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探索

2024-01-22 23:59汪旭
出版参考 2023年12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现象马克思主义

汪旭

人生活在物理的世界中,同时也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若依照亚里士多德“人是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经典定义,亦可言说:人是符号的文化的动物。以互联网为技术座架的诸种新新媒介带来了媒介环境的深刻变革,更促就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兴盛,流行文化已然成为当代社会中的一类不可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陈世华教授的新著《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题成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版)便是作者多年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结晶。虽然当下论及社会文化的著作并不少见,但运用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视角观照普遍的流行文化现象的探讨实然无多。因此,该著在政治经济学与流行文化研究的现实勾连与理论交汇上有着标志性意义,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的开拓贡献了全新探索。

一、时代使命:对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响应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战略任务。站在全新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应当说,如何在各自学科领域创新理论思考,丰富学术体系,推动社会善治是每一位学者理应肩负的使命与担当,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

随着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日益加深,地球一村的现实境况为流行文化的产生与流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与媒介技术的深刻变革同样为政治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养分。《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便是这样一部回应时代号召、关切理论构建的重要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全书以互联网时代流行文化现象为聚焦,结合文化研究与政治经济学研究路径,提出了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并从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维度对新媒体、视觉形象、网络亚文化、流行观念等十余个当下文化现象进行了描摹与解读。此外,与大多数文化研究著作史论分离、重典轻今不同,《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以“推进政治经济学在当前互联网时代里的与时俱进”为指向,采取先总后分再总、先理论后实践再理论、先整体后个案再统括这一三维立体结构来构建全书框架,恰恰体现了作者视角之独特,从而区别于西方同类著作,实现了对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有力回应。

二、在地视野:对流行文化现象与问题的透视

全球思维、在地视野、现实关怀是本书的又一特色。从改革开放到全面小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中国用数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社会文化现象早已不再是西方文化的衍生与附属,而是呈现愈发鲜明的本土特征。实现知识体系的再造,必须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这部新著,不仅是对传播政治经济学复兴的理论贡献,也是对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下产生的一系列现实症候的关切。这就需要作者对西方理论中文化研究与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术理论史的交织与争鸣高度熟悉;对互联网时代中国本土与流行现象具有长期敏锐的观察;并对流行文化传播及背后肌理形成深刻的剖析透视。

纵览全书,作者在这方面的累积与把握可谓当仁不让。全书共六章,可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第一章为第一部分,作者溯流而上,沿波探源,通过对制度经济学派、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媒介环境学派以及后现代哲学的全景梳理,为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汇聚了丰富理论资源。随后以流行文化的生产机制、运作机制、受众接受消费机制以及社会传播效应构筑起流行文化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与阐释维度,并以此统摄全书。其次第二章至第五章为第二部分,作者在动态的社会实践中摘取了新媒体、形象传播、网络亚文化、流行观念为观照对象,其中不乏电商直播、网络段子、网络谐音等极具时代性与在地化特色的文化现象进行多维审视,分析流行文化在生产、传播、嬗变、消解全过程背后复杂的结构和关系。更具价值的是,作者的剖析始终以推动流行文化和谐健康发展为导向,强调指认现象之下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并最终提出相应的引导和规范的路径。最后第六章为最终部分,前两部分对流行文化进行了深度辨析,其目的在于以中国式视角对传播政治经济学进行拨乱反正,面对传播政治经济学日益窄化的现状,作者提出了弘扬主体性、引入微视角、巧用辩证法、提炼中国智慧的发展路径,为传播政治经济学发展与复兴注入了动力。

三、理论方法: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传统的承继

《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对中国的、时代的问题作出的有力回应。在研究对象体现了宏观微观结合、普遍特殊并重的特点之外,其理论方法同样有着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特征。

首先是系统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人类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一环,必须纳入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予以考量。此外,在理论使用上,作者充分汲取和借鉴了多种资源,但绝不只是生硬地、静止地照搬,而是有意地结合理论的时代背景与当下的社会语境,从整体出发考虑其适用范围。其次是辩证的方法,文化可以促生对自由的向往,也可以带来对个体的压迫。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素来重视文化与政治、经济、技术相互贯通、相互促逼的双向作用,从“喧嚣与沉寂”“追寻与迷失”“狂欢与焦虑”等章节标题不难看出辩证思维的显现。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对流行文化某一现象进行分析时,总是率先对时代背景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观点进行介绍概括,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或完善。例如在“自媒体欺骗”的分析中,作者以信息疫情(infodemic)为引入,串联认知心理学、叙事学、传播学等不同维度进行辩证分析,使文化现象发展脉络一目了然。又如在对“时间焦虑”的透视中,几乎概括了国内外后现代研究中所有的代表性观点,或予以对照,或予以修正,用以支撑自身论证,体现出深厚的理论累积。最后是批判的方法,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作者在对流行文化现象进行解析的同时,普遍吸纳了马克思理论中诸如商品拜物教、异化劳动等批判传统,并将经典方法转用于当下社会思潮与热点现象,赋予理论以时代活力。

四、学术态度:对学派走向与社会善治的关怀

《流行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是作者第二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的重要成果。作者长期深耕于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探索,其博士论文《北美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即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这种十数年如一日的治学态度为作者开展传播政治经济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其根植于社会善治的诸多高质量研究成果同样收获了学界的普遍认可。

一方面,学者的工作力求在理性与热情中寻求平衡。作者虽长期致力于傳播政治经济学研究,但在全面描绘学派思想谱系与大量吸收理论养分的基础上,并未陷入理论的迷狂,即对某一理论范式的片面推崇,进而导致视野的局限。而是秉持科学态度与理性立场,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局限及出路进行思考,真正在传播研究面临拐点与危机之背景下,指出了学派的现实走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自主性发展。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景象与媒介环境变迁,理论研究如何促进社会向善是作者一贯的思考起点。流行文化是社会公众在特定时空下的群体体验,其文化表征或显明或暗隐,其生命周期亦有长短之分,但是文化的核心即在于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也正是看似细小的各类文化聚沙成塔最终影响着全社会的认知、价值与境界,并予以传承。由此,作者对流行文化背后逻辑机制的剖析方显其公共关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初心所在。

(作者单位系南昌航空大学)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现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它们离“现象级”有多远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