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滋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与康养学院 江苏 常州 213000 )
弹性通常指的是反弹或反冲的倾向[1]。心理弹性,则是个体通过改变自身从而积极适应多变环境的行为倾向以及从压力情境中恢复的能力[2]。国内心理学家将心理弹性看作个体的内在素质,能够有效抵御压力产生的负面影响[3],一般具有两个操作性定义要素,一是个体遭遇逆境,二是个体能够成功应对逆境或者是适应良好[4]。心理弹性可帮助个体良好适应危险环境,提高个体有效应对潜在威胁中个体脆弱和环境压力的能力,改善个体对精神疾病的保护因素能力[5],并能更好测量成人在应对应急事件时的保护机制。衡量个体的弹性心理结构被定义为心理弹性评分的最佳问卷之一[6]。本文使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对心理弹性进行测量,并选取高职学生为被试群体,重点分析他们的心理弹性群体特征。
选取江苏某高职院校为研究对象,从中整群抽取25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数据171份,其中男生72人,女生99人;独生子女48人,非独生子女123人;与父母亲一起生活127人,主要与父母亲一方生活22人,与其他亲人一起生活22人。
采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该量表由Friborg等人编制,由33个条目组成,包括6个维度,分别为自我的感知、对未来的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及社会资源。量表为自评量表,采用7级评分,权威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在本研究中成人心理弹性量表的信度是0.78。数据采用SPSS20.0进行处理。
表1为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总体描述。
表1 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总体描述
从表1可知,89.05%的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状况较为良好,10.95%的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状况需要进一步关注。依据成人心理弹性量表题项可知,被试心理弹性总分平均为3.94,这说明高职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整体良好,家庭凝聚力维度和社交能力维度总体得分对高职学生心理弹性水平得分影响最大。在对数据的进一步分析也发现,以理论中值为界,自我感知低于理论中值占总数比为16.76%,未来感知低于理论中值占总数比为6.43%,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社会资源分别占比为11.99%、7.02%、7.21%、14.54%。这说明高职学生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对高职学生高心理弹性水平的贡献处于高水平,而自我感知有待提高。
1)学生性别对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影响见表2。
表2 性别对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影响
从表2结果可知,总体上无性别因素对高职学生心理弹性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在自我感知、未来感知、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及社会资源五个维度上并未表现显著水平,在组织风格维度上差异性显著。
2) 是否独生子女对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影响见表3。
表3 是否独生子女对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影响
根据表3可以发现,是否为独生子女对高职生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无显著影响,说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我感知、未来感知、组织风格、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及社会资源等层面上无显著差异。
3) 家庭成长环境对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影响见表4。
根据表4结果可知,高职生与父母亲一起生活或与主要抚养人一起生活对其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及各维度无显著影响,并不具有差异水平。
4) 压力事件与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见表5。
由表4、表5可知,压力事件类型与高职生心理弹性及各维度无显著相关,但压力事件对高职生的影响程度、影响时长、可控程度,与高职生心理弹性总水平无显著相关,与部分维度显著相关。具体而言,压力事件对高职生的影响程度与高职生心理弹性自我感知水平、组织风格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交能力水平、家庭凝聚力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压力事件对高职生的影响时长与高职生心理弹性自我感知、组织风格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压力事件对高职生而言是否可控与高职生心理弹性组织风格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表4 家庭成长环境对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影响
表5 压力事件与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
从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的总体情况来看,高职生心理弹性水平整体良好,家庭凝聚力维度的得分最高,其次分别是社交能力维度、未来感知维度、社会资源维度、组织风格维度和自我感知维度。整体上,学生能够有力应对严重的逆境或潜在的威胁,并在迅速适应环境压力方面表现出良好的能力。在高职生心理弹性总体水平贡献度方面,社交能力和家庭凝聚力对提升学生心理弹性水平贡献最大,这说明学生所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忠诚、相互理解和支持,以及来自家人、朋友的可利用性社会支持资源,对学生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并完成积极适应过程有重要提升作用。
在人口学变量方面,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弹性总体水平上不具备显著性别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比男性心理脆弱”“男生比女生抗压能力更强”“男生比女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更强”等言论不具有科学性。不过在组织风格维度上,男女性存在一定差异,总的得分为女性高于男性,本文认为,原因可能在于男女性在个人心理技能方面的不同,也可能在于家庭、社会对男女性的期望值不同,从而使男女性在遇到应激情况或受威胁情境时组织风格水平不同。在探寻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高职生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差异时发现,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及各维度上均未表现显著差异,总的趋势是独生子女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这说明是否是独生子女并不影响高职生对自己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信任度,不影响高职生关于未来目标导向的确定、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结构化的心理惯例与技能、家庭凝聚力及可利用性的家庭亲属、朋友的物质和情感,也不会影响学生在压力情境下的心理机能。在心理弹性及各维度上,独生子女的得分普遍高于非独生子女,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是独生子女获得的社会支持包容度高于非独生子女,且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能够获得来自家庭及社会更丰富的物质及情感资源。不同的家庭成长环境在总的心理弹性及各维度上并无显著差异,这意味着与父亲母亲双方一起生活、主要与父亲一起生活或主要与母亲一起生活、与其他亲人一起生活(不和父母亲一起生活),这三种成长环境并不会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弹性水平的因素,与我们传统的世俗观念具有较大差别,可能的原因在于高职生的父母亲角色认同差异或替代性父母亲角色对高职生实际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替代性作用。不过,在总的水平上以及在未来感知、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及社会资源四个维度上,主要与双亲一起生活的高职生得分总趋势高于与单亲生活、与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的个体,说明单亲生活家庭或与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的家庭,虽然高职生心理弹性及各维度并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但还是会存在一定影响。
压力事件与高职生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及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表明,压力事件类型与高职生心理弹性及各维度无显著相关,即本次调查的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健康问题、家庭问题、个人发展问题、经济问题、学校生活问题等压力源并不会影响高职生心理弹性水平,说明压力事件类型本身与高职生面对严重威胁时的适应与发展能力不相关。在压力事件程度方面,相关分析表明,压力事件程度与高职生心理弹性总体水平无显著相关,但在自我感知、组织风格两个维度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压力事件程度越高,自我感知和组织风格两个水平的得分越高。这意味着高职生面对严重威胁,经历严重打击时,当压力程度达到高职生不可承受水平,学生对自我判断和决策的信任度、对自己信心和能力的自信度以及保护性的心理资源也就越多。另外,分析也发现,压力事件程度与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说明压力事件程度得分越高,社交能力和家庭凝聚力两个水平的得分越低。在压力事件影响时长方面分析发现,压力事件影响时长与高职生心理弹性总体水平无显著相关,但在自我感知、组织风格两个维度上呈显著正相关,即压力影响时长越长,自我感知及组织风格水平的得分越高。在压力事件对高职生而言是否可控方面可以发现,压力事件对高职生而言是否可控与高职生心理弹性组织风格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压力事件的可控度与高职生可保护性心理机能密切相连,影响学生良好的身心调节和适应能力。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保护机制,从结构上看,包含人格特质、自我观念和社会支持等内、外保护因子。压力事件下这些内、外保护因子通过影响个体的人格特质、自我观念、社会支持等部分进而产生作用,影响个体心理弹性总体状况。例如,具有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在面对潜在性威胁或创伤性事件情境下,其拥有的内外心理机能的保护因素会引导个体产生符合当前情境的恰当信念和正确认知,帮助个体评估当下事件或情境产生的压力程度,预计压力事件影响时长,以及个体的可控程度,辅助个体作出适合的肢体或情绪情感反应,外加社会资源等外部支持系统的作用,从而减轻潜在性威胁或创伤性事件对个体的冲击。因此,高心理弹性水平的个体有足够能力应对潜在性威胁或创伤性事件情境,以维持其心理机能的平衡。
如何帮助个体正确应对创伤恢复过程,如何帮助个体有效应对潜在性威胁或创伤性事件,如何对经历重大事件的个体进行危机干预,一直是心理弹性相关研究重点谈论的问题。本研究揭示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的总体水平及群体状况,提示压力事件与心理弹性水平的相关关系。大量实证研究也表明,心理弹性在突发性灾难事件、潜在性生活威胁、重大压力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焦虑症状、物质失调,甚至心理控制、手术恢复中都具有积极作用。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院校应注重提高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而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1)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成长环境对高职生心理弹性总体水平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性别对组织风格维度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2)压力事件类型、压力事件程度、压力事件的影响时长、压力事件的可控性与高职生心理弹性总体水平均不存在显著相关,但是与某些维度显著相关,具体为:压力事件程度与自我感知、组织风格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交能力、家庭凝聚力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压力事件的影响时长与自我感知、组织风格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压力事件的可控性与组织风格维度呈显著正相关。