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养殖环境、气候特点等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概率有较大的影响。要加大清洁力度,定期进行通风,杜绝潮湿的环境。要加大管控力度,科学合理地进行养殖,还要及时清理粪便,不给病菌创造生存条件。猪舍的建设要合理进行规划,要保证猪舍的采光和通风需求。定期进行通风,可以及时排出猪舍内产生的污浊、有毒的气体,这也是降低疾病发生概率的有效手段。如果不对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和管控,就会给养殖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要想减少经济损失,就必须重视预防工作。要制订规范科学的管理、消毒、喂养制度,对于进出养殖场的人员、车辆都要严格进行把控,要避免人员、车辆将病毒带入养殖场的情况发生[4]。
接种疫苗是应对传染性疾病最有效的一种预防办法,只有按时给猪群接种口蹄疫疫苗,才能够更好地控制疾病,疫苗的接种必须科学、合理、规范,要避免因接种不当导致疫苗接种无效或者是继发感染现象的发生。目前针对口蹄疫病预防效果较好的疫苗是O 型、A 型二价灭活疫苗。猪群在完成疫苗的接种后,体内就会产生抗体,可以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病率。研究表明,虽然接种疫苗不能完全避免疾病的感染,但是临床症状会明显减轻,同时病程也会大幅缩短。仔猪在出生40 天后就要接种O 型、A 型二价灭活疫苗,这时的接种量为1 mL。在第一次接种疫苗30 天后,要进行第二次接种,第二次的疫苗接种剂量为2 mL,这次接种有明显的加强作用。该病会对种猪的繁殖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加强种猪的免疫力度,每间隔3 个月就要给种猪接种一次疫苗,每次接种的剂量为2 mL。当妊娠母猪距离生产日期只有20 天时,就要停止疫苗的接种。由于每个地区口蹄疫病的流行时间略有差异,所以疫苗接种的时间并不固定,每个地区都可以根据当地的疾病流行情况合理选择接种时间,同时要考虑猪的年龄以及猪在接种之前的精神状态[5]。如果猪在接种之前食欲下降,同时精神状态变得较为萎靡,这种精神状态的猪就不能继续接种疫苗。一方面是因为疫苗有可能会与一些防控药物产生冲突,另一方面如果猪在接种时身体状态不佳,那么抵抗力就会明显下降,这时进行疫苗接种就容易引发一些其他疾病,反而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必须等到猪恢复健康后再重新选择接种时间。
科学的饲养过程也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概率,不但要科学控制养殖密度,及时调整猪舍的温度、湿度,还要定期进行驱虫、灭鼠、灭菌等。猪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要的营养成分都不相同,及时补充营养不但能够促进猪群的生长,还可以提升猪群的抵抗能力。喂养时要根据猪的生长速度、生长阶段进行划分,科学搭配饲料的比例,合理控制喂食量,这样不但可以避免饲料的浪费,还能够满足食量需求大的猪群的营养供应。如果投喂方式、饲料比例出现问题,也容易引发疾病,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改变传统、单一的养殖方式,科学制订养殖计划,推动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要加强饲料的保管、存放工作,避免因存放不当导致饲料发霉变质,增加养殖成本。对于这种已经被污染的饲料,要集中进行处理,严禁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喂养时可以在饲料中加入一些维生素、微量元素,或其他预防类的药物,以便有效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对于喂养时间、喂养数量要合理进行把控,要注意避免出现较大或突然的变动,减少猪群应激反应现象的发生[6]。
该病在春夏季节的发病率明显更高,为了更好地防控疾病,就要制订完善的防疫体系,这是减少养殖损失的关键环节。要加大口蹄疫病的宣传力度,让人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该病带来的危害性,同时,在宣传时也要重点强调该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只有使人们充分了解猪口蹄疫,才能有效提升防控效果。同时,相关部门要提升防控力度,制订严格的防疫制度并保证落实,还要提前制订应急预案,当疫病暴发时就可以快速地做出反应。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于辖区内生猪的接种情况都要登记在册,避免接种出现遗漏[7]。对于基层的养殖人员,要定期组织培训,不断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对于防疫部门的人员要制订相应的考核制度,这样可以让防疫人员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只有把控好疾病防控的各个环节,才能有效提升防控效果。
任何传染性疾病的防控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只有做好每一个防控环节,才能够提升防控水平,减少经济损失。相关部门要制订规范、科学、合理的防疫流程,要加强疾病的宣传、监管工作,定期对养殖人员开展培训,增强养殖人员的防控意识。养殖人员要做好养殖场的消毒、清洁工作,注意控制养殖密度,定期给猪舍通风,及时调整猪舍的温度、湿度,才能够减少病菌的滋生。要定期开展驱虫、灭鼠工作,阻断疾病的传播途径。要做好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定期在饲料中加入一些预防药物、微量元素等物质,不断提升猪群的抵抗能力,全方位地做好疾病的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