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欢
摘 要:在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下,出版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编辑人才。编辑加工人才是出版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在简要阐述培养图书编辑加工人才必要性的基础上,浅析了高质量编辑加工人才应培养的责任心、工匠心、怀疑精神和大局意识、学习意识,结合“人卫编校中心”在编辑加工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探析了培养医学图书编辑加工人才的可能路径,以期为出版行业人才培养与储备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编辑加工 人才培养 编辑素质 高质量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版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新时代,医学图书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出版物,其编辑加工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出版企业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加工人才队伍,以提升医学图书的质量和效益。本文以北京人卫编辑校对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卫编校中心”)为例,探讨了新时代医学图书编辑加工人才培养的路径。编辑加工人才是出版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然而,当前出版行业中存在“重策划轻加工”的现象,导致编辑加工环节成为出版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编辑加工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医学图书编辑加工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应培养的素质以及实践探索。通过分析人卫编校中心在编辑加工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经验,为出版行业人才培养与储备提供些许参考。
一、人才培养是解决出版质量问题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随着出版社的转企改制,为扩大出版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各出版社一切以市场为依托,重视选题开发与营销发行,轻视加工编辑的人员配置与培养。[1]出版社在制订各类围绕图书效益的考核目标时,策划编辑的收益也是直接与圖书效益挂钩,而对加工编辑按字数计酬,字数决定收入,逐渐使加工编辑失去对工作的热情与职业认同感,最终不得不离职或转岗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选题策划。再者,目前多数出版社策编一体,责任到底,不少编辑深感压力重重,精力不足,难以专心推敲打磨书稿内容。久而久之,出版企业出现编校质量下降、积压稿件太多,“双效益”受损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2]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提出“质量第一”“质量强国”的新发展理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3]多次提到“高质量发展”,并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对出版企业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中宣部也加大了对图书产品质量的监督力度,《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开展图书“质量管理2022”专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工作目标之一是“解决部分产品同质化、编校质量低劣等突出问题”[4],可见编校质量的重要性。而编辑加工作为图书出版全流程中投入时间与精力最多的一环,是保障图书编校质量的重要力量,也是助力出版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因此,出版企业加强对图书编辑加工人才的培养重要且必要。
二、医学图书加工编辑应培养的素质
(一)责任心
编辑工作常被认为是“替人做嫁衣”,给人一种“利他”的价值取向感,加上出版社要求作者“文责自负”,以及文字加工编辑不署名“责任编辑”,会让一些编辑产生“与己无关”的心态,从而缺乏责任心。医药卫生出版是出版行业的一个特殊领域,肩负着传播医药信息、传扬医药文化、传承医药文明的使命与责任,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没有使命感的医药出版是盲目的,没有责任担当的医药出版是危险的。因此,文字加工编辑应本着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本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立足本职、扎根岗位、默默付出,尽心尽责当好自身这颗“螺丝钉”。
(二)工匠心
工匠心,或称工匠精神,是当今社会关注的一个高频词。它是一种对工作倾心热爱、认真负责、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自我完善的精神。[5]《诗经》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意展现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骨头、石头、玉石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匠精神的态度。加工编辑之于书稿如同工匠之于手中器物,也应秉持这一态度,在书稿加工过程中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切不可心浮气躁、走马观花。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1月24日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时代在呼唤工匠精神,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理应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扎扎实实狠抓质量,精益求精打造精品。
(三)怀疑精神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编辑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值得我们去质疑、去思考、去钻研,如此才能有进步。作为医学编辑,所面对的书稿专业性强,内容艰深,编辑加工难度较大,更是需要编辑具备一颗善于质疑、敢于质疑之心。编辑加工实则就是一个编辑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除对书稿的体例格式、名词术语、错字别字、标点符号、量和单位、图表公式、语言逻辑等一般性问题予以修改规范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对书稿中的科学性和知识性问题进行审核查证,尤其医学类书稿,可能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关乎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尽管医学图书的作者大多都是某个学科或某个专业的权威,但编辑在敬重之时不能迷信作者,在编校书稿时对存疑的地方要敢于提出来,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有质疑精神,才能发现书稿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请教、查证或与作者沟通等办法去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越多,解决问题就越多,编辑的收获也就越多[6],编辑加工能力的提升就越快。
(四)大局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7]编辑的大局意识首先体现在政治意识方面。正所谓“思想有自由,学术无禁区,出版有纪律”,文字加工编辑是书稿内容的重要“把关者”,应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对“国之大者”要心中有数,在编辑加工中时刻绷紧政治意识这根弦,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与政治鉴别力,清楚“什么能出什么不能出”。其次体现在本职岗位方面。从图书出版全流程来看,编辑加工只是其中一环,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有些加工编辑便会有缺乏工作热情、动力不足之感。加工编辑不应忽视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编校质量是内容质量的有力支撑,是出版企业长久发展之基,能获得“双效益”的图书绝离不开优质的编辑加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五)学习意识
知无涯,学无境。医学本身就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这就要求医学编辑不断学习,才能跟上知识更迭的步伐,对书稿中的专业内容进行准确判断。医学不仅仅是医学,其内蕴含着心理、人文、社会、历史、哲学等众多学科内容,编辑需要养成善于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样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把握书稿内容,提升纠错能力。于殿利说:“编辑的价值体现在对所有信息知识真假的厘清、真假的辨别方面,要保证传播的知识最基本的准确性。”[8]唯有不断学习、拓宽视野、广泛积累、增长见识,方能增强辨别真假是非的能力,提升编辑加工水平。学习途径有多种,除单位日常培训、继续教育外,加工编辑还应多参加行业研讨会、学术讲座等,增强“脚力”;要多借助于查书,勤查工具书、同类书、弥补自己知识结构不足的书,增強“眼力”[9];审稿中要边读边想、边思边改,不懂之处定要多问,增强“脑力”;要勤做笔记,加强对日常审稿中常见问题的梳理总结,增强“笔力”。
三、医学图书编辑加工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行之有效的编辑加工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有利于加工编辑的稳步成长,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增强团队凝聚力,减少人才流失,增强出版企业核心竞争力。笔者将以人卫编校中心具体的培养方式为例,探析培养医学图书编辑加工人才的路径,为出版行业人才培养与储备提供些许参考。
(一)重视入职培训,夯实专业基础
在人民卫生出版社,新人编辑的入职培训被视为极其重要的环节。这不仅是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更是为了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从而更好地履行编辑职责。为此,人卫社采取了多种培训方式,包括规范化培训、“一对一”师带徒培训以及“轮转”学习培训。
1.编校中心规范化培训
为了使新人编辑尽快熟悉和掌握出版规范和要求,编校中心为他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规范化培训。这个培训计划是分阶段进行的,确保每个编辑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审稿的基本原则、编辑加工技巧、书稿的特点和要求等,旨在帮助编辑提高对出版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在培训过程中,编校中心还设置了模块化考核,以确保编辑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每个编辑需要在完成每个阶段的培训课程后进行闭卷考试,只有当每个模块的得分率达到80%以上,才算通过考核。如果有任何模块的得分未达到要求,编辑需要参加补考。补考只有一次机会,考后将进行试卷分析答疑,以帮助编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出错的知识点。
2.“一对一”师带徒培训
除了规范化培训外,人卫社还为每位新入职编辑安排了一名资深编辑或骨干编辑担任导师,进行为期一年的“一对一”师带徒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旨在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的“传帮带”作用,让新人编辑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导师会根据每个编辑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特点,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这包括帮助编辑将出版规范和标准运用到实际书稿加工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编辑加工能力;同时还会指导他们如何处理复杂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此外,导师还会帮助新人编辑建立职业自信,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
3.“轮转”学习培训
为了进一步巩固新人编辑的基本功,人卫社及其下属子公司和分社还会将新入职的编辑岗位人员安排到编校中心进行一定时间的“轮转”学习。这种培训方式旨在让编辑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编辑加工规范和标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这种“轮转”学习培训,新人编辑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编辑加工能力,还能够对人卫社的工作流程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经过培训后的新人编辑将具备更扎实的编辑加工基本功,能够更好地为人卫社及其下属子公司和分社的出版工作做出贡献。
(二)党建与业务融合,以党建促业务
出版工作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承担着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职责。人卫编校中心非常重视将党务工作和业务工作相结合,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例如,开展“讲政治、强素质、促发展”主题活动,组织全体员工集中学习人卫社意识形态相关文件,强化大家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政治敏锐性,提升政治判断力;开展“党建引领新征程 使命担当求实效”联学联做主题活动,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建与业务高质量融合,以党建凝聚匠心,为出版高质量图书保驾护航。
(三)丰富学习形式,提供展示平台
1.举办“经验萃取—学习交流”沙龙活动
为了促进编辑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人卫编校中心编辑部定期举办“经验萃取—学习交流”沙龙活动,以对接同一编辑部门的成员为小组,每次2~3个小组,每个小组派1名代表进行分享,分享内容包括稿件或清样中的典型案例、字词或语句语法辨析、内容检索和查询方法、政策和国标解读、软件使用介绍等。通过这种分享交流的方式,编辑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提高自身的审稿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团队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开展审校技术培训
随着融合出版和数字出版趋势的不断发展,无纸化编辑加工已成为人卫社当前主要审稿方式。为了提高编辑加工人员的数字编辑能力,人卫编校中心定期开展审校技术培训,包括Word应用系列培训、多媒体审稿技巧培训等。此外,人卫编校中心还自主研发了人卫编校软件,可快速批处理一些费时费力或需要重复操作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编辑可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审稿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3.举办青年编校竞赛
为了提升编校水平,培养高素质编校人才,激发编校人员爱岗敬业、提高技能的积极性,人卫社还会定期举办青年编校竞赛。竞赛重点考察文稿审读、加工和校对工作应知应会的知识以及出版相关其他知识。通过竞赛的形式,青年编辑可以展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图书编校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竞赛的激励作用,激发青年编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编校中心团队注入新的活力。
(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释放人才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求贤若渴,不拘一格,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10]人卫编校中心不断完善人才激励奖励制度,编制了奖惩制度和评奖办法,设置有编校特色的“优秀员工奖”“突出贡献奖”“质量效益奖”等,激励大家争优争先;对出现质检不合格的图书也会追查到加工编辑是谁,予以一定的绩效扣除,激发员工的责任心。注重挖掘人才、爱护人才,结合编辑的专业与特长,安排适合的业务工作和团队工作,为大家创造参与活动、学习晋升的机会,使编校中心员工在人卫社这个大家庭获得认同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不断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结语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一切事业的基础和保障,文化强国建设、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编辑出版队伍。编辑加工人才作为出版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人卫编校中心将继续秉承“为编校添彩、为质量把关、为精品奉献”的宗旨,不断探索编辑加工人才培养路径,建立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培养编辑的责任心、工匠心、质疑心和大局意识、学习意识,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编辑加工本领高强、专业知识丰富,能承担重要图书审稿任务的编辑加工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系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