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背景下,教师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入活动化教学等新颖、高效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强化化学各项能力,推动高效化学课堂的建构.
关键词:活动化教学;课堂教学;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6-0122-03
收稿日期:2023-09-25
作者简介:黄娟(1982.7-),女,江苏省张家港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研究.
活动化教学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将互动式、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融合在一起,使其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求知和益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在高中教育阶段,化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自然科学类学科,教师应科学地引入活动化教学,明确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在活动中发挥出自身的主体性、参与性与积极性,这对建构高效课堂以及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来说均有着积极意义.
1 引入活动化教学,促进学生探索
1.1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思考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下,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扎实根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较为深奥,需要引入活动化教学,以建构高效化学课堂.化学教师首先需围绕理论知识的讲授,引入活动化教学,根据所授内容巧妙设置一系列问题、话题或者任务,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化学知识、生活经验及个人认知展开自主学习,使其能够从多个方面与角度展开思考,整合多方信息,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1].
例如,在进行“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教学时,本单元主要学习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对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污染、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围绕“改善大气质量”设计活动化教学,先给出问题: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假如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将会有效改善大气质量,谁能提出一些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措施?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汽车4S店、修理厂,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节能减排举措,鼓励他们自主思考,提出各自的看法,如安装废气循环使用装置,把废气利用起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进发动机技术,提高石油燃烧率,减少尾气排放量;开发清洁燃料,研发氢动力汽车,从源头上降低尾气排放;加强尾气检测;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等.如此,学生通过自主搜集与整理资料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
1.2 开设小组合作学习,加深知识理解
高中化学知识对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要求更高,有时仅仅依靠个人很难单独完成学习任务.要想推动活动化教学的顺利实施,就需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高中化学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围绕教学难点、疑点等引入小组合作式活动化教学,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先独立思考,再相互交流,让他们进行很好的互动,以此帮助他们深化理解所学内容[2].
比如,在开展“防治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教学时,教师先播放酸雨的视频,展示空气质量日报,重点突出“二氧化硫”指数,设计“防治大气污染”的互动主题,给予引导性提问:自然界中的硫元素是怎么循环的?号称“空中死神”的酸雨是如何形成的?有哪些危害?该如何防治?雾霾有哪些危害?是如何形成的?为减轻雾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有什么建议?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任意选择一个问题当作研究话题,小组成员进一步分工,明确每个成员搜集资料的侧重点,规划好时间节点,使其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通过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与合作学习能力.之后,学生先单独搜集资料,再相互分享,一起交流与归纳、整合,制定一些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使其学会收集、整理资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他们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并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正确的化学价值观.
2 引入活动化教学,丰盈学习体验
2.1 利用实验创设情境,诱发探索热情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既是重要构成部分,也是理论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以实验为依托,引入活动化教学,可以利用演示实验或者创设情境,全力诱发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热情,促进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深刻记忆化学知识.
例如,当学习“离子反应”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相关知识,引出新问题: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导电,那么物质的量相等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其导电性能是否相同?由他们自由猜测,使其发现仅仅依靠理论研究很难得出结果,要利用实验的方式进行精准探究.接着,教师演示实验:往四个相同的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0 mL物质的量的浓度均是0.1 mol·L-1的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鈉溶液与氨水,同时放入导电装置进行实验,把电源接通后将会产生不同的现象.据此创设情境,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且分析原因.学生们发现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灯泡较亮,醋酸、氨水灯泡较暗,追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其思索.探究以后,学生们发现原因在于这些溶液的离子浓度不同,盐酸与氢氧化钠溶于水后完全电离,醋酸与氨水溶于水后电离是不完全的.随后教师继续指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离子反应,让他们透彻理解离子反应的内涵.
2.2 借助实验教学契机,强化情感体验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还是进行体验式活动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学生在实验活动化中展开学习与研究,有助于他们透彻理解与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使其建立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含硫化合物的性质”教学中,教师谈话导入: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硫同酸雨的形成有关,但是二氧化硫还能够当作食品添加剂使用,那么二氧化硫有哪些性质?能够从哪些角度来分析?学生结合已学知识知道二氧化硫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溶于水.教师追问:二氧化硫有哪些化学性质?引导他们基于物质类别视角思考,从元素的化合价展开分析,让他们猜测到二氧化硫能与水、某些碱、某些碱性氧化物发生反应.接着,教师要求学生写出二氧化硫同水、氧化钙、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导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来证明二氧化硫的性质.如把二氧化硫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当中,认真观察现象,让学生们获得亲身体验.之后,教师组织学生结合上述实验一起归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发现二氧化硫具有酸性、氧化性与还原性,随后带领他们继续通过实验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强化情感体验.
3 引入活动化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3.1 联系现实生活,培养问题意识
虽然高中化学知识比初中的要深奥一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仍然与现实生活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不仅教材中涉及不少生活化元素,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现象也有很多.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当善于联系现实生活,引入生活活动化教学,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在熟悉的环境中学习,兴致会进一步增强,学会从化学的角度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学习效率也会随之提升[3].
比如,在“氮的固定”教学中,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魔鬼谷”的图片,搭配介绍:“魔鬼谷”位于我国新疆与青海的交界处,每当牧民与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就变得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人畜往往遭到雷击倒下.但是这里的牧草十分茂盛,四季常青,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利用生活实例引出氮元素,告知学生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氮元素,让他们理解“魔鬼谷”牧草茂盛的原因,使其快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接着,教师出示民间“雷雨发庄稼”的谚语,学生将会联想到在夏天经常会遇到雷雨天气,空中电闪雷鸣,借机引出问题:当天空中出现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会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引领他们思考这一现象的原理及相关知识,使其理解氮元素对大自然各种类型植物生长所产生的作用,无形间理解固氮原理.这样采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活动化教学,既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还可以让他们体会生活和化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
3.2 注重实地调查,提升实践能力
在现代化教育观视角下,教学时间不再仅局限于课内,空间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强调对学生课下时间的充分运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引入生活活动化教学时,还要注重课外实践调查活动的开设,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到课下实践活动中,让他们获得第一手学习资料与经验,增进课堂内外的联系,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4].
例如,在实施“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教学时,当学习完课本知识以后,学生了解了常见金属材料与合金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金属材料的用途.学生们发现金属材料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不同金属或合金因自身性能不同,有着不一样的用途,促进他们形成“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之后,教师以“金属材料的应用现状与防护”为主题,开设课外活动化教学,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家中、附近和本地常见金属材料的使用情况,如钢铁、铜、铝、金、银等.学生们发现钢铁材料使用得最为广泛,很多金属制品是由钢铁材料制成的,如锅、菜刀、钉子、钢筋、护栏等.学生们还发现不少金属资料遭到污染和浪费.这时,教师组织学生一起讨论回收和重复利用金属材料的意义,基于化学视角提出一些防护金属资源的建议,让他们把所学的化学知识,运用至现实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并树立起保护金属资源、节约能源的意识,让他们体会到化学发展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剑平.高中化学“教、學、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探究[J].亚太教育,2023(02):122-124.
[2]王谢平.以问题为引导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3(01):124-127.
[3]施淑梅.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565(36):110-112.
[4]薛伟.基于新高考背景的高中化学教学应对策略解析[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6(36):55-57,80.
[责任编辑:季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