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湖春晓》是恩师詹永明先生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对作品中的技巧特色及乐曲结构的解析,结合笔者自身的学习,演奏的解读,为学习此曲的竹笛演奏者提供书面参考。乐曲从江南丝竹的气息运用,南派笛艺的技术技巧,特殊模仿色彩的技巧,展现西湖的美丽画卷。
關键词:詹永明;西湖春晓;钱塘湖春行;江南丝竹
中图分类号:J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4-00-03
在我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长河中,民族音乐是这一历史文化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音乐的发展推动了民族器乐的发展,竹笛是民族器乐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它几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它以独有的魅力和风韵,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并以大量诗文对竹笛艺术做了神奇美妙的描摹。近代,竹笛艺术日趋完善,运用范围也不断扩展,几乎涉足了音乐领域,京剧、昆剧乃至各种戏曲音乐、各地民间音乐及部分曲艺音乐都离不开竹笛的伴奏。[1]竹笛还分为南派竹笛和北派竹笛,南派竹笛演奏以曲笛为主,北派竹笛以梆笛为主。50年代是竹笛兴盛的时代,在这一时代涌现出了一批对竹笛这件古老乐器有突出贡献的演奏家,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在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大会上,以精湛的技艺,奔放的激情,成功地演奏了两首独奏曲《黄莺亮翅》和《喜相逢》;[1]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林因其气口之精微、指法之奥妙、音色之纯净、风格之浓郁而享有“魔笛”之美誉,如《今昔》《鹧鸪飞》《小放牛》等优秀作品;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赵松庭从小热爱竹笛,在竹笛的演奏中运用适合曲子的技法并做出突破。他的代表作有通过戏曲而写的《三五七》、有通过诗句而作的《鹧鸪飞》、有通过景色而写的《早晨》等,这些都是竹笛经典的作品。他还培养了一批近代优秀的演奏家如蒋国基、詹永明、戴亚、王茨恒、张维良等。这期间,一大批民间竹笛艺术家以全新的面貌加入了专业音乐行列,以他们多彩的竹笛艺术活跃在舞台上,使数千年来作为配角的竹笛以主角的神采登上国内乐坛,并且风靡世界舞台。[1]
一、创作背景
《西湖春晓》是由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詹永明教授在1980年创作的。詹永明先生是一位继承了南派笛子的风格并吸收北派笛子的精华南北结合的演奏家。在其竹笛的演奏中音色的柔美、气息的浑厚、技法的娴熟被誉为“神奇的魔笛”。《西湖春晓》是詹永明先生根据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诗意创作的,描写了春季西湖如图如画的景色。乐曲以江南丝竹的音乐语言为主要创作元素,充分展示了“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通过合理运用江南丝竹乐曲最有代表性的板腔变奏特征,使作品凸显了动中有静、静亦灵动的艺术效果。《西湖春晓》此曲曾荣获“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并被誉为“中国当代笛子十大名曲之一”。因此曲演奏时完美刻画了西湖的清异秀出、淡雅甜美,使人感受到风舞涟漪、微波涌碧那种春意盎然的勃勃生机,显尽江南秀美,深受群众喜爱。
二、曲式结构及作品解析
1.此曲是一首带引子和尾声的单二部曲式(引子+A+B+B1+尾声),各部分结构分析如下:(1)曲体:引子+[1]慢板+[2]中板+[3]快板+尾声;(2)调式:乐曲是F大调,采用C调笛筒音作2吹奏;(3)节拍:4/4与2/4的交替转换。
2.乐曲开始是一段宁静的引子,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西子湖畔阳光照在湖面的朦胧景色。节奏较为自由,表现了初春悠闲的西湖,开头长音由p到mf的力度及八度的颤音运用,使引子显得更加灵动,体现出清晨的湖面波光粼粼。引子这一段最有特色的当属模仿早莺啼叫的句子,这句采用了滑音与气息的变化,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初春清晨鸟儿的声音(见谱例1),更是对白居易《钱塘江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体现。
3.从引子的宁静衍生进入慢板,慢板的演奏需要音色表现出“通、透、松”,演奏时音色要求圆润,气息需要平缓,强弱有序的对比,如歌如唱的旋律,使乐曲更加绵延起伏。在这一段江南丝竹中,竹笛常用的叠音、打音、颤音技法被较多地运用(见谱例2),使旋律更加优美动听。慢板第二段,重用了变奏主题旋律的方法,再一次演奏了慢板主题旋律,但较之前段更加的抒情细腻,活泼动人。慢板结尾的突慢是乐曲进入快板B的前兆,让人听觉上很舒服地进入快板乐段。整个慢板詹永明先生运用了他自己独特的气震音,使得这一段更加行云流水,乐声悠扬,韵味婉转圆润。
4.快板乐段结构是由慢到快的进行来演示,这一段分为B乐段和B1乐段。B乐段是进入快板的过渡段,抑扬顿挫在这段中显得尤为重要。大气息的旋律与小气口的运用让这一段活泼中不失韵味,平凡中不乏秀气。间奏过后进入快板,快板乐段六句的反复变奏,连绵不断的旋律,气息的悠长,在手指的技巧方面要求灵活快速。这段中不得不说的技巧当然是循环换气的运用(见谱例3),顾名思义循环呼吸就是在演奏中,口、鼻同时呼吸,在口吐气的同时鼻子吸气。这种技法的运用使得这首曲子的技术要求又提高了,演奏时需要演奏者对这一技术熟练掌控,进而描绘出西湖湖面微风袭来水波盈盈的意境。这段旋律轻快流畅,欢快热烈,从而使全曲情绪达到高潮。在最高点如进快板一般突慢后转回慢速连接尾声。
5.尾声运用了呼应引子的回归技法,再一次运用了引子中模仿鸟叫的片段(见谱例4),在这一段力度注意由强渐弱,在模仿几声不同鸟叫声后旋律落在主音“so”的长音上,在“so”长音的后半段虚指颤音渐弱,再渐弱至消失,生动地体现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把游人荡漾在心里的美好思绪带向广阔的远方。
全曲结构合理,音乐情景对比丰富,借景抒情,刻画意境惟妙惟肖,不愧为笛曲中的佳作。《西湖春晓》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广大竹笛演奏者的浓厚兴趣,其中有著名的演奏家,也有专业演员和许多业余笛子爱好者。虽然演奏技术水平各异,演奏风格也多样,但人们对《西湖春晓》这首作品的喜爱日益加深。[1]
三、演奏技法的运用
作品中大量运用了南派技巧,如“颤音、赠音、叠音、打音”,以及模仿特殊音效“鸟鸣”和循环换气,丰富而生动地描绘出西湖边的美丽生态景色。
叠音:顾名思义是在演奏主音时向其上方二度音做手指快速的一次起落,此为二度叠音,因此也会有三度、四度叠音等。叠音的作用有助于乐曲更加优美、抒情。此曲中的叠音运用体现了江南丝竹“细雅”,手指在指孔上蜻蜓点水般地掠过更是为其演奏此曲之点睛。记谱时在音上方用“又”表示(见谱例5)。
打音:在演奏过程中本音手指往下快速在本音孔上打一次,有着区分同音的作用。在运用打音时必须与指孔全面接触,如果打孔时与指孔面无法盖严会使得此音不饱满或出现怪音。曲目《西湖春晓》中的运用是打音在同一音上轻点,更是把乐曲的江南“巧”字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在这一作品中打音用得过于浓重就“破坏”了西湖的美景。记谱用“丁”来表示(见谱例5)。
特殊音效“鸟鸣”:鸟鸣运用了滑音及跺音的北派技巧。此曲中鸟鸣的模仿是由中音6到高音1的快速滑音再落到尾音5以及跺音从高音1到中音3来呈现这一特殊音效。要求演奏时,演奏者在滑音与跺音运用中必须快而灵巧,气息运用从强到弱的收放自如,才能很好地展现这一技巧。这一技巧也是赵松庭先生借鉴唢呐名曲《百鸟朝凤》而得,更好地为《西湖春晓》这一幅江南美景添加灵动的生气(见谱例6)。
循环呼吸:循环呼吸在管乐演奏中是比较有难度的一种技巧,也是在作品中越来越常用的技巧。一般口腔含气,用下颚的力度或者脸颊肌挤压,鼻子同时吸气来完成这个技巧。循环呼吸在作品中的运用,让演奏者更好地去把握大线条旋律,在音乐的表现力上更好地让听者感受连绵不断的感觉。《西湖春晓》中第四段快板,乐句在三次的变奏中快速进行并运用循环呼吸使作品的演奏难度更大。
四、结束语
《西湖春晓》是詹永明根据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而作的。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这首广为流传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曲以江南丝竹曲调为音乐元素,演奏上又着重运用江南传统技法,旋律清幽、婉转,音色典雅、秀美,因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西湖的恬静、清秀、水灵、淡雅之美。而更令人称奇的是,作为一代笛子演奏大师的詹永明竟然用一支竹笛奏出百鸟争鸣、柳浪风袭的感觉,着实令人惊叹。在乐曲欣赏中,我们仿佛能看到旭日东升、风舞柳烟、微波涌碧、青山泊雾那种亦诗亦画的意境,还能看到一条悠长的江南雨巷,就如同戴望舒笔下那条《雨巷》一样,不同的是,从这条雨巷里走来的是一位撑着天堂伞衣裙飘飘满面春风的江南女子,而不是“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或许,我们还能感觉到自己正划着一只小船荡漾在美丽、恬静的西湖上,桨叶划破了苏堤上柳丝的绿梦,翻开了江南水乡那流动着的故事……
《西湖春晓》的创作离不开詹永明先生对南派竹笛艺术大师赵松庭先生和陸春龄先生艺术的继承,离不开江南丝竹音乐对其的熏陶。在其青年时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更是激励我们专业学习竹笛这门乐器的学生,需要继承前辈大师的艺术理念,吸收民族音乐中各个方面的精华养分,来充实自己的艺术人生,更好地发扬中国的民族音乐。
竹笛这件古老的乐器,在民族音乐的历史长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当今民族器乐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今的竹笛在演奏中有了更多的技法,我们更应该刻苦地钻研这一门民族器乐,使之更好地发挥它独有的特点,让世界更多的人喜爱竹笛。
参考文献:
[1]刘强.笛子独奏曲《姑苏行》的音乐内涵及其演奏风格[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
(04):43-44.
作者简介:刘松涛(1989-),男,浙江余姚人,硕士研究生,三级演奏员,从事竹笛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